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塌壺荼軼史第四回——秦國的兩杯毒茶,是怎麼要了六國命的

2020-12-22 牛史哥哥

秦國為什麼能統一六國引起古今中外不少政治家、歷史學家、思想家的深思(典型的閒著沒事幹,不如去喝杯茶):當春秋時代開始之際,秦還是一個西戎小國,其社會發展整整落後於中原先進大國一個時代,後來秦穆公雖然稱霸一時,但在戰國時期秦孝公之前,秦國仍屬於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諸侯國,而被東方大國以「虎狼之邦」視之。

為什麼叫虎狼之邦?虎狼殘忍,最缺少的就是仁義,而仁義正是儒家學派的最高學問,換句話說,秦國是個沒文化的野蠻國家(距離中原遠,學不到呀,倒是距離西羌、北匈奴、犬戎、義渠等很近,學到了不少)。就是這樣一個國家,為什麼自秦孝公以後突飛猛進地向前發展,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由一個落後的諸侯國一躍而成為軍事、政治、經濟先近的大國,最後吞併其它諸侯國而統一中國。那就是商鞅變法,一個比西方的工業革命和東方的明治維新更成功更悠久1800年的速成法。

秦國統一中國的順序,也就是六國滅亡的順序,依次是——韓國、魏國、楚國、燕國、趙國、齊國。稍微看看地圖的人都知道,誰離得近誰就先倒黴。這就是第一杯綠油油的毒茶「遠交近攻」,說白了就是遠的是名義上兄弟值得交往,省的打家門口的鄰居的時候老是礙手礙腳。於是韓國人早早的領了盒飯。

但是韓國人還怕領盒飯領的不夠早,特意向秦始皇獻上所謂的「疲秦計」,慫恿秦始皇修建「鄭國渠」,事情大概是這麼回事,秦國要實現稱霸天下的目的,就要首先滅掉韓國。韓國所處的位置正好控制了秦國東出函谷關之後,到黃河下遊地區去的交通要道(此河是我開,此水我家來,要想泡茶喝,交出國家來)。面對強敵,即將亡國的韓惠王派出了一個手無寸鐵的水利工程師,這個人擁有的武器只有一張嘴,他要執行的任務就是說服秦國興修水利,這個人就叫鄭國。在韓國看來,認為是疲乏秦國、救(曲)亡(線)圖(救)存(國)的好辦法。以幫助秦國興修水利為由,達到消耗秦國國力的目的。結果讓秦國憑空地搞出好幾個魚米之鄉來(效果比西部大開發好多了),不但加速了韓國的滅亡,也導致了其他五國末日的迅速來臨。

要說豬是笨死的,豬顯然是不服的,至少比韓國人聰明一點。但要說韓國人笨,顯然韓國人也不服,因為趙國人更笨。其實趙國應該是第二個被滅的國家,之所以排在燕國後面,是因為趙王遷投降之後,趙遷的哥哥趙嘉率領殘兵敗將逃到代郡(現在北京的西邊,估計當時是地圖上的盲點,秦國找不到。但是後面這個地方有個很出名的名字「燕雲十六州」),自稱趙國代王,又苟延殘喘了三年。所以,算起來直到燕國滅亡後,秦軍才算徹底滅亡了「趙」國。所以六國的滅亡順序可以是「喊趙薇出演妻」。

趙國的笨是連死都不知道是怎麼死的?因為大家的第一杯毒茶可能還是被迫喝的,大家都知道隔壁很危險,老王在練腰,腰好胃口就好,身體倍兒棒,吃嘛嘛兒香。而這第二杯毒茶的「離間計」,不但是趙國自己主動喝的,而且還不帶挑剔換個口味的喝了兩次,所以秦國也懶得換一道茶,就用這杯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原來的味道的茶就行,不帶這麼玩的。

趙國的實力其實原本還是很強的,什麼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的事情,地球人的都知道的就不多加贅述了,意思就是陪你秦國玩玩我也不吃虧(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戰力上哥倆也差不多,戰國後期有「四大名將」的說法,四人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其中秦國佔了兩位,趙國也佔了兩位。正因為有著這哥倆,趙國才敢公開地佔秦國的便宜,而秦國對趙國的態度,也是堅決抵制,抓住一切機會蠶食。

但這個平衡很快被打破了,這就是長平之戰。事情大概就是這麼個事,雙方出場的陣容是:紅方是令六國都聞風喪膽的殺人狂魔白起,藍方選手也是尚能飯否的廉頗。一對峙就是幾年,秦國是缺衣少穿,趙國更是缺量少吃。大家勢均力敵之時,秦國的這杯宮廷玉液茶終於泡好了,這杯茶是新鮮出爐為趙國特別定製的好(毒)茶。秦國找到了當時趙國的將二代,著名的趙國第一網紅,紙上談兵的趙括。他與父親趙奢談論兵法,頭頭是道。據說可能是下圍棋贏了幾盤,就像戰國時期的阿法狗,很快成了網紅,天下皆知了。他爹不知道是說氣話還是真的:這小子排兵布陣像步棋子一樣,打仗是人不是棋子,這麼美顏加濾鏡粉飾的效果,一旦露面(打仗)必敗。這句話趙王是沒聽到,他老婆到記住了。

秦國說趙括很厲害,白起下棋一定下不過他,他一來,白起嚇都嚇死了(難道白起有去美顏的軟體?)。火眼金睛的藺相如拖著病體勸諫:不能靠虛名打仗呀。趙王說:你安心養病去吧,沒事去和廉頗喝喝茶。大家都不認為趙括能贏,包括趙括的母親直接和其斷絕母子關係,意思就是如果他敗了不要找我麻煩。可是趙王相信趙括會贏。毫無疑問,趙括連「殺神白起」的一招都躲不過,就好像是不入流的弟子跟少林寺掌門過招一樣,一掌拍出就喪了性命。趙括戰死,四十萬趙軍向秦軍投降,被全部的活埋。趙王國舉國大哭,聲震天地,他們的青年這一代,全在這一役犧牲,趙王國和齊國、燕國、魏國一樣,從此沒落,再也沒有機會和秦國抗衡。

趙王最愛秦國的茶,簡直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每當秦國祭出這面法寶,他一定會千方百計地說服自己換個姿勢再喝一次,一再喝秦國茶的結果是亡國。趙王第二次喝茶時,殺了那位忠心耿耿唯一可以拯救帝國的名將李牧。趁你病要你命呀。

如果趙國是笨死的,魏國絕對是傻死的。韓趙魏這三兄弟都是瓜分晉國分家的的兒子,沒想到竟是三個傻兒子。要說趙國武將強,那魏國的文官確實厲害。商鞅、吳起、孫臏、範睢、樂毅、張儀,前三位雖然不是土生土長的魏國人,但卻都有在魏國任職的經歷,而且一度受到或將要受到重用,最後心灰意冷之下而投奔他國。後面三位卻是土生土長的魏國人,他們熱愛自己的國家,可是國家不熱愛他們,寒心悲苦之下,也只有投效他國。自己的孩子總是離家出走,好好的一個家怎麼說散就散了呢!

商鞅自不必說,地球人都知道。吳起就是在楚國變法被殺的那個,因為想要大家知道變法是真實可信的,就讓他妻子織一條一模一樣的絲帶,結果當然是不一樣(連外星人都知道地球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結果把妻子休了以示真實。商鞅一臉的不屑,搬個木頭就能搞定的事還要休妻?範雎就是專門調「遠交近攻」毒茶的。樂毅是帶領弱小燕國打敗強大齊國的人,諸葛亮是他的小迷弟。張儀就是那個巧舌如簧,遊說各國,以連橫破合縱的那個傢伙,據說不用喝茶潤喉都能把死人說活,後面會介紹,這裡不贅述。

以上哪一個都是咳嗽一聲就能引發海嘯的人,魏國一個也沒留住,看來魏國人還是覺得自己人泡的毒茶喝著舒服。

如果那三哥們是笨死的,楚國絕對是被秦國的一系列上不了臺面的雕蟲小技給玩死的。綜合整個戰國時期,各國一共進行了四次合縱,其中有兩次是因為楚國中途叛盟導致失敗。一次叛盟是六國締結合縱條約,並且推舉楚懷王為「合縱長官」,有點類似於聯合國秘書長的意思。可是這個秘書長有點不稱職,當秦國人打開函谷關大門出兵迎敵的時候,他第一個腳底抹油溜了。老大都跑了,別的人還能不跑嗎?於是大家還沒交手統統無影無蹤了。

另一次叛盟是楚國、齊國、韓國第三次締結盟約,結果合約剛剛籤字,口水還未乾,楚懷王又被秦國人涮了一票,又一次背棄盟約,於是這一次的合縱又告失敗。

當時情況是這樣的:秦國的宰相張儀訪問楚國,一見面就建議說:「如果貴國和齊王國斷絕邦交,我國願意把從前侵佔楚國的六百華裡的「商於」地區歸還。」自以為很聰明其實很糊塗的楚懷王欣喜若狂,以為自己賺翻了,幾乎沒有遲疑就答應下來,而且把張儀當成了自己這輩子最大的貴人看待。他竟然忘了,虎狼之邦的秦國人說話一向都不怎麼算數,儒家學派那些守信重諾的信條在他們眼裡用粗人話說就是「狗屁不通一文不值」。楚懷王跟齊國斷交後,覺得秦王國很夠意思,便派使節去索要土地,使者便屁顛屁顛地跑到秦國索要許下的六百華裡的土地。

不湊巧的是,張儀正好請了三個月的病假上不了班,於是使者就在秦國等了三個月。楚懷王覺得很可能是因為自己和齊國的關係斷得不夠徹底,所以張儀才不痛快,於是自以為是的他便想出了一條妙計:組織一個「罵仗小分隊」到楚國和齊國的邊界上,對齊王破口大罵,挨個問候他家的列祖列宗……辦完這些事情之後,楚懷王覺得自己的誠意夠了,一定會得到土地,就再派使者去。張儀一看到楚國的使者就呆住了:「你怎麼還不去接受土地?」,並且指著地圖說:「某處某處有六華裡的地盤,快去吧!」楚國使者一下子傻了:「我沒聽錯吧,國君讓我來是接受六百華裡的土地,可不是六華裡!」張儀多少有點尷尬,正色說:「肯定是弄錯了,秦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犧牲萬人,艱苦血戰獲得的,怎麼能輕易送人,我說的千真萬確是六華裡呀!」

楚懷王氣得拍案而起,吹鬍子瞪眼睛:「好你個張儀,這不是耍我嗎?來人,發飆!」然而他這次發飆效果不太理想,大將屈丐進攻秦國,結果大敗而歸,不但自己送了性命,而且又失去了漢中地區三百公裡的疆土。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楚懷王恨透了張儀,決定再次發飆。第二次發飆一開始打了勝仗,楚軍攻入了函谷關距離鹹陽只有四十裡路。但是楚國之前失敗的外交政策釀成了惡果。齊國為了報復楚國,從東方邊境出兵攻入了楚國的本土,迫使楚國人不得不立即撤兵,秦軍隨後追擊,又佔領了兩座楚國的城池。楚懷王氣得差點吐血。

正在這時,秦國使臣來了,秦惠王表示不採取任何報復性的軍事行動,而且還願意用「商於」地區的六百裡地,換取黔中地區的六百裡地。楚懷王正在氣頭上,厲聲道:「我不要交換商於,只要交換張儀!」心想,老子非弄死他不可。秦惠王拒絕交換,可是張儀自己卻滿不在乎,他表示願意去交換土地。張儀早年在楚國當過官,非常了解楚懷王和他手下的那些人,胸有成竹地說:「他根本就殺不了我,就算殺了我,能為國家換來六百裡領土,死也值得。」

惠王沒辦法,只好把他送到楚國,楚懷王真是仇人見面分外眼紅,吩咐人先把他關進大牢,翻翻黃曆找個好日子剁成肉醬餵狗。可是張儀早已經賄賂了楚懷王的寵臣靳尚,靳尚又賄賂了楚懷王最寵愛的後宮美人,該美人整天在楚懷王面前哭哭啼啼,一定讓他放了張儀和秦國人和好。楚懷王本來就是個糊塗蟲,被小美眉一頓軟磨硬泡居然說動了心,連以前的仇恨也不計較了,不但把張儀放了出來,而且還待為上賓,與之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鐵哥們。

人蠢無藥醫。面對如此一個智商超低的君王,秦國人覺得應該好好地利用,玩一次更大的才刺激。秦惠王邀請楚懷王到武關舉行君主級高階層會議,楚懷王一聽有飯局,便傻乎乎屁顛屁顛地去了,到了那裡就被人家給拿下了,秦國人用前所未有的外交手段來對付他——軟禁。秦國人把他當作俘虜一樣捉到鹹陽,命他用臣民的禮節覲見秦惠王,又強迫他割讓黔中土地。楚懷王這個被人玩了半輩子的老糊塗蟲,到了這時候終於有點明白了,憤怒地拒絕。其結果是挨了一頓暴打,外加不給飯吃!楚國從此一蹶不振。後面那個再合縱,大家那個怕呀,怕的是楚國的朝三暮四。

燕國算是血統最純的了,幾百年來還是姓姬的國姓爺。它是儒家思想的產物。儒家系統為了政治上的目的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把黃帝王朝和堯舜禹湯在位的時代,形容為空前美好的世界,比西方的伊甸園還要美麗。堯舜二帝比之耶穌基督還要完美;這些朝代的權力轉移方式,更加美化為一首抒情詩一樣的自動「禪讓」制度。(據現代歷史學家考證,所謂的禪讓很可能是不得不讓)

燕王姬噲是一個書呆子式的人物,對堯舜禹湯的崇拜已經到了五體投地的地步,而且他非常可笑地認為,堯舜之所以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是因為他們把王位讓給了別人。他也很想流芳百世,所以,就想把王位讓給別人。導致了燕國的大規模內亂,死了上百萬人。齊宣王看到人家打成一鍋粥,覺得有機可乘,便落井下石發兵去攻打燕國。燕國自己人把自己人打得夠嗆,根本沒有力量抵禦外敵,結果不到十五天的時間,燕國便被齊國全部佔領。兩年後燕國發生人民起義,把齊國人給轟出去了,燕國太子重新登基即位。齊國雖然被趕走,但也並沒有什麼損失,他們從燕國搶回來的財物珠寶足有五六百車,齊國的國力空前膨脹起來,當時幾乎可以和秦國抗衡了。

燕國經過這次洗禮,國力雖然大大的減弱,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稍稍休息一下,就又煥發了生機,從而展開了明裡暗裡地對齊國的報復行動。於是到處招攬人才,張貼招工啟事。這次招來了樂毅。燕國和趙國、秦國、韓國、魏國締結盟約,五國聯軍在燕國大將樂毅的帶領下,打著聯合國君的旗號,向齊國發動總攻。齊王國的主力軍隊,在樂毅這位殺神名將的手上不堪一擊全軍覆沒。全國的土地和重要城池,包括首都臨淄在內,像落葉一樣,被暴走的聯軍掃光。燕國人順便把當年齊國掠走的五六百車財寶,又拉了回去。兩家打來打去家底都打空了。

剛才那幾國喝的都是近攻的毒茶,燕國和齊國就是喝著美味的慢性毒茶的「遠交」。所謂遠交,就是締結邦交,多送金銀,互相道賀,紅白喜事兒都派人到場,你來我往,搞得跟把兄弟差不多。茶還是那道茶雖然拙劣但很有效,戰國時代的四次會盟,前兩次燕國都曾經參加,可是喝過茶後的第三次和第四次燕國人都拒絕參加。正因為後來兩國的邦交一直很好,所以,當燕太子燕丹指派荊軻去行刺的時候,刺客才能如此輕易地見到秦王。不像韓、趙、魏三國,基本上已經和秦國斷絕邦交了,他們如果派刺客,一進鹹陽城恐怕就被抓了,根本上不了金殿,更加抓不住秦始皇的衣袖。就是這事秦國覺得慢性毒藥還差點火候,乾脆的給了封喉的一劍。

齊國的毒茶是加了蜜的,不但喝著很甜,還能喝出前香中感後回味,但功效一樣不減,關鍵喝的時候還沒有副作用。齊國和秦國兩國的邦交極為敦睦,政府使節和民間商旅絡繹不絕十分密切。齊王訪問秦國,迎接他的是遍地的鮮花和美女的擁抱,秦始皇用最尊貴的禮節來迎接他。齊王感動得一塌糊塗,居然在一時衝動之下和秦始皇結成了帶有明顯黑社會性質的把兄弟,兩個國家也成了親密無間的兄弟之邦。

為了離間齊國君臣,秦王嬴政可是花了老本的,他連續十幾次派遣部長級的使節團,攜帶著大量的黃金珠寶與各種糖衣炮彈,前往齊國首都臨淄,一面遊說統治階層不要改變外交政策,一面誘使他們貪汙腐化跳入陷阱。因此齊國對於任何合縱對抗行動,一概拒絕參加,而且每逢秦王國徵服一國,齊王就派遣特使前往鹹陽道賀。當全世界都在為保衛祖國血戰到底的時候,齊王國隔岸觀火,置身事外,連享半個世紀以上的和平與安寧。齊王堅信甚至迷信他的把兄弟嬴政是個重情重義的人,絕不會來攻打兄弟的國土的人,齊國將永遠長存下去。可是事與願違,當別的國家都消失了之後,秦王嬴政兄弟終於撕下了覆蓋在臉上幾十年的面膜,以猙獰的面孔殺向了齊國。齊國的官吏幾乎都受過秦國的賄賂,都不好意思跟人家過招,所以,秦國在滅掉趙國之後,轉頭南下,他們在齊國甚至沒有遇到任何實質性的抵抗,就像是新媳婦回娘家一樣,水到渠成地推進到了臨淄城下,或許還有可能在某地還受到了歡迎。

「歡迎歡迎!熱烈歡迎!」看樣真的是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軟。齊王國就這樣稀裡糊塗地葬送在了「兄弟」的手中。

國王都是蠢死的,但是人民可不笨,也不想死的稀裡糊塗,所以做了造反派,喊著造反有理。看樣秦國是得來的不難,失去的就更容易了。

請看下回:老子九鼎煮茶,兒子指鹿為馬!

相關焦點

  • 一塌壺荼軼史第二回:武則天呂后猶如綠茶,她才是真正的陳年普洱
    正所謂:軟的怕硬的,硬的拍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楚國人:我臉都不要了,連我自己想想都怕。回過頭來繼續鯨吞。據考證,一直到秦國統一,楚國一共吞併周朝大的封國(包括魯國在內)二十八個,更小的不計其數,是所有諸侯國中食量最大,胃口最好的。
  • 一塌壺荼軼史第六回——如果政治是杯茶,項羽就是茶小白
    大家吃吃喝喝玩的好不過癮,兩幫也和項羽這個忘年之交結為了江湖兄弟。然而秦軍不知道是被砸鍋砸怕了還是懶得理,反正讓你不再快樂中死亡,就在快樂中罵娘。項羽的叔父一看這不行,山不轉水轉,你不打我,沒有槍沒有炮,誰人給我造;沒有吃沒有茶,誰人幫我拿。於是又打了几杖,砸了幾口鍋。老師一再告訴我們做人要謙虛,可是項羽的叔父飄了,忽忽悠悠就飄走了,自己的鍋也砸了。
  • 秦國滅掉六國後,秦始皇是怎麼處置六國國君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在這裡,《過秦論》的作者歸納秦國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就是在於不施「仁義」。那麼,秦始皇真的是一個「不施仁義」的人嗎?儒者說,仁者愛人。也就是一個人是否仁義的最核心問題,就是他是不是對於百姓有著愛惜之心。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專家:結局有好有壞!
  • 秦國最大危機,六國合縱軍出現!《王者天下》第三季01
    雖然動畫已經隔了好幾年才播出,但是距離我的解說上一期時間並不遠,所以看我的解說系列非常適合補劇情,各位喜歡的一定要收藏點讚分享或者一鍵三連,讓王者天下這麼優秀的講述我們歷史的作品可以在自己的國家裡火起來。故事接著上一季,說到在秦國邊境守衛的飛信隊接到了新命令,要去與楚國接壤的據點增援我軍,那裡出現了新敵人。
  • 「東方六國」的最後一次合縱, 終於消滅了秦國!
    如果要說出春秋戰國秦國獲勝的理由,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個是它自身的改革和發展;另一個就是它合理的外交政策。縱橫家——張儀看了很多遍戰國,始終讓人看不明白的是:不管東方六國怎麼合縱,總是不能對秦國造成致命的打擊;每到關鍵的時候,合縱就會遭到破壞;東方六國眼看著身邊的鄰國一個一個被秦國消滅,卻無能為力。
  • 秦國的一位丞相:力助秦昭襄王蠶食六國,卻害死了白起
    當然,在整個戰國時期,秦國之所以能最終一統六國,也和多位丞相的努力存在密切的關係。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丞相範雎,同樣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對於範雎來說,雖然力助秦昭襄王蠶食六國,卻害死了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這也讓範雎成為秦國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丞相。
  • 一塌壺荼軼史第七回——綠茶泡出紅茶味,泥腿子打敗富二代
    這個王朝分為西、東兩部分,加起來統治中國達到四五百年之久,是歷史上一個濃墨重彩的非常時代。事情先從泥腿子出身的黑社會帶頭大哥漢高祖劉邦說起,劉邦原名劉季,哥哥叫劉伯,劉仲,看名字就知道出身不好,這名字在當時就等於老大、老二、老三的叫著,類似的這種沒有文化氣息的名字恐怕只有朱重八了,最後這兩個人都成了皇帝,所以你不要抱怨天、抱怨地,要怪只怪你名字起的太好了。
  • 張儀兩為秦相,以連橫破六國合縱,為何落得出逃秦國的下場?
    張儀兩為秦相,以連橫破六國合縱,為何落得出逃秦國的下場? 春秋時期,列國之間的戰爭是爭霸戰爭,各諸侯國之間不以滅國為目的,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得到認同,這叫做「義戰」。而到了戰國時期,列國都以吞併他國疆土,消滅有生力量為己任,自然也更需要各方面的人才。
  • 六國知道秦國要滅了他們,為什麼不能聯合起來一舉把秦滅了?
    其實秦國戰商鞅變法之前,國力是非常脆弱,甚至很有可能會被別人認為是在戰國中第一個被消滅的國家,但秦國的這一次用兵,的確已經顛覆了六國的常識,開始重視秦國。等到秦惠王即位,六國就已經開始合縱攻秦。反而是秦國由於變法強大了,就開始合縱攻秦呢?這個原因其實也是相對簡單,那就是因為秦國實行的商鞅變法較為徹底,已經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這使六國的貴族也非常擔憂。他們的擔憂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就像現在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都會想盡辦法來遏制社會主義國家的生存,當時的六國就已經發生了這一幕,只不過是由分封的奴隸制國家來遏制封建的國家生存。
  • 戰國時代秦國在文化方面比關東六國落後嗎?
    下來我們就要具體談談春秋戰國時代,秦國的文化和關東六國相比是先進還是落後的問題了。答案是:整體上秦國的文化要大大優於關東六國。歷史上從沒有落後文化戰勝先進文化的例子。那有人要說了,金、蒙古、清當年都能夠入主中原難道是他們的文化比我們先進嗎?不管你能不能接受,答案是肯定的。
  • 戰國時秦國強大以後,六國合縱攻秦五次,為什麼最終還是被滅?
    在商鞅變法之後,曾經的邊陲小國秦國便強大起來,到秦國攻入四川盆地,吞併巴、蜀國,佔領天府之國作為糧食和後勤基地,此時的六國已經無力單獨與秦國抗衡,為了削弱秦國,保證自己不被秦國吞併,六國開始了「合縱」,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共組織了五次合縱攻秦。
  • 秦國為什麼能統一六國 因為這三樣東西,其他六國都沒有
    2000多年前的戰國,可謂是群雄逐鹿,自周天子烽火戲諸侯之後,天子的號令已經對諸侯國逐漸不起作用了,這些諸侯國都想來嘗嘗號令天下的滋味,整個天下持續了長達500年的割據歷史,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
  • 楚國人喜歡逃往秦國?六國人嚮往秦國?大數據告訴你:扯淡
    為啥楚國在兩個歷史時期內分別位居第二第四呢?而所謂的"人間天堂",可以立功得爵的秦國,在春秋時代的收容數是6,戰國時代的收容數是4,排名非常靠後,而且各種文獻顯示,其他國家的普通軍民也不喜歡去秦國。接下來我們會結合具體案例深入分析先秦人投奔列國的具體原因,進而我們也能分析出,為什麼諸侯之人不太願意去秦國。
  • 《大秦帝國》前兩部:秦滅六國緣於六國已名存實亡
    「合縱」抗秦和秦國「連橫」破縱的衝突為核心的「合縱連橫」的歷史背景和過程。在筆者看來,歷史事實彼此接續的這兩部電視劇集均堪稱表現氣勢恢宏、情節波瀾壯闊,與此同時,演員陣容也相當強大,表演也多有可圈可點之處。
  • 現在來看,秦國東出,一統六國,屬於法西斯主義麼?
    從現代角度來看,秦國東出,徵伐統一其他六國屬於法西斯主義嗎?所以我們再反過來看,秦國統一六國,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真的是一種法西斯主義精神嗎?不是,這不是法西斯,首先法西斯是用來形容資本主義國家對外侵略的一個專有名詞, 顯然這點秦朝並不符合,再者秦國吞併其他六國實現統一是由歷史和現實根源的。
  • 秦國最失誤的一場戰爭,結果,讓六國多苟延殘喘了20多年
    歷史上的這場戰爭,推遲了秦國滅六國的步伐。在秦國和其它幾國之間,除了長平之戰,還有一場至關重要的戰役,那就是:邯鄲之戰。在長平之戰中,秦軍擊敗了趙韓聯軍,殲滅了趙軍45萬;在邯鄲之戰中,趙、魏、楚幾國聯軍擊敗了秦軍,還收復了很多失地。邯鄲之戰對於列國形勢的影響,比長平之戰要大一些,它給了除秦以外其它國家喘息的機會。
  • 六國論 #F1370
    當接到消息時,剛準備回援。秦國已經忘了。譁啦啦比大廈還快。 任囂想了想,乾脆算了,把道路全部都破壞掉堵塞。咱關起門,自己做皇帝算了。這就是後來的南越王國,一直到漢武帝時才滅亡。  因此秦國的滅亡,是極其極其偶然的因素。他的二支主力,全部都不在國內。
  • 重用客卿:秦國強大與能夠統一六國的秘密
    ,進而吞併六國統一天下,這固然是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       秦孝公一紙《求賢令》將法家大才商鞅吸引到秦國來,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實力大增。秦惠王用魏國人張儀,「外連衡而鬥諸侯」,破壞六國的合縱,使秦國的優越地位越來越明顯。
  • 宜陽之戰:秦軍重創韓國,成為秦國一統六國的裡程碑
    戰國中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促使秦國國力增強。在此之後,雖然商鞅被殺,但是,商鞅變法還是保留下來,得到歷任秦國君主的採納。
  • 歷史上,六國中各國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變法,但都沒有秦國徹底
    從地理方面講,秦國所處的位置屬於易守難攻的典範,有函谷關作為屏障,六國攻破的代價難以承受,要知道古代的後勤系統可是差的要命的。也可以從蕭關進攻,後世劉邦就走的這條路。但當時要進攻蕭關就大軍必須進入楚國全境,這對於任何一個君主來說都是不會同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