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國為何沒有存在感?

2021-02-09 文史大參考


點擊上面藍字訂閱   商務合作QQ:2488509567

漢風楚雨,唐詩宋詞,金戈鐵馬,些許舊話,笑談歷史風雲,戲說野史人家。


作者:黑嘿

編輯:冷小軍  /  出品:冷熱軍事史


小編說件大事,微信又㕛叒叕改版啦,

不少粉絲反映時常找不到冷熱文章,為了讓你們能第一時間瀏覽到我們的好文,

請毫不留情地置頂吧!

點擊最上方 「冷熱軍事史」  → 然後點擊右上角「...」 → 點選「設為星標 ★」


燕國真的有很長一段時間「不存在」。


說到燕國早期歷史,司馬遷直接用一句「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就交代了。召公在周初(前11世紀)被分封,惠公時期發生了周厲王出奔、大臣「共和」執政的事件(前841年),也就是約兩百年時間裡燕國的事跡湮沒無聞。 


燕國四十三位國君中,諡號雷同的就有五組十一位,這種反常現象只能解釋為燕國動蕩的環境對本國歷史的傳承造成了嚴重損失。



燕國被分封在今天的北京地區,在戰國七雄中位置最靠北。燕地處於農牧交錯帶附近,一旦氣候變冷,遊牧民族南下牧馬,這一帶首當其衝。公元前1100年到前850年是一個寒冷期,大致對應著燕國「消失」的這段時間。這一時期的燕國在戎狄的夾縫中求生存,與中原交流的通道被阻斷,其消息難為外界所知。


▲ 春秋時期的燕國


雖然河北在後世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裡是漢光武帝劉秀的龍興之地,是袁紹對抗曹操的大後方,即便燕國也是戰國一雄。


但當時的燕國不能與後世的河北割據勢力等量齊觀。河北又稱「燕趙之地」,由於燕國起步晚,河北平原的南部早已被晉國(後來則是趙國、魏國)滲透,燕國僅得到河北的北部。燕南長城沿易水修建,燕太子丹送荊軻也只送到易水邊,可知燕國南部邊界穩定在易水一線。


在戰國中期築起堤壩以前,黃河下遊水患嚴重,不適合人類定居,史前文明遺址的分布大概也反映了這種情況。當時的海岸線也比現在要後退一大截,海拔更低,海侵更嚴重,因此燕國東南方的低地平原遠不如後來那樣重要。


▲ 春秋青銅鼎


據《禹貢》記載,燕國核心區所在的冀州「厥土惟白壤」,也就是鹽漬土。低洼地帶水流不暢,水位過高的地下水造成了土壤鹽鹼化。燕國的鄰居齊國「地多瀉滷」,地裡冒鹽水,不宜大力發展農業,燕國的情況也不會差太遠。


燕國大概也是跟齊國一樣鼓勵工商業,大力開發魚鹽資源,並成為「渤碣之間一都會」,但競爭力比不上齊國。齊國盛產鹽不說,西邊的山西也有自己的池鹽。加上燕國位置偏僻,產品銷路不會太廣。


太行山以及燕山的山麓臺地還算宜居,燕國上都薊城、下都武陽、趙國邯鄲均分布在山前平原。燕國也好歹還有一塊位於太行山前傾斜區的「督亢之地」(河北涿州、固安、新城一帶),此地被《戰國策》譽為「天府之國」,督亢地圖也是荊軻迷惑秦王的重要誘餌。督亢之地中又有個直徑五十裡的督亢澤。


▲ 太行山


春秋戰國時期冶鐵技術得到巨大提升後,各國大規模的水利工程才普遍上馬,一些原本貧瘠之地因此成為膏腴之地。


督亢之地的先天條件可能只是相對好點,在圍繞督亢澤建立起可觀的灌溉系統之前,燕國的農業條件大概都不會有太大起色。也就是說,燕國作為七雄之一的物質基礎最早要到春秋戰國之交才能夯實。


▲ 魏國水利工程鴻溝



燕國最初的封地在今北京琉璃河一帶,而黃帝的後裔被分封在北京市區的薊國。燕國大概在「消失」這段時間滅掉了薊國並遷都到薊城。


薊國是被「褒封」的,裝點門面的成分多一些;而燕國作為監守北境的周王同姓國,政治、軍事地位更加重要,能消化掉薊國也情有可原。但也可能是撿了一個漏,薊國或許是被山戎拖垮的。

前706年,山戎「越燕而伐齊」,對擋在半道的燕國都沒正眼瞅瞅,直接衝著齊國去了,把齊國打得滿地找牙。沒過幾年,山戎接著拿燕國練手,燕桓侯被迫往南遷都到臨易(河北雄縣西北)。


到了他兒子燕莊公時期(前663年),山戎再次大規模襲擾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勞師千裡擊敗驅逐了山戎,並將山戎曾經佔據的河北滄州至天津一帶交給燕國,要求燕國重新發揚召公時代的光榮傳統,燕國也恢復了對周王室的述職進貢。


▲ 齊桓公雕像


晉國在春秋中晚期對周邊戎狄的一系列打擊,進一步緩解了燕國「外迫蠻貊」的窘境,具體表現之一是這一時期燕國貴族的墳墓開始埋到了北京以外的河北唐山、山西北部等地。不過從秦開曾經作為人質前往東胡看來,至少到燕昭王初期,北方的遊牧民族仍很難纏。


所謂「內措齊晉」,即燕國西南兩面也不太安生。燕惠公在位時(前544-前539)因為重用寵臣姬宋,威脅到大夫們的利益,大夫們發動政變殺死了姬宋,惠公出逃到齊國,大夫們又擁立了悼公。

▲ 春秋青銅劍


齊國糾合晉國聯兵護送惠公回國復闢,惠公一回到燕國就翹了辮子,但齊國還是賴在燕國不走,燕國又是賠禮道歉,又是送財寶、獻美女,好說歹說才把齊國大兵送走。


此後齊國仍會不失時機地地借題發揮一下,頻頻幹涉燕國內政。晉國似乎對燕國沒有太大興趣,大概是晉國和燕國中間有戎狄做緩衝,晉國也長期執著於中原爭霸。


時間進入戰國時代,晉國解體,但毗鄰的趙國、中山國仍然不容小覷。


▲ 戰國前期形勢圖


燕王噲是一位有理想但過於理想化的君主,他以身作則、兢兢業業,儼然聖主明君的做派,輔佐他的相國子之也表現出一定的治理才能,燕王噲最終決定將王位「禪讓」給子之。這是一次打破繼承合法性的激進嘗試。整個事件很快失去控制,演變為子之黨和太子黨的政治鬥爭。


子之執政了三年,把政壇搞得烏煙瘴氣,太子黨在齊國的支持下發動政變,結果白白搭上小命。


經此一亂,燕國「死者數萬,百姓離志」。中山國趁機侵略燕,齊國甚至攻佔了燕國首都,不過齊國的暴行大失民望,擔心地緣平衡被打破的趙、魏等國也以武力脅迫,兩年後齊國只好打了退堂鼓。但燕國仍丟掉不少領土。


前312年,趙國派軍隊護送公子職回國即位,他就是後來狠狠教訓齊國的燕昭王。


▲ 燕昭王



前300年,燕昭王派曾經在東胡做人質、了解東胡的秦開率軍徵東胡,拓地千裡,新置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並沿東北邊境修築了長城。


燕國解除了北面的後顧之憂,趙國則長期對燕國保持著友好姿態,中山國也在前296年被趙國滅掉。接下來,燕昭王將把他的一腔怨怒發洩在不共戴天之敵齊國身上。


這一階段的燕國和秦國有一點很像,注重打間諜戰。前295年蘇秦被派往齊國鼓動齊湣王攻宋,齊王也垂涎於宋國的商業大都會陶邑,兩人一拍即合。

齊國前兩次攻宋都因為對國際形勢的顧慮而不了了之。在秦國的許可下,齊國在前286年最終滅掉了宋國。作為交換條件,齊國不能干涉秦國攻取魏國的安邑。而秦國一旦取得安邑之後,就開始積極聯合三晉、燕國合縱伐齊。


因為連年攻宋,齊國國力大耗,而燕國在韜光養晦二十多年後,終於迎來反戈一擊的機會。


前284年,樂毅率領五國聯軍在濟西擊敗齊國主力後,又獨率燕軍擊敗退守於秦周的齊軍殘部。燕軍乘勝拔取臨淄,向東一路殺到琅玡,先後拿下齊國七十餘城。齊國只能依託剩下的莒、即墨兩城負隅頑抗。燕國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巔峰狀態。


但剩下的這兩座城,樂毅打了五年的攻心戰卻沒能拿下。燕昭王死後,燕惠王猜忌樂毅,用騎劫把樂毅替了下來,樂毅逃到趙國。騎劫急功輕敵,被田單的「火牛計」殺得屁滾尿流,齊國順勢收復了失地。


▲ 田單「火牛計」


燕國八百年,也就出了燕昭王這麼一代雄主。


此後,燕國也難再折騰出什麼名堂了。長平之戰後,燕國趁火打劫,從背後狠狠地給趙國插上幾刀,前256年燕國拔取了趙國的昌城。在這一次得手後,燕趙之間的長期合作關係被打破,兩國之後交手八次,燕國卻屢戰屢敗。


燕國實力本就不強,即使是樂毅破齊,如果沒有聯軍搭把手,能不能收效如此都待兩說。被田單打回原形之後,也只能幹些乘人之危的勾當了。孰料趙國恢復地很快,燕國自討苦吃。


▲ 田單(非寫實畫作)


燕趙鷸蚌之爭,秦國卻收漁翁之利。當秦軍兵臨易水時,荊軻刺秦已屬飛蛾撲火之舉。


▲ 荊軻刺秦王


秦國統一中國僅十五年後,就被陳勝、吳廣的幾根竿子捅破了大天,而之後各路諸侯轟轟烈烈的復國運動中,唯獨燕國王室後裔難覓蹤跡,拉了個外來戶韓廣充門面。此事可作為燕國缺乏存在感的一個註腳。

煮酒君為你講歷史

這裡是中國高端精英讀物

這裡是新銳思想者陣地

                         這裡是文史愛好者精神家園

長按下方二維碼免費關注


相關焦點

  • 存在感很低的燕國,為何被列入戰國七雄之列?因為首爾都曾屬於它
    其實存在感不強的燕國,建國800餘年,並不是只留下荊軻刺秦王一事。那麼存在感很低的燕國,為何被列入戰國七雄之列?因為現在韓國的首都首爾都曾屬於它。燕國也曾輝煌一時。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滅了商朝之後,把他的弟弟封在了燕地為燕召公,後來通過不斷向冀北,遼西等地擴張,滅了薊國之後,建都薊城(今北京市)。
  • 田單擊敗燕國,恢復齊國,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呢?
    那麼,問題來了,田單擊敗燕國,恢復齊國,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一首先,就戰國四大名將來說,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 燕太子丹:行刺秦王政,力圖保全燕國,為何卻未能阻止燕國的滅亡
    燕太子丹是戰國末年的燕國儲君,為了挽救燕國不被秦國所滅,可以說是竭盡全力。可惜他未能挽救燕國反而加速了燕國的滅亡。那燕太子丹是如何挽救燕國的,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秦國為質太子丹是燕王喜之子,所以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對當時的天下大事了解的十分透徹。戰國末年秦國實力強大,有統一天下的野心。
  • 周朝數十諸侯國為何到戰國只剩七國爭霸,其他諸侯國存在感卻不強
    戰國時期的其他諸侯國為何存在感不強呢?至於其他諸侯國,大多沒有這麼好的運氣,先後被大國吞併滅亡。戰國時期其他諸侯國,為何始終存在感不強雖然說到戰國,我們總會率先想到「戰國七雄」,實際上進入戰國之後,除了以上七國之外,還曾存在過一些其他諸侯國,例如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中等諸侯國,以及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小諸侯國。
  • 燕國衰亡的原因
    燕國存在時間比其他諸侯國較長,早在西周時期大分封階段,燕國統治者就是和周天子同宗的姬姓貴族,這說明燕國對周朝禮樂制度的傳承必然勝過其他諸侯國。
  • 樂毅逃離燕國而不輔佐後主,為何仍是曹操諸葛亮最尊奉的名將?
    如果燕軍依靠強攻下二城會出現一個問題,各國會不會以恢復齊國故土為由組織合縱對付燕國?當初合縱伐齊最大的一個導火索就是齊國獨吞宋國,如果其他國家合縱伐燕,這是燕國承受不住的。而齊國發生內亂則不同,燕軍出兵是師出有名,各諸侯國是沒有針對燕國的理由的,起碼名不正言不順。
  • 燕國弱小,為何存國時間卻最久?其實原因很簡單
    但是,燕國的國家實力雖然弱小,它卻是整個戰國時代歷史底蘊最為深厚的國家,換句話說,燕國實際上是存國時間最長的諸侯國。它是西周的開國諸侯,自周王朝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已經存在了,它的開國君主召公奭更是西周的姬姓王族,歷史底蘊相當深厚。
  • 《大秦賦》之燕王喜:屢戰屢敗,導致燕國走向滅亡!
    之後,趙姬約嬴政、燕太子丹宴飲,想要緩和二人關係,太子丹追問秦軍為何不繼續攻打趙國橑楊,與嬴政發生爭辯。嬴政帶太子丹去林光宮,太子丹從修訂書文之事看出嬴政滅六國的決心。由此,當劇情走到這一步,已經為秦王嬴政和燕太子丹之間的決裂,埋下了伏筆。對於秦王嬴政和太子丹來說,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歷史人物,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燕王喜,雖然很多人可能有些陌生。
  • 《大秦賦》之燕王喜:屢戰屢敗,導致燕國走向滅亡
    之後,趙姬約嬴政、燕太子丹宴飲,想要緩和二人關係,太子丹追問秦軍為何不繼續攻打趙國橑楊,與嬴政發生爭辯。嬴政帶太子丹去林光宮,太子丹從修訂書文之事看出嬴政滅六國的決心。由此,當劇情走到這一步,已經為秦王嬴政和燕太子丹之間的決裂,埋下了伏筆。對於秦王嬴政和太子丹來說,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歷史人物,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燕王喜,雖然很多人可能有些陌生。
  • 羋月傳:孟嬴為何不願見在燕國為質的羋月?不過是利益至上而已
    羋月傳:孟嬴為何不願見在燕國為質的羋月?不過是利益至上而已孟嬴是秦國的長公主,多高的地位承擔多重的責任,她從小便因為公主身份享受他人朝拜,也因為這個身份她不得不遠嫁燕國和親。孟嬴性格坦蕩,在未出嫁的時候她與羋月的關係特別好,都說這世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其實羋月與孟嬴也是如此,一開始兩人沒有利益衝突性格相合能夠和睦相處,成為好朋友,但在後來,羋月落魄前去燕國為質,孟嬴連見她一面都不願意,實在讓人心寒。孟嬴為什麼不願見這個昔日好友呢?
  • 羋月傳:羋月孟嬴曾是知己,為何羋月向燕國求救,孟嬴卻袖手旁觀
    羋月傳:羋月孟嬴曾是知己,為何羋月向燕國求救,孟嬴卻袖手旁觀對於這些高高在上的掌權者,他們一方面說著溫情脈脈的話,而在這張麵皮之下卻隱藏著狼子野心,包藏著禍心。孟贏在燕國的地位也算有了保障,孟贏也算是成為了贏。而此時的羋月卻沒有孟贏的好運,無權無勢的她現在陷入了絕境之中,畢竟身負遺詔的她成為羋姝的心頭大患,是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後快。強大的秦國和楚國成為羋姝的後盾,當時的羋月沒有一兵一卒,也沒有什麼任何保護,在這個時候想要存活下去,只能不停地選擇逃亡,走投無路之時,羋月選擇向當時自己曾經的好友孟贏求救。但是這次求救卻讓羋月看清了孟贏的真面目。
  • 周室封了那麼多姬姓諸侯,到了戰國時代為何只剩燕國撐門面!
    原有的方國部落只要承認周王的共主地位都可繼續存在,成為周室的諸侯國,舊殷人的地盤或其他無主之地由周室委派諸侯管理。許多偏遠地區只要委派管理者即可,既不用出兵,也不用出錢,如此周人迅速在名義上佔領了全部已知區域。至於如何在當地建立有效統治,就看這些諸侯的個人本事了。
  • 羋月傳:孟嬴是燕國太后,為何羋月還被羋茵迫害,到底有何隱情?
    羋月傳:孟嬴是燕國太后,為何羋月還被羋茵迫害,到底有何隱情? 當初羋月成為陪嫁,千裡迢迢來到秦國,在皇宮之中除了羋月的親姐姐羋姝之外,和羋月最為要好的便是當時秦王的妹妹。
  • 羋月傳:,羋月為何最後滅了燕國,你看孟嬴曾經對她做了什麼?
    羋月傳:,羋月為何最後滅了燕國,你看孟嬴曾經對她做了什麼? 這個世界上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這句話用在當時處於六國之中的羋月身上十分的貼切。
  • 燕國多悲歌
    這個故事深刻的告訴我們:燕王很單純很天真,其實很愚蠢;齊國很狡詐,甚至於孟子,此時鼓動齊王攻打燕國,似乎與其一貫主張不一致;百姓很遭罪,對做誰的臣子已經很憎惡。燕昭王是燕王噲的兒子,本沒有機會繼承王位,他一直作為質子長期生活在韓國。
  • 燕國,它的幸與不幸 | 《風雲戰國之列國》
    第一集《燕過無痕》,就用幾個重大事件,精準並一針見血地講述了戰國七雄之一燕國的興衰歷程。在波譎雲詭的戰國時代,諸侯國相互攻伐,戰亂不斷,大大小小的戰爭百餘次,但燕國的存在感始終排在倒數一、二位。即使燕國的歷史長達八百年,可其中關於燕國最耳熟能詳的故事,莫過於荊軻刺秦了。這個默默無聞的國家,究竟是如何走向滅亡的呢?
  • 燕國連下齊國七十座城池,為什麼最終沒有滅掉齊國?
    這個事情在整個春秋戰國歷史上都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可以說是一個諸侯國的百分之九十的城池都已經被燕國納入版圖,以七十座這樣數量級的攻城戰來看,即便兩周到春秋戰國近千年時間,沒有哪一場戰爭可以與其媲美。反觀此時的燕國,雖有明君燕昭王在位,但在燕昭王繼位初期,就是受到過齊國的戰爭摧殘的,燕國剛剛經歷了」子之動亂「,整個燕國的政治局勢非常混亂,國力處於緩慢恢復的過程中,這也就是燕國必須要合縱五國來進攻齊國的原因,單獨依靠燕國的力量,與齊國對抗,最終勝利的可能性是比較微弱的。
  • 羋月傳:羋月母子燕國為質,受盡折磨,好閨蜜孟嬴為何冷眼旁觀?
    羋月傳:羋月母子燕國為質,受盡折磨,好閨蜜孟嬴為何冷眼旁觀?前言:羋月和孟嬴從小就是好朋友,兩個人生死相依,當初是羋月冒著生命危險去替孟嬴求情,孟嬴才不用嫁給瘸腿的老燕王,後面,羋月還陪孟嬴一起救出了嬴夫人。
  • 荊軻刺秦,燕國義士死幾何?
    他沒有聽太傅鞠武的勸說,一味求取捷徑,把國家命運寄託於一人一劍的風險中。」這是講荊軻來到燕國時間不長,燕丹就從秦國當質子逃亡回國。時間為公元前232年。繼踵而至的是樊於期。即燕太子丹回歸燕國次年,公元前231年,桓齮逃到家鄉燕國,改名換姓。從時間節點相符,情節上有差距,不能因一次戰敗就為秦王痛恨至深。傾向前說。
  • 福建在古代為何沒有存在感,竟被視為「兵家不爭之地」
    即使到了抗戰時期,福建的存在感仍然很低,日本人也只是佔領了福建沿海的廈門、福州等幾個沿海城市而已。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福建在古代為何沒有存在感,竟被視為「兵家不爭之地」? 沒辦法,在農業社會沒有土地和糧食談什麼都是白搭。在海貿沒有興起前,福建的經濟價值很低,在統治者心中的分量自然也不高,福建甚至在統治者眼裡沒有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