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之死,為後人提供了什麼啟示?

2021-01-08 吳百蘭

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列國兼併,硝煙四起。秦國因秦孝公時期的變法改革,到了秦昭襄王時期,已經發展成為戰國七雄之首。

秦國強大,秦昭襄王雄才大略,為天才的軍事家白起,提供了發揮軍事才能的歷史舞臺。他為大秦帝國開疆拓土,立下赫赫戰功。為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白起成就了秦國的統一偉業,同時秦國也造就了「戰神」白起。

如此絕配,為什麼在關鍵時刻君臣分裂,白起死在自己君王的劍下呢?

「戰神」白起

白起,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一。在長達37年的軍事歷程中,先後參與伊闕、鄢郢、長平等14次重大戰役,憑藉其卓越的軍事才能,為秦國的東擴戰爭,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武安侯。司馬遷評他:

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史記》

司馬遷認為,秦國的統一大業的基礎是秦昭襄王時期奠定的,而整個過程中,白起起著巨大作用。

長平之戰勝利後,白起曾請示秦王乘勝拿下趙都邯鄲,一舉滅趙。但是,秦王當時並沒有採納白起的意見,而是採納了範睢的建議下令撤軍。

第二年秦國派五大夫王陵攻打邯鄲,秦戰事不順節節敗退。這時秦王便想要白起代替王陵徵戰。白起卻反而想說服秦王休戰等待戰機,然後起兵滅趙。白起說:

邯鄲實未易攻也。而且諸侯救援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史記》

此時秦國已發兵,秦王怎麼聽得進白起的勸,力令白起出徵,白起乾脆稱病不出。

三個月內,邯鄲不斷地傳回壞消息。白起聽到前線失敗的消息後說:「秦王不聽我的計策,今如何矣!」本來前線失利秦王就非常惱火,再聽白起這麼一說更是怒火中燒,他們君臣之間的矛盾徹底激化。

秦王立刻免除白起的武安候,並命人遣送白起,不得留在鹹陽城。白起剛出城至杜郵,範睢又對秦王說:「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於是秦王又派人賜劍。白起收到賜劍仰天自問:

「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他想了想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10萬,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史記》

白起被迫自殺於杜郵亭。

白起之死的幾種說法

白起之死,自古以來眾說紛紜,撲朔迷離。

1、有人說是受到範睢的嫉妒排擠。

範睢怕白起滅趙功勞太大,必為三公,如此白起的地位和權勢超過他,所以幾次三番地在秦王面前進讒言。

其實,這也未必不是秦昭襄王的想法與擔心。

2、有人說是因其桀驁不馴,不能審時度勢。

前方戰事不利,秦王多次令白起出徵,甚至親往請求白起,白起卻說:

寧伏受重誅而死,不忍為辱軍之將。《戰國策》

如此強硬的態度,使得秦王這個最高統治者的自尊心如何受得了。君臣矛盾更是進一步惡化。

3、有人認為是君臣利益發生衝突。

白起無論是軍事才能上,還是開疆拓土的戰績上,都有功高震主之勢,而君王最怕的就是能臣自持功勞要挾君王。君王們皆如此,誰給他壓力,他就滅誰沒商量。

4、還有人說秦王之所以要賜劍白起,是想借白起承擔戰敗罪責。

戰無不勝的大秦軍,在邯鄲戰役中屢屢失敗,這種挫敗使得秦國上下人心惶惶。

為了大秦的統一大業,為了提高秦軍士氣,為了穩定民心。秦王需要轉嫁戰爭罪責,此時白起必然是充當替罪羊的最佳人選。

總結

以上種種說法都有道理。但應該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白起不會處理上下極關係。

長平之戰勝利後,白起看到了戰機,請示秦王一鼓作氣拿下邯鄲滅趙。這點在戰術上來說是對的。但是,白起只是從軍事角度看戰機。

秦王則不同,他是一國之君,他要考慮的是整個大局。一則,15歲以上的孩子都拉到前線打仗去了,而且死傷慘重。二來,國庫儲備也空了。如果繼續打仗,國民起兵造反了怎麼辦?

邯鄲之戰,白起進諫不能打,也是對的。但是,白起是臣,秦王是君。當君臣意見相反時,臣當絕對服從君令。而白起不但不服從,還將自己置身事外看熱鬧。

這當然會惹怒君王,因為他根本沒有讓秦王看到他對國家和事業的熱愛。

白起自以為自己的戰略戰術是正確的,兩次建議受挫就覺得倍受委屈,不肯拿出誠意與秦王真情實意地勾通。

而是完全以一副自視正確,高高在上的態度與秦王商量,更帶有功高震主、才大欺主的味道。試想想,別說是君臣關係了,就算是平級關係,你用這種姿態說話處事,人家也受不了,有機會時人家也是要整死人的。

白起忘了,沒有白起的秦國,秦國依然威風凜凜。而沒有秦王的白起,就只有死路一條。

同樣是名將的王翦,也曾遭遇過意見不被秦始皇採納,王翦卻沒有與秦始皇對抗。其結果自己功成名就,還福澤子孫。

總之,邯鄲之戰白起不肯出徵是錯誤的。與其死在自己君王的劍下,不如戰死在失敗的疆場上。

自古以來馬革裹屍、戰死沙場,從來都是男兒的榮耀。我華夏文明也從來不以成敗論英雄。項羽因決戰到最後,後世為他「不肯過江東」而扼腕嘆息。

白起為保戰神之名,不肯敗死沙場,終將「遺憾」於歷史。

相關焦點

  • 秦昭王賜死白起之後,為什麼不殺掉白起的後人,斬草除根?
    戰國有四大名將,戰神白起居首位,位列白起之後的則是戰國名將廉頗、李牧和王翦。在白起為將的三十多年中,他經歷了無數大大小小的戰役,未嘗一次敗績,他殲滅了百萬敵軍,攻佔了七十幾座城池,最後卻落得一個被他誓死效忠的秦昭襄王賜死的悽慘結局。白起死了,那他的後人呢,他們也死了嗎?
  • 白居易自稱戰神白起後人,李商隱:連白起的姓氏都搞錯,不可信
    他就曾自稱為戰神白起的後人,但是李商隱卻說白居易連白起的姓氏都搞錯了,根本就不是白起的後人。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子勝在伍子胥的帶領下,逃亡至了吳國,後來開始歸附於楚國,便被封為白公了。當時的王公貴族多以封地封名為自己的姓氏,以彰顯榮耀。於是勝在被封為白公後,遂姓起了白。後來白公勝死在了楚國的政變之中,其子逃亡至秦國,遂成為了白起的祖先。
  • 白起之死
    惟有趙括之母不哭,說:「趙括為將之日,我就知道會有這樣的結果。」趙王因趙括之母之前已阻止過趙括為將,遂為殺趙括之母。長平戰敗,秦軍勢如破竹,一舉攻陷上黨十七城,武安君白起率秦軍圍困邯鄲。趙王問群臣:「誰能止秦軍。」群臣無應答。平原君回府問門客:「誰能止秦軍。」蘇代自薦。遂趙王潛蘇代入秦。蘇代入秦拜訪應候範雎。範雎問蘇代來秦為何?蘇代回答:「為君而來」。蘇代開始了自己的反間計。
  • 白起之死,到底冤不冤?
    我的罪名又是什麼?是啊,人死總要死個明白吧。如果連為什麼死都不知道,那一個人得死的多麼憋屈!但這一句話問出來,前來送劍的軍士卻無言以對。這個蒼老而威嚴的男人,曾是大秦王國上下無數人仰視的存在,他是軍人的偶像,他也是王國的依仗。曾經,只要有他在,大秦的軍隊就無所畏懼。而如今,這些個軍士,卻要親自來送偶像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步。他叫——白起,光是這個名字,在這個時代,就足以令諸侯顫抖!
  • 殺神白起之死——秦昭襄王永遠的痛
    正是因為白起的出身過於低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史書對他的出生沒有記載,而只對他的卒年有明確記載了。白起第一次在史書中出現已是秦國第10級爵位——左庶長。以秦國的軍功制度,大家可以想像他之前都經歷過什麼?白起這一次的任務是攻打韓國,並奪取了韓國的新城,進而拉開了白起的成名之戰——伊闕之戰。
  • 論白起之死——讀歷史人物之小感
    史記上寫到,白起死的時候感慨,上天為什麼對我這麼不公,然後再來了句:原來我殺了40萬降卒,應該死。很多人認為這是白起在懺悔,當然這也很合理。但我想從另一個角度論一論此題。首先40萬降卒白起能直接決定生死嗎?這邊兩個答案。1,能,2不能。
  • 羋月傳白起真實歷史:揭秘白起殺了多少人,最後怎麼死的
    羋月在救下白起後,白起就一直追隨羋月,以至於後來白起為羋月爭天下打下基礎,甚至白起更是為 羋月的兒子秦昭襄王打仗,而白起和羋月就以姐弟相稱,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說說這殺神白起的一生。在史書記載中,羋八子與白起並沒有什麼交集,白起並非義渠人,也絕無狼群生活經歷,如果他是「 狼孩」,中國古籍絕對不會沒有記載,所以說,白起不是狼孩。在真實的歷史中,是魏冉發現了白起的軍事才華,並力主重用這個新秀,可以說,他是白起的伯樂。說起來,白起的身世眾說不一,頗有爭議,這倒為劇作家提供了豐富的想像空間。
  • 3D電視之死,啟示什麼?
    3D電視之死,給我們什麼啟示?它的悲劇,是否會在VR和AR身上重演?3D電視為什麼會死?1、電腦和行動裝置爭寵隨著電腦和行動裝置在年輕一代群體中的盛行,電視的用戶平均年齡開始增高。在這一部分人群中,願意去折騰的畢竟是少數。在這方面,2D內容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
  • 白起:長平之戰後拒絕出兵伐趙,理由傷透了秦昭襄王的心
    此時在白起心裡,趙或者已成囊中之物,然而秦昭襄王呢,據說是聽信了範雎的讒言,只是逼迫趙孝成王答應割讓六座城池之後,便下令白起撤軍。那麼,範雎都說了些什麼呢?總結起來無非兩點,實則嫉賢妒能,怕白起以後取代了他的位子。
  • 沒有真正讀懂白起之死,我們對於歷史和政治的認知就還需要深入
    對於白起之死,在歷史上最普遍的說法是「功高震主」,其實細心的人可以發現,「狡兔死,走狗烹」的邏輯根本不能完全解釋白起的死因,畢竟當時的六國並沒有滅亡,「狡兔」未死,何來「走狗」必烹?也有人從人際關係學的角度說主要是因為白起居功自傲,所以招來殺身之禍,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全對。
  • 秦國公室出身的白起確實已威脅到秦王地位,死時在六十歲左右
    白起為秦國公室出身,其祖公子白是秦武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78年在位)的嫡長子。 秦武公死後傳位於同母弟秦德公,嫡長子公子白沒有繼位,受封於平陽(今陝西寶雞市眉縣),其後人以白為氏,現在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傳為白起後人。秦朝的大半壁江山為白起打下。
  • 長平之戰後,白起為何沒有擴大戰果,反而班師回朝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戰後趙國45萬青壯近乎全沒,只餘下200多個年紀尚小的孩子被白起放回趙國報信。 就在這種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白起卻接到了來自秦國朝廷退兵的命令。一代軍神只好班師回朝,從此再也沒有了領軍徵戰的機會,最終死在政治鬥爭的漩渦中。
  • 戰國名將白起,非戰死戰場,死於君主之怒
    戰國時期最有名的四位名將:白起,王翦,李牧和廉頗。今天我們先聊一下白起。白起一生有38年的軍事徵戰生涯,他以其獨特的天才指揮使秦軍威望於六國之中。白起參加的攻城略地之後,基本上都是屍橫遍野,即便是成為俘虜之後也被白起下令斬殺。
  • 羋月死了沒多久,他兒子就殺了白起!!
    梁啓超當年閒著的時候,大數據了一下白起,他算了算,戰國時期的戰爭,大約死了200萬人,其中一半是被這個「橄欖頭」幹掉的。因為兩支部隊隔著一段距離,秦軍又是從魏軍後面發起進攻的,韓軍不清楚魏軍那邊發生了什麼,還憋著勁等著對面的秦軍衝鋒,等他們明白過來的時候,背後的秦軍已經每人腰裡別著幾顆血淋淋的魏軍腦袋,準備來割韓軍的腦袋了。
  • 殺神白起的最後歲月,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僅白起就佔了一半
    戰國時期的秦趙長平之戰,如果沒有丞相範雎的離間計,趙孝成王臨陣換將,用趙括換下了廉頗,秦國恐怕未必能取得這次戰役的勝利。因此,這一戰範雎也是功不可沒。然則白起之死,似乎與範雎也脫不了關係,因為在長平之戰之後,秦國的這一相一將,一文一武兩個重要人物卻產生了隔閡。當然,他們之間的隔閡也並不是白起之死的直接原因,卻影響了白起臨死之前的那一段日子。
  • 秦昭襄王為何要逼殺白起?真正的原因白起到死都沒看明白
    秦國之所以能最終在秦始皇手上完成統一,功勞最大的三大名相是商鞅,張儀和範睢;但是戰功最大的名將毫無疑問當屬白起無疑,正是白起幾次大規模的殲滅戰坑殺了關東六國大量的有生力量,特別是長平之戰一戰就坑殺四十多萬精銳的趙軍,使得六國無一例外的力量得到極大削弱,為日後秦王政掃清了障礙。
  • 白起為何坑殺40萬降兵,是有意為之還是另有隱情?
    長平之戰的起因在公元前270年,秦王繞過韓國首先進攻趙國,被趙國大將趙睿攔於瘀於之下,由於沒有更好的辦法攻破趙軍只好在此地先行駐守,後來,魏國範雎來秦獻計,準備來一個「遠交近攻」的戰略,即以攻打魏國為引,而轉戰趙國,打他個措手不及。
  • 白起、項羽坑殺幾十萬人無人問,秦始皇為何焚書坑儒被罵千年?
    伊闕之戰破韓魏聯軍,殺敵24萬,使楚國一蹶不振;長平之戰殲滅趙國主力部隊,坑殺40萬降卒,威震天下,使得趙國再無壯勞力,差點被亡國。 都說白起是「人屠」、是「殺神」,那麼我們來看看白起為何要殺人,白起是軍人,他的職責是執行君主的命令,保家衛國,開拓疆土,這一點可以說他做的是非常出色的,長平之戰他用離間計換掉了趙國最後的壁壘廉頗,打破趙軍之後面對四十萬降卒,他無法全部囚禁,在他面前只有兩條路,一個是放掉,一個是殺掉,很顯然如果要幫秦國成就霸業必然要選後者,這樣一來趙國名存實亡,被滅只是時間問題。
  • 解讀殺神白起「坑殺」40萬趙兵的真實情況
    在中國古代的戰爭中,長平之戰非常著名,因為紙上談兵的趙括遇到了戰神白起,結果趙軍一敗塗地,白起一戰封神。戰後,白起「坑殺」了45萬趙軍?是真的嗎?在冷兵器時代,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如何做到?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一、白起真實「坑殺」趙軍·多少俘兵?
  • 戰國鐵血悍將之「人屠」秦武安君白起
    (讀者起鬨:白起跟宣太后有什麼關係?作者你不要廢話!作者:ok,ok,了解了解,我儘量短話長說。)宣太后的兒子秦昭襄王就是白起侍奉的主子,宣太后的弟弟魏冉,就是白起的伯樂,保舉白起成為秦軍主將,大敗韓魏聯軍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這是史記中關於白起殺敵有具體數字的第一次記述。 之後白起升任大良造,再次攻魏,奪取大小城池六十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