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闕之戰,白起只有12萬大軍,為何能擊敗24萬韓魏聯軍?

2020-12-27 情懷與歷史

伊闕之戰,發生在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石窟開鑿前的洛陽龍門。秦國為打開東進中原通道,由大將白起率秦軍在伊闕龍門大破魏韓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可謂白起的成名之戰。在伊闕之戰中,秦國的兵力在12萬人左右,也即大約是魏國、韓國聯軍的一半左右。因此,從兵力上來看,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役。當然,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也不是非常罕見的。比如在漢末三國時期,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大家比較熟悉的戰役,往往都是以少勝多。

所以,對於伊闕之戰來說,自然也是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了。伊闕之戰後,韓、魏兩國門戶大開。從周赧王二十四年至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91年-前289年),秦國先後進攻並佔領了韓國的宛(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一帶)、葉(今河南省葉縣南)、鄧(今河南省孟州市西);奪取了魏國的軹(今河南省濟源縣東南)、河雍(今河南省孟州市西)、蒲阪(今山西省永濟市北)、皮氏(山西省河津市西)、河內郡大小城池61座。那麼,問題來了,伊闕之戰,白起只有12萬大軍,為何能擊敗24萬韓魏聯軍?

戰爭起因

首先,就伊闕之戰的起因來說。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魏襄王和韓襄王在同一年去世,韓國、魏國局勢動蕩。也即韓國和魏國現在都是新任君主剛剛即位,還沒有完全掌控局勢。所以,這個時候可以說是攻打韓國和魏國的最好機會了。於是,周赧王二十一年(前294年),秦昭襄王派兵攻打韓國,秦國將領向壽奪取了武始(今河北省武安市南),左庶長白起奪取了新城(今河南省伊川縣西南)。彼時,白起在秦國雖然已經嶄露頭角,但是,此時的白起還沒有擁有長平之戰後的威望。換而言之,此時的白起還處在快速崛起的階段。

面對白起等人的進攻, 韓國派出使臣,趕往魏國,請求增援。秦國是共同的敵人,韓、魏又有同盟關係,魏王並沒有作壁上觀。魏王立即下令,命大將公孫喜(又名犀武)點齊人馬,前去助戰。於是魏、韓國君起傾國之兵對秦國進行反攻,東周也派兵加入魏、韓聯軍。在戰國中期,秦國雖然進行了商鞅變法。不過,秦國的整體實力還沒有完全碾壓山東六國。因此,魏國和韓國相信二者聯手之下,完全有機會遏制秦國的對外擴張趨勢,這也是東周派兵加入的原因之一。

兩軍對峙

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秦昭襄王在丞相魏冉的推薦下,將白起升任左更,接替向壽出任主將。同年,秦國軍隊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鎮)與以魏將公孫喜為主帥的韓、魏、東周24萬聯軍對峙,秦國方面兵力不及韓、魏、東周聯軍的一半。在這場戰役中,白起率領的秦軍,兵力大概在12萬人左右,也即正好是韓魏聯軍的一半左右。換而言之,這意味著兩軍交戰的時候,韓魏聯軍可以兩個打一個,這在冷兵器作戰時代,已經是足夠大的優勢了。

伊闕地勢險要,位於洛陽以南,是秦國東出中原的必經之道。伊水(南洛水支流)向北流入伊闕,從前大禹疏導此山以通水。兩座山相對,遠望好像門闕,伊水從中間流過,向北流,所以稱為伊闕。對於用兵如神的白起,在伊闕之戰中並沒有貿然出擊。一定程度上,對於古代歷史上的名將,往往都會先進行冷靜的觀察,等到時機合適的時候再突然出擊。與此相對應的是,普通的將領往往是貿然出擊。比如長平之戰中,趙括剛來到長平的戰場中,就率領趙軍和秦軍決戰。在缺乏足夠信息的背景下,趙括最終吃到了敗仗。而他的對手白起,很早就學會在戰場上冷靜觀察,並尋找對方的破綻了。

此戰,白起站在伊闕的緩山坡上,眺望韓魏兩軍。韓軍居前,其友軍魏軍的位置比韓軍略錯後,處於韓軍側面略後。與此同時,秦軍將士帶來的消息也表明,韓魏兩軍主帥貌合神離,互相推諉、各自保存實力,誰都不願先與秦軍交戰。在此基礎上,白起針對這種情況,決定採取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作戰策略。對此,在筆者看來,正是這一合理的策略,幫助白起拿到了最終的勝利。

秦軍獲勝

戰鬥開始時,白起先設少量疑兵同韓軍對陣,擺出要進攻韓軍的架勢。按照介紹,所謂疑兵,就是堆出無數旌旗和飄帶擁在陣前,令敵人眼花繚亂,誤以為這是主力的進攻方向。在這個時候,如果韓國真的進攻這一支疑兵的話,那麼白起的計劃將會不攻自破。比如在三國時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時,派遣趙雲用疑兵拖住曹魏主力,結果因為馬謖失守街亭,趙雲的疑兵也被暴露了,所以受到了損失。

回到伊闕之戰,如果韓國大軍沒有畏懼的話,那麼白起派出去的疑兵很可能就有去無回。但是,白起顯然料定了韓國大軍之後的舉動,所以放心的率領主力去偷襲魏國大軍了。魏軍毫無防備,被殺得措手不及,情急之下被迫在伊闕山的狹隘地區倉促應戰,陣型來不及整理,就被白起擊潰了。在這個時候,韓國大軍已經得知了白起的主力在哪裡了,那麼,非常明顯的是,韓國大軍不僅是進攻白起留下的疑兵,還是偷襲白起的大營,都能取得的一定的戰績。

不過,此時的韓國大軍已經是士兵譁變了,主帥控制不住頹勢。未等主帥布置,便立刻遭到秦軍左右夾擊,一時間,韓國軍隊潰敗而逃。在此基礎上,秦軍乘勝追擊,擴大戰果,把韓軍殺的屍橫無數。最終,白起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秦國大軍還斬殺了魏國主將犀武,即公孫喜,佔領伊闕及五座城池。

戰爭結果和影響

最後,對於伊闕之戰的結果,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白起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並佔據了伊闕等城池。對此,在筆者看來,相對於城池的丟失,24萬精銳力量的損失,可以說是更加致命的。正所謂「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但是,在伊闕之戰中,魏國和韓國則是人地皆失。而這,意味著魏國和韓國難以在正面抗衡秦國了,這應該也是長平之戰爆發時,韓國和魏國作壁上觀的重要原因了。總的來說,在筆者看來,自伊闕之戰後,趙國成為秦國下一個進攻的重要目標,而韓國和魏國註定只能成為配角了。

相關焦點

  •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的成名之戰:伊闕之戰
    韓國士兵號稱裝備了戰國時期最強勁的弩,魏國武卒的戰鬥力也如前輩一般強悍,兩國聯軍在伊闕一戰中卻為秦軍貢獻了24萬顆頭顱的軍功,而這一切居然是在秦軍兵力只及韓、魏兩軍一半的情況下發生的。白起到底使用了什麼樣的戰場魔法來完成這個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務?
  • 伊闕之戰:白起的封神之戰,秦國為何能做到以少勝多?
    伊闕之戰使「殺神」白起一戰成名,這場戰爭在歷史上擁有著重要的地位,伊闕之戰中白起帶領十萬秦軍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打通了秦國的疆域向東擴展的必經之路,壓制住了六國的反撲。白起之所以能夠大敗數倍韓魏聯軍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個方面。
  • 伊闕之戰中,白起為何能大敗兩倍於秦軍的韓、魏聯軍?
    提起戰國名將白起,大家首先能想到的就是傷亡慘重的長平之戰,而其實,白起的成名之戰是伊闕之戰。這一戰中,白起斬首24萬,這個數據就和長平之戰中斬首45萬一樣,數據可能存在作假,但仍舊讓人心驚。白起的活動期基本都集中在秦昭襄王時期,也正是這對君臣對秦國的開疆擴土立下了汗馬功勞。
  • 伊闕之戰中24萬聯軍被屠殺,白起因此一戰成名
    戰國末期,魏、韓兩國結盟,以公孫喜為將,共同組織24萬精銳於伊闕共同防禦秦軍。秦昭襄王任命入職不久的將領白起,以不到魏、韓盟軍的一半的兵力進攻伊闕。此役韓、魏聯盟被斬首24萬,總指揮公孫喜被俘,韓魏兩國從此國力衰減。  韓國兵器精良,曾有「天下強弩出韓地」之譽。魏國武卒訓練有素,曾經打遍天下無敵手。也就是說,韓、魏兩國在戰國初期的軍隊實力都相當強悍,曾經吊打中原各諸侯國。為何遇上一個剛出道的秦軍小將領白起,就變得如此不堪一擊?
  • 白起的軍事才能如何,他打勝仗是因為秦國強大還是個人能力突出
    白起  1、伊闕之戰  韓國、魏國再加上東周聯軍的總兵力是24萬人,白起的兵力推算為十萬人左右,因為史書上說了白起的兵力不到聯軍的一半,一半是12萬,不到一半,差不多就是10萬人,這是兵力對比  白起在此戰中採取的策略是:  布置疑兵,聲東擊西,迂迴包抄,全殲聯軍  打勝仗容易,但白起的戰果是全殲聯軍,這就相當不容易了,等於要把聯軍重重包圍起來,白起先用無數旌旗和飄帶布置疑兵,讓聯軍弄不清秦軍主攻方向,然後突然襲擊攻擊魏軍,魏軍倉促應戰大敗,很快白起下令秦軍迂迴包抄,把24萬韓魏及東周聯軍包圍起來,全部殲滅。
  • 伊闕之戰:人屠出場,白起的成名之戰
    公元前293年,在秦相魏冉的舉薦下,秦昭襄王任命白起為左更,並接替向壽擔任秦軍主將,雙方在伊闕對峙,秦軍兵力不及聯軍一半。 還未開始交戰,韓魏便已生了嫌隙。韓軍人數少,便想讓魏軍做主力,率先進攻;而魏軍想讓裝備精良的韓軍打頭陣。白起站在高處眺望聯軍陣營,只見韓軍在前,魏軍位置略靠後;探子同時來報,韓魏主將互相推諉,都想讓對方迎戰秦軍主力,以保存己方實力。
  • 伊闕之戰:韓魏徹底淪為秦國附庸
    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派兵攻打韓國,秦國將領向壽奪取了武始,左庶長白起奪取了新城。韓國不敵,派出使臣,趕往魏國,請求增援。魏昭王立即下令,命大將公孫喜(又名犀武)點齊人馬,前去助戰。於是魏、韓兩國起傾國之兵對秦國進行反攻,東周為了自己的生存也派了數千士兵加入魏、韓聯軍。
  • 秦國「殺神」白起,一生打敗過多個強國,為何唯獨只有趙括成笑柄
    ;為何趙括這麼慘呢?其實趙括對上白起,焉能有勝算?白起是什麼人?秦國當時的戰神,一生經歷大小戰役70餘場,無一敗績!在伊闕之戰時,對手是魏國名將公孫喜,麾下擁有韓魏聯軍二十四萬,而且都是韓國和魏國的精銳。
  • 殺神白起之死——秦昭襄王永遠的痛
    種田肯定是不會有出息,只有打仗才會有機會獲得爵位。秦國的爵位共分20級,精通士兵想要往上晉升,就用敵人的人頭來換取,而有了爵位就會獲得相應的田地、房產、僕人,可以說爵位才是秦國的「硬通貨」。這一下大家明白,為何戰國時期,秦軍戰鬥力那麼強,被稱為「虎狼之師」了吧!因為在秦國士兵眼裡,敵人的人頭就等同於爵位,哪還有不賣命的?
  • 戰國時期,韓國本有一戰之力,卻在這四場戰役後徹底衰落
    秦軍出函谷關(今河南靈寶北),在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南)與魏、趙、韓三國聯軍決戰,聯軍大敗,傷亡8.2萬餘人,韓將申差等被俘。由此,在修魚之戰中,不僅魏國和趙國遭到重創,韓國也損失了數萬兵馬,其將領還被秦國俘獲。二、宜陽之戰宜陽之戰,是秦武王三年(前308年)至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國名將甘茂率軍在韓國的重鎮宜陽(今河南省宜陽縣西)一帶同韓國大軍發生的戰爭。
  • 白起一生屠敵超百萬,為何最出名的卻是趙括?看看白起怎麼說的
    在戰國時期,為了爭霸天下,各國之間戰火連綿,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是誕生了一大批名將;但這些所謂的名將在「殺神」白起面前,都要略遜一籌,為何?因為這白起在世之時,正值秦國崛起之際,雖然秦國經過了秦孝公和秦惠文王的勵精圖治,但國力終究還是不如之後那般能以一敵六。
  • 《大秦賦》: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三個,為何白起沒有出現呢?
    在秦昭襄王即位之後,因為年齡較小,所以秦國大軍被宣太后和魏冉把持。而這,無疑和秦始皇嬴政即位初期的情況比較相似。因此,就白起來說,可以視為宣太后、魏冉一派的,這或許是他最後被秦昭襄王賜死的原因之一。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擔任左庶長,領兵攻打韓國新城(今河南伊川縣西)。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白起又在伊闕之戰中擊敗魏國、韓國的聯軍。
  • 戰國時,讓列國聞風喪膽的戰神——白起
    白起是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位傑出的軍事家、統帥,他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據民國學者章太炎統計:在整個戰國時期,一共有200萬軍人戰死沙場,其中一半都是白起的傑作。
  • 王者榮耀白起遊戲人物歷史背景介紹
    被動:白起受傷時有20%機率釋放血之迴響。死神之鐮 被動白起在指定位置召喚鐮刀,鐮刀在一定延遲後收回,對範圍內的敵人造成200/230/260/290/320/350(+100%物理加成)點法術傷害並將其拉回;同時敵人會減少50%移動速度,持續2.5秒。被動:白起對生命值低於30%的目標會額外造成30%傷害。
  • 戰國七雄中各國第一名將分別是誰,誰能稱得上戰國第一名將呢?
    戰國時期各國攻伐不斷從而誕生了許多著名的戰役,如邯鄲之戰、長平之戰、馬陵之戰等等。這些著名的戰役背後都有一位著名的將領。那麼,如果要在紛爭的七國中找到一位最能代表各國的名將,他們會是誰呢?首先,讓我們說說韓國。韓國是七國中佔地和人口最少的國家,自然它的名將也是屈指可數的。其中,暴鳶是最值得一提的了。
  • 《羋月傳》狼孩白起:戰神or殺神,70餘戰詮釋「一將功成萬骨枯」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秦國的鄰居韓魏兩國聯軍扼守崤函,阻擋秦兵東進,秦國丞相魏冉(宣太后弟弟)推薦白起為主將,出兵攻打韓、魏二國。白起上任後,果然沒辜負推薦他的人,採用避實擊虛、先弱後強的戰法,將秦軍主力軍繞至韓魏聯軍後方,擊破聯軍分隊及後方留守之軍,將韓魏聯軍主力包圍於伊闕,最終滅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俘虜魏將公孫喜,又渡黃河攻取韓國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此戰讓白起一戰成名。
  • 穰侯舉白起助秦東進,公孫起破韓魏一戰成名,公孫喜兵敗勇就義
    03伊闕之戰魏冉上任之後的第一道政令便是由白起出兵攻打韓國,武始、新城兩座城池被秦軍佔領,韓國立即派出使者向魏國求救,韓、魏本就是同盟關係,加上兩家都是常年受秦國的欺凌,唇亡齒寒的道理魏王自然清楚,於是派出當初參加過垂沙之戰,對秦國軍隊的作戰方式相對了解的公孫喜率軍前去幫助韓國。
  • 戰國名將白起
    《史記·白起列傳》記載了白起一生為秦國徵戰立下的所有戰功:昭襄王十四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而虜三晉將,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其卒二萬於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 樂毅攻下齊國70餘座城池,為何不是戰國四大名將?原因並不複雜!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舉傾國之力,派樂毅擔任上將軍,並聯合秦國、韓國、魏國、趙國這四國的大軍,以此進攻齊國。在五國伐齊之戰中,齊湣王聞報,親率齊軍主力迎於濟水(在今山東省濟南西北)之西。齊軍和五國聯軍相遇,樂毅親臨前敵,率五國聯軍向齊軍發起猛攻。
  • 陰晉之戰,5萬魏武卒曾打敗50萬秦軍,為何卻打不過白起10萬秦軍?
    陰晉之戰,5萬魏武卒曾打敗50萬秦軍,為何卻打不過白起10萬秦軍? 戰國時期的魏國有一部分精銳,就是雄霸中原的魏武卒。曾在吳起的率領下,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