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首檔劇情式歷史紀錄片《風雲戰國之列國》在騰訊視頻播出。第一集《燕過無痕》,就用幾個重大事件,精準並一針見血地講述了戰國七雄之一燕國的興衰歷程。
在波譎雲詭的戰國時代,諸侯國相互攻伐,戰亂不斷,大大小小的戰爭百餘次,但燕國的存在感始終排在倒數一、二位。即使燕國的歷史長達八百年,可其中關於燕國最耳熟能詳的故事,莫過於荊軻刺秦了。
這個默默無聞的國家,究竟是如何走向滅亡的呢?《風雲戰國》傳達給我們一種重要的觀點:燕國之亡,亡於傳統。這裡我們將在原片的基礎上,做一些背景知識的補充說明。
燕國的開國君主來頭並不小,其開國君主召公奭(shì)是周武王姬發的親弟弟,燕國也因此是戰國七雄中唯一擁有周王室血統的正統姬姓貴族,因此燕國一直奉周禮而治。因為召公曾助周武王討伐商紂,因功受封於薊(今北京),並委派長子姬克管理燕國。其後,燕國逐漸向冀北、遼西一帶擴張,勢力一度覆蓋如今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內蒙古、遼寧諸省的部分地區。
燕國立國八百多年,向來遵紀守法,文明禮貌,卻著實沒什麼排面。戰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中原地帶,具體來說應當是在三晉、宋國所在的地區。雖然河北在後世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當時的燕國起步略晚,河北平原的南部早已被晉國(後來則是趙國、魏國)滲透,燕國僅得到河北的北部。
如此看來,燕國在人口、地理位置、土地質量等各方面都是戰國七雄中最差的。它既要面對齊趙兩國壓榨殆盡,還要留存餘力抗擊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光是為了生存已經用盡力氣,哪裡還顧得上排面,更別提爭霸了。
公元前318年,燕國第三十八位燕王姬噲。燕王噲是一位有理想但過於理想化的君主,他以身作則、兢兢業業,儼然聖主明君的做派。但他卻有一件驚人之舉,就是將自己的王位禪讓給了相邦子之,這絕對是一次打破繼承合法性的激進嘗試。
然而,子之的即位,引發了一系列蝴蝶效應。子之執政了三年,把政壇搞得烏煙瘴氣。燕國內部逐漸失控,最後演變成了子之黨和太子姬平等人的政治鬥爭。
太子姬平和將軍市被,在戰亂中被殺死,齊國、中山國趁亂攻打燕國,齊國甚至佔領了燕國的首都,制裁了被權力衝昏頭腦的子之,姬噲悔不當初,選擇上吊自盡。就這樣,燕國幾近成了齊國的囊中之物。
但是齊國在燕國燒殺搶掠,毀壞燕國宗廟,所施暴行難以服眾,而且擔心打破地緣政治平衡的趙國、魏國等也以武力脅迫,使得齊國被迫撤退。只是經歷了這番外患內禍,燕國已是元氣大傷。
公元前312年,趙國派軍隊護送太子平的弟弟姬職登上王位,他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從小就在動蕩中長大,目睹齊國的霸凌行為,燕昭王上位後滿腦子都是「復仇」,可惜空有一腔熱血,齊國的強大令燕昭王的復仇大計一時無法實行。
於是燕昭王在謀士郭隗的建議下,鑄黃金臺招賢納士,啟動「人才引進計劃」。於是各國人才奔赴燕國:武將劇辛從趙國來,謀士鄒衍從齊國來,屈庸從衛國來,樂毅從魏國來。這時期的燕國可以說是最輝煌的。
面對中原諸侯的強勢,燕國的主要擴張目標是朝鮮半島上的東胡。公元前300年,燕昭王派曾經在東胡做人質、了解東胡的秦開率軍徵東胡,拓地千裡,新置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並沿東北邊境修築了長城。還曾一度把朝鮮半島上的漢城都納入管轄範圍,這個漢城就是現在韓國的首都首爾。
此時的燕國,已經解除了北方的威脅,毗鄰的趙國對燕國長期保持著友好的姿態,中山國也在公元前296年被趙國消滅。接下來,燕昭王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向曾經逼死父親姬噲,並且讓燕國陷入危難的齊國,付出它應有的代價。
從「鬼谷子學校」畢業後,一直懷才不遇的蘇秦,被燕昭王的「人才引進計劃」吸引了目光。在經歷了無數次碰壁後,蘇秦憑藉自己離間齊國與其他國家關係的計謀,備受燕昭王青睞,立刻收到了燕昭王的offer,入戶燕國,並開始了長達16年的間諜人生。
憑藉過硬的技術,蘇秦一度擔任三個國家的相邦,人生到達了巔峰,齊湣王也十分看好蘇秦,任命他為相邦,在齊國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蘇秦的活動下,齊湣王收到鼓動攻打宋國,並在公元前286年最終滅掉宋國。
因為連年攻宋,齊國國力大耗。同時因為宋國的滅亡,幾個國家的地緣政治關係再度發生了變化,各諸侯國都對齊國虎視眈眈。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樂毅率領韓、趙、魏、燕、秦五國聯軍,討伐齊國。
這是燕國韜光養晦二十多年後,迎來反戈一擊絕佳機會。
燕軍一路高歌猛進,一舉拿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只剩下即墨和莒城苟延殘喘,這時的燕國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巔峰狀態。
只是面積狹小的燕國,想要吞併遼闊富裕的齊國並不容易,燕昭王和樂毅採取懷柔政策,想讓齊國自行瓦解,但樂毅打了五年的攻心戰,始終沒能將齊國攻克。燕昭王死後,燕惠王繼位。被燕惠王猜忌的樂毅立刻收拾行李逃亡趙國,群龍無首的燕軍很快就被齊人打敗。燕國從此一蹶不振。
28年後,燕國最後一任君主燕王喜想趁火打劫,發兵攻打攻打剛經歷了長平之戰的趙國。公元前256年,燕國拔取了趙國的昌城。在這一次得手後,燕趙之間的長期合作關係被打破,兩國之後交手八次,燕國卻屢戰屢敗。兩國的爭鬥,反倒給了秦國更多成長和崛起的空間。
當秦國的勢力逐漸威脅到燕國時,燕王喜能想到的計策,無非只是委曲求全。他知道太子丹和秦王嬴政有私交,嬴或許會看在太子丹的面子上放過燕國,便將兒子送去秦國當人質。他在秦國隱忍了幾年,偷偷逃回燕國。
太子丹想當然的以為,只要挾持了秦王嬴政或者殺死他,那麼燕國就能繼續苟存,於是在公元前227年,讓刺客荊軻和秦舞陽攜帶著獻城的地圖,以及秦國叛將樊於期的人頭去秦國開展秘密行動,這就是我們後來熟知的「荊軻刺秦王」的故事。
只是構想雖好,但是實施不利,被嚇傻的秦舞陽讓秦王產生了警覺,繼而導致荊軻刺殺秦王政的失敗,刺殺計劃失敗之後,荊軻身死,秦國藉此,大軍伐燕,攻破了燕國國都以及消滅了燕軍主力,自此退守在遼東半島的燕國已經能看到自己所剩不多的壽命了。
傳說如果荊軻專注於刺殺,而不是生擒秦王,他或許就能成功,那麼歷史就會改變。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為了活命,燕王喜逼死了自己的兒子,並將兒子的頭顱獻給秦王,但這一舉動也只是將燕國的滅亡時間,向後推遲了四年。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派大將王賁進攻遼東半島,俘虜了燕王喜。自此這個擁有八百多年歷史的古老國家,走完了它坎坷的一生。
戰國時期的史料資源本身就十分雜亂和稀少,而燕國史料更是稀缺中的稀缺。直到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了《戰國縱橫家書》,不僅僅顛覆了《史記》中記載的關於蘇秦的形象,尤其為燕國的歷史提供了更多可參考的史料。
子之內亂,合縱抗秦,樂毅伐齊的短暫中興,再到荊軻刺秦的無可奈何,標誌著燕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的輝煌與沒落。上天也曾眷顧過燕國,但是最終成了各諸侯國博弈的攪局者,秦國統一的助推者。
秦國統一中國僅十五年後,就被陳勝、吳廣的幾根竿子捅破了大天,而之後各路諸侯國轟轟烈烈的復國運動中,唯獨燕國王室後裔難覓蹤跡,拉了個外來戶韓廣充門面。
八百餘年歷史的燕國,已在戰國的滾滾硝煙中,銷聲匿跡了。
點擊閱讀原文,收看第二集趙國篇預告。
按照圖示,將【紀錄片觀察】設為「星標」,
就可以第一時間找到我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