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風雲之松柏囚王:面對山東六國的合縱,齊襄王的家族們怎麼看

2020-12-25 海叔說春秋

在整部戰國歷史中,有兩個國王最值得同情,他們就是楚懷王和齊王建。兩位國王曾經先後被秦國國君囚禁,齊王建被囚禁更是使得齊國徹底走向覆滅。

事實上,早在齊襄王統治時期,齊國的命運就走上了終點。齊襄王繼位之後,秦王利用齊國和其它諸侯國的國讎,主動示好,派遣任固到齊國任職,藉此機會施展連橫之術。在連橫之術的影響下,本就想要休養生息的齊國對其它諸侯國的合縱的請求開始佛系起來,反而一直致力於和秦國搞好關係。

在外交政策上,與三晉和楚國爭相侵略或者拉攏燕國,與楚國和趙國的關係也越來越差。在軍事上,齊國一面被實力比較強的趙國和秦國揍,一面又拘泥於國讎,和實力比較差的國家在軍事和外交方面勾心鬥角。雖然也參與過合縱攻秦的戰爭,但是總體來說,還是以謀求和秦國的和諧關係為主。失去了秦昭王去世之後短暫的發展機遇。

在民生方面,齊襄王的治國理念曾經公然被趙威后批評。一次,齊襄王派遣使者拜訪趙威后,趙威后一見到齊國使者就問,「齊國的年成好嗎?百姓過得怎麼樣?齊王的身體還好嗎?」

使者面露不悅,「太后不先問候我王,為什麼要先問候我國百姓?這不是亂了貴賤尊卑了嗎?」

趙威后冷冷一笑,之後說出了一番大道理。國家的年成不好,百姓就無法生存。百姓連活著都成問題,那推翻君主就成了早晚的事情。所以,對於趙威后來說,百姓才是本,而君主才是末。

之後,趙威后又熱心地詢問齊國的隱士鍾離子的近況,她打聽到這個鐘離子經常幫助齊王資助貧苦百姓,為百姓提供衣食。趙威后認為,這位鍾離先生一定會被重用。結果,使者說這位先生還沒有被重用。

趙威后有點不開心了,又詢問賢士葉陽子的情況。這位葉陽子也是個同情鰥寡孤獨,賑濟窮人的好人,然而,趙威后到今天才知道,這樣的人竟然也沒有被重用。

趙威后更加生氣了,又詢問起齊國的北宮嬰兒子和於陵子仲的情況來,她認為北宮嬰兒子為了孝順父母,甚至可以一直不結婚,完全應該被齊王接濟卻並沒有。而奸臣於陵子仲,一直有不臣之心,且治家不嚴,還不擅長幫助君主結交諸侯,這種人對百姓來說毫無用處,竟然還沒有被殺,簡直就是奇蹟。最後,這位太后明確指責道,「你們的大王做不到親賢臣,遠小人,賞好女,那國家還有什麼存在的價值?」

從這一篇《戰國策》的經典故事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真正出色的政治家和普通的國王之間的區別。而齊國自齊襄王之後,徹底走向末路,也確實離不開齊國的腐化與墮落。

首先,自齊宣王之後,齊國對於人才的要求和控制的標準就逐漸走向了扭曲。齊宣王之後,齊國對賢士的道德修養的要求開始逐漸嚴苛。齊國的人才田駢因為沒有做官還能保持富裕的生活,被其它門客譏諷為未婚生子的大齡剩女,暗指其沽名釣譽,使得這位名士愧而辭官。

名士管燕因為得罪齊宣王,只是想帶著侍從去別的國家做官,就被齊國相邦田需譏諷為不夠忠誠,過河拆橋。然而,實際上,我們對比一下同時期的秦國,秦王們對於客卿的要求都是以才能為主,因為在戰國時期,跳槽這種事可以理解。而對於吃不飽的百姓和總打敗仗的普通士兵來說,能讓他們吃飽穿暖,加官進爵的真正有能力的人才是聖賢大德。哪裡管得上他們來自哪國?哪裡管得上他們用間使詐?哪裡管的上他們品行高低呢?

其次,在大局觀念上,齊國的國君可以說一代不如一代。齊國和魏國在濮水發生戰事時,贅子戰死,章子戰敗逃走。面對危機時刻,齊宣王能夠採納田盼子的建議,和宋國及時交換餘糧,保存了自身實力。

然而,後世的齊王建卻不那麼顧大局。

長平之戰時,因趙括斷糧,趙王向齊國借糧。然而,齊王建表示拒絕。周子以唇亡齒寒的道理勸說齊王,結果齊王還是不聽。致使趙國實力大減,山東六國抵禦秦國統一大勢的最後一個堡壘被徹底擊潰。

秦王嬴政繼位之後,為了快速結束統一六國的戰鬥,學習先祖秦昭王的詐術,打算將齊王建騙入秦國。察覺到秦王的不軌之意,雍門司馬以江山社稷為由積極阻止齊王去朝拜秦王,齊王本來已經打消念頭。結果秦王嬴政加大誘惑力度,派陳馳以五百裡土地誘惑齊王,齊王建這下信以為真,不聽即墨大夫和雍門司馬的勸說,重蹈了楚懷王的覆轍,被秦王嬴政囚禁在了共地的松柏之間,最終餓死。

齊國走向衰落之時,齊國的國子嘆息道,長平之戰後,秦破馬服君之師,齊國和魏國幫助秦國討伐邯鄲,奪取了淄鼠。魏國信陵君伐秦時,齊國進入魏國,挽救了邯鄲。這是因為,趙國和魏國衰落了,對於齊國來說十分不利。然而,三晉因為和秦國接壤,所以對於秦國防備心重,齊國並不和秦國接壤,所以對於秦國的防備就比較懈怠。

所以,秦國和三晉想爭奪天下,就不得不聯合齊國。但是,秦國和齊國必有一戰,秦國得到齊國,就可以把持中原大權,而三晉和楚國得到齊國,只能做的和秦國抗衡。所以,這些國家得到齊國的利益重要,失去齊國的代價卻很輕。齊國在這樣的外交局勢下沒有能夠一統天下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太依賴這種格局了。

國子的看法其實正是秦國一統天下,而齊國失敗的原因。

常言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齊王們享受秦國和三晉的聯合,卻忘了如果齊國滅亡,那麼其它國家獲利更大的事實。山東六國的合縱本身就是註定失敗的,因為齊國和其它五個國家面對的危險程度不同,這就註定了齊國經常會在其它國家與秦作戰時,帶著吃瓜看戲的態度。賢明的齊王們有危機意識,還能保持齊國的實力。

但是,之後的齊王越來越腐化墮落,能力越來越低,自然會被合縱的弱點所制約,被連橫之術吸引,一步步走向絕路。齊國的結局也是對我們今天的警示,敵人永遠是敵人,盟友也未必永遠是盟友,勿忘國恥,時刻保持警惕以圖強,才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條件。

相關焦點

  • 《大秦賦》之「蕞之戰」:山東六國最後一次合縱攻秦
    鹹陽城內六國商賈散播流言,擾亂人心,所以被秦國羈押。嬴政命嬴昇保護太后及宗室、百官退守雍城,百官誓死不退要與嬴政共守鹹陽。鹹陽附近縣邑的秦人紛紛趕來參戰守護鹹陽。王翦向秦王政獻策解圍,秦王政將自己的三千郎官交由王翦。最終,雖然山東六國的大軍棋差一招,還是沒能拿下秦國都城鹹陽。在正史上,這場戰役也被稱之為「蕞之戰」,是山東六國最後一次合縱攻秦。
  • 在位56年的秦昭襄王,竟然熬死了六國14位君王
    秦昭襄王,是繼孝公、惠文王之後秦國又一位偉大的君王。秦昭襄王在政治以及軍事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在位期間也是秦國對外徵戰最頻繁的一個時期,對山東六國發動了多達二十餘次戰役,使大秦銳士的威名盛傳於世。
  • 平史 美國欲合縱滅中,卻不知六國合縱滅秦失敗的必然
    其中最知名的,莫過於蘇秦、張儀二人,蘇秦合縱山東六國,促使五國攻秦,幾近亡秦於函谷關,張儀連橫戰國諸雄,破合縱之盟,使天下莫不畏秦之虎狼,奠秦之霸業。二人在戰國亂世之中攪動時局風雨,天下為棋盤,蒼生為棋子,看似大氣魄的背後,反映的,是大國間的政治博弈。秦國和山東六國之間的勝負,其實並不在於合縱連橫之策,而在於硬實力的比拼。
  • 長平之戰時,趙國苦苦支撐,大國齊國為何見死不救呢?
    所以山東各國,基本上都保持著沉默的態度。齊國只是山東五國的中一個小國,齊國自然不敢輕易得罪趙國,更不敢得罪秦國。其他各國也大都保持這種態度,所以長平之戰期間山東五國基本上都「袖手旁觀」。秦國恰當正確的縱橫策略長平之戰期間,秦國最怕山東六國合縱攻秦。所以戰爭期間,秦國一方面積極支持長平前線,另一方面想盡各種辦法離間六國。
  • 大秦帝國背後,山東六國五次「合縱攻秦」,真有傷及秦的實力嗎?
    今天,借著《大秦賦》熱播,咱們來聊一聊,從惠文王起,至秦王政時代,山東六國的五次大規模「合縱攻秦」。 【1】 第一次合縱,發生在公元前318年,秦惠文王時代,策動人是被稱為「犀首」的公孫衍。
  • 《大秦帝國》前兩部:秦滅六國緣於六國已名存實亡
    《大秦帝國》第一部《裂變》(51集),今年春夏之交又看也是51集的第二部《縱橫》,為的是縱深感受和重新認識公認為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國力、戰力和法治基礎的商鞅變法以及以六國「合縱」抗秦和秦國「連橫」破縱的衝突為核心的「合縱連橫」的歷史背景和過程。
  • 張儀兩為秦相,以連橫破六國合縱,為何落得出逃秦國的下場?
    張儀兩為秦相,以連橫破六國合縱,為何落得出逃秦國的下場? 春秋時期,列國之間的戰爭是爭霸戰爭,各諸侯國之間不以滅國為目的,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得到認同,這叫做「義戰」。而到了戰國時期,列國都以吞併他國疆土,消滅有生力量為己任,自然也更需要各方面的人才。
  • 重述戰國:荊軻怎麼刺秦王,這次不重要了
    (片方供圖/圖)第一集播出後,《風雲戰國之列國他說服魏、楚、韓、齊、趙、燕六國共同合縱抗秦,使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傳奇形象在大眾心中紮根。這種歷史敘事也一直被正統史學家採納,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就沿襲了這種說法,這次卻不是這樣。《風雲戰國之列國》是導演金鐵木拍攝的歷史紀錄片,每集一小時左右,分七集呈現戰國七雄的命運。第一集講述的是燕國八百年的故事。片中蘇秦依然是縱橫家,但更加富有情義。
  • 《大秦賦》:秦滅六國時,為何第一個滅韓,最後滅齊?
    秦國君臣得知齊國扣押離秋,命蒙恬猛攻高唐,而滅完燕代的王賁大軍轉則突襲臨淄,齊王建無奈之下毒殺後勝,最終出城投降。由此,伴隨著秦國的滅亡,秦王嬴政終於完成了一統六國的大業,不僅建立了秦朝,自己也成為千古一帝——秦始皇。在秦滅六國之戰中,秦國不是同時進攻山東六國,而是逐個消滅的。具體來說,公元前230年,秦國派遣內史騰消滅了韓國。
  • 「東方六國」的最後一次合縱, 終於消滅了秦國!
    縱橫家——張儀看了很多遍戰國,始終讓人看不明白的是:不管東方六國怎麼合縱,總是不能對秦國造成致命的打擊;每到關鍵的時候,合縱就會遭到破壞;東方六國眼看著身邊的鄰國一個一個被秦國消滅,卻無能為力。但是,當你看完楚漢風雲,你才發現:原來答案就在後面。秦國在統一前,東方六國都是獨立的諸侯國,它們有著各自的利益糾葛,所以它們考慮問題的角度永遠不能保持一致。特別是夾在中間的韓、魏兩國,誰都得罪不起,但跟誰又都得不到最真誠的保護,所以只有察言觀色,看人臉色行事。這就導致了合縱連橫的極不穩定性。而周邊幾個大國的目的並不是一下吃掉其它大國,而是先吃掉中間的小國,然後再慢慢吃大的。
  • 秦國的一位丞相:力助秦昭襄王蠶食六國,卻害死了白起
    當然,在整個戰國時期,秦國之所以能最終一統六國,也和多位丞相的努力存在密切的關係。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丞相範雎,同樣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對於範雎來說,雖然力助秦昭襄王蠶食六國,卻害死了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這也讓範雎成為秦國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丞相。
  • 蘇秦為何能說動六國抗秦?
    蘇秦主張六國合縱,以對抗日益強大的秦國。而張儀則為秦國遊說,拆掉六國合縱,以便秦國各個擊破。蘇秦天生就是靠嘴吃飯的,但這位鬼谷子的高徒,早期出師不利。在諸國轉了一圈,在秦國碰了一鼻子灰,灰頭土臉回家。看到蘇秦空手而回,父親、妻子、嫂子對蘇秦輪番嘲笑羞辱。蘇秦「頭懸梁、錐刺骨」,發憤讀書,再次向諸國兜售他的合縱論。蘇秦的第一站是燕國,時間是公元前334年。
  • 其對合縱史實的認識或高於國人傳統印象
    根據出土文獻,蘇秦的身世發生了相當大的改變,他不再是張儀的同時代人,他的合縱事跡向後推遲了數十年,成為配合趙國權臣李兌政策的產物。而蘇秦的真實身份成為燕昭王派往齊國的間諜,後來的合縱軍滅齊也是其在暗中推動。而當年與張儀合縱連橫的另有其人,即犀首公孫衍。這套不同於蘇秦張儀師兄弟的敘事逐漸被用到文藝作品中。電視劇《大秦帝國縱橫》裡便以張儀公孫衍為對手。
  • 秦惠文王是否有能力像秦始皇一樣用十年統一六國?
    秦惠文王處在一個歷史的拐點處,是否繼承商鞅之法。在回答秦孝公"如何統一天下"時,商鞅回答"代代明君"。秦惠文王成了首先的驗證。毫無疑問,秦惠文王對得起自己的父親,他憑藉著強大的秦國軍隊將統一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了。
  •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六國國君下場如何?
    在這十年中,秦始皇和其顧問天團制定了「籠絡燕齊,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的戰略方針,相繼滅亡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使關內六國國君都成為了亡國之君。
  • 齊國曾強盛一時,為何戰國後期卻逐漸淡出了視野?原因有三
    第一,齊威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先後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擊敗強大的魏國,直接把魏國趕下了霸主寶座,歷史由此進入齊、秦、楚三強爭霸的時代,不過實力最強的還是齊國,秦國雖然經過商鞅變法軍事實力大幅提升,但比起齊國還是略有不如,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桑丘之戰中齊國戰勝秦國,秦惠文王自認為實力不如齊國,於是派出使者以「西藩之臣」的身份向齊威王謝罪。
  • 長平之戰前的天下大勢
    惠王13年,庶長章帶兵與楚戰於丹陽,俘虜了楚將屈匄,斬首八萬。這事兒是因張儀而起,事在先前寫的《從張儀威逼利誘楚國與秦連橫,看張儀的話術與秦國的實力》與《當楚國也成了秦國的小跟班?大秦萬歲!》隨後,又派兵攻下了漢中,拓地六百裡,將漢中平原收入囊中。丹陽之戰是打開了從鹹陽西南出武關進入南陽平原威脅楚國與韓國的通道。
  • 大秦帝國之崛起中,演員為何把範雎ju讀成範睢sui?
    後來範雎他拜在魏國中大夫須賈門下,後來更是跟隨須賈去出使齊國。並且範雎也是在齊國得到了齊襄王的賞識,齊襄王派人將範雎留在齊國,但是範雎認為自己是和須賈一起來到齊國的,自然是不能單獨的留在齊國的,因此範雎便是離開了齊國。但是這卻讓須賈對範雎有了嫉妒之心。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最後的下場又是如何?
    韓國在滅國後叛亂不斷,韓國貴族紛紛起義,導致秦國屢次派軍平反,最後為了一絕永逸,秦王一紙詔令處死了被軟禁的韓王,從此一絕永逸。韓王安也成了第一個亡國後被處死的六國君主,但是很快其餘五國國家也會去前去與他相聚。
  • 一塌壺荼軼史第四回——秦國的兩杯毒茶,是怎麼要了六國命的
    秦國為什麼能統一六國引起古今中外不少政治家、歷史學家、思想家的深思(典型的閒著沒事幹,不如去喝杯茶):當春秋時代開始之際,秦還是一個西戎小國,其社會發展整整落後於中原先進大國一個時代,後來秦穆公雖然稱霸一時,但在戰國時期秦孝公之前,秦國仍屬於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諸侯國,而被東方大國以「虎狼之邦」視之。為什麼叫虎狼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