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的三位重臣——白起、魏冉和範雎

2021-01-14 青春古今

左傳說「君以此興,必以此亡」,又雲「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些話可以理解為人一旦憑藉什麼飛黃騰達便容易藉此得意忘形,物極必反,成功也就往往成為敗亡的原因。秦昭王一朝的三位重臣白起、魏冉和範雎,他們無一例外沒有逃出這個怪圈。

白起最大的悲劇是他跟錯了領導,他的王上不是寬待功臣的嬴政,王上的秘書也不是弱弱的李小受。武安君跟誰慪氣不好,偏偏要跟應侯慪氣,後來又跟秦王慪氣,論玩政治範雎可以玩兒死同時代除了虞卿以外的所有人,並且讓你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論自私冷血則天下無出嬴稷之右,跟著這麼兩個領導混為了活命吃虧只能忍著,他們兩個犯了錯也千萬不要去嘲諷。白起的悲劇其實可以避免,範雎固然因一己之私使得秦國錯失了千載難逢的戰機,白起生氣也正常,但以旁人的角度看白起個人的得失,這次撤兵只是使白起失去一次建功立業的好機會,看上去對他而言並不是一個難以下咽的大虧。而且實際上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雖然幾次拒絕嬴稷不肯去打邯鄲,但嬴稷和範雎也沒拿他怎麼樣,可後來王齕戰敗白起的一句嘲諷就要了命了,【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嬴稷打了敗仗,正一肚子怒火沒處撒,這種時候誰撞槍口誰倒黴,再加上範雎的輕輕一推,白起就徹底悲劇了。有時候我會想假如白起沒說過那句嘲諷的話,是不是他最後就可以善終了呢?假如秦王和丞相任何一個人心胸稍微寬闊一點,能夠體諒白起的難處,他們最後也不會鬧得這麼僵吧?可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妥協,白起作為一個職業軍人,他對勝利有強烈的渴望與執著,僅憑這一點他就不可能與範雎和解,而為了不做辱軍之將,他也能一再拒絕王的命令。可惜他的剛直和純粹,後世再難找到了。白起的人生因長平之戰達到頂峰,又因長平之戰而跌落谷底,大約就是命吧。

魏冉,他因外戚專權而得勢,又因外戚專權而失勢,是個才華橫溢但品格有缺的人物。史書上對他本人的言論記載甚少,卻記載了大量別人對他的遊說和評論,從中可以看出魏冉的私心早已被很多人知曉並利用。比如針對他的封地陶,蘇代(一說蘇秦)早在五國伐齊時就直接指出魏冉會嫉妒其他人獲得陶邑,即【魏冉必妒君之有陶也】,秦國客卿造甚至勸他發展陶邑的小勢力。到了後期,魏冉的私心已經影響了秦國的東出,魏大夫須賈勸魏冉放棄攻大梁,說的是【夫兵不用,而魏效絳、安邑,又為陰啟兩機,盡故宋】,即魏冉【若退兵則魏國可獻上絳、安邑為陶邑開闢道路】,可以說魏冉數度攻魏卻無功而返,與他的私心益厚有很大的關係。這類體現魏冉私心重的記載在史書中比比皆是,且彼時【穰侯之富,富於王室】、【穰侯出關,輜車千乘有餘】,其他人能看出來魏冉的私心和貪財,嬴稷不可能看不出來,也不可能對魏冉損公肥私的做派無動於衷。軍事上的失利則更加重了嬴稷對魏冉的不滿,秦國攻魏無功,轉而謀上黨之地,又導致閼與大敗,接著攻幾,仍被廉頗大敗,第二年復攻閼與還是攻不下來,這一系列的失敗讓嬴稷對舅舅的忍耐度已經到達臨界值。一位人臣走到這種地步,他離失敗也就不遠了。魏冉的性格如何不好推測,但易知他對嬴稷的態度,從他毫不掩飾私心的行為和過度的斂財就可以看出,他顯然沒有把嬴稷放在眼裡,並且他有足夠大的權力去滿足自己的私慾。這樣一個權臣是任何一個有為之王都不能容忍的,嬴稷驅逐四貴是遲早的事。只是魏冉確實能力超群,所謂【天下皆西鄉稽首者,穰侯之功也】,他東徵西討為秦昭王蠶食諸侯立下了汗馬功勞。儘管到了昭王后期秦國的東出大計陷入了瓶頸期,嬴稷對統一戰爭現在的策略頗為不滿,對未來的規劃也很迷茫,可罷免了舅舅,還有誰能頂替他的位置呢?在魏冉掌權的後期,嬴稷對內被四貴掣肘,對外則軍事上接連不利,所以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範雎能一下子就抓住了嬴稷的心,因為範雎看透了秦王的心事,又有足夠的才能為王解憂。

根據不少缺乏嚴謹的網文和白起狂熱粉絲的渲染,似乎範雎的自私是導致魏冉、白起敗亡的主因,實際上這個鍋對範雎來說有點沉重了,驅逐、誅殺大臣的主因永遠是掌握生殺大權的君王,雖然範雎確實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範雎這個人極其狡猾,他最擅長的不是顛倒是非,愣是把忠臣說成奸臣,而是尋到一個缺口並把它撕得更深,換句話說就是火上添油。他並不是矛盾製造者而是利用者,他的謀私、陷害通常看上去是「無意」的,很難給人留下把柄。範雎善識人心,比如他曾嘲諷諸侯不能看出平原君的虛偽,他的計策往往能直戳對方的心事,並善於將對方的思維情緒往有利於自己的方向上引導。而對方原本尚在猶豫中的決策一旦獲得了範雎的支持,就往往會更加傾向於肯定自己的決策而忽略了範雎的真實目的,或者即使能看出來也覺得無關緊要。這一招屢試不爽,他獲得嬴稷的注意利用的是嬴稷對魏冉的不滿,反間計利用的是趙王急切想決戰的心情,讓白起從長平撤兵利用的是嬴稷有打算休養生息的念頭,殺白起則是在嬴稷原本就中燒的怒火上再添一把油。但搞政治的一旦搞起真性情,就容易惹禍上身了。範雎最終還是因舉薦不當栽在了恩人王稽的身上,他一開始並不想讓恩人鄭安平、王稽做官,他知道這兩人不是做官的料,可挨不住王稽的請求,他心一軟還是以公徇私了。史載王稽曾「三年不上計」,如此昏官於範雎自己是報恩,於國家卻是災難。範雎之死至今存疑,史記、戰國策語焉不詳,秦簡雖明確指出範雎之死與王稽有關,但同樣未對範雎之死做詳細描述,也無法證實史書中蔡澤與範雎的一系列對話是虛構的——如果範雎確實因王稽犯事被株連,那哪裡還有蔡澤勸誡的事呢。

相關焦點

  • 戰國後期,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人不是昭襄王和範雎,而是魏冉!
    秦孝公在位24年主持商鞅變法,秦惠文王在位27年力爭秦國東出,秦昭襄王在位56年是秦國爭霸天下時在位最長的國君,也是秦國國力最強的時候,從這一點來說,秦昭襄王奠定了秦國統一的基礎也毫不為過。尤其是秦昭襄王任命白起為帥,在長平之戰一戰坑殺趙國四十五萬人,在軍事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外交方面採取範雎「遠交近攻」的策略而形成戰國後期秦國的外交政策。
  • 所謂形勢比人強,戰神白起究竟犯了什麼錯,秦昭王為什麼容不下他
    白起可以說為秦國立下了赫赫戰功,是當之無愧的秦國的柱國之臣,那為什麼最終他會落得一個被逼自盡的下場呢?原因有以下幾點。白起是「舊勢力的餘孽」白起是秦昭王的舅舅穰侯魏冉一手提拔起來的,正是因為有了魏冉的慧眼識珠,白起才有脫穎而出的機會。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中白起稱呼魏冉為大哥,白起則自稱小弟,很是形象地說明了兩人的關係。
  • 羋粉必看:白起和羋月究竟什麼關係?歷史上的羋月、白起、魏冉關係揭密
    因為羋月是他唯一的親人,所以他不想姐姐也淪為和母親一樣的下場,從小就苦練兵法,勤奮學習。後在秦國開始從政,並在惠王、武王時就位高權重,在武王死後,全力將自己的外甥秦昭王推上帝位,姐姐羋月便成為宣太后。兩人一起掌握秦國重權,宣太后更是親自主持朝政。  後為秦國浴血奮戰,為秦國的江山貢獻自己巨大的力量,成為秦國的關鍵人物。終於在秦國擁有了極高的地位,成為羋月徵伐天下的得力幹將,後封穣候。
  • 商鞅、張儀、魏冉和範雎,誰對秦國的貢獻最大?
    商鞅變法之前,秦國經常被楚國和魏國欺負,又是割地又是賠款。弄得秦國很狼狽,打仗又那不過人家,秦國的國君也是很窩囊。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秦國國君秦孝公,開始啟用商鞅變法的,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強大了起來,可以說那時候的秦國已經是戰國之中最為強大的一個國家了。商鞅還曾經帶領士兵,把魏國打敗了兩次,收復了很多之前丟失的領土。
  • 戰國四大戰神排名第一的白起,為何會被賜死?
    白起(?—公元前257年),秦國陝西人。可以和孫武、吳起平起平坐之人。 戰國四大戰神排名第一,毫無爭議。其他三位:廉頗、李牧、王翦。 一、先翻看白起的人際關係。 二、再看看白起的功勞簿。
  • 範雎幫秦昭王加強王權成就帝業,卻因睚眥必報性格讓自己蒙上汙點
    一次須賈帶著範雎去齊國辦事,齊襄王卻背著須賈送範雎十斤黃金以及牛肉美酒之類的禮物。讓須賈以為是範雎出賣情報,對他很怨恨。回到魏國把這件事告訴魏國宰相魏齊。魏齊很生氣讓人把範雎打到昏死,還讓人在他身上撒尿。範雎假死逃過,改名為張祿,藏了起來。公元前271年,秦昭王派使臣王稽出訪魏國,遇到範雎。王稽發現他是個人才就把他帶回秦國。
  • 戰國名將白起
    白起勇武多謀,在與六國的諸多戰役中,他善於通過運動戰打殲滅戰,攻城掠地所向披靡,與廉頗、李牧、王翦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則位其首。 春秋時期,秦國地處蠻荒之地,遠離中原文化,人才欠缺,禮儀制度落後,兩三百年來未能像晉國齊國那樣稱霸。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秦國步入強國的發展軌跡。
  • 秦國公室出身的白起確實已威脅到秦王地位,死時在六十歲左右
    白起為秦國公室出身,其祖公子白是秦武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78年在位)的嫡長子。 秦武公死後傳位於同母弟秦德公,嫡長子公子白沒有繼位,受封於平陽(今陝西寶雞市眉縣),其後人以白為氏,現在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傳為白起後人。秦朝的大半壁江山為白起打下。
  • 範雎:從廁所中走出來的秦國宰相
    而現實是,齊王只是欣賞範雎的才華而已,但須賈和魏齊明顯不會這樣想。 範雎最終通過裝死逃過一劫。通過魏人鄭安平,範雎和來魏國出使的秦國謁者王稽搭上了關係。王稽被範雎的才華徹底徵服,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範雎要去秦國的要求。
  • 舅舅真心不好當,看看公子稷的幾位舅舅的結局
    至於所犯何罪不得而考,直到楚懷王二十二年(公元前307年),秦昭王在內部鬥爭中取得秦王之位,由其母宣太后掌權。羋戎應太后之邀入秦為官,被封為華陽君,任將軍一職後為左丞相,協助宣太后和魏冉執掌朝政。二、魏冉魏冉,亦作魏厓、魏焻,因食邑在穰,號曰穰侯。戰國時秦國大臣。宣太后異父同母的長弟,秦昭襄王之舅。
  • 秦昭王——一位打得贏、熬得死對手的秦帝國偉大的「二傳手」
    但秦昭王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可遠不是這麼簡單,可以說,是他使秦帝國「再次偉大」!秦昭王於公元前306年即位,時年20歲,正是年青有為的大好時光。政治上他任用範雎為相,解除「四大家族」幹政的危機,驅逐了穰侯魏冉、華陽君羋戎、涇陽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四貴」;實施了著名的「遠交近攻」戰略,逐漸分化瓦解了各國。軍事上更加輝煌:我說出一個人的名字,估計大家立馬服氣——戰神白起!
  • 邯鄲之戰為啥成了白起、範雎的滑鐵盧?王權面前,沒有功臣的空間
    白起等於用手指著秦王的臉說:你錯了;範雎則是用行動把秦王帶進了坑裡。長平之戰後,白起計劃趁熱打鐵攻下邯鄲,為啥被阻止?公元前359年,長平之戰剛剛結束,白起將軍隊一分為三:王齕攻打趙國的武安、皮牢;司馬梗(司馬欣的祖父)北定太原,佔領全部上黨地區;而白起本人,則計劃率領精銳直撲邯鄲。
  • 有關戰國第一戰神白起的評價,是諸葛亮說的對,還是李世民說的對
    趙國那邊,因為被範雎忽悠,所以派出了「紙上談兵」的趙括,而秦國則是起用了白起。後來白起用了「誘敵深入」、「包抄後路」以及「阻斷中軍」等戰術,把冒進的趙軍給擊敗。趙軍敗了以後,幾十萬人都成了秦軍的俘虜。那麼怎麼處置這些俘虜,就成了大問題。
  • 白起戰功赫赫,卻被秦王賜死,真是禍起範雎嗎?只因他不懂人性
    可以說長平一戰是一個分水嶺,而此戰的最大功臣就是白起。可是白起非但沒有因此而走上人生的巔峰,反而很快地走入末路窮途,很快被貶,最後還被秦王賜死。司馬遷認為白起之死是禍起範雎,果真如此嗎?讓我們撥開層層迷霧,看白起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英雄末路的。白起犯下了三個致命錯誤。
  • 羋月傳白起真實歷史:揭秘白起殺了多少人,最後怎麼死的
    歷史上有很多 關於白起的典故,上黨之爭,長平之戰,將相失和都是和白起有關的,據悉,在長平之 戰中,白起活埋趙軍45萬,對趙國造成將近滅國的災難,長平之戰後,白起 本擬乘勝滅趙。範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 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襄王應允。當年九月,秦又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
  • 範雎的溫情:不忘知遇之恩,為秦國確定統一基礎
    秦昭王一開始並不相信所謂的說客,只讓他住客房,一年未曾待見。於是範雎便上書自薦,在信中講了秦國和秦昭王現在的處境,還給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秦昭王讀完信後,心中大喜,向他表達了歉意,從此之後便受到了秦昭王的重用。
  • 秦國的一位丞相:力助秦昭襄王蠶食六國,卻害死了白起
    當然,在整個戰國時期,秦國之所以能最終一統六國,也和多位丞相的努力存在密切的關係。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丞相範雎,同樣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對於範雎來說,雖然力助秦昭襄王蠶食六國,卻害死了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這也讓範雎成為秦國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丞相。
  • 昭襄王野心勃勃圖中原,武安君怏怏不服遭毒手,範雎帷幄坑白起
    、涇陽君以及穰侯魏冉,前三位都是宣太后和秦惠文王的兒子,也就是秦昭襄王的弟弟。,也就是說他白起的在秦國的地位是要高於範雎的,而秦國雖然攻下了不少城池,但是得到了人民卻不多,不如接受韓國和趙國的割地求和,這樣能得到更多的人民,而且還能組織白起滅亡趙國的功勞。
  • 秦昭襄王殺白起是對是錯?而他又是一個怎樣的人?
    一切起源於長平之戰,白起功高震主,秦昭襄王不信任白起了;發軔於相國範雎和上將軍白起的政治軍事分歧,白起予以借著長平之戰的餘威,一舉攻佔邯鄲。範雎接受了魏國等諸侯國的賄賂,擔心白起搶了他的位置,於是勸諫秦王罷兵,從此二人結怨。259年10月,白起準備率軍攻打邯鄲;王齕攻下皮牢,司馬梗平定太原。258年的正月,雙方卻罷兵休戰,這事氣的白起不輕啊。
  • 《大秦賦》: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三個,為何白起沒有出現呢?
    對於《大秦賦》來說,歷史背景是戰國後期,也即秦國正在和山東六國展開最為激烈的較量。在此基礎上,戰國時期的名將,自然成為《大秦賦》這部電視劇的重要人物。提到戰國歷史的名將,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戰國四大名將,也即分別是秦國的王翦、白起和趙國的廉頗、李牧。在《大秦賦》中,王翦、廉頗、李牧這三位名將,都有不同程度的戲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