罵的人集中地說他殘暴不仁,濫用民力,導致二世而亡。而罵得有點「水平」的當數郭沫若。
郭沫若在《十批判》裡把秦始皇說得一無是處,說秦始皇是大獨裁者,甚至他還根據司馬遷的關於秦始皇的外貌記敘,把秦始皇說成是雞胸,有佝僂病,氣管炎。
司馬遷在《史記》中通過尉繚之口說「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鷹,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郭沫若認為蜂準是塌鼻,長目是眼睛細小而長,摯鳥鷹是雞胸佝僂病(一種軟骨病),豺聲是氣管炎。
照郭老這個說法,秦始皇就是一個面目可憎,身患先天殘疾,軟弱無力的人。
果真是這樣嗎?
秦始皇聞聽尉繚這樣說他,不但沒發怒,反而很高興,重用了尉繚。這是為什麼?自已思考一下就就明白了。
勇士荊軻刺秦王,秦王剛開始空手與荊軻對搏,後又抽出佩劍,一劍砍斷荊軻的腳,憑一己之力還反殺了荊軻。如果秦王是如郭老所說的有軟骨病的話,他又哪有力量反殺荊軻?除非荊軻也患有軟骨病。但荊軻是燕太子丹千挑萬選的勇猛之士,曾經有過輝煌的殺人戰績。
郭老是為了達到批判秦始皇的目的,是有意曲解了。
正因為如此,偉人毛主席在一片罵秦之潮中,從歷史發展的高度寫了一首詩《讀封建論》呈郭老: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名學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毛主席認為秦始皇是代表先進的進步力量,推動了歷史的發展進程。而孔子提倡復古的政治主張,在春秋戰國時期並不適用,是開歷史倒車。
詩中的子厚,就是唐代文豪柳宗元,他寫的《封建論》,認為秦始皇的中央集權+郡縣制度,是推動歷史的進步制度,只是看什麼樣的人去施行。胡亥趙高用了則亡國,漢武帝用了則興國強國。
明代思想家李贄對秦始皇評價更高,他在《藏書》中說,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了一個世界。是聖是魔,未可輕議。祖龍是千古英雄爭得一個天下。
就連我們熟悉的大詩人李白,也對秦始皇的豐功偉績擊節稱嘆「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訣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
可見,歷朝歷代的很多明智之士,對秦始皇的功績及推動歷史的發展是持肯定態度的。
而罵秦始皇的人,一是對歷史發展缺乏深度的了解,人云亦云。二是受歷史上一些帝皇的思想影響,有些帝皇為表示自已仁愛,利於自已統治的穩固,而刻意抹黑秦始皇。三是別有用心,不希望國家大一統。
第一第二種人,出於對歷史的了解深度不同,看歷史的視角不同,或者出於愛民之心,提出自已的見解,從自已的思想角度去理解和評價秦始皇,是學術思想的碰撞,無可厚非。
而第三種罵秦始皇的人,則需警惕了。
中國的繁榮富強,始於一個統一國家的建立。如果秦始皇不統一六國,七國戰亂何時休?死的人會更多,老百姓受的苦難為更重。君不見,漢未三國,五代十國戰亂,中國死了多少人,還剩下多少人。曹孟德是親眼歷見的,發出「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的哀嘆,所以立志要統一國家,儘早結束紛爭戰亂的局面,讓百姓安生度日。
晉朝之後,國家又發生了分裂和戰亂,百姓遭塗毒,民不聊生。隋文帝楊廣結束紛亂割劇,建立大一統隋朝,實行中央集權制,國家又走向繁榮富強。
從歷史發展軌道中,可以看到,國家分裂,必然導致戰亂不休,百姓流離失所,百業凋零,生產力發展受到嚴重阻礙。國家統一,百姓才能安居樂業,才能發展生產和科技,社會才能進步。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的中國,建立的政治制度和法治制度,開了中國歷史的先河,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歷史發展的實踐已檢驗,勿需洗白,想抹也抹不黑,罵也罵不黑。國家統一是民心所向。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