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秦昭襄王要殺掉白起?白起的死因,秦王逼迫其自殺實屬無奈

2021-01-18 瀾瀾講動漫

白起(未知?—公元前257年),又稱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資料圖片來源網絡)

對於白起這個歷史人物,大家聽到他的名字必毛骨悚然,因為他是戰神,一生大大小小徵戰無數卻從無敗仗,殺人無數。

那白起一生到底殺死了多少人呢,下面我們來看一下。

秦昭襄王在位時,非常看重的白起,將他從左庶長升至大良造。公元前293年——伊閥之戰,秦將白起採取先弱後強、避實擊虛的戰法,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

這裡大家看仔細了,是整整24萬人吶!此戰過後,白起直接晉升國尉。

此後的三十餘年裡,白起又攻取了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等國70餘城池。

楚國最慘了,被秦將白起用大水水淹都城郢都,很多人不是被殺死的,而是活活給淹死的,其中不乏有許許多多無辜的老百姓,而這次戰役,共殲滅35萬楚軍。  

隨後白起被秦王受封武安君。

這個時候的白起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各國當時所有人聽到戰神白起這個名字,心中無不膽戰心驚,很多國家都不願招惹這個殺神。到了這裡殺神白起已經殲滅敵軍共計55萬人了,最後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打了3年之久,結果大家都知道,最後是秦國勝利了,這次戰役,殺神白起共殲滅趙軍約45萬人,其中有約20萬的降軍,這20萬降軍被白起下令活活生埋了,此消息一出,趙國上下一片震驚!

而此時,白起並

沒有就此收手,而是向秦王請命,乘勝追擊,一舉攻破趙國首都邯鄲,但是秦王卻不肯下令,因為他聽信了範睢的鬼話。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長平之戰過後,韓國、趙國都異常恐懼。然後趙國與韓國合謀,派出使者攜帶重金美女遠赴入秦,遊說範雎。

範雎被趙國使者說服,便向秦王建議接受議和,秦王採納了範雎的意見,允許韓國割垣雍,趙國割六城,達成和議,於公元前259年——一月下令罷兵。白起知道此事後與範雎產生矛盾。

因為秦昭襄王沒聽白起的建議,在失去大好時機的情況下令攻打邯鄲,結果在後來的邯鄲之戰中,秦國戰敗。此時的秦王意識到,秦國要是沒有白起,這仗還打不贏了,而此時的白起在家裝病不起,隨後秦王親自拜訪白起,請求白起能親自帶兵攻打邯鄲,但是被白起給委婉拒絕了,這讓秦王心中大火,加上範睢的慫恿,最終導致了一代戰神白起的隕落。

對於一代戰神白起的死,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說是白起功高震主,因為戰國七個國家中,除去秦國,剩下六個國家,他們害怕的不是秦國也不是秦王,而是大名鼎鼎的戰神白起,這就讓秦王很沒有面子啊!這也間接導致了秦王對白起有了殺心,必須要除掉這個心腹大患。

你想想,長平之戰如果秦昭襄王放任白起去攻打趙國國都邯鄲,會是什麼樣的結果?結果就是邯鄲被攻破,而趙國從此被滅國,完全沒有什麼反抗的餘地。而秦昭襄王擔心的就是這個,為什麼呢?因為此時的白起職位是武安君,什麼是君呢,就是除了王之外,君就是最大的。那如果白起攻破了邯鄲回國了,秦王該如何封賞白起呢?難不成要封給他一個王嗎?

所以說,秦王不願讓白起攻打邯鄲還是對的,但是後來秦王親自去求白起帶兵攻打邯鄲,白起卻給拒絕了,然後秦王就有理由殺掉白起了。想想秦昭襄王是誰啊?那可是戰國七雄中的老大,除了秦國,其餘其它六國的王都要俯首稱臣,說不聽話我就打誰,打到你聽話為止。而你白起就是一個給我幹活,我說話你不聽我的,難不成現在翅膀硬了,所以說,白起是必死無疑的。

還有人對於白起的死是這種看法,認為這就是報應,所謂的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想想白起一生徵戰殺敵約百萬人,你能想像百萬人是個什麼概念呢,戰國期間大大小小的戰役總共戰死2百萬人,其中有一半都是白起的「功勞」,所以他最後被秦王下令自刎,也是所謂的報應吧!

對於白起的死,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秦昭襄王為何要逼殺白起?真正的原因白起到死都沒看明白
    秦昭襄王採納了範睢的意見同意議和,一年之後又重新攻打趙國圍困邯鄲,秦國兩大名將王陵和王齕都無法攻克邯鄲,此時秦王又想到了白起,於是任命他為主帥攻打趙國,可是卻被白起以生病為由拒絕了,在範睢的讒言之下,秦昭襄王賜劍與白起令其自殺
  • 秦昭王賜死白起之後,為什麼不殺掉白起的後人,斬草除根?
    秦國與趙國的長平之戰結束以後,白起故意使詐,將趙國降卒40萬全部坑殺,只留了兩百多個年齡較小的回趙國報信。從那以後,趙國便與秦國結下死仇,趙人恨極了白起。白起本打算一鼓作氣滅亡了趙國,但秦昭襄王卻聽信範雎的建議,強令白起退兵,以致於錯失了攻滅趙國的最佳機會。等到秦昭襄王想起來再次攻打趙國的時候,趙國已經恢復了大半元氣,而且還找到了幫手,秦軍連連失利。
  • 秦昭襄王為什麼要殺白起,原來是不殺不行!
    今天我們要來看看春秋時期的一位大人物——白起。白起是何許人也呢?那可是當時的四大名將之一,厲害的不得了,鄢郢之戰打的楚國遷了都,伊闕之戰打的魏韓投了降,長平之戰打的趙國主力軍全局覆沒,那陣勢誰也抵擋不住,號稱戰神,按說這麼個寶貝兒不管在哪兒那都是君主的心頭肉啊,可為什麼秦昭襄王偏偏要殺掉他呢?而且這個秦昭襄王可是在歷史上出了名的老好人啊,這樣的君臣按說可以成為時代楷模的哦。
  • 白起自殺並非因為其功高震主,而是君命不可違
    白起自殺並非因為其功高震主,而是君命不可違讀過史書的人,無不知道白起這個歷史人物。他是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他輔佐秦昭王時,屢立戰功。受封為武安君。特別是長平之戰,更是名震天下。他為秦國統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他最終的自殺,有人認為他是功高震主,與範雎不和造成的。竊以為,明面上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君命不可違。
  • 白起若不被賜死,秦國是否能提前統一全國?專家說:白起必死無疑
    在這個戰火紛飛的時代,我們稱其為「春秋」。隨後,三家分晉,春秋搖身一變成了「戰國」,但是,卻並沒有改變其分裂的局面。不過,這個時候已經出現了統一的趨勢。齊、楚、秦、燕、趙、魏、韓七國對抗起來、久久相持不下。這個時候各國分崩離析,導致連年徵戰,同時,也出現了無數驍勇善戰的將軍。其中,最聞名的莫過於戰國四大名將,他們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
  • 戰國名將白起,為何在古稀之年被秦王賜死,是昭襄王容不下他嗎?
    在千年之後,白起後人白居易(唐代三大詩人之一)寫詩追憶白氏先祖白起,白居易在《太原白氏家狀二道》中是這麼描述白起的死因:「裔孫曰起,有大功於秦,封武安君。後非其罪,賜死杜郵,秦人憐之,立祠廟於鹹陽,至今存焉。」,表示白起對秦國有大功,因功被封武安君,最終卻是冤死,秦國人都可憐白起的遭遇,修祠建廟,祭祀白起。
  • 戰神白起被賜死,真是秦昭襄王頭腦一熱的昏庸之為,還是另有原因
    白起的威名也確實讓範雎受到了威脅,因而範雎在秦昭襄王面前進言,有污衊或毀謗白起之言也不足為奇。但是秦昭襄王就因為範雎的片面之詞就要殺掉白起這位有功之臣並不大可能。長平之戰還有一說是因為白起觸怒了秦昭襄王的龍顏。長平之戰白起主張追擊趙國,但是被秦昭襄王否決。然而之後秦昭襄王卻又再次打斷攻大趙國,而此時白起認為已經錯失良機,已經不適合再戰,因而不願率領軍隊前往。
  • 殺神白起的最後歲月,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僅白起就佔了一半
    秦昭襄王大動肝火,趙國這傷疤還沒好呢,怎麼就忘了疼了?那就再讓他疼一次!於是,在秦趙議和八個月之後,秦國再一次對趙國發動了戰爭,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歷史上稱這一次戰役為"邯鄲之戰",也叫"邯鄲保衛戰"。《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其九月,秦復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這段記載告訴我們的是,這次秦國攻打趙國邯鄲的戰鬥總指揮是五大夫王陵,而不是武安君白起。
  • 白起之死
    國中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妻哭其夫,整個趙國籠罩在絕望與悲痛之中。惟有趙括之母不哭,說:「趙括為將之日,我就知道會有這樣的結果。」趙王因趙括之母之前已阻止過趙括為將,遂為殺趙括之母。長平戰敗,秦軍勢如破竹,一舉攻陷上黨十七城,武安君白起率秦軍圍困邯鄲。趙王問群臣:「誰能止秦軍。」群臣無應答。平原君回府問門客:「誰能止秦軍。」蘇代自薦。遂趙王潛蘇代入秦。蘇代入秦拜訪應候範雎。
  • 戰神白起為何淪為千古「殺神」
    就是這樣一位軍事才能卓越的戰神,卻因為殺掉趙國二十餘萬戰俘一事,被冠上了「殺神」、「人屠」等稱號。 ——殺降二十餘萬,是無法逃脫的歷史宿命 長平之戰,是屬於戰國後期兩個最為強大的國家——秦、趙之間的舉國之戰。
  • 白起之死,為後人提供了什麼啟示?
    「戰神」白起白起,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一。在長達37年的軍事歷程中,先後參與伊闕、鄢郢、長平等14次重大戰役,憑藉其卓越的軍事才能,為秦國的東擴戰爭,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武安侯。司馬遷評他: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史記》司馬遷認為,秦國的統一大業的基礎是秦昭襄王時期奠定的,而整個過程中,白起起著巨大作用。
  • 同為秦國名將為何白起自刎而王翦善始善終?
    自秦孝公任用商君變法,經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直至秦王嬴政,逐漸地稱霸諸侯,一掃六合,建立秦國不朽功業。 ,可惜因遭奸人誣陷,君王忌,最後被貶為庶人,進而被逼迫自刎。公元前259年,秦趙兩國,兵戈再起,但是這時白起有病,就沒有領兵,秦昭襄王就派大將王陵率兵進攻趙國國都邯鄲城,但是最後卻是損兵折將,也是沒有攻下邯鄲,以至於不得不放下身段請白起出山掛帥,可是白起認為現在不是伐趙時機,就以有病為由,拒絕了秦昭襄王,弄得君臣不歡而散。
  • 山西出土兩把銅戈,解開白起自殺之謎:長平之戰的勝利者並非秦國
    由此,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分別派數十萬重兵進入上黨,展開了持續3年的長平之戰。最終,秦國名將白起圍殲了趙括率領的趙軍主力,俘獲40萬人。為了永除後患,白起殘忍地坑殺了40萬趙卒,僅僅放回了240名未成年小兵。  在很多人看來,秦國無疑是長平之戰的最大贏家,直接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
  • 秦國公室出身的白起確實已威脅到秦王地位,死時在六十歲左右
    公元前258年正月,秦國再次起兵攻趙,但這次主將不是白起,秦王派五大夫王陵率軍攻打趙國的都城邯鄲,但進展不大,秦國便增派部隊援助王陵繼續作戰。結果王陵部隊損失四萬餘人。前258年八月,秦昭襄王因王陵作戰不力而將其免職,想請白起出山,白起以病拒絕,並勸秦王不要出兵,秦國出兵必敗。秦王大怒,免去白起的官爵降為士兵,讓他離開鹹陽遷到陰密。因白起有病,未能成行。
  • 歷史上殺神白起為何被秦昭襄王給賜死了呢?
    秦昭王殺白起有幾個原因。一,秦昭王開始是不想殺白起的白起之死,是在長平之戰以後,秦趙局勢發生了改變。趙國人為了趙國維持下去。也對秦國大臣進行反遊說。秦國內部對是否再繼續戰爭發生了分歧,使秦昭王主意不定,決定休戰。
  •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
    在長平背後就是河內,就是魏國的打擊範圍——而當時魏國的當局者正是那個明於奉法但天天裝昏君的超級老狐狸魏安釐王。更南方,則是那個剛剛繼位就敢把刀子插向泗上的楚考烈王。而秦國則已經走向「士民倦,糧食(缺)」的懸崖了。趙國要速戰速決,秦國也要速戰速決。結果是,秦軍用一個半月吃掉了趙軍全軍。
  • 商鞅、白起、呂不韋下場都很慘,為何功高震主的魏冉,得以善終?
    魏冉四次拜相範睢告訴秦昭襄王,說秦國上下只聞四貴,而不知有秦王,這讓秦昭襄王心生懷疑,最終在公元前266被免去相國之職,並罷黜宣太后秦國商鞅被五馬分屍,白起被賜自裁,呂不韋在流放途中自盡。為什麼只有魏冉被罷相回到了屬地?秦昭襄王為何不殺他呢?秦昭襄王剛繼位時,雖然朝中權力皆被宣太后和魏冉把持,但是他們也是為了秦國更好的發展。而且魏冉雖然權傾朝野,但是卻始終本本分分,忠心於秦國,並立下汗馬功勞。
  • 《大秦賦》中四大名將出現三個,唯獨沒提白起,安天下易安君心難
    秦國之所以能夠稱霸六國,有三位國君很關鍵,他們分別是秦孝公(嬴渠梁)、秦昭襄王(嬴稷)和秦始皇(嬴政)。當然,秦襄公、秦穆公、秦惠文王等也很優秀,但和前面三位相比,不具備劃時代的作用。特別是秦昭襄王,他在位56年,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野心勃勃的「東出」,為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 長平之戰,白起坑殺40萬趙軍後,為何沒有繼續攻打趙國?
    秦是一直在變強在攢家底,終於手裡的牌好的不能再好了,家底硬,又有名將加持。這才能摧枯拉朽,勢如破竹。手中儘是精銳,搖身一變,超級大國。國富民強,後備充足,又不缺能徵善戰的將軍。秦昭襄王時期,朝堂變成了範睢為代表的關東朝臣派,和白起為代表的軍方老秦派,本身兩者之間雖然矛盾不斷,但是也能保持平衡,而且相互競爭反而給秦國注入了巨大的動力。
  • 殺神白起之死——秦昭襄王永遠的痛
    白起,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秦國名將。其一生徵戰六國,大小70餘戰,未嘗敗績,後世稱為戰神,又因其殺戮過重,也被稱為殺神或「人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