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六國後,秦王嬴政為何不稱「王」,而要創立「皇帝」的尊號?

2020-12-25 據事說理

一、問題的提出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即嬴政,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13歲繼承王位,39歲稱皇帝,在位37年。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他把中國推向大統一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開創了新的局面,是首位完成華夏大統一的鐵腕政治人物,被後世稱為「千古一帝」。

「千古一帝」秦始皇

中國在秦始皇之前有「三皇五帝」,而秦始皇統一六國時還只是「秦王」。這個稱呼和原來其它各國的「王」沒啥區別,與嬴政氣吞山河,一統天下的雄偉大志很不相稱。統一六國後,嬴政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要顯示自己的地位、權力、威望都比他們大,「王」的稱呼顯然是不匹配的。

二、秦王嬴政完成的霸業及其思想抱負

嬴政不想稱「王」,而創立「皇帝」的尊號,這與他的成長經歷、完成統一六國及宏偉思想抱負有極大的關係。

秦滅六國示意圖

嬴政13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子楚(莊襄王)去世,嬴政接替了王位。由於年少又剛剛即位,所以國家大事都由大臣來處理。呂不韋是丞相,又被尊稱為「仲父」,他獨攬大權,野心很大,想依靠秦國的力量吞併天下。

呂不韋不知道的是,嬴政這個13歲的小孩,雖然年紀小,但野心卻絲毫不比他小。當嬴政漸漸長大,呂不韋仍舊把持著朝政,不願意把大權交還給他,這個時候可以想像嬴政心裡是多麼的憤怒。他一直在盤算著,怎樣除掉呂不韋這個眼中釘。最終嬴政借嫪毐「起兵謀反」之事,將與嫪毐有密切關係的呂不韋免去了丞相之職,並流放到了河南,最終逼迫呂不韋喝毒酒自殺了。就這樣,嬴政終於徹底清除了呂不韋等人對朝政的影響,開始走上了統一天下的道路。

呂不韋:從一代商賈到一代名相

天下剛剛統一,秦王嬴政就召見大臣們商討建立新王朝的事情。他說,前一段時間,韓王卑躬屈膝,又是獻土地,又是獻玉璽,說要做我的臣子,可是沒過幾天,他就聯合趙國和魏國來攻打我,所以我最後佔領了韓國。後來呢,趙王派李牧來訂立盟約,我按照盟約放了他們的人質,結果呢?他們還是在太原起兵了。魏國、楚國和齊國也一樣,都是說話不算數的國家。最可氣的是燕國,太子丹竟然派荊軻來刺殺我,真是膽大包天!我照樣滅了他。現在六國都已經認罪稱臣,天下總算是安定下來了。但是我不想再稱「王」了,因為那些諸侯並不把「王」這個稱號當一回事!這樣我就不能揚名天下、流芳百世了。你們好好商量一下,把名號改成什麼比較好呢?

秦王嬴政與大臣們舉行朝會

要做到出師有名,這稱號可是大事。問題一提出,大臣們立馬就湊在一起商量了一番。統一思想後對秦王說,從前五帝的領土已經夠遼闊了,諸侯都來朝貢天子,但是總有一些人不服從天子的命令。現在您率領秦國的大軍消滅了所有的叛逆之臣,在國內設立了郡縣,統一歸中央管轄,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功績,就連五帝也比不上您啊!我們認為「古代有天皇、地皇和泰皇,其中泰皇最尊貴」,所以臣等建議,以「泰皇」作為您的帝號,天子的命令稱為「詔」,天子自稱為「朕」。嬴政說,我覺得五帝的「帝」字可以保留,這樣吧!去掉前面的「泰」字,保留後面的「皇」字,合起來叫做「皇帝」,其他的事情就按照你們說的辦吧。

後來,秦王嬴政又追封子楚為太上皇,自己則自稱為「始皇帝」,他說:「朕為始皇帝,後世按照數字順序排列,稱為二世、三世直到萬世,這樣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無窮無盡」。

書同文:統一為小篆和隸書

秦始皇還把十月作為新年的第一個月,十月初一為新年的開始;皇室的主要顏色是黑色,以黑色作為服裝和旌旗的顏色,普通人不得隨意使用;另外,秦始皇主張以嚴刑峻法來管理百姓,認為所有的事情都要依照法律辦理,如果犯罪就要實行殘酷的刑罰。

秦始皇創建皇帝及中央集權制度後,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為國家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各國的貨幣都不相同,有鏟子型的,有圓形的。秦始皇三十七年,重新發行錢幣,把原來的圓形方孔錢推廣到全國使用,廢除原來全國各地相異的貨幣,克服了過去商品流通使用和計算的困難,使貨幣在全國範圍內有更好地流通、支付和儲蓄的價值作用。

統一貨幣

秦始皇為統一人們的思想,大造天神,統一文字,強行教化。使小篆和隸書成為全國通用的字體。這和統一貨幣促進經濟發展是一樣的,全國寫一樣的字,使得全國各地的文化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對中國文化、政治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更為重要的是秦始皇「車同軌」的思想,直到現在也依然為人們所沿用。「車同軌」是什麼意思呢?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前,車輛的大小不一樣,車道也有寬有窄。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就規定車輛上兩個輪子的距離一律改為六尺,使車輪的軌道相同。這樣,全國各地車輛往來就方便多了。

車同軌

三、總結

有了一統天下的霸業和宏偉的治國方略,唯我獨尊的嬴政怎麼會滿足稱「王」呢?他為什麼要將「皇」和「帝」合為一體呢?

一方面,嬴政認為過去的「皇、帝、王」等稱號都不足以顯示自己崇高的地位,所以將「皇」和「帝」這兩個人間最高的稱呼結合起來,從而創立出「皇帝」這個新頭銜授予自己。顯然是希望透過這個尊號來顯示自己不亞於黃帝的地位和威望。

另一方面,「皇」的意思是指大或輝煌,通常是古人對「天庭」的稱謂;「帝」的意思是指「天帝」、「上帝」,是古人想像中宇宙萬物的主宰。嬴政自稱「皇帝」,是為了顯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是上天給予,即「受命於天」,反映出他並不滿足僅僅是做一個人間的統治者。

秦始皇兵馬俑

「皇帝」的尊號,充分滿足了嬴政唯我獨尊、至高無上的膨脹心理需求,也開創了古今中外自稱「皇帝」的先河。這使得後人十分眼紅,紛紛仿效,歷朝歷代的天子都稱作「皇帝」。

相關焦點

  • 秦王嬴政,為何能成為始皇帝、統一六國?!
    嬴政繼位時十三歲,呂不韋繼續擔任相國,並以仲父的身份輔政,到嬴政22歲親政時,他在秦國實際執政已達十二年之久。在全國統一的前夕,呂不韋開始研究完成中國統一的軍事和政治策略,以及統一後封建國家的統治問題。呂不韋組織門客著書立說,為統一中國做理論準備,於公元前239年編成了著名的《呂氏春秋》。
  • 《大秦賦》李斯歷史原型:輔助嬴政統一六國的「大功臣」,最終卻被...
    《大秦賦》李斯歷史原型:輔助嬴政統一六國的「大功臣」,最終卻被太監所害 文/無計讀史 《大秦賦》的熱播,讓我們又回顧了一些關於戰國末期的歷史。
  • 宋代皇帝為何被稱「官家」?
    為何宋代皇帝被臣民稱作「官家」呢?這要從「官家」稱謂的由來說起。「天子」這一稱謂較早,如《尚書 洪範》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 ,又合「三皇五帝之尊」為「始皇帝」 。此後, 「皇帝」與「天子」一詞並行,成為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獨有的尊號 。而「官家」起初一般多用來指代公家,即朝廷或政府,而非皇帝。把皇帝稱為「官家」 , 最早見載於《晉書·石季龍載記上》: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
  • 從秦王到始皇帝:嬴政的前半生
    我想,嬴政的「冷酷無情」的性格就是在秦國的深宮形成,其對權力的認識更是歷經秦宮的「風暴」後,深深紮根。「年十三歲,莊襄王死,政代立為秦王。」——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父親秦莊襄王為王三年,盛年早逝。給嬴政留下的是「二元化」政治體制:生母趙姬「攝政」,「仲父」呂不韋輔政。
  • 嬴政為何要把「寡人」改成「朕」?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明白了
    以前皇帝稱孤道寡,那麼秦始皇嬴政為何要把「寡人」改成「朕」?專家說只要把「朕」字拆開,大家就能看懂了。第一、嬴政的首創之功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之前,曾有過長達514年的大動蕩時期。而這段歷史被後人習慣性地稱為,東周王朝或春秋、戰國。在公元前221年之前,一直都是奴隸主統治奴隸的奴隸制時期,至此之後則開啟了2000多年的封建制。
  • 秦王嬴政為什麼要力促秦趙聯盟,他又是如何消除趙王趙偃疑慮的
    可能很多觀眾在看的時候,並沒有仔細思慮,為什麼秦王要力促秦趙聯盟的締結,秦王嬴政又是如何消除了生性多疑的趙王趙偃的疑慮的,我們不妨一起來探討一下。《大秦賦》這部電視劇改編自孫皓暉先生著的長篇歷史小說《大秦帝國》,孫皓暉先生用一種藝術的手法,向我們再現了大秦帝國的崛起。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最後的下場又是如何?
    ——李賀我國古代詩人無不以秦始皇嬴政作為榜樣,李白更是寫下了「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的千古名句。很多人都知道秦始皇掃蕩六合,統一天下,但是那些被秦始皇滅國的國君去了哪裡,卻鮮為人知。現在筆者就來盤點一下,六國國君在滅國之後都被秦始皇如何處置?
  • 統一六國,秦王嬴政的用人胸懷
    在意識到秦國根本沒有意願和解之後,趙國的面前只剩下兩條路:要麼繼續聽憑廉頗在前線耗下去,那要不了多久趙國國內就會因為糧食儲備枯竭而出現內亂;要麼最後賭一把,主動打一場速決戰,打贏了一本萬利,打輸了賠掉未來的國運。顯然,趙國只能選第二條路。於是,這才有了趙國跟換主將。其實歷史上真實的趙括當時已經人到中年,根本算不上什麼毛頭小夥。
  • 《荊軻刺秦王》:為統一天下,嬴政發動戰爭、活埋兒童,是對是錯
    大家好,我是餛飩,今天我要給你們講皇帝與刺客的故事,劇情來自電影《荊軻刺秦王》。戰國末年,七國爭雄,其中秦王贏政野心最大,意圖吞併六國、一統天下。而被嬴政喚作「仲父」的呂不韋,卻成為嬴政開疆拓土的一大阻礙。
  • 韓王安開城投降後,已經被軟禁四年,為何秦王嬴政還是要殺他?
    前言 韓國是秦朝統一六國之後第一個滅亡的國家,他的末代君主韓王安在國破被俘之後,被秦始皇囚禁了起來。本以為可以苟延殘喘一生,卻沒想到在被囚禁四年後,韓王安還是被秦始皇賜死了,他甚至在臨死之前都不知道自己為何會被賜死。
  • 呂不韋擁立兩任秦王,執政時取得豐功偉績,為何最終被嬴政逼死?
    那麼,秦始皇為何非要逼死立下不世功勳的呂不韋?根據史料分析和常識推測,原因大概有以下4點:    01    呂不韋居相位時獨斷專行由於嬴政繼位時年僅13歲,缺乏治國理政的經驗,因此呂不韋便以仲父、相邦的身份執政,前後長達10年之久。在此期間,除祭祀事宜外,秦國的大政方針、官員任免等事宜,均由呂不韋一人裁決,儼然成為秦國的無冕之王。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宮佳麗無數,為何一生沒有冊封皇后?
    縱觀秦始皇一生,到了沙丘病故都沒冊封皇后,讓千古第一後的風頭被劉邦的老婆,呂后撿走了。 可是由於史書對於秦始皇的記載很少涉及後宮,這讓我們喜歡看宮鬥劇的粉絲們非常迷惑,秦始皇到底有沒最愛的人?為何他一直不立皇后呢?
  • 尉繚是秦王嬴政重要謀士,秦王給他高官做,為何他匆忙逃走了
    尉繚是秦王嬴政一個非常重要的謀臣,他對秦國統一六國所做出的歷史貢獻,絲毫不亞於李斯、呂不韋等人。不過,他在歷史上卻不怎麼出名。
  • 戰國末期,秦王嬴政和太子丹,為何從朋友變成敵人呢?
    對於荊軻刺秦來說,背後無疑是燕太子丹和秦王嬴政之間的較量。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太子丹最終選擇派出刺客來刺殺秦王嬴政,也即二者已經勢不兩立了,但是,實際上,這兩人曾經是關係不錯的朋友。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末期,秦王嬴政和太子丹,為何從朋友變成敵人呢?首先,從戰國七雄的地圖上來看,秦國和燕國之間,無疑是距離最為遙遠的兩個諸侯國。對於秦國來說,核心區域在今甘肅、陝西等地。
  • 古代皇帝為何自稱為「朕」,朕字的來源及意義是什麼?
    古代皇帝為何自稱為「朕」,朕字的來源及意義是什麼?朕,漢語二級字,形聲字,讀作zhèn,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說文》:「朕,我也,闕。在先秦時,諸侯國君主一般自稱「孤」、「不穀」、「寡人」,隨著秦朝建立,秦王政創立皇帝尊號,規定「朕」專作皇帝自稱。這個稱謂從此一直流傳至辛亥革命中國帝制終結。《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既滅六國,議君主稱號,王綰、李斯等議:「天子自稱曰『朕』」。
  • 從年幼君王到千古一帝,嬴政完成了秦統一天下的夙願
    在這個階段,秦惠文王派遣司馬錯攻佔巴蜀,建立了東進的穩固基地,任用張儀破解六國聯盟,北取上郡,南奪漢中,東進三川,開始穩步擴張。 這時候的秦國,統一天下的三大戰役(伊闕之戰、長平之戰和滅楚之戰)已經打贏了兩場,統一天下的大局已經定型,攻滅六國的大勢已經難以逆轉。
  • 秦始皇準備統一中國,面對其他六國時,為什麼要先滅掉韓國呢?
    秦王嬴政在剷除了嫪毐和呂不韋兩大集團之後,從真正意義上掌握了秦國的權力。公元前二三四年,秦王嬴政就著手制定統一天下的戰略,首先消滅最頑強的對手趙國還是消滅最弱的韓國,就成了朝堂上最大的爭議。最終秦王嬴政綜合了各方面的意見,決定先打垮趙國,再出兵消滅韓國。公元前二三三年和二三二年,秦軍連續多次對趙國發起了進攻,雖然沒有能夠消滅趙軍的主力,但也讓趙軍沒有能力向秦軍發起進攻。韓王安原本在10年前派出鄭國到秦國幫助秦王嬴政修鄭國渠,修通一條貫穿關中的大渠,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這樣就可以減輕秦國對韓國的壓力。
  • 大秦賦:已然獨霸七雄,為何難滅六國?詳解秦始皇嬴政的親政危機
    隨著《大秦賦》的熱播,很多人吐槽,好好的一部《大秦帝國》,不重點描寫秦滅六國,卻被活活演成了「我與趙姬的那點事」。 然而,直到秦王政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30年,秦國才開啟了滅國模式。就算加上預備滅國,最早也只能算到公元前234年的秦攻趙之戰。 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就完成了政權統一。也就是說,秦滅六國只花了10-15年,而準備時間卻長達20多年。 那麼,這中間的20多年,秦國都在幹什麼呢?
  • 《大秦賦》中韓王安,為何向秦國臣服4年後,嬴政還是要了他的命
    韓國的末代國君叫做韓王安,在向秦國投誠4年後,秦王嬴政還是將他殺了,那麼這裡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一起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晉,從此有了趙、魏、韓三個國家,論三個國家的實力最強的是趙國,其次是魏,最後是韓國,這也是我們歷史上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的分界線。
  •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秦國曾有三次機會王霸天下,你知道是哪三次?
    李斯說道:天行有常,然人可知天制天命而用之,周代商始為一,後分封諸侯裂土神州,以致天下大亂,五百餘年爭論不休,大地瘡痍,生靈塗炭,燁燁震電,不寧不令,天下重歸一統,乃天命所歸,亦是人心所向,方眼七國,唯王者,俱有天下一統之野心,大爭若此,安能無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