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人都在秦國當過宰相,商鞅是最早的一個。而且秦國就是通過商鞅變法,才強大起來的。
商鞅變法之前,秦國經常被楚國和魏國欺負,又是割地又是賠款。弄得秦國很狼狽,打仗又那不過人家,秦國的國君也是很窩囊。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秦國國君秦孝公,開始啟用商鞅變法的,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強大了起來,可以說那時候的秦國已經是戰國之中最為強大的一個國家了。
商鞅還曾經帶領士兵,把魏國打敗了兩次,收復了很多之前丟失的領土。
所以秦國的強大商鞅功不可沒,商鞅是貢獻最大的一個。
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開始當秦王,秦惠文王一上臺,就把商鞅給五馬分屍了。
因為這時候的秦國已經很強大了,變法也深入到人心了。可以說有沒有商鞅在,都不會影響秦國的強大。
秦惠文王時期的秦國,因為經過商鞅變法太過強勢,所以,其它六國面對秦國的虎視眈眈,很是害怕,他們就開始搞了一個聯合,共同抗擊強大的秦國。這就是歷史連縱抗秦。
這時候秦惠文王面對的是六國,因為他若是想對付任何一個國家。六國都有可能聯合起來對付他。
也就是在這個緊要時刻,張儀出現了。張儀搞了一個連橫抗縱,把六國各個擊破,然後又讓秦國獲得了東出的資本。
秦惠文王死後,秦武王登基,因為秦武王不喜歡張儀,所以,張儀就辭了職,回到了老家,張儀的歷史使命也就終結了。
秦武王之後,就是他的弟弟秦昭襄王上位。
秦昭襄王的舅舅就是魏冉,魏冉重用的一個名將就是白起。這期間,白起曾大敗楚國和魏國,可以說把秦國的影響力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可是,隨著範雎的到來,魏冉開始失寵了。
範雎建議秦昭襄王,把魏冉給罷免,因為魏冉考慮問題的時候,不從秦國的利益出發,而是只考慮自己的得失。
秦昭襄王為了獨攬大權,就把魏冉給罷免了,範雎就成了秦國的宰相。
範雎擔任宰相的時候,韓國失去了一半的領土,全部歸秦國所有。秦國和趙國還打了長平之戰,這一戰秦國坑殺四十萬趙軍。
趙國從此一蹶不振,自此,唯一一個可以和秦國相匹敵的國家也就謝幕了。
不過範雎因為私心建議秦昭襄王殺了名將白起,最後他也被滅了族。
這就是這幾個宰相的大致情況。
要說對秦國的貢獻,每個人都有,但是,只有商鞅的貢獻,是足以讓秦國脫胎換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