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著名戰役之桂陵、馬陵之戰

2021-02-23 小吏說史

在看這兩場戰役之前,我們先熟悉一下幾個重要的人物關係。

鬼谷子,本名王詡,戰國時期衛國人,是著名的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也是縱橫家的鼻祖。相傳,鬼谷子精通百家學問,常年隱居雲夢山鬼谷,在山中靜修,深諳自然之規律,天道之奧妙,被後人稱為「王禪老祖」。他的主要作品有《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等。

孫臏,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唐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和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菏澤鄄城縣北),孫武的後代。

龐涓,戰國時期軍事家、魏國名將。

孫臏與龐涓同為鬼谷子弟子,不過孫臏這位同學的成績更優秀。學習期間二人關係甚好,於是結為異姓兄弟,孫臏稍長為兄,龐涓為弟。後來龐涓辭別孫臏,下山去魏國謀仕途,臨走前告訴孫臏,待他仕途穩定後就來接孫臏下山。龐涓到魏國後很快就被魏王看中,並接孫臏到了魏國。但他非常清楚孫臏的才能,擔心孫臏搶了自己的地位,一心要陷害孫臏。他利用孫臏的思鄉之情,在魏王面前說孫臏不忠,想要回齊國效力,當孫臏向魏王提出要回鄉省親時,魏王大怒,令人用尖刀剜下孫臏的兩個膝蓋骨,並在他疼的昏迷之後,用墨在孫臏臉上刺上「私通敵國」四字。後來是田忌將孫臏從魏國救回齊國,並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

我們看孫臏與龐涓之間的兩次著名戰役。

一、桂陵之戰

即我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 「圍魏救趙」之戰。

魏國國君魏惠王遷都大梁後,與齊國爭雄中原。齊威王竭力拉攏韓、趙兩國,與魏國對抗。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趙國在齊國支持下,迫使歸服於魏的衛國向趙屈服。魏惠王派將軍龐涓率兵8萬攻衛伐趙,圍困趙國首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領兵8萬救趙。田忌考慮率軍赴趙進攻魏軍主力以解趙圍,但孫臏認為,魏國長期攻趙,主力消耗於外,老弱疲憊於內,齊軍應乘魏國內防務空虛,直趨大梁,迫使魏軍回師自救,並於歸途截擊,以達到既援救趙國又打擊魏國的目的。田忌採納孫臏圍魏救趙的計謀,以一部兵力南下,聯合宋、衛軍隊圍攻位於大梁東南的魏邑襄陵,顯示齊軍已攻魏救趙,堅定趙國抗魏的決心;主力則進至大梁東面的軍事重鎮平陵附近。由於平陵本不易攻取,且齊軍有糧道被斷絕的危險,魏軍因此產生齊軍指揮無能的錯覺,齊軍由此成功隱蔽了爾後進軍大梁的企圖。

齊軍將主力隱蔽,派不懂軍事的齊城、高唐二都邑大夫率師一部攻平陵城,結果兵敗戰死,更使龐涓認為齊軍戰鬥力弱,不以為慮。等到邯鄲城破,魏軍也實力大損。田忌、孫臏就派輕車銳卒直撲大梁城郊,主力則分路跟進,造成兵力單薄的假象,龐涓果然中計,撤離邯鄲。田忌、孫臏判定魏軍回師必經桂陵,即率主力先期到達桂陵。魏軍進至桂陵,突遭齊軍截擊,倉皇應戰,終致慘敗,龐涓被擒。

桂陵之戰是戰國時期一次著名的截擊戰。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範的常用手段。

二、馬陵之戰

根據《竹書紀年》的記載,「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師及鄭孔夜戰於梁、赫,鄭師敗逋。」魏國派遣襄疵攻打韓國汝南的梁、赫,韓國派將軍孔應戰,韓國戰敗,後求救於齊,於是就用了司馬遷筆下,齊國在韓國五戰全敗後才出兵救援的記載。

韓國得到齊國答應救援的允諾,人心振奮,竭盡全力抵抗魏軍進攻,但結果仍然是五戰皆敗,只好再次向齊告急。齊威王抓住魏、韓皆疲的時機,任命田忌為主將,田嬰為副將率領齊軍直趨大梁。孫臏在齊軍中的角色,一如桂陵之戰時那樣:充任軍師,居中調度。

魏國眼見勝利在望之際,又是齊國從中作梗,其惱怒憤懣自不必多說。於是決定放過韓國,轉將兵鋒指向齊軍。其含義不言而喻:好好教訓一下齊國,省得它日後再同自己搗亂。魏惠王待攻韓的魏軍撤回後,即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雄師10萬之眾,氣勢洶洶撲向齊軍,企圖同齊軍一決勝負。

齊軍已進入魏國境內縱深地帶,魏軍尾隨而來,孫臏針對魏兵蔑視齊軍的實際情況,在認真研究了戰場地形條件之後,定下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的作戰方針,造成在魏軍追擊下,齊軍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並在馬陵利用有利地形選擇齊軍中1萬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於道路兩側,規定到夜裡以火光為號,一齊放箭,並讓人把路旁一棵大樹的皮剝掉,在上面書寫「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字樣。

龐涓在接連3天追下來以後,見齊軍退卻避戰而又天天減灶,武斷地認定齊軍鬥志渙散,士卒逃亡過半。於是命令部隊丟下步兵和輜重,只帶著一部分輕裝精銳騎兵,晝夜兼程追趕齊軍至馬陵,見剝皮的樹幹上寫著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點起火把照明。字還沒有讀完,齊軍便萬弩齊發,給魏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擊,魏軍頓時驚恐失措,大敗潰亂。龐涓智窮力竭,眼見敗局已定,遂憤愧自殺。齊軍乘勝追擊,又連續大破魏軍,前後殲敵10萬餘人,並俘虜了魏軍主帥太子申。

馬陵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這次戰役中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製造假象,誘其就範,使戰局始終居於主動地位。

 

齊國在桂陵、馬陵兩次戰役中大獲全勝,從根本上削弱了魏國的軍事實力。從此,魏國一步步走下坡路,失去了中原的霸權。而齊國則挾戰勝之威,力量迅速發展,成為當時數一數二的強大國家。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馬陵之戰是如何爆發的?其對歷史的影響有哪些呢?
    春秋時期魏國和齊國發生的另一次著名的戰爭——馬陵之戰。在這次戰爭中田忌再次採用孫臏的計策,大敗魏軍,迫使魏國大將龐涓自殺。 桂陵之戰後,魏國雖然戰敗,但經過了幾年的休養生息之後,魏國又逐漸恢復了對外擴張的腳步。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在逢澤(今河南開封南)舉行會盟。
  • 桂陵之戰 馬陵之戰 孫臏兩次力克龐涓 活用兵法圍魏救趙、韓
    今天講講戰國時期齊、魏兩次對戰,兩戰兩勝,使得齊國威望大大提高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這兩次戰爭不僅僅是齊、魏之間的對決,更是兩國將領孫臏和龐涓之間的對戰,雙方兵法對決,同樣讓孫臏的成為了名滿千古的兵法家。
  • 為什麼桂陵之戰不是魏國霸業的終結點,而馬陵之戰才是呢?
    這一事件在《資治通鑑》之中被司馬光列為了春秋戰國的分界點,在這一事件之前,周王室雖然已然衰微,但是在晉國的支持,以及魯、燕、宋等國的保護之下,齊、楚等國皆不敢窺伺周王室,想要稱霸也只能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春秋戰國知識點
    六、著名戰爭 戰爭 交戰雙方及人物 備註 桂陵之戰 齊(孫臏、田忌);魏(龐涓) 圍魏救趙 馬陵之戰 齊(孫臏、田忌);魏(龐涓) 增兵減灶 長平之戰 秦國(白起);趙國(廉頗、趙括) 紙上談兵
  • 馬陵之戰「郯城說」可信度較高
    馬陵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役,是戰國時期魏國由盛轉衰、齊國進入強盛的重要標誌。但一直以來,關於馬陵之戰的地點存在諸多爭議,聚訟紛紜。影響較大的有元城說(今河北大名)、鄄城說(今山東鄄城、河南範縣、山東莘縣一帶)、郯城說(今山東郯城)。元城說。
  • 首尾難顧,眾矢之的的魏國霸權終止之戰——馬陵之戰
    前面我們說到,由於秦國慫恿魏國,支持魏國稱王,進而減輕魏國對秦國的軍事壓力,憑藉著魏國最後的實力,魏惠王發起稱王,並得到十多個小弟的支持,儼然如同春秋之霸主一般,想帶著小弟打天下,而第一個被打的是不來參加魏國稱王的韓國。
  • 馬陵之戰,一場著名的伏殲戰
    【簡介】馬陵之戰發生於周顯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應允救援,以促韓國竭力抗魏國。齊威王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田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率軍直趨魏都大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國之困。又用「減灶示弱」的方法,將魏軍10萬人殺得潰不成軍,並俘虜了魏太子申。
  • 【文史論壇】馬陵之戰戰址之爭
    戰國中期的齊魏馬陵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著名戰例。
  • 馬陵之戰,孫龐鬥智,這麼好看的歷史故事,居然會是假的麼?
    比如我接下來要說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這兩個經典戰例,可是著名軍事家孫臏的代表作,也是世人極度熟悉的「孫龐鬥智」的歷史故事。據說,孫臏和龐涓是同門師兄弟,就因為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比自己厲害,所以把孫臏請到了魏國,通過陷害等下作手段,導致孫臏被去掉了膝蓋骨乃至砍掉雙腳,成為了廢人。
  • 龐涓在桂陵之戰被計謀「圍魏救趙」打敗,為何馬陵之戰還中此招?
    而在兩人爭鬥中,龐涓曾經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敗給了孫臏,孫臏兩次都用了「圍魏救趙」的計謀,龐涓第一次中招就算了,為何第二次還中招?最終落得身死的下場。關於這點,就要從龐涓出師開始說起。但紙是包不住火的,孫臏很快就知道龐涓就是個奸詐之人,他設逃到了齊國,兩人間的爭鬥,就從齊國和魏國兩者爭鬥中展現。而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就是最好的體現。別看孫臏已經是無法行走之人,但論起運籌帷幄,孫臏真的是完爆了龐涓。
  • 馬陵之戰後,魏國為何實力衰落那麼快?再沒有崛起的機會了?
    馬陵之戰是古代戰爭中較為著名的戰役,魏國也是因為在這場戰役失敗後,就此失去了霸主的地位。那麼馬陵之戰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的開始的呢?原本強大的魏國,又為何會在這一戰後,實力開始迅速下滑呢?經過商鞅變法後的秦國,軍隊的戰鬥力不斷加強,一度成為戰國後期最富裕的國家,不過在秦國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後,卻只經歷兩世就滅亡了。魏國之所以能夠成為戰國初期實力最為雄厚的強國之一,也跟變法有著一定的關係,自魏文侯任用李悝實行變法後,魏國國力強盛,尤其是在軍事上,魏武卒的戰鬥力更是威震列國。
  • 馬陵之戰也是假的麼?來看看真正的馬陵之戰和魏國衰落的原因
    這些說法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它們都位於戰國時齊國或越國境內、位於魏國大梁的東北方(或東方),它們以為的馬陵之戰都是齊軍從魏國向後撤退,利用歸途上某個地方的馬陵道的天然險峻條件設伏。比如下圖馬陵之戰示意圖,便是絕多數人熟知的馬陵之戰的大致過程。
  • 馬陵之戰後,孫臏為啥在戰國銷聲匿跡?極有可能被「兔死狗烹」了
    對於吳起的結局,各類史書中交待得明明白白:他在楚國推行的變法,一度讓「諸侯皆患楚之強」;但由於對既得利益者帶來了巨大損害,讓他最終死於貴族們的刀箭之下。而孫臏的結局則相當蹊蹺:馬陵之戰後,齊國強盛一時,而孫臏本人則「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但在其後,他就徹底從各類戰國史料中消失了,如同人間蒸發了一樣。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期,接連爆發的戰爭自然便催生了大量的名將,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名將呢?3、先軫,城濮之戰、崤之戰。先軫是曲沃人,是春秋時期晉國名將、軍事家。而其軍事生涯最為著名的便是城濮之戰和崤之戰,我們便來說說崤之戰,此戰乃是歷史記載的第一場伏擊戰。秦國欲霸中原,但東出道路卻被晉所阻。
  • 春秋戰國簡史(14幅地圖)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國歷史上一段最精彩的一段時間,在這數百年間,諸侯群雄紛爭、人才輩出、百家爭鳴,展現出一幅幅激蕩人心的畫卷。 桂陵之戰桂陵之戰是我國歷史上的一次非常著名的戰爭,此戰中「圍魏救趙」的戰法堪稱戰爭史上的經典。
  • 龐涓和孫臏的馬陵之戰,突顯出人生在世,謹慎的重要性
    歷史上使用「關門捉賊」這個計策成功的戰例有很多,例如戰國時期的馬陵之戰,使用的就是這個計策。馬陵之戰算得上是中國戰爭歷史上,設有埋伏以此來殲滅敵人的經典案例了。關門捉賊在馬陵之戰之前,還有一個桂陵之戰。桂陵之戰是魏國和齊國兩個國家第一次的交鋒,而而馬陵之戰是兩個國家矛盾的爆發點。
  • 馬陵之戰
    (以下為音頻文稿,不愛聽聲音的朋友請移駕閱讀)要說馬陵之戰就不能不提桂陵之戰。桂陵之戰中龐涓就是中了孫臏的計,大敗而歸。敗是敗,但是魏國沒有傷元氣。稍作休整以後,不甘寂寞的魏惠王又開始折騰。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出兵攻打韓國。這個韓國還是三晉那個韓國,不是思密達韓國,所以魏國派出的還是陸軍,不是海軍。韓國人嚇壞了,派使者向齊國求救。
  • 龐涓死於馬陵之戰?司馬遷記載混亂,新證據表明:龐涓十年前已死
    以上是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裡面對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記載。這個記載,在時間上出現了明顯的錯誤。這個錯誤,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已經指出:王劭:紀年雲「梁惠王十七年,齊田忌敗梁於桂陵,至二十七年十二月,齊田朌敗梁於馬陵」,計相去無十三歲。即桂陵之戰發生在公元前353 年,而馬陵之戰發生在公元前343 年,二者之間相距十年,不是十三年。
  • 魏惠王的迷茫與昏招——馬陵之戰的前因
    前面我們說到桂陵之戰,魏國最終靠魏武卒扳回一局。但魏國這一趟損失也大,且在和趙齊大打出手時候,被背後的的秦國打了一下河西,並被佔領了舊都安邑,但空出手來的魏國馬上回擊秦國,也就是11月8日我們講的第四次河西之戰(公元前352年),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回看這一篇文章。
  • 為何「馬陵之戰」之勝將,會如此短視和愚昧?沽名釣譽-靖郭君
    引言公元前341年,爆發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著名「設伏殲敵」的戰例——馬陵之戰。戰役中孫臏為軍師,田嬰為副將,利用龐涓輕敵的弱點製造假象,誘其就範,使戰局始終居於主動地位。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雖然這次戰役的主導作用是孫臏,但是田嬰作為參與者肯定也是功不可沒。齊威王末期,田嬰更是身居齊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