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這兩場戰役之前,我們先熟悉一下幾個重要的人物關係。
鬼谷子,本名王詡,戰國時期衛國人,是著名的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也是縱橫家的鼻祖。相傳,鬼谷子精通百家學問,常年隱居雲夢山鬼谷,在山中靜修,深諳自然之規律,天道之奧妙,被後人稱為「王禪老祖」。他的主要作品有《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等。
孫臏,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唐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和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菏澤鄄城縣北),孫武的後代。
龐涓,戰國時期軍事家、魏國名將。
孫臏與龐涓同為鬼谷子弟子,不過孫臏這位同學的成績更優秀。學習期間二人關係甚好,於是結為異姓兄弟,孫臏稍長為兄,龐涓為弟。後來龐涓辭別孫臏,下山去魏國謀仕途,臨走前告訴孫臏,待他仕途穩定後就來接孫臏下山。龐涓到魏國後很快就被魏王看中,並接孫臏到了魏國。但他非常清楚孫臏的才能,擔心孫臏搶了自己的地位,一心要陷害孫臏。他利用孫臏的思鄉之情,在魏王面前說孫臏不忠,想要回齊國效力,當孫臏向魏王提出要回鄉省親時,魏王大怒,令人用尖刀剜下孫臏的兩個膝蓋骨,並在他疼的昏迷之後,用墨在孫臏臉上刺上「私通敵國」四字。後來是田忌將孫臏從魏國救回齊國,並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
我們看孫臏與龐涓之間的兩次著名戰役。
一、桂陵之戰
即我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 「圍魏救趙」之戰。
魏國國君魏惠王遷都大梁後,與齊國爭雄中原。齊威王竭力拉攏韓、趙兩國,與魏國對抗。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趙國在齊國支持下,迫使歸服於魏的衛國向趙屈服。魏惠王派將軍龐涓率兵8萬攻衛伐趙,圍困趙國首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領兵8萬救趙。田忌考慮率軍赴趙進攻魏軍主力以解趙圍,但孫臏認為,魏國長期攻趙,主力消耗於外,老弱疲憊於內,齊軍應乘魏國內防務空虛,直趨大梁,迫使魏軍回師自救,並於歸途截擊,以達到既援救趙國又打擊魏國的目的。田忌採納孫臏圍魏救趙的計謀,以一部兵力南下,聯合宋、衛軍隊圍攻位於大梁東南的魏邑襄陵,顯示齊軍已攻魏救趙,堅定趙國抗魏的決心;主力則進至大梁東面的軍事重鎮平陵附近。由於平陵本不易攻取,且齊軍有糧道被斷絕的危險,魏軍因此產生齊軍指揮無能的錯覺,齊軍由此成功隱蔽了爾後進軍大梁的企圖。
齊軍將主力隱蔽,派不懂軍事的齊城、高唐二都邑大夫率師一部攻平陵城,結果兵敗戰死,更使龐涓認為齊軍戰鬥力弱,不以為慮。等到邯鄲城破,魏軍也實力大損。田忌、孫臏就派輕車銳卒直撲大梁城郊,主力則分路跟進,造成兵力單薄的假象,龐涓果然中計,撤離邯鄲。田忌、孫臏判定魏軍回師必經桂陵,即率主力先期到達桂陵。魏軍進至桂陵,突遭齊軍截擊,倉皇應戰,終致慘敗,龐涓被擒。
桂陵之戰是戰國時期一次著名的截擊戰。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範的常用手段。
二、馬陵之戰
根據《竹書紀年》的記載,「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師及鄭孔夜戰於梁、赫,鄭師敗逋。」魏國派遣襄疵攻打韓國汝南的梁、赫,韓國派將軍孔應戰,韓國戰敗,後求救於齊,於是就用了司馬遷筆下,齊國在韓國五戰全敗後才出兵救援的記載。
韓國得到齊國答應救援的允諾,人心振奮,竭盡全力抵抗魏軍進攻,但結果仍然是五戰皆敗,只好再次向齊告急。齊威王抓住魏、韓皆疲的時機,任命田忌為主將,田嬰為副將率領齊軍直趨大梁。孫臏在齊軍中的角色,一如桂陵之戰時那樣:充任軍師,居中調度。
魏國眼見勝利在望之際,又是齊國從中作梗,其惱怒憤懣自不必多說。於是決定放過韓國,轉將兵鋒指向齊軍。其含義不言而喻:好好教訓一下齊國,省得它日後再同自己搗亂。魏惠王待攻韓的魏軍撤回後,即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雄師10萬之眾,氣勢洶洶撲向齊軍,企圖同齊軍一決勝負。
齊軍已進入魏國境內縱深地帶,魏軍尾隨而來,孫臏針對魏兵蔑視齊軍的實際情況,在認真研究了戰場地形條件之後,定下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的作戰方針,造成在魏軍追擊下,齊軍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並在馬陵利用有利地形選擇齊軍中1萬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於道路兩側,規定到夜裡以火光為號,一齊放箭,並讓人把路旁一棵大樹的皮剝掉,在上面書寫「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字樣。
龐涓在接連3天追下來以後,見齊軍退卻避戰而又天天減灶,武斷地認定齊軍鬥志渙散,士卒逃亡過半。於是命令部隊丟下步兵和輜重,只帶著一部分輕裝精銳騎兵,晝夜兼程追趕齊軍至馬陵,見剝皮的樹幹上寫著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點起火把照明。字還沒有讀完,齊軍便萬弩齊發,給魏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擊,魏軍頓時驚恐失措,大敗潰亂。龐涓智窮力竭,眼見敗局已定,遂憤愧自殺。齊軍乘勝追擊,又連續大破魏軍,前後殲敵10萬餘人,並俘虜了魏軍主帥太子申。
馬陵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這次戰役中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製造假象,誘其就範,使戰局始終居於主動地位。
齊國在桂陵、馬陵兩次戰役中大獲全勝,從根本上削弱了魏國的軍事實力。從此,魏國一步步走下坡路,失去了中原的霸權。而齊國則挾戰勝之威,力量迅速發展,成為當時數一數二的強大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