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南最近在追劇《大秦賦》妥妥的被李斯圈粉了,當其出場就自帶一米八的氣場,一言一行都鋼的滿滿,尤其是在稷下學宮與荀子的一段討論,更顯得與眾不同。
李斯說道:天行有常,然人可知天制天命而用之,周代商始為一,後分封諸侯裂土神州,以致天下大亂,五百餘年爭論不休,大地瘡痍,生靈塗炭,燁燁震電,不寧不令,天下重歸一統,乃天命所歸,亦是人心所向,方眼七國,唯王者,俱有天下一統之野心,大爭若此,安能無為而治?
李斯這段在稷下學宮的演講,獲得了同學們的廣泛認可,包括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但是讓人意外的主張「兼愛非攻」的師傅荀子對於李斯的觀點也持有支持態度。
在送別李斯之際,荀子先生也是深感歉意,李斯這斯志在天下,整日關在這學宮裡面,荀子確是心中不忍,便決心讓李斯遊走列國,完成其輔助王者統一天下之天命。
「日月交替,鬥轉星移,起落分合,此乃天道循環。為逝者為斯夫,不舍晝夜。」
人之一生,放之宇宙寰宇,猶如稊米在於穀倉裡,若能以自己的之量,馭挽狂瀾,順應天道,拯救萬民於水火中,其功勞定可光照千古,生兒幸甚,死而無憾!
聽完荀子師傅講完這段話,突然莫名的感動,人一生若是能知道自己為何而活,為甚而拼命,且又非常值得,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情啊,可惜我等草民,命如草芥,只待王者歸來拯救!
汗顏啊!
在看王陽明少年立志的時候也曾說過這樣一段類似的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句話用在李斯、商鞅、呂不韋、張儀、張良、嬴政等人身上也是再恰當不過。
而本文的主角李斯的平生之志便是投靠明主,輔助有實力和雄心吞併天下之王者,為浩浩九州,巍巍天下開萬世太平。
於是李斯拜別荀子師傅,一路向西,直奔大秦,在與秦王嬴政多次非次公開掏心掏肺表心意之前,多次在秦王大殿高談闊論,對於以往六國國情非言簡意賅,深處淺出的總結,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對於秦自嬴政前失去的三次可王霸列國吞併天下而惋惜,使得六國至今商能苟活伺強,這三個機會論調深諳帝王心,他究竟是如何說的呢?秦國失去的又是那三次機會呢?
且往下看!
秦昭襄王時白起水淹鄢郢,未一鼓作氣滅掉楚國
秦與楚交戰,水罐鄢郢,壩區鄢邑和鄧邑等五座城池,最後攻佔楚國都城郢,楚王落荒逃之陳邑,
後秦昭王把郢城改為南郡,並提升白起做武安君。
當時若一鼓作氣滅掉楚軍,則可一舉拿下楚國,彼時再向東,弱齊滅燕,從中吞掉韓、魏、趙,稱霸中國,四鄰諸侯可朝也,然臣不盡忠,退兵言和,致使楚王失地復收,散民重聚,存社稷而抗大秦,此其一。
秦昭襄王時白起破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
白起出道之後,便為秦國戰四方,掃六合,戰場歷練三十載,攻城七十,從無敗績,淹楚軍,斬魏軍,一將成名萬骨枯。
在多年的徵戰中,他斬百萬人,殺氣在廝殺中凝練,為人心顫的殺氣。
秦昭王三十四年,白起進攻魏國,攻取華陽,俘獲魏國戰將三員,斬殺敵人十三萬。同年,白起又跟趙國戰將賈偃交戰,溺死他的士兵兩萬餘人在黃河之中。
秦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取城邑五座,斬殺敵人首級五萬。
昭王四十五年,白起又攻取韓國野王縣,阻斷韓國通往上黨的道路。韓國無奈,把上黨獻給趙國以圖得到趙國的援助,史稱「上黨之爭」,這也就間接引發了後來舉世聞名的「長平之戰」。
當時若圍城數十日,則魏國早已不復存,魏亡,則楚趙之盟傾刻瓦解,秦便可分而食之,如此六國大勢已去,秦霸天下,指日可待。
秦昭襄王逆時出兵,攻擊邯鄲兩年而不破
趙當亡不忘,秦當霸不霸!
順勢不取,卻逆勢出兵,攻邯鄲兩年而不克,當退不退,反招六國合圍終致戰敗,天下誰人看不出,秦,縱有王霸之夢,焉有忠臣謀國?今日今時秦軍東出,卻只為攻城奪地,本可豪取,偏要蠶食,百年積聚有何用?六世餘烈也枉然?
這便是李斯所說的秦國失去的三次兼併六國,一統天下之機會,當然一代名相李斯的命運也不是很好,如商鞅,改革或推動歷史變革,總是要付出代價的。
其中兩次都提到了白起,簡單的介紹下這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戰神。
白起(?—公元前257年),又稱公孫起,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一生身經百戰,殺人無數(據《資治通鑑》記載,白起殺了96萬兵眾),後世人稱「人屠」,又名「殺神」。偉人毛澤東對之評價:「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也有圖書予以佐證。對於這個人,史學評價不一,請在留言板留下你寶貴的看法。
嫪毐禍國殃民,淫亂後宮嗎?不,他或是秦王統一天下的第一大功臣
又被騙了!《喜寶》不是在講很多很多的愛,也不是講很多很多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