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範雎這些人才在魏國得不到重用,為何到秦國卻很受重用

2021-02-25 老蘇講歷史

在秦國做大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有三個謀臣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而且可以說是起決定性作用的。一個是商鞅,一個是張儀,一個是範雎。

(商鞅劇照)

商鞅通過成功的變法,讓秦國走上了不同於六國的獨特成長之路。這是秦國與六國的一個分水嶺,也預示著將來秦國越來越強,六國則毫無章法一團亂麻,陷入被秦國逼迫打擊的局面。

張儀是一個縱橫家,他對秦國最重要的功績,不是他騙了魏國多少城,或者騙死了楚王,而是他先騙過蜀國,又和司馬錯一起,滅了蜀國巴國苴國。因為滅掉巴蜀,讓秦國在擁有了秦川之地大糧倉以外,又擁有了巴蜀之地大糧倉。而這也使得秦國雖然連年打仗,挑戰六國,依然具有足夠的糧食。

範雎對秦國的重要意義,更是毋庸置疑。其「遠交近攻」的策略,讓秦國避免了被六國合起來攻擊的被動局面,而得以順利地滅掉六國,實現統一大業。

有趣的是,這三個重要人物,都是出自魏國,或者說是魏國培養出來的人才。那麼問題來了,魏國培養出來的人才,為什麼沒能在魏國取得成功,而是在秦國取得了成功呢?

(張儀劇照)

一、牆裡開花牆外香。

商鞅在魏國的時候,就表現出了卓越的才幹。公孫痤在臨死前,把他推薦給魏王,但是魏王並沒有當回事。於是公孫痤說,要麼你就用他,要麼你就殺了他。他要是給別人用了,咱們魏國就有麻煩了。但是魏王既不用他,也不殺他。總之一句話,不把他當回事。正是這樣,商鞅才離開魏國到了秦國。

範雎也是在魏國時候就表現出了卓越的才能,以至於齊王都聽說了。因此範雎和魏國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的時候,齊王才會偷偷給範雎送禮。範雎雖然堅決拒絕了,但是這一事件卻遭到須賈的嫉妒,於是他回來對魏王說,範雎通敵。

事實上,如果魏王有一點眼光,他就應該想想,為什麼齊王會給範雎送禮,同時範雎又不要?因為魏王從來沒往才能上去考慮,根本就沒覺得範雎是一個人才,所以他才會聽須賈的話,跟著處罰範雎,從而造成範雎逃到秦國。

包括張儀在內,在魏國時,也沒受到重用。等到張儀在秦國當過相國後,魏王才用他當相國。沒想到張儀那時候已經恨透了魏王,所以當了秦王的奸細,幫助秦王削弱魏王。

如果張儀沒有在秦國當相國的經歷,魏王怎麼會重用他呢?

總之,這都是「牆裡開花牆外香」的表現。

(範雎劇照)

二、外來的和尚會念經。

商鞅、張儀、範雎對於秦王來說,都可以稱得上是「外來的和尚」。

他們所講的那些觀點,秦國本土的人,有沒有向秦王講過這些呢?肯定也是有的。但是,秦王並不相信本國的人,而是只相信外來的商鞅、張儀、範雎講的是對的。這就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

為什麼「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呢?其一,因為是外來的人,因此秦王相信他們有國際視野,他們看得更開闊。這種思維,不只是戰國時期是這樣,今天其實也還是這樣。其二,因為是外來的,他在本國沒有勢力範圍,不是利益集團,不需要維護什麼。因此,秦王相信他們說的話更可靠,更準確。

正因為秦王有這樣的考慮。所以,他們才絕對相信商鞅等人的話。而商鞅如果沒有秦孝公的極力支持,他也不可能獲得商鞅變法的勝利。範雎和張儀,也符合這種情況。

(秦孝公劇照)

三、看別人的錯誤看得最清楚。

商鞅、張儀和範雎所推崇的法家和縱橫家,在魏國以及在別的國家是實施過的,並不是只在秦國才開始實施。比如,魏國曾進行過李悝變法,楚國曾進行過吳起變法,縱橫家蘇秦曾佩戴過六國相印。

無論是李悝變法,還是吳起變法,還是蘇秦相六國,都讓站在一邊的秦國,看到了法家、縱橫家的巨大力量。同時也看到,正是因為各國的利益集團錯綜複雜,這些變法才沒有成功。

秦國因為看得很清楚,所以,他們力避利益集團參與,堅決支持商鞅等人那樣做。最終取得了成功。而且,秦孝公為了讓商鞅變法的勝利果實不受影響,不在他去世後,像吳起變法那樣中途夭折,甚至提出了要把國君之位傳給商鞅的想法。

總之,秦國文化不深厚,也沒有培養人才的老師及相關機構,人才(尤其是文才)產生匱乏。但是,他們卻能夠用好外來的人才,尤其是誕生於中原文化腹心的魏國的人才,因此他們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參考資料:《史記》《左傳》《戰國策》)

相關焦點

  • 商鞅、張儀、魏冉和範雎,誰對秦國的貢獻最大?
    四個人都在秦國當過宰相,商鞅是最早的一個。而且秦國就是通過商鞅變法,才強大起來的。商鞅變法之前,秦國經常被楚國和魏國欺負,又是割地又是賠款。弄得秦國很狼狽,打仗又那不過人家,秦國的國君也是很窩囊。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秦國國君秦孝公,開始啟用商鞅變法的,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強大了起來,可以說那時候的秦國已經是戰國之中最為強大的一個國家了。商鞅還曾經帶領士兵,把魏國打敗了兩次,收復了很多之前丟失的領土。所以秦國的強大商鞅功不可沒,商鞅是貢獻最大的一個。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開始當秦王,秦惠文王一上臺,就把商鞅給五馬分屍了。
  • 重用客卿:秦國強大與能夠統一六國的秘密
    就「人和」而言,秦國之所以能夠後來居上,其人才戰略確實比其他諸侯國更勝一籌。       秦國的人才戰略與其他諸侯國的不同之處在於:其他諸侯國基本上都局限於使用本國人才,即使重用外來人才,也只是個別君主,而秦國從秦繆公開始,幾乎歷代君主都想方設法吸引外來人才,努力為各國賓客營造發揮才能的環境。
  • 商鞅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 商鞅之死:秦王有意殺之,魏國推波助瀾
    ,而當時的公孫鞅受法家重要人物李悝的影響,對於刑法非常信奉,卻不受魏國重用,因此聽說剛即位的秦孝公要不惜重金聘請人才整頓秦國就立刻趕了過來。  商鞅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這從他被秦孝公重用後秦國就走上了霸主之位就可以看出,但是為何會被魏國棄之不用呢?
  • 魏國為何被稱為人才輸出基地,它都向外輸送了哪些大才?(上)
    在此期間,魏國湧現出大量的人才,也流失了不少的大才,這其中包括本身就是魏國人以及在魏國待過一段時間後因各種原因離開魏國的人,那麼,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願意去魏國效力,魏國又為什麼沒留住這些人才呢?人才的湧現要歸功於魏文侯。
  • 戰國時期,魏國是如何變化的,於秦國的商鞅變法有什麼不同?
    我們首先先來了解第一個進行大改革,大變法的魏國;魏文侯分晉建魏後,他沒有享受君侯之樂,因為魏國地勢不好,魏國是中原的腹地,魏國的東面是齊國,西面是秦國,南面是楚國,北面是趙國,夾在中間的魏國,在地利上處於劣勢。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魏文侯的緊迫感比這個嚴重極了,畢竟連被子也是別人,所以魏文侯決定進行大變革,大變法,是戰國七雄中,率先變法的國家。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富有才華,但在魏國卻不受重用,而秦國到了秦孝公時期,秦孝公嬴渠梁為了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便發布了歷史上著名的《求賢令》。秦獻公為了強大秦國,開始廣招賢士,為此也給了衛鞅施展才華、報復的一個平臺。衛國人衛鞅聽聞秦孝公的求賢令,便離開了魏國,帶著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衛鞅見到了秦孝公後,便用帝道、王道之術、霸道之術等遊說。
  • 範雎的溫情:不忘知遇之恩,為秦國確定統一基礎
    範雎出生於魏國,家庭經濟條件並不好,範雎此人雖出身寒門,但是心中卻有懷有很大的志向,而且為人勤奮,成年後成為了一個足智多謀,能言善辯的謀士。而後在秦昭王身邊得到重用,成為秦國一代名相,為秦國後期取得大業奠定了基礎,範雎也在歷史上給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影響。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原因在於商鞅自身
    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富有才華,但在魏國卻不受重用,而秦國到了秦孝公時期,秦孝公嬴渠梁為了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便發布了歷史上著名的
  • 商鞅變法,強盛秦國,為何最終還是慘死?
    長平之戰後,趙國一蹶不振,秦國一家獨大,隨後一統江湖。秦國的強大,是歷代君主不懈努力的結果。但沒有商鞅,就沒有強大的秦國。不可否認,這個世上有天才存在。有的人,天生就有大局觀,年紀輕輕,看天下如撥雲見日。商鞅就是。那時候,他叫衛鞅。後封商地,就叫商鞅。魏國重臣公叔痤病重時,曾囑咐魏惠王:「願王舉國而聽之。如不用,當殺之。」
  • 秦國有三大功臣,商鞅、白起都不得善終,張儀為何能全身而退
    所以商鞅被秦惠王針對後,逃難到魏國去,反而被魏國人抓住並送回秦國,商鞅最後被五馬分屍,魏國人想必都要開宴會慶祝了。而白起作為一個秦國的將領,南徵北戰奪取韓、趙、魏、楚四國大量的土地,在長平之戰後,又做出了坑殺趙軍40萬降卒的行為。白起為何沒像商鞅、張儀那樣出逃呢——試問哪個國家容得下白起?
  • 「竊符救趙」後的悲劇——信陵君留趙十年不受重用
    趙國當時的形勢危如累卵,趙國不得不派出大批使者四處求救,但諸侯都被秦國的兵威所懾,不敢援助。只有魏國信陵君不惜冒險犯難,竊符救趙,抗擊秦兵,終於挫敗了秦國的圖謀,保障了趙國的安全。這就是著名的"竊符救趙"的典故,在歷史上也被傳為一段佳話。司馬遷更是懷著崇敬的心情,在他所著的《史記·信陵君列傳》中,用濃重的筆墨記錄下這段歷史。但是透過時間的迷霧,我們卻發現不一樣的信息。
  • 範雎:真君子真小人
    一:從茅廁裡走出來的大夫上範雎此人本有大才,可惜家境貧寒,苦無門路,只能屈尊在魏國中大夫須賈門下做一名閒散舍人。一個偶然機會,他在跟隨須賈出使齊國時鋒芒畢露,深得齊王賞識,並私下贈以厚禮,想要重用他。奈何範雎身為魏人,心系魏國,一身剛直的他,委婉謝絕了齊王好意。
  • 魏國軍事家尉繚,曾逃離秦國,為什麼秦始皇還是重用了他
    秦國當時的將領也不少,那麼嬴政是看上了尉繚哪方面的優勢呢? 秦國雖然不缺將領,但是缺少軍事理論家去指揮作戰,沒有把握全局,制定軍事計劃的人。這樣尉繚的到來,可以填補秦國在這方面的空白。 所以秦始皇重用他也是考慮到他有軍事理論方面的才華,尉繚的軍事才華吸引了秦始皇的注意。
  • 範雎:從廁所中走出來的秦國宰相
    一個叫範雎的人此時卻奄奄一息地躺在廁所中,肋骨斷了好幾根,牙齒被打掉好幾顆。最讓他難以忍受的是,相府內的賓客輪流在他身上恣意撒尿,沒錯,魏齊就是要重重地羞辱他,以引戒眾人。 因為出使齊國無功,因為齊襄王賜給範雎黃金及牛酒,中大夫須賈怒從心起,肯定是範雎這小子將魏國的秘密悄悄告訴了齊王。
  • 大秦帝國之崛起中,演員為何把範雎ju讀成範睢sui?
    範雎他足智多謀,但是在魏國卻一直未曾得到重用。後來範雎他拜在魏國中大夫須賈門下,後來更是跟隨須賈去出使齊國。並且範雎也是在齊國得到了齊襄王的賞識,齊襄王派人將範雎留在齊國,但是範雎認為自己是和須賈一起來到齊國的,自然是不能單獨的留在齊國的,因此範雎便是離開了齊國。
  • 作為大秦的功臣,商鞅的變法對老百姓而言真的有利無弊嗎?
    其次,秦國能夠發展壯大關鍵在於一個叫做商鞅的男人,是他把秦國打造成一個強國,而商鞅的出現也跟魏國有很大的關係。商鞅原本是魏國宰相公孫痤的隨從,因為他的才華出眾所以被重用。但是好景不長,公孫痤因為身體病重即將告別人世,所以他向魏惠王推薦了商鞅。
  • 秦國大良造:其實受封之人不只有商鞅和白起,還有一位人獲此殊榮
    「大良造」,這是秦國自商鞅變法後施行的「十七級爵制」中的最高爵位,也是後來形成的「二十等爵制」中的第十六級爵位。在我們的印象之中,「大良造」是秦國的高級官職、高級爵位,縱觀秦國的歷史,出任「大良造」的好像只有商鞅和白起。
  • 商鞅變法:有一制度被沿用到今天!奠定秦國大一統,最後卻被施以極刑
    商鞅最為人所熟知的故事大概就是變法了。其本是衛國人,因為衛國君主昏庸無能得不到重用,於是去到了魏國。上文《史記》中記載,他魏國只在丞相公叔座麾下下做過文案,雖然公叔座也舉薦過商鞅,但是魏王也沒有重視起來,恰好趕上秦國秦孝公即位,向天下頒發求賢令,於是商鞅得以進入秦國,向秦孝公諫言強國之道,陳說變法圖強的計劃,得到秦孝公的支持,被封為左庶長,這才被委以重任。
  • 從死囚到秦國宰相、最終被斬首棄市,範雎的命運為啥如此大起大落
    須賈正一籌莫展之際,卻聽說齊襄王送給了自己的手下範睢十斤黃金、大量牛肉美酒,他不禁大為光火:身為領導,自己的手下卻比自己更受尊敬,還有什麼比這更讓人惱羞成怒的?回國後,他把這事告訴了魏國公子、宰相魏齊,聲稱範睢出賣了魏國的秘密。
  • 歷史:為何是秦國統一天下?商鞅變法到底有多牛?
    史書記載,商鞅曾經做過魏國相國公叔座的門客。商鞅得到公叔座的賞識,但是還沒有得到展露拳腳的機會,公叔座就重病不起。 公叔座病重以後,魏惠王去探望,問:先生現在病重,要是你去了,將來誰接替你。 可能公叔座聽到都得氣個半死,巴不得我早點過去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