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鐵血悍將之「人屠」秦武安君白起

2021-02-13 戰爭事典


本文由時拾史事公眾號授權轉載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戰國時期有「人屠」之稱的秦國將領,武安君白起。

看綽號就知道白起不是個善茬,殺多少人才能被稱為「人屠」呢?光史記裡就記錄了足足有九十來萬之多,相當於三個南京大屠殺。如果史記的數據可靠的話,按戰國時期大約兩三千萬的人口總量來算,這個比例是很高的了。

那白起是怎樣一步一步成為「人屠」的呢?背後又有怎樣的深層原因呢?

列位看官還記得美人心計中所講的宣太后的故事嗎?(讀者起鬨:白起跟宣太后有什麼關係?作者你不要廢話!作者:ok,ok,了解了解,我儘量短話長說。)宣太后的兒子秦昭襄王就是白起侍奉的主子,宣太后的弟弟魏冉,就是白起的伯樂,保舉白起成為秦軍主將,大敗韓魏聯軍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這是史記中關於白起殺敵有具體數字的第一次記述。

之後白起升任大良造,再次攻魏,奪取大小城池六十一座。大良造這個官爵可不是什麼弼馬溫的級別,秦國的軍功爵制分二十級,二十級為最高,大良造為第十六級。這個官爵高則高已,卻不甚吉祥,五馬分屍的商鞅也曾經是大良造,似乎預示著白起的結局不會善終。

白起接著又是攻趙,斬首三萬(相比後面的傷亡數字,趙國這次還算是損失極小的了);攻楚,不但奪取城池,還直接攻破了楚國的都城郢都,楚王逃亡,而郢都直接成了秦國的南郡。根據水經註記載,白起在進攻楚國鄢城時,將鄢城附近的河水築堤攔截,再修渠引至城內,開渠灌城,城內軍民淹死者數十萬人,如果此記錄屬實,那麼白起領軍屠戮的人數又要大大增加了。白起大敗楚國的軍功使其加封為武安君,但這武安君並非秦國專有,別的諸侯國也有,六國大封相的蘇秦和趙國名將李牧就都被封過趙武安君。只是這武安君也不甚吉祥,蘇秦是被人刺殺而死,白起和李牧麼,會慢慢講到,作者先賣個關子,反正不是善終就對了。

武安君白起繼續勤勤懇懇地做著他戰爭機器的工作。跟魏國打,斬首十三萬;跟趙國打,「沈其卒二萬人於河中」,就是淹死趙卒兩萬人;攻韓,斬首五萬。

以上這些殺敵數字還只是熱身,真正讓白起在歷史上留下令人膽寒的惡名的,要數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本來秦國是想要韓國的上黨這塊地方,韓國上層知道打不過秦國,都準備獻地了,但是上黨的地方官咽不下這口氣,就鼓動老百姓說,咱們情願投靠趙國也不願投秦國(好歹韓趙都是三晉土地,鄉裡鄉親的),而且咱們投了趙國,秦國必定攻打趙國,趙韓勢必聯手抗秦,能打敗秦國也說不定。說幹就幹,派出使者通知趙王,願意連人帶地投靠趙國。趙王找大臣一商議,畢竟好大一塊地呀,以前要想得到別人的土地,得花多少人力物力打仗,現如今不費一兵一卒就能得到,這麼大便宜不撿白不撿哪。撿了便宜引來秦國那條惡狼可怎麼辦?咱趙國還有廉頗,應該無妨吧,好,這塊地咱要了。

韓趙兩國在手續上完成了上黨的交割,但是秦國才不管你什麼手續不手續的,一個字,打,上黨實際上被秦國佔領。上黨的老百姓陸陸續續往趙國跑,那是自然的,手續上上黨歸趙國了,趙國有義務掩護「撤僑」,於是廉頗駐守的長平成了接納上黨難民的地方。秦國開始攻打長平,這時候兩國打仗的還是廉頗和王齕,互有勝負,秦軍贏面略微大些,後來無論秦軍如何挑釁,廉頗乾脆堅守不再出戰了。

對方龜縮堅守,相持不下年餘,這仗怎麼打?戰爭從來都不單單是陣地上的交鋒,而是比拼兩國的綜合國力,包括外交情報系統的反應。秦國早已耳聞趙王不滿廉頗堅守不戰,放出風聲:廉頗這老小子只知道躲,我們根本就不怕,我們最怕的是你們趙國的趙括,趙括是誰呀,曾經在閼與大破我們秦軍的趙國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虎父無犬子,趙括要是領軍,才是我們秦國的劫難。趙王果真鑽進了秦國人下的套,用毫無經驗的趙括換下了久經沙場的老將廉頗。這個上當的趙王是哪一個?趙孝成王,他媽媽是美人心計中講到的「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君亦無恙耶」的趙威后。

趙國換了主將,秦國也換,上場的選手是武安君白起。一邊是熟讀兵書但實際上沒有臨敵經驗的愣頭青,一邊是橫掃東方諸侯,陸陸續續殺了四十七萬人的「人屠」,這仗列位看官押哪邊贏?

當時秦趙都幾乎是舉國出動,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是差不多的,秦國就算商鞅變法之後國力略強,但客場作戰,後勤物資供應的保障不如趙國;反觀趙國,是自衛反擊戰,特別是已經吃了虧的情況下趙王進行全國總動員,同仇敵愾,主場作戰,物資供應比秦國遠路而來要有保障。如果趙王沉住氣,信任廉頗,大筆一揮寫篇《論持久戰》,再呼籲合縱爭取國際支援,縱使最後仍然免不了失敗,但也會讓秦軍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但歷史沒有如果。

先不論功過是非,單說這場仗,白起打得漂亮。詐敗誘敵出擊,用部分兵力絕趙軍後路、堵截援兵,再用極少數兵力分割穿插趙軍主力,最後將趙軍壓縮合圍,斷其糧道。趙王直到趙軍被合圍才想起來呼籲諸侯合縱抗秦,為時已晚。被圍斷糧四十六天的趙軍軍心渙散、相殺而食,數次突圍未果,主將趙括在突圍中被射死,最終群龍無首的趙軍繳械投降。

說起趙括,人們都只道他紙上談兵、誇誇其談,這麼講雖然也沒錯,但是長平之戰的失敗不是他一個人造就的。從趙王、支持接受上黨唯利是圖的平原君等大臣,都覺得可以與秦國一戰,盲目樂觀;而情報系統的失靈,不知己知彼(秦軍換主將是嚴格保密的,「有敢洩武安君為將者斬」);外交系統的失策,先與秦國議和而不是呼籲諸侯合縱抗秦;臨陣換將導致的軍心不穩(廉頗在軍中多年的威望是趙括不能望其項背的;反之秦國換將,換的是軍功最著的白起,無人不服),這些都是趙國失敗的深層原因。趙括也不愧是出身將門,秦國並沒有很輕易地獲勝,史記中說「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趙括在山窮水盡之時也沒有投降,而是突圍身死,算是個有節操的,只是他沒有料到秦國對待趙國降兵的手段。

史記中說白起將趙國四十五萬降卒坑殺了,對於這個數字現在有些爭論,有說趙國兵力不可能有那麼多的;有說長平之戰打了三年,前前後後加起來是有可能到這個數的;也有說坑殺的人中可能包括上黨的平民;坑殺也不一定是活埋,也可能是先殺了再埋。總之戰國策中是這麼形容的「流血成川,沸聲若雷」。

白起為什麼殺這麼多人?秦國軍功爵制,以斬首數量來作為衡量軍功和獲得富貴的標準,這是其一;秦人華戎混雜,民風尚武彪悍,這是其二;那麼多降卒,放回去又是抗秦的有生力量,帶回秦國,哪來的土地和糧食安置?這是其三。有人把長平之戰坑殺趙國降卒和南京大屠殺相提並論,作者不能作出武斷評論,但作者提兩點:一,戰國時期還是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化的蒙昧時期,而日軍侵華時現代國際社會已初具雛形,關於戰俘和平民的安置已有相關的國際法;二,長平之戰的死亡的趙國人大部分人身份是士兵,死於南京大屠殺的人大部分是平民。

再來說說長平之戰後的事情。事後秦國本可趁勢一舉拿下趙國,但是卻由於秦相範雎的主張,接收了趙國割地議和,大概範雎是怕白起滅了趙國功勞會遠遠大於自己。於是白起和範雎有了嫌隙。後來趙國並未如約割地,秦國還是得伐趙,此時白起在病中勸說秦王暫緩,畢竟趙國吸取教訓與諸侯合縱,而經過長平的創痛,趙國人空前團結,秦王沒有採納白起的意見,反而派王陵攻趙,結果失敗。白起病癒時,秦王仍然想讓他領兵伐趙,白起是這麼說的:在長平之戰後我們沒有趁趙國空虛而一鼓作氣滅趙,反而等到趙國緩過氣來再打,一來人家積極生產備戰,二來人家四處結盟取得國際支持,三來趙國民間同仇敵愾而我們秦國軍隊卻有驕傲自滿的苗頭,我看不出我們現在有可以順利滅掉趙國的實力。於是白起稱病不出。

秦王心想,沒有你白起,我秦國就不能滅趙麼,我偏要讓你看看我怎麼滅的趙國。王陵失敗了,秦王就派王齕代替,直逼邯鄲,此時楚國和魏國都派軍隊救趙,信陵君委託如姬竊符救趙的事情就是發生在此時,秦國久攻不下,多有傷亡。

本來白起好好稱病,也不會有什麼事,偏要逞強:看吧看吧,我怎麼說來著,讓大王你不要此時伐趙,你偏不聽,你看結果怎麼樣,一切如我所料。秦王大怒,親自強制白起統兵,白起還是堅持己見,說:大王你放棄吧,養精蓄銳了再說吧,何必較真呢真是的。槓上了的君臣不歡而散,隨即白起被罷官,驅逐出鹹陽,因身體不好沒有立即動身。過了三個月,秦軍前線失利的戰報一一傳來,秦王更加惱怒,勒令白起立即滾蛋。他動身還沒走多遠,就被背後捅刀子的範雎參了一本:這小子被貶之後天天口出怨言,大王明察。白起看到秦王賜自盡的寶劍時,問了一句話:「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隨即自問自答:「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於是一代悍將自刎而死。

想免費看書嗎?我們正在飄書哦,請加QQ群 「指文讀者服務社」(群號338497064),我們來聊聊!

長按二維碼

加指文小編 元寶為微信好友

相關焦點

  • 大秦帝國之崛起:是時候來說說咱們南漳的白起將軍啦!
    白起的扮演者是邢佳棟,演員的演技實力獲得觀眾們一致讚賞:「白起不光長的好看,聲音也實在是太好聽了」,「因為白起大將軍,迷上了邢佳棟」! 「戰神」白起一生為國徵戰,面對伊闕、郢都、華陽、長平四大戰役,面對數以百萬計的敵人兵力,仍能面不改色,無往不勝。若把大秦帝國統一戰爭八大名將,按他們的能力和功績來排名的話,白起當之無愧的第一!!又稱公孫起,秦武安君,十六歲從軍。
  • 為何現在有人不承認白起是「戰神」,而叫「人屠」?看他把誰殺了
    戰神,這當然是個很好的稱呼,代表著榮耀,是正義感的,是個褒義詞,但與之相對應的則是「人屠」。人屠,當然是個不好的稱呼,世間的惡意全部集中在它身上了,好像之前打仗勝利殺人不是為了正義,而是為了洩憤,為了心中的私慾。白起,就是戰國時最著名的大將軍,與之齊名的還有王翦、廉頗、李牧,他們四人合稱為「戰國四將」。白起是繼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是我們心中的大戰神!
  • 世界五大人屠大將:日本第五北非第四項羽第三,第一比白起屠得狠
    後人多把古代殲敵人數巨大,或大規模屠殺戰俘及平民的大將稱為「人屠」。以下是世界古代五大人屠—— 第五位:豐臣秀吉(1537年—1598年),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大名
  • 古代十大殺神之一,「鐵血屠夫」白起
    白起白起(?—公元前257年),又稱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中國古代著名的將領、軍事家。白起善於用兵,與來自楚國的秦宣太后異父同母的長弟-穰侯魏冉的關係很好。白起在秦昭王時徵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勳赫赫。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
  • 鐵血悍將怎麼樣?鐵血悍將集資騙局!
    前言《銘律追損QV同步:Q:1146276703 V:falv32》《鐵血悍將》能投嗎?電影眾籌黑幕你知道多少?《鐵血悍將》投資被騙真相曝光!
  •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的成名之戰:伊闕之戰
    武安君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戰國兩百多年,各國戰死軍人共計200多萬,可以說其中大概有一半死於白起之手。論殲敵戰績,可能直到第一次世界戰才有將領超過這一可怕紀錄。白起是秦國軍功爵位制度最成功的寫照,究其一生,斬首近百萬,拔城七十餘座,他的升官之路,可以說是用六國將帥士卒們的頭顱所鋪就的,故他常被後世之人稱為「殺神」或「人屠」。
  •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
    趙孝成王晚年趙國人口恢復,「趙幾霸」,不存在趙國因長平之戰一蹶不振之說。韓國確實被實際打殘,其北方領土的統治徹底動搖。翦老的「決定性勝利」之說疑似是這一點(我沒找到原文,也希望有了解的朋友進行補充),但顯然「決定性勝利」不等於秦滅六國,之後20年的戰爭,包括信陵君和龐煖的兩次合縱也說明了這一點。
  • 戰國名將白起
    《史記·白起列傳》記載了白起一生為秦國徵戰立下的所有戰功:昭襄王十四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而虜三晉將,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其卒二萬於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 殺神白起之死——秦昭襄王永遠的痛
    白起,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秦國名將。其一生徵戰六國,大小70餘戰,未嘗敗績,後世稱為戰神,又因其殺戮過重,也被稱為殺神或「人屠」。
  • 羋月傳白起真實歷史:揭秘白起殺了多少人,最後怎麼死的
    白起是誰據了解,白起,是戰國時代的軍事天才,綽號「人屠」、「戰神」、「殺神」。他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曾南破楚都,北威 燕趙,一生70餘仗,未嘗一敗。白起為什麼叫殺神白起長平之戰共殺人四十五萬,連同以前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攻楚於鄢決水灌城淹死數十萬,攻魏於華陽斬首十三萬,與 趙將賈偃戰沉卒二萬,攻韓於陘城斬首五萬,共一百餘萬,這是白起的一張極不完全的殺人帳單。據梁啓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 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所以被稱為殺神。
  • 戰國名將一:戰神之死
    都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可是他自追隨司馬錯攻滅巴蜀首次嶄露頭角到率軍等而為之,掃平趙國近五十瓦大軍的長平大決,大小百餘仗,沒有一次不是完勝而歸。這在世界軍事史上,從未有一人在近40年軍旅生涯中能夠取得如此晃晃戰績且保持長久不敗。就連戰國初期出將入相的魏楚名將吳起,也是「一生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鈞解」。白起,卻是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
  • 殺神白起的最後歲月,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僅白起就佔了一半
    戰國時期的秦趙長平之戰,如果沒有丞相範雎的離間計,趙孝成王臨陣換將,用趙括換下了廉頗,秦國恐怕未必能取得這次戰役的勝利。因此,這一戰範雎也是功不可沒。然則白起之死,似乎與範雎也脫不了關係,因為在長平之戰之後,秦國的這一相一將,一文一武兩個重要人物卻產生了隔閡。當然,他們之間的隔閡也並不是白起之死的直接原因,卻影響了白起臨死之前的那一段日子。
  • 戰國時期,韓國本有一戰之力,卻在這四場戰役後徹底衰落
    在秦滅六國之戰中,韓國成為第一個被滅的諸侯國。並且,秦國消滅韓國的過程,可以說是不費吹灰之力。究其原因,是因為秦國早已通過多場戰役削弱乃至於重創韓國了。對此,在筆者看來,戰國時期,韓國本有一戰之力,卻在這四場戰役後徹底衰落!一、修魚之戰修魚之戰,是第一次合縱攻秦時的戰役。戰國時期,張儀來到秦國,受到了秦惠文王的重用。
  • 中國古代最恐怖封號,受封之人無一善終,此後千餘年無人敢受封!
    「封君」,顧名思義,即為「帶有封號的『君』」,泛指那些擁有爵位和封邑的功臣或者是貴族,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武安」,在我國古代,武安者,以武功威懾天下,以威信治國安邦,即為國中能「治國安邦,克敵制勝」之人。
  • 殺神白起殺了一百多萬人,滅掉了戰國時期的一半軍隊
    秦國名將白起以殺神人屠為名,那麼他為何會有此稱號?據說他以一己之力就滅掉戰國一半軍隊,在引雀之戰中斬首韓魏聯軍二十四萬,在華陽擊殺趙魏聯軍二十萬,公處三次使楚國只剩下十萬餘人,最出名的應該是在長平之戰中坑殺了四十萬趙軍,也因此被稱為人屠。那麼白起是如何坑殺的四十萬趙軍?
  • 戰國四大名將都有哪些,白起和王翦哪個功勞最大?
    戰國四大名將的名頭那是響噹噹的,幾乎無人不曉,他們就是歷史上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秦趙兩國各2位,秦、趙是戰國後期軍事實力的代表,戰國後期基本也就趙國能和秦國一拼,趙國的強大的得益於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下面我們就具體了解一下這4位名將的一些貢獻,看看他們為什麼能評上這個稱呼。秦國白起白起又稱公孫起,外號「人屠」,四大名將之首,戰國時期秦國人,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
  • 戰國 175 殺人遊戲——白起的升遷之路
    不行吧,一個戰鬥小組的人,那就是一根繩上的螞蚱,殺一個,還得賠一個,那麼偷偷地趁晚上別人睡覺溜到別人的營裡宰掉別人小組的士兵,你可以這麼想,但是難度之大你卻想不出來!你必須保證自己不被別人同組的士兵發現,還得偷偷地下手,而且殺掉自己的戰友,好像並不太光彩吧,既然見不得人就千萬不要被自己的同胞發現,也就是說自己隊伍裡任何一個人都不能見到你去殺人、偷人頭,為什麼呢?
  • 《大秦帝國》商鞅不是「酷吏」,白起不是「人屠」,範睢不是「小人」
    《大秦帝國》以秦魏「少梁之戰」為開篇,秦獻公身中毒箭,臨終前,大雪紛飛,坐著步輦,看望老兵,一番話,讓老秦人淚如雨下,:「諸位跟隨我戎馬一生,老了卻還在這裡吞風咽雪,老夫對不住你們」。 繼位新君秦孝公任用商鞅貫徹變法,兵強馬壯,倉廩富庶的秦國得以東出,逐鹿中原。
  • 戰國時,讓列國聞風喪膽的戰神——白起
    白起是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位傑出的軍事家、統帥,他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據民國學者章太炎統計:在整個戰國時期,一共有200萬軍人戰死沙場,其中一半都是白起的傑作。
  • 伊闕之戰:人屠出場,白起的成名之戰
    公元前298年,孟嘗君組織齊、韓、魏三國合縱伐秦,後來宋和中山國也加入聯軍一同進攻,公元前296年,函谷關被攻破,秦國被迫將之前侵佔的韓、魏兩國土地還了回去,聯軍才沒有繼續進攻。 同年,楚懷王在秦國被囚禁致死,秦國為表歉意,主動援助五萬石糧食給楚國,和楚國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