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闕之戰:白起的封神之戰,秦國為何能做到以少勝多?

2020-12-27 騰訊網

伊闕之戰使「殺神」白起一戰成名,這場戰爭在歷史上擁有著重要的地位,伊闕之戰中白起帶領十萬秦軍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打通了秦國的疆域向東擴展的必經之路,壓制住了六國的反撲。白起之所以能夠大敗數倍韓魏聯軍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個方面。

從內部原因上來說:首先,白起是一個領導能力極高的將領,其次,當時秦國軍隊相比於其他國家軍隊來說在作戰能力極強。

從外部原因上來說:伊闕之地地理形勢特殊,秦軍佔據了地理優勢,另外當時的聯軍只有韓趙兩國,其他國家也並未參與這場戰爭。

一、伊闕之戰的過程

公元前296年,魏襄王和韓襄王先後離世,自此兩國陷入了局勢動蕩時期,兩年後秦昭王派兵攻打韓國,奪取了韓國的兩個城鎮。韓國聯合魏國對秦國進行反攻,與此同時東周也加入了韓魏聯軍。

公元前293年,白起被任命為主將帶領10萬秦軍士兵與24萬聯軍抗衡。伊闕地勢險要,位於洛陽南,是秦國想要向東進軍的必經之路。

韓魏聯軍中,韓國的軍隊戰鬥力較低,所以韓國主將暴鳶希望魏國盟軍可以先打前鋒,當時的魏軍主將是公孫喜,他希望韓國可以當前鋒,打頭陣。於是兩軍之間產生了間隙。

白起趁此讓小部分士兵先同韓軍作戰,讓韓軍以為秦軍主力正在攻打。之後,將自己的精銳主力繞到聯軍後方,稱魏軍不注意發起攻擊。漸漸的韓國軍隊得知這一消息之後,軍心大亂,秦軍乘勝追擊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佔領了伊闕及附近的五座城池。

二、伊闕之戰秦軍勝利的原因

(一)內部原因

(1) 地理環境優勢

伊闕一帶,兩山對立,中間伊水橫流,位於洛陽城的南側,靠近魏國和韓國的首都大梁和新政。秦武王四年,攻下了宜陽,宜陽過去是韓國的土地,地處崤函道,這個地方軍事價值極大,進可攻退可守。宜陽距離伊闕也很近,當時秦軍佔據了這一地理優勢後,如虎添翼。

(2)秦國國力強盛

戰國初期,魏國通過變法成為了當時的七國之首,「魏武卒」更是戰鬥力極強,在戰國初期魏國佔領了秦國的河西之地,但是秦國對此無能為力。

商鞅變法時期,秦國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桑,使秦國迅速強大了起來,收回了河西之地,在奪回巴蜀之後,秦國的家底更為豐厚,在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已經成為了當時的一等強國。

(3)秦軍戰鬥力極強

秦國位於西部地區,常年要與侵擾邊境的少數民族作戰,因此秦軍形成了強勁的作戰風格。

商鞅變法時期,所實施的賞罰分明和「軍功爵制度」更是加強了秦軍作戰的積極性,當時的《秦律》規定「能得甲首一者,當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在這種法制度的支持下,秦國軍隊兇猛無比,令「關東六國」聞風喪膽。

(4)秦國的外交政策

當時秦國的力量雖然已經壯大,但是還沒有碾壓六國的能力,秦昭襄王時期,秦國不斷向東擴張,趙國、魏國、韓國都受到了秦國的壓制,各國對秦國的壯大都產生了恐慌,於是形成了「合縱」,在齊、韓、魏、趙、宋五國盟軍的經過三年苦戰,終於擊敗秦軍,秦國被迫歸還韓、魏封地。

但是秦國並沒有就此覆滅,而是忍辱負重展開了一系列有效的外交活動,瓦解了反秦聯盟。

(5)白起個人能力強

白起是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是「兵家學說」的代表人物,他生平指揮了70多場戰役,從沒有失敗過。據梁啓超考證,戰國期間共死傷戰士200萬人,而其中有一半都因白起而死。

白起極其善於分析敵我形勢,然後採取正確的策略。他在作戰前往往會進行精確的謀劃,無論是雙方的軍事、政治、還是第三方國家有可能採用的手段都在他的謀劃中,無一不中,這讓他能夠在戰前「即可知勝敗」。

司馬遷曾稱讚他「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在伊闕之戰中,他迷惑了聯軍,進而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在長平之戰中,他佯裝失敗誘惑敵人,而後採取了包圍戰術,全殲敵軍。

(二)外部原因

在秦國與還未聯軍作戰的同時,其他國家並沒有趁機參與戰爭。這也是秦軍能夠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要知道雖然當時的秦國勢力極為強大,但也不足以一舉殲滅其他六國。由此可見當時的外部原因極其重要。

(1)楚國自顧不暇

楚國是戰國時期的一個「一流大國」,在秦國對「關東六國」產生威脅時,楚懷王曾擔任過聯合伐秦的「合縱長」。但是當時的楚國和秦國之間是有聯姻的,楚懷王對秦國的態度也並不明確,面對這種局勢,秦國開始對楚國實行恩威並重的策略。

楚國和秦國是東西的兩個大國,中間夾著齊、魏兩國,秦國在向東擴張時就必須要對齊、魏發動進攻,這兩個小國為求自保,依附於楚國。在齊國拉攏楚國時,秦國的掌權者宣太后「厚賂於楚」還建立了兩場政治聯姻,秦楚兩國的關係走向了友好新局面。

公元前303年,秦國發兵攻打韓、魏,兩國對於楚國的背叛十分痛恨,於是便聯合齊國一起去討伐楚國,楚國請求秦國支援,秦軍出徵後,其他三國立刻退兵而回。

公元前302年,韓魏兩國和秦國進行了「臨晉會晤」。而此時在秦國當人質的楚國太子,因矛盾殺了秦國的一個士大夫,自此秦楚兩國關係破裂。

次年,秦國派兵攻打楚國,齊、韓、魏也在此時對楚國發動攻擊。楚國大敗,國內一片動亂,在這種情況下楚國自顧不暇,更不要說參與伊闕之戰了。

(2)齊國被秦國拉攏

齊國實力也甚為強勁,公元前298年的「五國伐秦」就是由齊國帶頭的,在齊國名將匡章的帶領下,聯軍打破了函谷關。秦國深知如果不改善與齊國的關係,那麼之後的軍事活動都難以成功。

在「五國伐秦」以後,秦國十分隱忍,頻頻對齊國示好。還將涇陽君送往齊國做人質。當時齊魏交好,齊愍王被貴族田甲所劫持,事敗之後,齊愍王懷疑是孟長君所指使的,於是他便下令捉拿孟嘗君,孟嘗君逃到了魏國,還擔任了宰相,這件事使齊魏聯盟開始破裂,秦國及時抓住了這個機會,與齊國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3) 秦國與趙國建立聯盟

「胡服騎射」以後,趙國的軍事實力大大增強,但是,與趙國接壤的中山國,大大影響了趙國的發展,於是趙武靈王在改革完成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吞併中山國。為此避免秦國趁機擾亂,趙國與秦國建立了聯盟。

總之,在這種情況下,並沒有哪個國家去幫助韓魏聯軍,各國都在忙於自己的事情,秦軍藉助這個短暫的「空閒期」,一舉殲滅了韓魏聯軍。

總結:

白起之所以能夠擊敗數倍的韓魏聯軍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內部原因又有外部原因。從這場戰爭中可以看到白起作戰能力之高,他在作戰的時候,並不局限於雙方軍事力量。這也告訴我們,軍事戰爭是一件複雜的事情,涉及到經濟、外交等多種領域。

相關焦點

  • 伊闕之戰,白起只有12萬大軍,為何能擊敗24萬韓魏聯軍?
    伊闕之戰,發生在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石窟開鑿前的洛陽龍門。秦國為打開東進中原通道,由大將白起率秦軍在伊闕龍門大破魏韓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可謂白起的成名之戰。在伊闕之戰中,秦國的兵力在12萬人左右,也即大約是魏國、韓國聯軍的一半左右。
  • 伊闕之戰中,白起為何能大敗兩倍於秦軍的韓、魏聯軍?
    提起戰國名將白起,大家首先能想到的就是傷亡慘重的長平之戰,而其實,白起的成名之戰是伊闕之戰。這一戰中,白起斬首24萬,這個數據就和長平之戰中斬首45萬一樣,數據可能存在作假,但仍舊讓人心驚。白起的活動期基本都集中在秦昭襄王時期,也正是這對君臣對秦國的開疆擴土立下了汗馬功勞。
  •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的成名之戰:伊闕之戰
    伊闕之戰伊闕之戰是白起的成名之戰。此戰中他帶領秦軍突襲強行,連拔五城,斬首韓魏兩軍24萬,俘虜魏國大將公孫喜。韓國的材士步兵與魏國僅剩的一部分武卒也在此戰中被一掃而空。周赧王二十二年(秦昭襄王十四年,韓釐王三年,魏昭王三年,公元前293年),秦國為了報復韓魏兩國參與合縱軍而發動的攻韓之役已經打到了第二年。魏國派兵支援韓國與秦交戰,著名的伊闕之戰就此打響。史書中對伊闕之戰的記載十分簡略,僅以短短二十來字將一場斬首24萬、拔城5座的大戰一筆帶過。
  • 伊闕之戰:人屠出場,白起的成名之戰
    而齊國在函谷關退兵後,一直圖謀宋國,擔心秦國從中阻撓,齊閔王便罷黜了敵對秦國的孟嘗君,改任秦國五大夫呂禮為相,與秦交好。 公元前293年,在秦相魏冉的舉薦下,秦昭襄王任命白起為左更,並接替向壽擔任秦軍主將,雙方在伊闕對峙,秦軍兵力不及聯軍一半。 還未開始交戰,韓魏便已生了嫌隙。韓軍人數少,便想讓魏軍做主力,率先進攻;而魏軍想讓裝備精良的韓軍打頭陣。白起站在高處眺望聯軍陣營,只見韓軍在前,魏軍位置略靠後;探子同時來報,韓魏主將互相推諉,都想讓對方迎戰秦軍主力,以保存己方實力。
  • 伊闕之戰:韓魏徹底淪為秦國附庸
    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派兵攻打韓國,秦國將領向壽奪取了武始,左庶長白起奪取了新城。韓國不敵,派出使臣,趕往魏國,請求增援。魏昭王立即下令,命大將公孫喜(又名犀武)點齊人馬,前去助戰。於是魏、韓兩國起傾國之兵對秦國進行反攻,東周為了自己的生存也派了數千士兵加入魏、韓聯軍。
  • 秦國大將白起史稱「殺神」,巔峰時期到底有多瘋狂?
    白起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首,是秦國的軍事家最厲害的戰神,他徵戰一生打了很多仗從無敗績,他徵伐戰場殺害了很多人,他讓當時的其他國的士兵將領,只要聽到他的名字都聞風喪膽無心戀戰,因此那時的人們稱白起為「殺神」。我們只聽他的稱號就能感受到那時的白起有多厲害,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白起巔峰時期有多狂吧?
  • 伊闕之戰中24萬聯軍被屠殺,白起因此一戰成名
    戰國末期,魏、韓兩國結盟,以公孫喜為將,共同組織24萬精銳於伊闕共同防禦秦軍。秦昭襄王任命入職不久的將領白起,以不到魏、韓盟軍的一半的兵力進攻伊闕。  韓國兵器精良,曾有「天下強弩出韓地」之譽。魏國武卒訓練有素,曾經打遍天下無敵手。也就是說,韓、魏兩國在戰國初期的軍隊實力都相當強悍,曾經吊打中原各諸侯國。為何遇上一個剛出道的秦軍小將領白起,就變得如此不堪一擊?  公元前294年,白起在丞相魏冉的推薦下,被秦昭襄王任命左庶長,率兵攻打韓國的新城,首戰告勝,升職為左更。
  • 白起的軍事才能如何,他打勝仗是因為秦國強大還是個人能力突出
    不要以為秦國國力強大,白起打仗就是以多打少,相反,白起的重大勝利基本上都是以少勝多,然後再加上正確的戰略戰術,不信?接著往下看:    白起  1、伊闕之戰  韓國、魏國再加上東周聯軍的總兵力是24萬人,白起的兵力推算為十萬人左右,因為史書上說了白起的兵力不到聯軍的一半,一半是12萬,不到一半,差不多就是10萬人,這是兵力對比
  • 長平之戰伊始為何秦國沒有選擇讓白起指揮,而是交給了王齕呢?
    白起可以說是一位用兵奇才,十分優秀的軍事家。白起一戰成名就是憑藉著與魏國的長平之戰,這是這樣一位出色的軍事大能,在長平之戰的伊始秦國卻做了這麼一個決定。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中,七雄之間的爭霸是最為亮眼的地方。
  • 殺神白起之死——秦昭襄王永遠的痛
    可有一人做到了,這個人就是白起。白起應該是秦國商鞅的變法之後,以普通士兵身份依靠軍功而封侯的第一人。正是因為白起的出身過於低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史書對他的出生沒有記載,而只對他的卒年有明確記載了。白起第一次在史書中出現已是秦國第10級爵位——左庶長。以秦國的軍功制度,大家可以想像他之前都經歷過什麼?
  • 秦國「殺神」白起,一生打敗過多個強國,為何唯獨只有趙括成笑柄
    ;為何趙括這麼慘呢?秦國當時的戰神,一生經歷大小戰役70餘場,無一敗績!在伊闕之戰時,對手是魏國名將公孫喜,麾下擁有韓魏聯軍二十四萬,而且都是韓國和魏國的精銳。而白起採用避實擊虛、先弱後強的戰法,將秦軍主力軍繞至韓魏聯軍後方,多次擊破聯軍分隊及後方留守之軍,逐漸將韓魏聯軍主力包圍於伊闕,全殲之,還俘虜了主將公孫喜。在伊闕之戰後,魏國元氣大傷,而韓國精銳損失殆盡,魏國和韓國不得不割地求和,是公孫喜不行嗎?
  • 白起若不被賜死,秦國是否能提前統一全國?專家說:白起必死無疑
    其中,最聞名的莫過於戰國四大名將,他們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有意思的是,這四位名將分屬於兩國。廉頗與李牧屬於趙國,那時候的趙國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替整個中原地區抵擋著匈奴,所以,出幾個能戰的名將不算什麼難事。白起和王翦則是屬於秦國,他們也是秦國後來能統一華夏的原因之一。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白起,他可是四大名將之首。
  • 白起一生屠敵超百萬,為何最出名的卻是趙括?看看白起怎麼說的
    在戰國時期,為了爭霸天下,各國之間戰火連綿,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是誕生了一大批名將;但這些所謂的名將在「殺神」白起面前,都要略遜一籌,為何?因為這白起在世之時,正值秦國崛起之際,雖然秦國經過了秦孝公和秦惠文王的勵精圖治,但國力終究還是不如之後那般能以一敵六。
  • 山西出土兩把銅戈,解開白起自殺之謎:長平之戰的勝利者並非秦國
    由此,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分別派數十萬重兵進入上黨,展開了持續3年的長平之戰。最終,秦國名將白起圍殲了趙括率領的趙軍主力,俘獲40萬人。為了永除後患,白起殘忍地坑殺了40萬趙卒,僅僅放回了240名未成年小兵。  在很多人看來,秦國無疑是長平之戰的最大贏家,直接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
  • 白起一生歷經70餘戰,從無敗績,而他又是如何獲得殺神頭銜的呢?
    趙國在秦國的計策之下,以趙括換下了名將廉頗,而當時趙括所面對的秦軍統帥,正是秦國的武安君白起,在此之前,秦王就下了死命令,不允許任何人透露白起擔任秦軍主帥的消息,違者殺無赦,就這樣的白起悄悄地開啟了他的「成神」之戰。
  • 戰勝白起為何坑殺40萬大軍?揭秘長平之戰背後的原因
    白起又稱公孫起,是秦國有名的將軍,被封為武安君,未列於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在歷史中未嘗敗績,每次為秦國出徵都能凱旋歸來,為秦國後來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白起後來又被稱為「戰神」或者「殺神」,就是因為白起一生都在為秦國徵戰,但從來沒有過敗仗,可見這個白起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軍事家,有著卓越的指揮才能,專門是為戰爭而生的,毛澤東曾這樣評價白起: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能出其右。
  • 白起、項羽坑殺幾十萬人無人問,秦始皇為何焚書坑儒被罵千年?
    都說刀劍無眼,在冷兵器時代,兩軍對陣難免出現死傷,但是往往在一方投降之後,勝利者仍然會有屠殺俘虜的行為,比較出名的就是白起坑殺40萬趙軍,項羽坑殺20萬秦軍,但是這幾十萬人對於後代人來說反倒沒被過多指責,而秦始皇焚書坑儒僅僅殺了四百多人,卻為何被罵了上千年?
  • 項羽破釜沉舟,瓦解秦國最後武力,教會項羽的,卻是秦國戰神白起
    巨鹿之戰,項羽以少勝多,一舉擊敗秦國最後的主力兵團章邯,使秦國徹底失去了抵抗之力。大家都知道的是,項羽為了激勵將士們死戰,採用破釜沉舟的辦法,斷掉大家的退路,只有這樣才能讓所有人全力以赴,最終也確實取得了勝利。從此有了「破釜沉舟」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不顧一切也要幹到底的決心。
  • 戰神白起為何淪為千古「殺神」
    這部劇難得一見地捧紅了眾多歷史人物,尤其是這兩天播到的長平之戰,讓邢佳棟飾演的白起這一名將在繼「1080P」之後,再次引起了觀眾們的熱議。 秦人白起,因為出色的軍事才能得到魏冉賞識,進而一步步被秦國大BOSS秦昭襄王委以重任:秦昭王十三年,白起被任命為左庶長;次年,伊闕之戰領兵斬首韓魏兩軍二十四萬,白起一戰成名、晉升為國尉;秦昭王十五年,白起被任命為大良造,領兵再次大破魏國;秦昭王二十一年,白起領兵佔領趙國光狼城;秦昭王二十八年,
  • 《大秦賦》: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三個,為何白起沒有出現呢?
    在秦昭襄王即位之後,因為年齡較小,所以秦國大軍被宣太后和魏冉把持。而這,無疑和秦始皇嬴政即位初期的情況比較相似。因此,就白起來說,可以視為宣太后、魏冉一派的,這或許是他最後被秦昭襄王賜死的原因之一。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擔任左庶長,領兵攻打韓國新城(今河南伊川縣西)。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白起又在伊闕之戰中擊敗魏國、韓國的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