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秦國曾有三次機會王霸天下,你知道是哪三次?

2020-12-23 人在陝西

秦南最近在追劇《大秦賦》妥妥的被李斯圈粉了,當其出場就自帶一米八的氣場,一言一行都鋼的滿滿,尤其是在稷下學宮與荀子的一段討論,更顯得與眾不同。

李斯說道:天行有常,然人可知天制天命而用之,周代商始為一,後分封諸侯裂土神州,以致天下大亂,五百餘年爭論不休,大地瘡痍,生靈塗炭,燁燁震電,不寧不令,天下重歸一統,乃天命所歸,亦是人心所向,方眼七國,唯王者,俱有天下一統之野心,大爭若此,安能無為而治?

李斯這段在稷下學宮的演講,獲得了同學們的廣泛認可,包括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但是讓人意外的主張「兼愛非攻」的師傅荀子對於李斯的觀點也持有支持態度。

在送別李斯之際,荀子先生也是深感歉意,李斯這斯志在天下,整日關在這學宮裡面,荀子確是心中不忍,便決心讓李斯遊走列國,完成其輔助王者統一天下之天命。

「日月交替,鬥轉星移,起落分合,此乃天道循環。為逝者為斯夫,不舍晝夜。」

人之一生,放之宇宙寰宇,猶如稊米在於穀倉裡,若能以自己的之量,馭挽狂瀾,順應天道,拯救萬民於水火中,其功勞定可光照千古,生兒幸甚,死而無憾!

聽完荀子師傅講完這段話,突然莫名的感動,人一生若是能知道自己為何而活,為甚而拼命,且又非常值得,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情啊,可惜我等草民,命如草芥,只待王者歸來拯救!

汗顏啊!

在看王陽明少年立志的時候也曾說過這樣一段類似的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句話用在李斯、商鞅、呂不韋、張儀、張良、嬴政等人身上也是再恰當不過。

而本文的主角李斯的平生之志便是投靠明主,輔助有實力和雄心吞併天下之王者,為浩浩九州,巍巍天下開萬世太平。

於是李斯拜別荀子師傅,一路向西,直奔大秦,在與秦王嬴政多次非次公開掏心掏肺表心意之前,多次在秦王大殿高談闊論,對於以往六國國情非言簡意賅,深處淺出的總結,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對於秦自嬴政前失去的三次可王霸列國吞併天下而惋惜,使得六國至今商能苟活伺強,這三個機會論調深諳帝王心,他究竟是如何說的呢?秦國失去的又是那三次機會呢?

且往下看!

秦昭襄王時白起水淹鄢郢,未一鼓作氣滅掉楚國

秦與楚交戰,水罐鄢郢,壩區鄢邑和鄧邑等五座城池,最後攻佔楚國都城郢,楚王落荒逃之陳邑,

後秦昭王把郢城改為南郡,並提升白起做武安君。

當時若一鼓作氣滅掉楚軍,則可一舉拿下楚國,彼時再向東,弱齊滅燕,從中吞掉韓、魏、趙,稱霸中國,四鄰諸侯可朝也,然臣不盡忠,退兵言和,致使楚王失地復收,散民重聚,存社稷而抗大秦,此其一。

秦昭襄王時白起破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

白起出道之後,便為秦國戰四方,掃六合,戰場歷練三十載,攻城七十,從無敗績,淹楚軍,斬魏軍,一將成名萬骨枯。

在多年的徵戰中,他斬百萬人,殺氣在廝殺中凝練,為人心顫的殺氣。

秦昭王三十四年,白起進攻魏國,攻取華陽,俘獲魏國戰將三員,斬殺敵人十三萬。同年,白起又跟趙國戰將賈偃交戰,溺死他的士兵兩萬餘人在黃河之中。

秦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取城邑五座,斬殺敵人首級五萬。

昭王四十五年,白起又攻取韓國野王縣,阻斷韓國通往上黨的道路。韓國無奈,把上黨獻給趙國以圖得到趙國的援助,史稱「上黨之爭」,這也就間接引發了後來舉世聞名的「長平之戰」。

當時若圍城數十日,則魏國早已不復存,魏亡,則楚趙之盟傾刻瓦解,秦便可分而食之,如此六國大勢已去,秦霸天下,指日可待。

秦昭襄王逆時出兵,攻擊邯鄲兩年而不破

趙當亡不忘,秦當霸不霸!

順勢不取,卻逆勢出兵,攻邯鄲兩年而不克,當退不退,反招六國合圍終致戰敗,天下誰人看不出,秦,縱有王霸之夢,焉有忠臣謀國?今日今時秦軍東出,卻只為攻城奪地,本可豪取,偏要蠶食,百年積聚有何用?六世餘烈也枉然?

這便是李斯所說的秦國失去的三次兼併六國,一統天下之機會,當然一代名相李斯的命運也不是很好,如商鞅,改革或推動歷史變革,總是要付出代價的。

其中兩次都提到了白起,簡單的介紹下這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戰神。

白起(?—公元前257年),又稱公孫起,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一生身經百戰,殺人無數(據《資治通鑑》記載,白起殺了96萬兵眾),後世人稱「人屠」,又名「殺神」。偉人毛澤東對之評價:「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也有圖書予以佐證。對於這個人,史學評價不一,請在留言板留下你寶貴的看法。

嫪毐禍國殃民,淫亂後宮嗎?不,他或是秦王統一天下的第一大功臣

又被騙了!《喜寶》不是在講很多很多的愛,也不是講很多很多的錢

相關焦點

  • 秦昭襄王若多活30年,能否統一六國,看他與秦始皇對比就知道了
    秦昭襄王是秦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國君,活了75歲,同時他也是秦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在位時間長達55年,同時秦昭襄王也是秦國奮六世餘烈統一六國的功君之一,雖然上天給了秦昭襄王最長的時間,但是秦昭襄王在位期間,雖然給予六國重創,但終其一生並沒有讓秦國統一天下更進一步。
  • 秦國滅掉六國後,秦始皇是怎麼處置六國國君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那麼,秦始皇真的是一個「不施仁義」的人嗎?儒者說,仁者愛人。也就是一個人是否仁義的最核心問題,就是他是不是對於百姓有著愛惜之心。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專家:結局有好有壞!首先被秦始皇滅掉的國家是六國當中最為弱小的韓國。韓國這個國家比較尷尬,它大部分領土被秦國所包圍,所以它一直處在秦國的極度高壓之下。
  • 秦始皇雄才偉略統一六國,為何在他死後天下大亂?
    秦始皇縱橫捭闔,統一六國,這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高度,雖然秦國是累積了六世的資源,但是還是需要一個有魄力之人去整合這些資源。秦始皇在世之時,手上頗多良將,蒙恬、趙佗等人皆能徵慣戰,李斯、姚賈等個個能言善辯,再加上秦始皇自己的威勢與才幹,他在世之時,沒有一個人敢挑戰他的底線。
  • 秦國為什麼能統一六國 因為這三樣東西,其他六國都沒有
    500年的割據歷史,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才結束了戰亂紛爭的局面。在春秋時期,秦國只不過是一個偏安一隅的小國,到戰國之後,成長為一個能與楚國分庭抗禮的大國,這其中,商鞅的變法功不可沒,但是也只是一方面,要說到秦國能統一六國,這三樣東西起了很大作用,沒有它們,秦國的軍事實力不會這麼強,秦國統一六國的時間將會往後推移幾十上百年時間,甚至可以說,能不能統一還是一個未知數。然而有了這三樣秘密武器,統一六國的時間不過十年,以當時的科技水平來說,堪稱奇蹟。
  • 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三位國君
    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三位國君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最終滅掉六國,統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秦始皇完全有資格被稱為「千古一帝」。秦始皇時期的秦國已經是七國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但是卻給了秦國奪回土地的官方通行證。而被周王室封為諸侯,在那個看中名分的時代更是彌足珍貴。這讓秦國真正以諸侯國的身份躋身於東方列國之中。2. 秦孝公秦孝公可能是大家除了秦始皇以外最為熟悉的一位秦國國君了,在秦孝公繼位時,天下諸侯的爭霸形式已經形成。那時候的秦國國力已經大不如前,秦國被許多諸侯國所輕視。
  • 大秦賦: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三次東出,四巡天下,所為何事?
    嬴政及其母嚴於律己、求真務實的始皇帝嬴政,在他的執政生涯中,不畏生死、不懼路途艱險,三次東出、四次巡視天下,到底為何?01三次東出 開疆拓土《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十三年,桓齮(yǐ)攻趙平陽,殺趙將扈輒
  •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中,最重要的五個人,你知道是誰嗎?
    於是來到秦國發展。當時的秦始皇還並沒有統一天下的想法。正是因為李斯的一番政策,改變了秦始皇的決心。李斯分析了當時天下各國局勢,認為其它各國都處在內鬥的衰落時期,而以秦國當時的國力完全可以徵服其它諸侯國。就這樣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計謀。並開始策劃攻打六國的計劃。
  • 秦始皇為什麼能夠統一天下,這次真說清楚了
    你不回來我就去找你。」「好的兒子。」男人邊答應邊不緊不慢地開門出去。他剛把身後的門關上,一輛馬車疾馳而來,不待停穩,男人就飛身上車,馬車飛快地向城外跑去。此時,數百名官兵隨後趕到,包圍了家中的母子二人,亮出了寒光閃閃的長劍.這是一部古裝武打片?不,這是一部歷史懸疑片。這一家三口分別叫異人、趙姬和趙政。若干年後,他們分別被稱為秦莊襄王(子楚)、趙太后和秦始皇。
  • 秦惠文王是否有能力像秦始皇一樣用十年統一六國?
    秦惠文王處在一個歷史的拐點處,是否繼承商鞅之法。在回答秦孝公"如何統一天下"時,商鞅回答"代代明君"。秦惠文王成了首先的驗證。毫無疑問,秦惠文王對得起自己的父親,他憑藉著強大的秦國軍隊將統一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了。
  • 秦始皇滅了六國,並未統一全國,還有一個國家倖存
    但衛國直到秦始皇誅滅六國後都未滅國,直至秦二世一言廢衛君角為庶民,衛國才正式結束。秦始皇為何最後留了一個衛國沒統一?商鞅變法後,秦國真正實現了依法治國,根除奴隸制,為秦國後來強大和統一奠定了根基,最終統一六國。呂不韋發掘了秦始皇嬴政的政治潛力,在他一系列的運作中,直接把秦始皇嬴政拉到繼承人的身份,呂不韋極具政治眼光和發掘力,為秦國儲備的人才基本都成為了秦國的頂尖人才,比如:丞相李斯。
  • 秦國滅亡時,為何曾經統一六國的百萬雄師沒有出現?他們去哪了
    所有罵秦始皇是暴君的人,因為你根本就不懂歷史的真相,秦始皇乃中華民族第一英雄,沒有秦始皇就沒有今天的中國版圖,你要明白當年七國紛爭啊,秦始皇為了統一華夏老秦人死了何止上百萬,24代秦軍,24代秦軍的將領和秦王,為了統一天下而不懈的努力。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最後的下場又是如何?
    ——李賀我國古代詩人無不以秦始皇嬴政作為榜樣,李白更是寫下了「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的千古名句。很多人都知道秦始皇掃蕩六合,統一天下,但是那些被秦始皇滅國的國君去了哪裡,卻鮮為人知。現在筆者就來盤點一下,六國國君在滅國之後都被秦始皇如何處置?
  • 《史記》的秦始皇,剛兼併六國,就膨脹了,李斯在幹嘛
    但為何秦國統一後,大秦帝國只存在十五年就滅亡了呢?這種速亡是誰造成的呢?秦國統一六國是必然的:秦國之所以能滅了六國,統一天下,並非完全是秦始皇的功勞。這其中隱含千百年來哲學中分與合大勢所趨的邏輯必然。即使沒有秦始皇也會出現另外人。所幸的是秦國加上秦始皇在內的七代君王,在執政上都能按著秦國的既定路線(滅六國,統一天下),都能盡心盡力使秦國強大。難道靠這個路線和君王本身強,秦國就能滅六國嗎?這當然是不可能的!無論任何事情,都需要很多的力量才能完成。如何利用這些力量才是最重要的。
  • 能夠統一天下,哪一位國君貢獻大,秦孝公、秦昭王還是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威逼利誘之下,迫使齊王建臣服,隨後齊國滅亡,中國自此結束封建制度,正式進入大一統官吏社會。秦始皇能夠用10年時間統一天下,用西漢賈誼的說法,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
  • 為什麼那麼多人認為統一六國的秦始皇,真的沒能力,只是摘桃子?
    評價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中發揮作用最為精妙者,莫過於漢初大儒賈誼著作《過秦論》中的這幾句: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始皇帝的成就建立在秦國前六代國君功業的基礎上。
  • 為何秦國用了500年,而劉邦、李淵等人數年之間就統一了天下?
    這時的燕國同樣也是二次立國。早在前227年,秦軍就在易水河畔打敗燕代聯軍,次年攻破燕都薊城,而燕王喜和代王嘉一樣,遠遁千裡之外的遼東立國。 直到五年後,王賁率得勝之軍再攻燕代,走投無路的燕代才宣告滅亡。
  • 秦始皇有何本領,為何能夠統一天下,背後究竟有著何種原因?
    今天要講述的這位主人公,也是一位在歷史上鼎鼎有名的皇帝秦始皇。要說起秦始皇,大家應該都是十分清楚的。秦始皇登基當上了皇帝,而且他還是歷史上第一位統一天下的皇帝。那麼秦始皇到底有什麼本領,能夠成功統一天下呢?那麼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吧!秦始皇對於大家來說,絕對不是一位陌生的歷史人物。
  • 一場巨大的陰謀,一位韓國的臥底,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強助攻
    有次逮著機會,鄭國發表了一番熱情洋溢的演講,他建議大秦帝國修建一條連接涇水和洛水的灌溉水渠,並向大家展示了水渠修建成功之後的光明前景:關中平原會變成五穀豐登、牛羊遍野的富饒地區。他的演講成功打動了帝國的兩位大佬:一把手秦始皇和二把手呂不韋。
  • 秦用百年統一六國,為何很快就滅亡了?主要是秦始皇的四大失誤
    秦的統一,是孝公以來兼併擴張的結果,前後經歷了一百多年時間。因此,秦始皇繼承先輩大業,對統一有充分的準備,並在實踐中獲得了極大成功,但如何鞏固和建設這樣一個空前廣闊的國家,他卻缺乏思想和政策上的準備。他沒有如同《呂氏春秋》那樣對未來國家的制度設施作出全盤的設想,而且他剛到五十歲就離開了人間,過早地失去了總結經驗教訓的機會。
  • 重用客卿:秦國強大與能夠統一六國的秘密
    ,秦國從一個僻處西部的小國崛起為戰國七雄之一,進而吞併六國統一天下,這固然是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秦國強大起來後,周天子承認秦孝公是天下的霸主,各國的諸侯們都來向秦國祝賀。公元前340年,公孫鞅率兵打敗魏軍,魏惠王把黃河以西的土地全部割給秦國。秦孝公把於、商一帶十五邑封給公孫鞅,稱他為商君,所以後人習慣把公孫鞅稱為商鞅。張儀「散六國之從」 範雎提出遠交近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