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良造:秦國的二把手

2021-01-09 歷史小迷弟V

由於《大秦帝國》這部電視劇的熱播,先秦時期秦國的大良造一職也漸漸被我們所熟知。

大良造,大上造之良者,是秦孝公時期秦國國內最高的官職,相當於後世的丞相一職,掌握秦國的軍政大權。秦惠文王之後成為爵位名稱,位列秦國二十等軍功爵制第十六級,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一職。

秦國二十等軍功爵制如下:

一級為公士,二級為上造,三級為簪嫋,四級為不更,五級為大夫,六級為官大夫,七級為公大夫,八級為公乘,九級為五大夫,十級為左庶長,十一級為右庶長,十二級為左更,十三級為中更,十四級為右更,十五級為少上造,十六級為大良造,十七級為駟車庶長,十八級為大庶長,十九級為關內侯,二十級為徹侯

商鞅、公孫衍、白起都當過秦國大良造。

商鞅商鞅,又名衛鞅,因有功於秦國,秦孝公封商鞅於上,所以稱之為商君或商鞅。商鞅是商鞅變法的組織者、策劃者和實施者,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商鞅對秦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得秦國從一個破敗不堪,天下卑秦的邊陲小國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逐漸變成一個兵強馬壯、生活富足的強國,逐漸成為七雄之一。由於變法觸動了秦國老世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後,商鞅也落得個車裂並夷滅全族的下場。

公孫衍公孫衍,魏國人,曾擔任過魏國的犀首一職,所以當世之人也稱其為「犀首」。因在魏國任職時不被重用,輾轉到秦國,被秦惠文王拜為大良造,因而成為商鞅之後秦國的第二任大良造。此後公孫衍率秦軍殲滅魏國河西守軍並俘殺魏國上將軍龍賈,迫使魏惠王割地求和。但是隨著張儀入侵,而兩人政見相左,公孫衍離開秦國不久後就回到了魏國,被魏惠文王拜為魏相,一手主導了「五國相王」以及包括「修魚之戰」在內的數次「合縱攻秦」,與張儀一起攪動著戰國風雲。

白起白起,秦國名將,又名公孫起,有戰國「殺神」之稱。因與秦相魏冉相善,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受魏冉舉薦,被任為左庶長。次年,白起為左更,破韓、魏聯軍於伊闕(今河南洛陽東南龍門),斬首二十四萬,故遷為國尉。再次年,升為大良造。前279年攻楚之戰後,因功被封為武安君;前260年,長平之戰坑殺趙國降卒40餘萬。

關於秦國的官職和其他的歷史知識大家可以通過《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了解一下,個人認為是近幾年拍的非常好的歷史劇,喜愛歷史的朋友們也可以去看看這一系列的電視劇。

相關焦點

  • 秦國的左庶長和大良造到底是什麼官職,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位?
    商鞅來到秦國以後,被秦孝公起用並開始變法,於是秦國官職開始仿效中原各國進行改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開始了秦國的第一次變法。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設置了秦國國內最高軍政長官(相當於之前的大庶長)——大良造,並任命商鞅為大良造,進行第二次變法,這是大良造首次被用作官職職位。
  • 秦國大良造:其實受封之人不只有商鞅和白起,還有一位人獲此殊榮
    「大良造」,這是秦國自商鞅變法後施行的「十七級爵制」中的最高爵位,也是後來形成的「二十等爵制」中的第十六級爵位。在我們的印象之中,「大良造」是秦國的高級官職、高級爵位,縱觀秦國的歷史,出任「大良造」的好像只有商鞅和白起。
  • 《大秦帝國之縱橫》繼商鞅之後秦國最忠義大良造,為何掛五國相印,畢生都在抗秦?
    ,在河西大敗魏軍,斬首8萬,秦惠文王親自在藍田大營中迎接迎接,授:秦國大良造,掌握軍政大權。藍田大營,被授予秦國大良造魏國再戰不起,便割地求和,秦惠文王十年(前328),魏被迫獻黃河以西15座城池於秦,所割的陰晉(今陝西華陰東),位於魏國與秦國的交界之處,也是公孫衍的家鄉(陰晉後改為帶有秦國色彩的寧秦)。
  • 秦國君主—秦孝公
    秦孝公名字叫嬴渠梁,戰國時秦國國君,秦獻公之子,在位24年。秦孝公是非常有膽識和才能的人,他為秦國的崛起和強大奠定了堅定的基礎,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厚的筆墨。訓練秦國新軍,積極支持發展軍功制,是秦國漸漸強大起來!秦孝公繼位之前,秦國經歷了好幾代君主的內亂,內政混亂,國力大大削弱,還被魏國趁機奪走了河西之地。可以說當時秦國是非常慘的,秦孝公即位後,廣泛施加恩德,發布求賢令,招募戰士訓練軍隊,企圖恢復大秦的強大和輝煌。
  • 秦國第一王——秦惠文王嬴駟,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太子駟漸漸在秦宮中長大,性格乖張,後來在別人的教唆之下,觸犯了新法,這個時候,恰逢秦國舊貴族堅決抵制新法,秦孝公與商鞅為了給新法立威,於是決定從嚴處理太子犯法一事,但是因為太子身為儲君,不便受罰,商鞅就懲處了太子駟的老師公子虔等人。秦國的變法因而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可是,商鞅與太子駟的矛盾卻從此激化。
  • 秦國四大名將,把風雨飄搖中的秦國推向巔峰!
    ,秦國的實力一步步上升,以至於最後有了能夠抗衡六國合力圍剿的力量。在這過程中,有四位將軍功不可沒,他們浴血殺敵、運籌帷幄,為秦國的一統打下最堅實的基礎。第一位:戰神白起。據記載白起的祖先是將領白乙丙,從秦穆公時期就為秦國效力。白起出生時秦的國力就已經十分強大了,秦昭王制定了東進擊敗三晉圖謀天下的大戰略,而唯一缺少的就是人才,白起順應時勢出現在中國歷史的舞臺上。
  • 伊闕之戰:韓魏徹底淪為秦國附庸
    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派兵攻打韓國,秦國將領向壽奪取了武始,左庶長白起奪取了新城。韓國不敵,派出使臣,趕往魏國,請求增援。魏昭王立即下令,命大將公孫喜(又名犀武)點齊人馬,前去助戰。於是魏、韓兩國起傾國之兵對秦國進行反攻,東周為了自己的生存也派了數千士兵加入魏、韓聯軍。
  • 大良造老闆獨家採訪:在自己眼裡最帥的男人
    大家好 ,2020年6月20日是大良造成立滿四周年的日子。
  • 秦國大將白起的一生,幫助秦國攻取了南陽太行道
    秦國大將白起的一生,幫助秦國攻取了南陽太行道。秦國作為一個大國,不但有很多的謀士,還有很多肯為秦國出生入死的大將,正因為有了這些人,秦國才能統一天下。秦將白起是郿邑人,善於用兵,服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白起擔任左庶長,帶兵進擊韓國的新城。這一年,穰侯做了秦國的丞相,推舉任鄙作漢中郡守。
  • 【聽】《大秦賦》番外篇:秦國的軍功爵制
    秦國軍功爵制的發展完善與商鞅有很大關係,但是,專利權並不在商鞅手裡。其實,我們所熟悉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一般認為它是周朝建立的時候用來封賞功臣的,也是最早的爵位制。《封神演義》裡什麼東伯侯、西伯侯,不符合歷史事實。五等爵位有酬功的一面,但更多的還是依據宗族血緣關係。比如,我們熟悉的姜子牙就是因為輔佐武王有功而被封在齊國,他的爵位是侯爵。但是,更多的封爵是周王同姓。
  • 秦國以戰功封爵,為何白起僅封君,未封侯?
    因此,在這一種情況下,商鞅僅僅為「大良造」是不可以的,因為「大良造」這個爵位,並不能產生足夠的權勢來支撐商鞅推動變法。於是,孝公執行了一種變相的「封君制度」,他封商鞅為「君」,封地在商。商鞅擁有在封地收取賦稅的權力,但不能擁有所有權,封地通過設立「相」,來執行國家的法令。
  • 秦國與秦帝國(一)
    秦國雖然能夠戰勝魏國,然靠的是秦國苦戰,靠的是「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決絕必死之心,秦國實際上沒有可支撐長期戰爭的物質基礎,可謂是外強中乾。河西之戰後不久,秦獻公就去世了。秦國急需一場更強有力的變革,來面對大爭之世。
  • 商鞅變法後,只有這三位名將曾兩次擊敗過秦國
    戰國初期,秦孝公即位之初,鑑於秦國的衰落,所以求賢若渴,希望可以變法圖強。之後,商鞅來到秦國後,秦孝公力排眾議,以衛鞅為大良造,實施變法。
  • 一個載體帶動2000億元投資,順德大良在醞釀什麼?
    去年前11月,大良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7.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同比增長35.1%,實際利用外資同比增長1286.4%。 對大良來說,這一切並不容易。作為順德現代製造業的主要發源地,大良曾是順德躍居「廣東四小虎」之首的排頭兵。後來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大良一度被認為將工作重點集中在社會治理、城市服務等方面就好,不必再圍繞製造業下功夫。
  •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
    ——桑弘羊《鹽鐵論》說春秋戰國的歷史,就無法繞過秦國。從西部蠻夷的落後諸侯,到最後一統定江山的帝國,秦國的崛起之路,可謂是可圈可點。說起秦國的統一,很多人會想到奮六世之餘烈,而說起秦國的強大,不少人首先映入腦海的就是商鞅變法,那麼商鞅變法究竟變了什麼呢,是制度。
  • 秦國歷史上,嬴駟、嬴稷和嬴政哪個團隊更強?從秦國崛起得出答案
    可見秦王嬴政能一統六國,建立大一統秦朝,始稱皇帝,其基礎是建立在秦國前面幾世的累積和前面幾位君主的創造的功業。秦國雖然在秦孝公重用商鞅,「富國強兵」之前也有輝煌的時候,如秦國第15位君主秦穆公時稱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但秦自秦穆公死後,秦國就逐漸衰敗,到了戰國初期更是經歷了上百年的衰落期,秦國已經不再是春秋時期的霸主地位了。
  • 第三期:秦國(下)
    公元前352年,太子之事結束後,嬴渠梁拜公孫鞅為大良造,公孫鞅率領秦軍包圍魏國舊都安邑。魏罃急忙派軍隊在上郡要地固陽以東修建崤山長城,以阻止秦軍的進攻。公元前351年,公孫鞅又率兵包圍並佔領固陽。一年後,嬴渠梁又命公孫鞅徵調士卒,按照魯、衛二國的國都規模修築新都鹹陽,並於次年將國都從櫟陽遷至鹹陽,同時命公孫鞅在秦國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
  • 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為什麼不得善終
    一般認為,秦國真正的強大,就是由於秦孝公的變法,而新法的制定和具體組織實施,則都是出於商鞅。秦國能夠掃平六國,一統天下,正是由於秦孝公的變法奠定了基礎,所以,秦國統一全國,應該是開始於秦孝公,完成於秦始皇。商鞅是一個變法的人,這毫無異議。然而,不管商鞅有多麼大的能耐,他只不過是一個官員,是一個辦事的人,不是主人,主人是國君,也就是秦孝公。
  • 二把手的「潛規則」
    笑傲江湖》裡因為與掌門「不對版」而打算金盆洗手的二當家劉正風、日月神教的光明左使向問天、《倚天屠龍記》裡教主失蹤期間長期主持明教教務的光明左使楊逍、武當派張三丰的大弟子宋遠橋、接替宋遠橋的二弟子俞蓮舟、峨嵋派滅絕師太首座大弟子丁敏君、《天龍八部》裡大理國鎮南王段正淳、遼國陰謀造反的皇太叔耶律重元、《書劍恩仇錄》中紅花會二當家無塵道長,包括上一篇文章裡提到的幫助黃蓉處理丐幫日常事務的長老魯有腳,等等,都屬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