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六國」的最後一次合縱, 終於消滅了秦國!

2021-01-18 蜀山筆俠

如果要說出春秋戰國秦國獲勝的理由,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個是它自身的改革和發展;另一個就是它合理的外交政策。

戰國——秦

如果說除了秦國,你認為還有哪個諸侯國最有可能統一全國?當然是:楚!

戰國——楚

楚是和秦非常相近的兩個諸侯國,它們同樣處於邊陲,它們同樣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它們同樣有彪悍的民風,它們同樣有稱霸諸侯之志。而唯一不同的是:楚國沒有秦孝公這樣的改革開放家,沒有重用張儀這樣的全能外交官。

秦孝公變法

縱橫家——張儀

看了很多遍戰國,始終讓人看不明白的是:不管東方六國怎麼合縱,總是不能對秦國造成致命的打擊;每到關鍵的時候,合縱就會遭到破壞;東方六國眼看著身邊的鄰國一個一個被秦國消滅,卻無能為力。

我知道:我們都是站在提前知道結局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的,而當時的人,誰也無法預測未來的結果。但是,當你看完楚漢風雲,你才發現:原來答案就在後面。

秦國在統一前,東方六國都是獨立的諸侯國,它們有著各自的利益糾葛,所以它們考慮問題的角度永遠不能保持一致。特別是夾在中間的韓、魏兩國,誰都得罪不起,但跟誰又都得不到最真誠的保護,所以只有察言觀色,看人臉色行事。這就導致了合縱連橫的極不穩定性。而周邊幾個大國的目的並不是一下吃掉其它大國,而是先吃掉中間的小國,然後再慢慢吃大的。秦國就是沿著這樣一條線路走的。

而秦滅六國以後呢?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有被滅諸侯國的後代思路都一致了,他們最大的敵人成了秦人,反秦成為他們統一的目標。他們組成了有史以來最強大的一次合縱,這次合縱是最團結、最徹底的一次。而楚人是最堅決的一支,在楚人項羽的帶領下,諸國聯軍(主要是項羽、劉邦兩支)攻入秦都鹹陽,終於消滅了他們一直想滅卻難以實現的秦國。事實證明:東方六國合縱是輕易就可以滅掉秦國的!

秦末農民起義

但是,歷史就是這樣,有道伐無道。秦滅六國,六國的後人奮起反抗,所以他們從道義上獲勝了;項羽殺楚懷王,劉邦舉義旗伐西楚,所以劉邦從道義上勝利了。

如果統一六國的是楚國,楚國是否也會被其它六國翻盤呢?

總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才是恆久不變的真理!

本文作者《蜀山筆俠》專注於從不同角度看歷史,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大秦賦》之「蕞之戰」:山東六國最後一次合縱攻秦
    在正史上,這場戰役也被稱之為「蕞之戰」,是山東六國最後一次合縱攻秦。一首先,根據《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合縱攻秦之戰是指周慎靚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楚、趙、魏、韓、燕、齊等國先後組成各種聯軍,進攻秦國(今陝西、河南、山西一帶)的一次作戰。大致有5次。
  • 戰國時秦國強大以後,六國合縱攻秦五次,為什麼最終還是被滅?
    在商鞅變法之後,曾經的邊陲小國秦國便強大起來,到秦國攻入四川盆地,吞併巴、蜀國,佔領天府之國作為糧食和後勤基地,此時的六國已經無力單獨與秦國抗衡,為了削弱秦國,保證自己不被秦國吞併,六國開始了「合縱」,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共組織了五次合縱攻秦。
  • 張儀兩為秦相,以連橫破六國合縱,為何落得出逃秦國的下場?
    張儀兩為秦相,以連橫破六國合縱,為何落得出逃秦國的下場? 春秋時期,列國之間的戰爭是爭霸戰爭,各諸侯國之間不以滅國為目的,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得到認同,這叫做「義戰」。而到了戰國時期,列國都以吞併他國疆土,消滅有生力量為己任,自然也更需要各方面的人才。
  • 六國知道秦國要滅了他們,為什麼不能聯合起來一舉把秦滅了?
    合縱攻秦合縱攻秦其實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很早六國就已經開始實行。當時秦國實行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當時秦國就一舉擊敗實力相對比較強大的魏國,這也使得列國都大為震驚。其實秦國戰商鞅變法之前,國力是非常脆弱,甚至很有可能會被別人認為是在戰國中第一個被消滅的國家,但秦國的這一次用兵,的確已經顛覆了六國的常識,開始重視秦國。等到秦惠王即位,六國就已經開始合縱攻秦。
  • 平史 美國欲合縱滅中,卻不知六國合縱滅秦失敗的必然
    其中最知名的,莫過於蘇秦、張儀二人,蘇秦合縱山東六國,促使五國攻秦,幾近亡秦於函谷關,張儀連橫戰國諸雄,破合縱之盟,使天下莫不畏秦之虎狼,奠秦之霸業。二人在戰國亂世之中攪動時局風雨,天下為棋盤,蒼生為棋子,看似大氣魄的背後,反映的,是大國間的政治博弈。秦國和山東六國之間的勝負,其實並不在於合縱連橫之策,而在於硬實力的比拼。
  • 兼佩六國相印的縱橫家蘇秦,為何會讓秦國十五載未出兵函谷關?
    兼佩六國相印的縱橫家蘇秦,為何會讓秦國十五載未出兵函谷關?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國古代歷史上蔚為著名的春秋戰國時期。在這個關鍵的歷史階段,不僅出現了無法抵擋的社會大變革,而且也形成了一次空前絕後的思想盛宴。並產生了以儒、墨、道、法為代表的「九流十派」。
  • 《大秦賦》:秦滅六國時,為何第一個滅韓,最後滅齊?
    秦國君臣得知齊國扣押離秋,命蒙恬猛攻高唐,而滅完燕代的王賁大軍轉則突襲臨淄,齊王建無奈之下毒殺後勝,最終出城投降。由此,伴隨著秦國的滅亡,秦王嬴政終於完成了一統六國的大業,不僅建立了秦朝,自己也成為千古一帝——秦始皇。在秦滅六國之戰中,秦國不是同時進攻山東六國,而是逐個消滅的。具體來說,公元前230年,秦國派遣內史騰消滅了韓國。
  • 大秦帝國背後,山東六國五次「合縱攻秦」,真有傷及秦的實力嗎?
    「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從《裂變》、《縱橫》、《崛起》,到最近正在熱播的收尾之作《大秦賦》,展現的就是秦國自秦孝公嬴渠梁任用商鞅變法起,歷經秦惠文王嬴駟、秦武王嬴蕩、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莊襄王嬴異人,一直到秦始皇嬴政,六代君王勵精圖治,最終掃平六國,建立統一的專制國家,這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 一塌壺荼軼史第四回——秦國的兩杯毒茶,是怎麼要了六國命的
    秦國為什麼能統一六國引起古今中外不少政治家、歷史學家、思想家的深思(典型的閒著沒事幹,不如去喝杯茶):當春秋時代開始之際,秦還是一個西戎小國,其社會發展整整落後於中原先進大國一個時代,後來秦穆公雖然稱霸一時,但在戰國時期秦孝公之前,秦國仍屬於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諸侯國,而被東方大國以「虎狼之邦」視之。為什麼叫虎狼之邦?
  • 其對合縱史實的認識或高於國人傳統印象
    回到合縱軍事宜,說秦王政的這次合縱,可能是史上最激烈的一次又是不符合我們的傳統敘事的。這方面受《過秦論》的影響比較大。「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在我們的認識中,六國不堪一擊,最多也只能達到函谷關前,進不來秦國國門。在史記的不同篇章裡,關於此次合縱的敘述也有所矛盾出入。有的地方寫的是沒有打進函谷關,有的地方卻寫道打到鹹陽近郊蕞。
  • 重用客卿:秦國強大與能夠統一六國的秘密
    ,進而吞併六國統一天下,這固然是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       秦孝公一紙《求賢令》將法家大才商鞅吸引到秦國來,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實力大增。秦惠王用魏國人張儀,「外連衡而鬥諸侯」,破壞六國的合縱,使秦國的優越地位越來越明顯。
  • 秦國的一位丞相:力助秦昭襄王蠶食六國,卻害死了白起
    該劇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姚賈、王綰、王翦、王賁、李信、蒙恬、蒙毅等人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故事。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中,段奕宏飾演的丞相呂不韋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秦國丞相,呂不韋即便不能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少也是為秦國一統天下的大業而日夜操勞的。
  •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六國國君下場如何?
    在這十年中,秦始皇和其顧問天團制定了「籠絡燕齊,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的戰略方針,相繼滅亡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使關內六國國君都成為了亡國之君。
  • 秦國最大危機,六國合縱軍出現!《王者天下》第三季01
    結果不出所料,楚國確實突襲了秦國邊境防線,五萬先鋒已經躲過了張唐和蒙武兩人的據點,進入了秦國境內。沒想到六國中最強大的楚國竟然會選擇在這時向秦國開戰,而且這前鋒五萬人當中不乏能徵善戰之輩,兩名年輕的千人將項翼和白麗,以及他們的大將臨武君。滕親自帶著五千人馬來支援前線,但是同金軍長竟然在兩軍剛剛相遇時就被臨武君一擊殺死,現在的秦軍實在難以阻擋楚軍的攻勢。
  • 齊國風雲之松柏囚王:面對山東六國的合縱,齊襄王的家族們怎麼看
    兩位國王曾經先後被秦國國君囚禁,齊王建被囚禁更是使得齊國徹底走向覆滅。事實上,早在齊襄王統治時期,齊國的命運就走上了終點。齊襄王繼位之後,秦王利用齊國和其它諸侯國的國讎,主動示好,派遣任固到齊國任職,藉此機會施展連橫之術。在連橫之術的影響下,本就想要休養生息的齊國對其它諸侯國的合縱的請求開始佛系起來,反而一直致力於和秦國搞好關係。
  • 以三寸不爛之舌打破六國合縱,為秦奠定基礎
    秦國人向東擴張的意向是很強烈的,而魏國的屈服,讓秦國幹涉東方諸國的政治成為了可能。齊宣王吞併燕國後,引起天下諸侯的震驚與抵制,視齊國為最強對手的秦惠王絕不能坐視不理。秦國很快與魏國聯合起來,向東進攻齊國及其控制下的燕國。公元前312年,秦、魏聯軍在濮水之役打敗了齊軍,齊宣王被迫放棄佔領燕國。
  • 歷史上,六國中各國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變法,但都沒有秦國徹底
    從地理方面講,秦國所處的位置屬於易守難攻的典範,有函谷關作為屏障,六國攻破的代價難以承受,要知道古代的後勤系統可是差的要命的。也可以從蕭關進攻,後世劉邦就走的這條路。但當時要進攻蕭關就大軍必須進入楚國全境,這對於任何一個君主來說都是不會同意的。
  • 六國之所以不能合心合力一舉把秦滅了,是因為他們沒有鴻鵠之志?
    首先,東方六國之間的矛盾就不少,趙燕之間、燕齊之間、齊楚之間、魏齊之間更是互磕很久,韓趙魏雖然同出於晉,摩擦也不少。每次合縱攻秦,都未必真心出力。「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是有道理的;一兩個國家團結起來可能還容易,要讓六國真心抱在一起打秦國,很難。
  • 商鞅變法後,只有這三位名將曾兩次擊敗過秦國
    眾所周知,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走向強大。特別是在秦惠文王這位君主在位時,秦國開始對外擴張,和山東六國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較量。對於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在整體實力上逐漸超過了山東六國,所以,秦國的對外戰爭,自然是勝多敗少。因此,可以擊敗秦國一次的武將,已經可以稱之為名將,比如趙括的父親趙奢,項羽的祖父項燕。
  • 秦滅六國以後,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
    國尉呢,是秦國的最高軍事長官,漢朝改稱太尉;只不過,秦國的國尉地位不如漢朝太尉的高,漢朝的太尉可是位列三公。 這個尉繚與官居長史的李斯,一起勸說秦王要抓住時機,完成統一大業。進一步分析,在實力強大的秦國面前,六國如同秦國的郡縣,不難消滅;但一旦六國緩過來,重新結成合縱對抗,秦國就危險了,如同過去智伯、夫差、齊閔王那樣,因為懈怠而導致了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