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了天下,可六國後宮中的女人該何去何從?始皇帝有妙招

2020-12-24 歷史真鑑

前言: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來鞏固統治,書同文、車同軌、度同制、行同倫,功績流傳千古。但有一件事情卻讓他很頭疼,那就是六國後宮中的眾多美女該如何處置呢?全部處死太過殘忍,全納入後宮數量又太過龐大,想來想去,秦始皇還真的想出來一個法子,這一招甚至還被後代君王沿用千年。那他到底是怎麼做的呢?

秦始皇嬴政 劇照

六國美女究竟有多少?

《周禮》中有這樣一句話:

「士一妾,大夫二,諸侯有侄娣,九女而已。」

意思是說,除了結髮妻子之外,士人最多再納一個姬妾,大夫可最多納三個姬妾,而地位尊貴的諸侯就可以「一娶九女」,也就是一妻八妾,因為「九女」象徵「九州」,有保佑國土興旺發達之意。

這一制度在周朝一直被嚴格遵守,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這套從前備受尊崇的《周禮》制度被人們棄置一旁,但凡是一個有身份地位的人都不願意只娶「九女而已」。於是當時又有了一個新的制度:

「大夫功成受封,得備八妾;諸侯食前方丈,侍妾百人。」

此時,大夫的納妾數量能夠與從前的諸侯等同,而諸侯都可以直接比肩周天子的納妾數量了。僅僅一國就有幾百個女人,六國加起來更是數量驚人。面對如此龐大的後宮規模,秦始皇應該如何處置呢?

古代後宮妃子

秦始皇想出的巧招

在秦始皇統一了天下後,他就從一個諸侯王變成了九五之尊的天子。在當諸侯王的時候,他的後宮大約有一百二十個女人,雖然也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但他可以仿照從前周天子定下的制度,將這些女人分成五等,分別是後、夫人、嬪、世婦、女御。

但如今,六國後宮中的女人加上自己原本的妻妾,光是分為五等肯定是不夠的,而且,沿用從前的制度也不能體現出皇帝的尊貴地位。於是,秦始皇將後宮等級進一步細化,將五等改為八等,分別是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

秦始皇 劇照

與從前不同的是,秦始皇將後宮等級與前朝的爵位等級一一對應,不同的等級能夠享受的待遇和俸祿都是不同的。不管怎麼說,後宮中的女人畢竟都是皇帝的人,所以待遇總不會太差,連最低等的「少使」都能夠與二十等爵制當中的十二等左更等同,一年大約能拿到六百石俸祿,也是一個很可觀的數字了。

秦始皇這招就相當於把後宮變成了一個行政單位,這些嬪妃們都是朝廷的正式公務員。這樣區分既清晰又公平,合理的解決了六國眾多的美女,後代的君王也繼續沿用了這種制度。

皇帝的嬪妃

此招沿用千年

到了漢朝,皇帝後宮中的女人數量比秦朝還要誇張,漢武帝甚至直接將後宮等級分為了14等,分別是婕妤、濩娥、傛華、充依等等,漢元帝時期又在婕妤前增設昭儀一位,當然,西漢時期的等級區分更加精細,《漢書·外戚傳》裡就詳細地記錄了後宮嬪妃的地位和待遇:

「昭儀位視丞相,爵比諸侯王。婕妤視上卿,比列侯。濩娥視中二千石,比關內侯。傛華視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通俗地講,地位最高的昭儀相當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爵位堪比諸侯,婕妤和濩娥的位置都能夠對應侯位,只不過濩娥地位略低。

至此,封建時期的後宮管理制度基本成型,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後宮各等級的名稱或許會發生改變,但大多是換湯不換藥,整體的管理制度比起秦漢基本沒有很大的變化。所以說,秦始皇不光在治國方面有建樹,在治理女人的方面功勞也不小呢。

秦始皇 劇照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周禮》

相關焦點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宮佳麗無數,為何一生沒有冊封皇后?
    成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規定了度量衡,搞了長城,徵服了匈奴和南方,那麼又有征服到自己的初戀,有沒規定自己的三宮六院的規矩呢? 帶著這些疑惑,我們先翻開司馬遷的《史記》,看看歷史書中的秦始皇私生活又是如何度過的。
  • 秦始皇為什麼能夠統一天下,這次真說清楚了
    若干年後,他們分別被稱為秦莊襄王(子楚)、趙太后和秦始皇。秦始皇對大眾來說既熟悉又陌生。作為第一個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的創建者,秦始皇在中國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人們對他的了解,大多停留在這些標籤上:第一個皇帝,統一六國,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修長城,焚書坑儒等。
  • 秦始皇雄才偉略統一六國,為何在他死後天下大亂?
    秦始皇縱橫捭闔,統一六國,這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高度,雖然秦國是累積了六世的資源,但是還是需要一個有魄力之人去整合這些資源。秦始皇在世之時,手上頗多良將,蒙恬、趙佗等人皆能徵慣戰,李斯、姚賈等個個能言善辯,再加上秦始皇自己的威勢與才幹,他在世之時,沒有一個人敢挑戰他的底線。
  • 秦始皇有何本領,為何能夠統一天下,背後究竟有著何種原因?
    今天要講述的這位主人公,也是一位在歷史上鼎鼎有名的皇帝秦始皇。要說起秦始皇,大家應該都是十分清楚的。秦始皇登基當上了皇帝,而且他還是歷史上第一位統一天下的皇帝。那麼秦始皇到底有什麼本領,能夠成功統一天下呢?那麼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吧!秦始皇對於大家來說,絕對不是一位陌生的歷史人物。
  • 為什麼秦始皇滅了六國,最終卻沒能統一中國?
    秦始皇嬴政13歲即王位,一生南徵北戰鮮有敵手,在位期間先後滅了其餘六個諸侯國,北擊匈奴南徵百越,對內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廢除分封制,建立起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秦朝,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格局,功蓋三皇德高五帝自稱始皇帝,完成了歷史上不可一世的貢獻。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最後的下場又是如何?
    ——李賀我國古代詩人無不以秦始皇嬴政作為榜樣,李白更是寫下了「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的千古名句。很多人都知道秦始皇掃蕩六合,統一天下,但是那些被秦始皇滅國的國君去了哪裡,卻鮮為人知。現在筆者就來盤點一下,六國國君在滅國之後都被秦始皇如何處置?
  • 秦始皇滅了六國,並未統一全國,還有一個國家倖存
    秦始皇十年滅六國,並未統一全國,還有一個衛國,直到秦二世時才被滅掉。公元前254年,衛國在魏安王后期被魏國吞併,魏安王把衛主降為封君,從此退出諸侯國序列,衛君成為魏國的附庸。但衛國直到秦始皇誅滅六國後都未滅國,直至秦二世一言廢衛君角為庶民,衛國才正式結束。秦始皇為何最後留了一個衛國沒統一?
  • 為什麼那麼多人認為統一六國的秦始皇,真的沒能力,只是摘桃子?
    評價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中發揮作用最為精妙者,莫過於漢初大儒賈誼著作《過秦論》中的這幾句: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始皇帝的成就建立在秦國前六代國君功業的基礎上。
  • 秦用百年統一六國,為何很快就滅亡了?主要是秦始皇的四大失誤
    秦的統一,是孝公以來兼併擴張的結果,前後經歷了一百多年時間。因此,秦始皇繼承先輩大業,對統一有充分的準備,並在實踐中獲得了極大成功,但如何鞏固和建設這樣一個空前廣闊的國家,他卻缺乏思想和政策上的準備。他沒有如同《呂氏春秋》那樣對未來國家的制度設施作出全盤的設想,而且他剛到五十歲就離開了人間,過早地失去了總結經驗教訓的機會。
  • 秦惠文王是否有能力像秦始皇一樣用十年統一六國?
    在回答秦孝公"如何統一天下"時,商鞅回答"代代明君"。秦惠文王成了首先的驗證。毫無疑問,秦惠文王對得起自己的父親,他憑藉著強大的秦國軍隊將統一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了。  在位期間,秦惠文王用張儀為相連橫六國,以公孫衍、樗裡疾、司馬錯為將,東出函谷、西平巴蜀、南下商於、北伐義渠,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當時距秦始皇統一六國還有90年。縱然秦惠文王雄才大略,再活十年也不成完成統一大業。因為,經過80年的積累,秦始皇才能用十年統一六國。秦惠文想用十年完成九十年的業績是不切實際的。我們從軍事角度來論述。
  • 天下統一後,秦始皇更像是精神領袖,具體事情都是李斯在做!
    名字取好了,接下來該幹點正事了。以前秦國過的是小日子,土地人口就那麼多,管理起來也方便,現在不同了,平地一聲雷,陡然而富,轉眼富家翁了。地盤大了,人口多了,要考慮的問題也複雜了,那麼該怎麼治理這個新的天下,秦始皇很明白,這還是需要大夥的智慧。
  • 秦昭襄王若多活30年,能否統一六國,看他與秦始皇對比就知道了
    秦昭襄王是秦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國君,活了75歲,同時他也是秦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在位時間長達55年,同時秦昭襄王也是秦國奮六世餘烈統一六國的功君之一,雖然上天給了秦昭襄王最長的時間,但是秦昭襄王在位期間,雖然給予六國重創,但終其一生並沒有讓秦國統一天下更進一步。
  •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中,最重要的五個人,你知道是誰嗎?
    當時的秦始皇還並沒有統一天下的想法。正是因為李斯的一番政策,改變了秦始皇的決心。李斯分析了當時天下各國局勢,認為其它各國都處在內鬥的衰落時期,而以秦國當時的國力完全可以徵服其它諸侯國。就這樣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計謀。並開始策劃攻打六國的計劃。
  • 秦始皇為什麼不立皇后?
    由對母親的怨憤, 發展成對一切女人的仇視,秦始皇對女人沒有愛,只為發洩,所以他不立皇后。不能否定童年的經歷和母親的行為對一個人的成長有重大影響,但是把秦始皇不立皇后簡單的歸結為這個原因,似乎並不充分。因為歷史上母親不靠譜,而兒子靠譜或者還算靠譜的不乏其人。比如呂后的兒子漢孝惠帝就是一個例子,呂后狠毒,而惠帝仁慈。
  • 《史記》的秦始皇,剛兼併六國,就膨脹了,李斯在幹嘛
    秦國統一六國是必然的:秦國之所以能滅了六國,統一天下,並非完全是秦始皇的功勞。這其中隱含千百年來哲學中分與合大勢所趨的邏輯必然。即使沒有秦始皇也會出現另外人。正如唐代詩人杜牧所言,滅掉六國的根本不是秦國,而是六國自己。秦國只是順勢而已。秦國的滅亡也是必然的:秦始皇在幾代人不懈努力、六國「幫忙」的情況下,在公元前221年某一天終於統一了天下。
  • 秦始皇的逆襲:9歲被舉國追殺,13歲君臨天下,39歲統一六國
    因為很多影視劇的渲染,很多人會認為,秦始皇繼任秦王、統一六國是順風順水的事,但事實上,他曾是最不可能完成這件事的人。秦始皇的逆襲,才是最讓人心動的過程。所以我們看到的秦始皇,為什麼能統一六國,是因為他從出生開始,所走過的每一步,都充滿艱辛。回到秦國的嬴政並不被認可,他在最後能夠繼任秦王,背後其實隱藏了各種鬥智鬥勇——
  •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都在幹什麼?
    公元前230年,嬴政開始統一六國,此時他剛滿30歲,花了10年時間,到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建立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那麼在十多年後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們此時正在幹嘛呢?史書中關於劉邦年輕時的記載並不多,只是他曾經想投奔信陵君,然而還到大梁,信陵君便已經去世了,後來做了信陵君門客張耳的門客。魏國滅亡後,張耳遣散門客逃亡,劉邦回到了沛縣。從他回到沛縣,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段時間內沒有相關記載,不過從別人對他評價來看,應該是在遊手好閒,混成了沛縣的「風雲人物」,後來做了秦朝的泗水亭長。
  • 秦始皇受到母親的影響,再也不相信女人,後宮佳麗三千卻不立皇后
    不管什麼事情,或者處於什麼領域,作為開拓者,往往都是充滿挑戰但是又更加容易被後人記住的,比如皇帝這樣的稱呼也是一樣,在秦朝之前,沒有誰想得到皇帝這樣的稱號,一直到嬴政統一六國,建立秦朝的時候,才產生了皇帝一說,所以嬴政自稱始皇帝,我們後人也就將其稱之為秦始皇。熟悉一些歷史的人都會發現一個問題,在歷史上有始皇帝,可是為何會沒有始皇后這種稱呼呢?
  •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秦國曾有三次機會王霸天下,你知道是哪三次?
    而本文的主角李斯的平生之志便是投靠明主,輔助有實力和雄心吞併天下之王者,為浩浩九州,巍巍天下開萬世太平。於是李斯拜別荀子師傅,一路向西,直奔大秦,在與秦王嬴政多次非次公開掏心掏肺表心意之前,多次在秦王大殿高談闊論,對於以往六國國情非言簡意賅,深處淺出的總結,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對於秦自嬴政前失去的三次可王霸列國吞併天下而惋惜,使得六國至今商能苟活伺強,這三個機會論調深諳帝王心,他究竟是如何說的呢?秦國失去的又是那三次機會呢?
  • 從褒貶不一到登上「神壇」,為何秦始皇在後世越來越受到推崇?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在秦始皇的振臂高呼下,秦國宛如一個龐大的戰爭機器,鼓足馬力向六國碾壓過去。況且盡收山河,統一中國,是歷史上從未有人幹過的事情,曾有相國張儀為"橫強"奔走、範雎"遠交近攻"使六國疲敝,現如今嬴政手下尉繚、李斯也在離間六國,但前後也用了十年才得以滅亡六國,使得天下統一。這個"統一"也只是明面上的地域統一,嬴政的心胸可沒有這麼"狹窄",為了實現真正的"天下一統",他還推動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統一貨幣和度量衡。但就連始皇帝也做不到的,那就是統一人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