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韓國本有一戰之力,卻在這四場戰役後徹底衰落

2021-02-23 情懷歷史

秦滅六國之戰又稱秦朝建立之戰,指戰國末期七大諸侯國之一中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秦國進行消滅其它六個諸侯國、一統天下的戰爭。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掌握了秦國大軍。秦王嬴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秦國先後按順序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

在秦滅六國之戰中,韓國成為第一個被滅的諸侯國。並且,秦國消滅韓國的過程,可以說是不費吹灰之力。究其原因,是因為秦國早已通過多場戰役削弱乃至於重創韓國了。對此,在筆者看來,戰國時期,韓國本有一戰之力,卻在這四場戰役後徹底衰落!

一、修魚之戰

修魚之戰,是第一次合縱攻秦時的戰役。戰國時期,張儀來到秦國,受到了秦惠文王的重用。秦惠文王派張儀到魏國,遊說魏國倒向秦國,結果沒有成功。於是,秦國於周顯王四十七年(前322年)發兵攻魏河內,佔領曲沃(今山西聞喜東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不久又攻佔韓之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及義渠之鬱郅(今甘肅慶陽)。秦國的對外擴張,導致山東六國走向了聯合。周慎靚王三年(前318年),魏相公孫衍發動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這就是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

公元前317年,秦惠文王針對五國合縱攻秦,派樗裡疾率秦軍迎擊。秦軍出函谷關(今河南靈寶北),在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南)與魏、趙、韓三國聯軍決戰,聯軍大敗,傷亡8.2萬餘人,韓將申差等被俘。由此,在修魚之戰中,不僅魏國和趙國遭到重創,韓國也損失了數萬兵馬,其將領還被秦國俘獲。

二、宜陽之戰

宜陽之戰,是秦武王三年(前308年)至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國名將甘茂率軍在韓國的重鎮宜陽(今河南省宜陽縣西)一帶同韓國大軍發生的戰爭。韓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宜陽,此戰共斬首韓軍6萬。值得注意的是,在宜陽之戰中,秦軍的這場攻堅戰進展的並不順利。戰事經歷五月,未能奏效,損兵折將,士氣大受影響,主將甘茂一度信心動搖想半途而廢。對此,在筆者看來,這說明韓國雖然是戰國七雄中相對弱小的諸侯國,但是,在戰國中期,韓國還是具有抵擋秦國的實力。

不過,甘茂自身客居秦國為相,只能背水一戰。最後甘茂將個人錢財全部用於公賞裡,重賞之下,一鼓作氣,終於拔掉宜陽。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宜陽之戰中,秦國大軍經過長期的苦戰,終於攻佔了中原重鎮宜陽,取得一個大勝利。從此,秦的疆域擴展到了中原,而且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險,這無疑有助於秦國進一步蠶食韓國、魏國、趙國等中原諸侯國的疆域。

三、伊闕之戰

在修魚之戰、宜陽之戰,韓國總共損失的兵馬,還不到10萬人。不過,僅僅是在伊闕之戰中,韓國就損失了10多萬精銳力量,這成為韓國走向衰落的關鍵一戰。伊闕之戰,是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秦國為打開東進中原通道,由大將白起率秦軍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鎮)各個殲滅韓國、魏國、東周聯軍的作戰。在伊闕之戰中,魏國、韓國各自派出了10多萬兵馬,從而組成了一支規模達到24萬人的聯軍。

與此相對應的是,秦國大將白起的兵力雖然只有魏韓聯軍的一半左右,卻最終取得了勝利。也即在伊闕之戰中,白起採用了各個擊破的戰術,先猛攻魏國大軍,再揮師擊敗韓國大軍,從而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攻佔伊闕,奪取魏城數座及韓國安邑以東大部分地區。在伊闕之戰後,韓國精銳力量損失殆盡,逐漸失去了抵抗秦國的實力和勇氣。

四、陘城之戰

最後,陘城之戰是公元前264年(周赧王五十一年),秦武安君白起率軍攻佔韓國陘城(今山西曲沃東北)等5座城邑的作戰。公元前264年,秦昭襄王命武安君白起進攻韓國的陘城(今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東北),接連攻拔韓國陘城等五座城邑,斬殺韓軍五萬,此戰是為陘城之戰。次年(前263年),白起又率軍封鎖了南陽太行山道。前262年,白起再攻拔韓國野王,切斷了上黨郡同韓國本土的聯繫。上黨郡守馮亭只好向趙國投降,引發秦、趙兩國之間著名的長平之戰。由此,對於陘城之戰來說,不僅讓韓國損失了5萬大軍和5座城池,還讓韓國損失了上黨郡,並引發了長平之戰。

對於長平之戰來說,雖然是秦國和趙國之間的戰役,但是,趙國在元氣大傷之後,無疑意味著秦國在山東六國中沒有匹敵的對手了。在此基礎上,秦國一統天下的趨勢,自然是不可避免了。總的來說,在戰國時期,韓國雖然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諸侯國,不過,韓國吞併鄭國,開啟申不害變法,也是具有一定實力的。但是,在修魚之戰、宜陽之戰、伊闕之戰、陘城之戰後,韓國不僅丟失了大片的疆域,還損失了數十萬精銳士卒。於是,在這四場戰役後,韓國徹底衰落,其被秦國消滅,只是上時間上的早晚問題了。

相關焦點

  • 六國之中最先被滅,戰力不如宋國,韓國為什麼被公認為戰國七雄?
    此時的韓國朝野,可謂無兵源無名將,這一戰幾乎是白送的。據《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在秦滅韓之戰中,秦軍無數壕溝車一排排鋪進河水相連,一個時辰在洧水又架起了三道寬闊結實的浮橋。各種攻城的大型器械隆隆開過,迅速展開在韓國都城新鄭城下,半日之間便將新鄭四門包圍起來。在成功包圍韓國都城之後,秦國將領內史騰親自出馬向箭樓守軍喊話:「城頭將軍立報韓王:半個時辰之內,韓王若降,可保新鄭全城姓名!韓王不降,秦軍立馬攻城,屆時玉石俱焚,韓王咎由自取!」迅速被攻滅,幾無還手之力,若論戰力,的確難堪七雄之列!
  • 春秋戰國時期馬陵之戰是如何爆發的?其對歷史的影響有哪些呢?
    歷史長河奔騰不息,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湧,讓小編來帶你走進歷史,了解歷史。 春秋時期魏國和齊國發生的另一次著名的戰爭——馬陵之戰。在這次戰爭中田忌再次採用孫臏的計策,大敗魏軍,迫使魏國大將龐涓自殺。
  • 春秋戰國著名戰役之桂陵、馬陵之戰
    在看這兩場戰役之前,我們先熟悉一下幾個重要的人物關係。
  • 歷史上的今天1953年7月14日抗美援朝最後一戰金城戰役志願軍徹底打...
    歷史上的今天1953年7月14日抗美援朝最後一戰金城戰役志願軍徹底打服韓國 2013-08-15 11:45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作為戰國中最不起眼的存在,韓國是如何並列七雄的?
    戰國有七雄,分別是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國是戰國時期最頂尖的存在,而其中的韓國爭議頗大,一是因為韓國是第一個被秦國滅國的,二是戰國時期韓國實在是沒有幹什麼事,存在感極低,如果不是列入戰國七雄之一,很少有人能記住這個國家。韓國的實力真的很低麼?韓國為何會被列入戰國七雄之一?
  • 名列戰國七雄的韓國,家裡有礦,夾縫中生存卻被秦國第一個攻滅
    晉國韓、趙、魏三家滅智氏後形勢圖經過春秋三百年大洗牌,進入到戰國這場棋局的,沒誰是真正的「弱雞」,韓國也不例外。農業的發展,養活了越來越多的人口,人口的激增,保證了韓國有較為充足的成軍壯丁潛力。原來的鄭國這一地區,早在春秋時代就是商業發達、文化鼎盛之地,因此韓國的商業十分發達,這也意味著政府收入很多,充足的糧草輜重,使得韓國支撐幾場大戰不成問題。
  • 古代最經典的4場戰役,全是頂級陣容,堪比「神仙打架」!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經歷了無數場戰爭,其中有一些經典的戰例一直到今天都在被稱讚。盤點古代最經典的4場戰役,全是頂級陣容,堪比「神仙打架」。 第一,滅趙之戰
  • 戰國七雄中各國第一名將分別是誰,誰能稱得上戰國第一名將呢?
    戰國時期各國攻伐不斷從而誕生了許多著名的戰役,如邯鄲之戰、長平之戰、馬陵之戰等等。這些著名的戰役背後都有一位著名的將領。那麼,如果要在紛爭的七國中找到一位最能代表各國的名將,他們會是誰呢?首先,讓我們說說韓國。韓國是七國中佔地和人口最少的國家,自然它的名將也是屈指可數的。其中,暴鳶是最值得一提的了。
  • 馬陵之戰後,魏國為何實力衰落那麼快?再沒有崛起的機會了?
    而有些國家則在戰爭失敗後,實力大幅度的下滑。馬陵之戰是古代戰爭中較為著名的戰役,魏國也是因為在這場戰役失敗後,就此失去了霸主的地位。那麼馬陵之戰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的開始的呢?原本強大的魏國,又為何會在這一戰後,實力開始迅速下滑呢?
  • 戰國之世:七大戰國崛起與滅亡概況
    韓國說到韓國,也是戰國史上的一個奇葩國家,從立國到滅亡,這個國家好像就沒幹過幾次正事。公元前403年,韓虔被周天子冊封諸侯,是為韓景侯,戰國時期韓國第一任國君。在位期間奪鄭國雍丘(今河南杞縣),遷都陽翟(今河南禹縣)。韓景侯卒,韓烈侯(一作韓武侯)繼位。韓烈侯時期,任用嚴遂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沒有改變朝政混亂,法令不一,重臣傾軋之象。
  • 戰國七雄之韓國在禹州的興衰
    相傳,有一次,韓景侯路過禹州西部的翟山,看到五彩斑斕的山雉三五成群在山間翔舞,在水邊戲嬉,眩人眼目,絕妙之極,韓景侯流連不已,不禁連聲讚嘆:「陽哉翟也,陽哉翟也!」(多麼亮麗的山雞,多麼亮麗的山雞啊!)隨從的文武大臣也都連聲附和。後來,韓景侯果然在此建都,並改之稱為「陽翟」。當然,這只是一種傳說,也許是後人牽強附會。但是陽翟(今禹州)作為韓國初都卻是不爭的事實,更有歷史記錄在冊。
  • 一場「豪賭國運」的大戰,戰國四名將對壘!
    戰國歷史上曾經有四大名將,分別是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這四位都稱得上是絕代智將,白起奠定秦國一匡天下之基,王翦統帥秦軍破軍滅國,李牧獨撐危局趙國末期擎天一柱,只有這老廉雖然是以勇氣聞於諸侯,但在歷史記載中並沒有大勝秦國的戰績,這未免有些名不符實了。而在決秦趙兩國生死命運的長平大戰中,廉頗直面白起,二人對壘,又是誰勝誰負呢?
  • 商鞅變法之前,魏國是如何崛起並且成為戰國第一個稱王的國家
    當時魏文侯在國內大舉招攬有才能的人,作為戰國時期著名的人才產出地,吳起、李悝相繼被挖掘出來。李悝同魏文侯講述自己的想法,李悝的變法思想讓魏文侯非常贊同,於是,魏文侯不顧舊王族勢力的阻撓支持李悝變法,李悝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戰國第一次變法。
  • 戰國時代?醒醒吧,後市場的春秋大夢!
    始春秋 終戰國五霸強 七雄出烽火戲諸侯,臥薪嘗膽,懸梁刺股,孫武演兵,圍魏救趙,一鳴驚人,問鼎中原,這一個個典故,為我們展開了春秋戰國時期烽火連天,百花齊鳴的畫卷。輪胎買三送一,1元洗車,99元保養,濾芯買一送一,保養大戰,電瓶大戰,這一次次價格戰,為我們展開了後市場燒錢圈地,補貼搶客的畫卷。春秋,本為天道。西周滅亡,老子一句「天道遠,人道邇」,春秋始為人事。春秋戰國,因此得名。那麼後市場是否已經走過春秋,進入戰國呢?本期粥鋪觀察為您帶來嘉賓分享:中國後市場到底處在春秋還是戰國時期?
  • 日本電影《關原之戰》講述戰國時期的戰役,很有意義,值得推薦!
    《關原之戰》講述日本戰國時代末期發生的一場「決定天下」的戰役,交戰雙方為德川家康領下的東軍以及石田三成領導組成的西軍。最終,在西軍將領小早川秀秋叛變的情況下,這場戰爭在一天內即分出了勝負,德川家康取得了統治權,三年後成立德川幕府。
  • 簡述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與改革,你有什麼看法?
    韓國的申不害變法戰國時期的韓國相對於其他大國都不能算強國。由於其地理位置,使得其國土沒有擴展的空間。當時正值各國的變法進行的風起雲湧。如果不變法圖強,隨時都可能被別人滅掉。這時候,作為戰國時期的法家人物申不害,在韓昭侯的支持下對韓國進行變法。
  • 愷蒂:一戰與英國貴族的衰落
    為了祖國的榮譽而戰鬥,在危機時刻貢獻力量,貴族們視之為自己傳統的責任。而且貴族家的孩子在莊園領地中從小騎馬打獵、射箭玩槍,這種軍事培訓可不是一般平民百姓家的孩子能得到的。桑得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是許多貴族子弟中學畢業後的選擇,去戰場搏殺,就像是貴族子弟的成年禮。  而且,當時許多英國貴族都幼稚地相信這場戰爭仍是傳統的「紳士戰爭」,8月開始,到了聖誕節就會結束。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漫談齊是如何衰落的?
    總之,戰國時期的齊國是一個超級強國。孫臏著《孫臏兵法》當秦之大勢席捲五國時,齊國並沒有奮起抗爭,也沒有聯合秦國其他國家。反而不戰而亡,結束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徵程。幅員遼闊的齊國為何最終失去霸權,成為「人人都能欺負」的「最後一個國家」?因此,本文旨在通過戰國時期與局勢變化有關的兩場戰役,即五國抗齊之戰和長平之戰,來分析超級大國齊國衰落的原因。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魯國權分三恆,晉國權分四卿,齊國大權旁落田氏。在這樣的時代中,楊子璐並沒有宏圖大志,只可惜勾踐一個錯誤的決定,逼得他走上了爭霸的道路。<引用自《重生之春秋戰國》簡介> 推薦一看6.
  • 戰國名將:廉頗排第八,王翦排第三,第一第二實至名歸!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名將生活在秦強而六國皆弱的年代,他們戰功偉大,但沒有軍事著述。其中白起和王翦乃秦國名將,李牧和廉頗乃趙國名將,不難看出,戰國四大名將被秦、趙兩國包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