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之戰為啥成了白起、範雎的滑鐵盧?王權面前,沒有功臣的空間

2021-01-18 正史漫談

任何歷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發生的;結合白起之死前後的情況,我們會發現一系列很微妙的巧合:

邯鄲之戰前,白起直搗邯鄲的計劃被範雎阻止,二人起了矛盾;

邯鄲之戰中,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

邯鄲之戰後,範雎被秦昭襄王貶退。

如果把這個過程連起來看,我們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白、範兩人之所以先後遭殃,其實原因都一樣——損害了封建君王的權威。白起等於用手指著秦王的臉說:你錯了;範雎則是用行動把秦王帶進了坑裡。

長平之戰後,白起計劃趁熱打鐵攻下邯鄲,為啥被阻止?

公元前359年,長平之戰剛剛結束,白起將軍隊一分為三:王齕攻打趙國的武安、皮牢;司馬梗(司馬欣的祖父)北定太原,佔領全部上黨地區;而白起本人,則計劃率領精銳直撲邯鄲。

對於這一計劃,當時的秦昭襄王以及秦相範雎是比較清楚的,史書中明文記載:

韓、魏恐,使蘇代厚幣說應侯曰:「武安君即圍邯鄲乎?」曰:「然。」

應候就是範雎,可見,當時白起的行動方案,是已經向秦國朝廷報備的,並非是擅自行動。

然而根據史書的說法,在蘇代(蘇秦的弟弟)的鼓動下,擔心白起立下滅國之功後地位超過了自己,隨後範雎制止了這一行動,理由是:「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即秦軍急需休整,既然韓趙願意割地求和,那就借驢下坡。

最終的結果就是秦國的將相起了矛盾:「武安君由是與應侯有隙。」

如果白起的計劃成行,是否真的能拿下邯鄲呢?我們不好瞎猜,那一時期政治家的論斷也許更有說服力。

《韓非子·初見秦第一》中,有這麼一段話:

彼固亡國之形也,而不憂民萌,悉其士民軍於長平之下,以爭韓上黨。大王以詔破之,拔武安。當是時也,趙氏上下不相親也,貴賤不相信也。然則邯鄲不守。

趙國地處中原,三面受敵、無險可守;而且境內多民族雜居,北部以代郡為中心,遊牧色彩濃厚;南邊的中心則是邯鄲,典型的中原農耕文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雖然推動了兩種文明軍事上的融合,但相對於其他列強,趙國的內部問題複雜得多,所以《韓非子》稱趙國「號令不治,賞罰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盡其民力」。

而長平之戰,幾乎消耗了趙國的大部分人力、物力:「悉其士民軍於長平之下,以爭韓上黨」;戰爭是最有效的催化劑,軍事支柱被全殲,帶給趙國的衝擊不僅僅限於人口、軍事、經濟方面,社會各層面的矛盾也被充分點爆,即「趙氏上下不相親,貴賤不相信」。

人心渙散、準備不足,各國迫於長平之戰的威懾不敢輕易援助。此時秦軍若分路進擊,提前終結趙國並非不無可能。

秦昭襄王為什麼同意範雎的意見?他的考慮應該是多方面的:

首先,範雎是秦昭襄王排擠太后/魏冉一黨、收回王權的頭號功臣,也是遠交近攻戰略的擬訂者,更是施展反間計促成趙國換將的智囊,對於這位得力幹將的判斷,秦王自然選擇信任,這也是人之常情;

其次,不僅範雎忌憚白起立下不世之功,秦昭襄王同樣不希望看到這一局面:中國古代的政治,向來注重派系、山頭。白起是魏冉一手提拔起來的名將,範雎才是秦王自己扶植起來的嫡系;魏冉已經被驅逐、被否定,如果任由他的人立下滅趙奇功,秦昭襄王的威嚴往哪兒擱?

阻止白起攻趙的主謀,看似是範雎,實際上秦昭襄王才是幕後主腦,白起也明白這一點,這也是他隨後跟秦王幾乎撕破臉的重要原因。

白起為啥被賜死?公然挑釁秦昭襄王的權威

秦、趙達成合約後,緩過神來的趙國翻臉不認帳,秦昭襄王自然咽不下這口氣,沒過一年立即調動大軍強攻邯鄲。起初的統帥是五大夫王陵,頭號名將武安君白起則因病未能出徵。

公元前258年正月,王陵在邯鄲多次遇挫,即使秦昭襄王及時補充兵員,仍未能緩解這一局面,秦軍甚至一連陣亡了五位將校。

國難思良將,家貧思賢妻,秦昭襄王首先想起了白起,恰好此時這位招牌將領已經痊癒,於是就迫不及待命令他去前線代替王陵。

但白起竟直接拒絕了王命,並且給出了理由:邯鄲城堅防固,而且靠近其他諸侯國,便於救援;此時各國已經走出了長平之戰的威懾,他們不會坐視趙國滅亡,一定會出手。何況秦軍在長平也損失慘重,將士疲憊、國庫空虛,攻趙必定失敗。

白起說得義正辭嚴、無從辯駁,但如果我們站在秦王的角度,只會聽到這兩點:

第一,秦王攻打邯鄲是錯誤;

第二,攻打邯鄲必敗,所以我白起拒絕出戰。

無論在任何時期,公然指出上級的錯誤都是職場大忌,更何況那是在王權至高無上的年代?軍人的天職是服從命令,難道因為預判戰局不利就可以拒絕出戰?

秦昭襄王接下來的舉動頗具深意:「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他見自己的命令不頂事,就派範雎親自登門致歉、請白起出馬。

這一動作的含義不難判斷:實際上是已經在向白起認錯了。但白起並沒有借驢下坡,反而「終辭疾,不肯行」,秦王只好派王齕前去代替王陵。

但王齕也未能扭轉戰局,加上魏、楚等國先後前來救援邯鄲,秦軍接連戰敗。白起聽到這一戰況不僅不為國分憂,反而公開嘲諷:「王不聽吾計,今何如矣?」大王不聽我的建議,現在下不了臺了吧!?

秦昭襄王的氣急敗壞、惱羞成怒可想而知,他強令白起前去邯鄲,但這位大佬繼續裝病、堅決不聽。

公元前257年,秦王下令把白起貶為士兵、發配到陰密,但一時還沒動身;

兩個月後,王齕面對各國的圍攻奮力抵擋,但雙拳難敵四手,不利的戰報接連傳到鹹陽。秦王無比憤恨,又氣又惱,下令白起立即動身;

白起離開不到十裡路,秦昭襄王聽說他仍有怨言,於是派出使者快馬追上,賜給寶劍一把,一代名將自殺身亡。

白起之死的原因已經很清楚了:公然多次嘲諷秦王的戰略錯誤,身為軍人抗命不遵,面臨國家危急袖手旁觀,任何一條都夠他死一次的了,何況三罪並罰。

而範雎的失勢,原因更加直接。

大紅人範雎為啥被驅逐?既是背鍋俠,也是咎由自取

就在白起被殺後,信陵君魏無忌在邯鄲城外大破秦軍,為了避免形勢更加惡化,王齕只得撤出戰鬥,退守汾城休整;而秦將鄭安平所部陷入趙軍包圍,二萬人馬全部投降。

鄭安平,本是魏國人。當初,範雎被魏相魏齊迫害,正是在鄭安平的幫助下,範雎才逃到秦國,開啟了平步青雲的逆襲之旅。範雎這人有個特點:睚眥必報、恩怨分明,為了感謝鄭安平的再造之恩,他向秦昭襄王舉薦,任命其為將軍。

秦國原本是依據軍功爵制升遷軍官,秦王願意破例,可見他對範雎的信任。但此時鄭安平臨陣投降,並且在趙國官封武陽君,無疑是往秦昭襄王臉上扇了一記響亮的耳光。這種情況下,是需要有人出面承擔責任的,推薦鄭安平的範雎自然首當其衝。

同時,邯鄲之敗,客觀上也證明了當初白起思路的正確;損兵折將、秦軍威嚴受挫,這個板子自然不能打到秦昭襄王自己身上。當初在長平之戰後建議終止白起行動的範雎,怎可能安然無恙?

因此,邯鄲至戰後,範雎迅速失寵,兩年後被勒令趕回封地,不久後鬱鬱而終。他的下場也算是咎由自取:所用非人、戰略失誤,嚴重損害了重用自己的秦王的威嚴,由他出面為邯鄲失利負起責任,雖然殘酷、但也合理。

白起和範雎這對冤家,也算是殊途同歸了。伴君如伴虎、官場如戰場,這兩位在武、文兩方面為秦國立下赫赫功勳的名臣,即使能位極人臣、紅透半邊天,但一旦王權需要,他們都得成為炮灰,可悲可嘆。

相關焦點

  • 秦昭王的三位重臣——白起、魏冉和範雎
    秦昭王一朝的三位重臣白起、魏冉和範雎,他們無一例外沒有逃出這個怪圈。白起最大的悲劇是他跟錯了領導,他的王上不是寬待功臣的嬴政,王上的秘書也不是弱弱的李小受。白起的悲劇其實可以避免,範雎固然因一己之私使得秦國錯失了千載難逢的戰機,白起生氣也正常,但以旁人的角度看白起個人的得失,這次撤兵只是使白起失去一次建功立業的好機會,看上去對他而言並不是一個難以下咽的大虧。而且實際上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雖然幾次拒絕嬴稷不肯去打邯鄲,但嬴稷和範雎也沒拿他怎麼樣,可後來王齕戰敗白起的一句嘲諷就要了命了,【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
  • 秦昭襄王殺白起是對是錯?而他又是一個怎樣的人?
    秦昭襄王殺白起沒有錯。一切起源於長平之戰,白起功高震主,秦昭襄王不信任白起了;發軔於相國範雎和上將軍白起的政治軍事分歧,白起予以借著長平之戰的餘威,一舉攻佔邯鄲。範雎接受了魏國等諸侯國的賄賂,擔心白起搶了他的位置,於是勸諫秦王罷兵,從此二人結怨。
  • 透過大秦賦,看看歷史上真實的邯鄲之戰
    不過劇中開篇的邯鄲之戰只是為了給公子異人的回國和與趙姬母子的失散做劇情鋪墊之用,並未對這場戰役的進行全面的描寫。實際上,歷史上的邯鄲之戰是一場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的戰爭,此戰中出現了大量的英雄人物,也發生了許多歷史典故,許多我們至今耳熟能詳的成語都出自於此,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這場戰爭的詳細經過。
  • 「戰神」白起自盡的真相:成也應侯,敗也應侯
    長平之戰是白起的眾多戰績中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戰爭,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使秦國大一統之路前進不少,也讓白起名聲大噪。如果不是應侯範雎的反間計,使得趙括頂替廉頗成為趙國主帥,可能白起的輝煌難由長平之戰塑造,這就是「成也應侯」。
  • 秦昭襄王殺白起的後果:秦國的無敵軍團不再無敵,最終成就了嬴政
    常言道「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秦軍要想成為無敵軍團,那得看是在誰的指揮下,在白起為將的帶領下,秦軍確實是無敵軍團,但是,在當時,一旦離開了白起的指揮,無敵軍團也就不再無敵。 當初在長平之戰中,白起坑殺40萬趙國降卒後,幾乎殲滅了趙國所有的軍事力量,如果在此時乘勝進攻,滅亡趙國可以說是不費吹灰之力。
  • 長平之戰伊始為何秦國沒有選擇讓白起指揮,而是交給了王齕呢?
    白起可以說是一位用兵奇才,十分優秀的軍事家。白起一戰成名就是憑藉著與魏國的長平之戰,這是這樣一位出色的軍事大能,在長平之戰的伊始秦國卻做了這麼一個決定。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中,七雄之間的爭霸是最為亮眼的地方。
  • 長平之戰,白起坑殺40萬趙軍後,為何沒有繼續攻打趙國?
    當時是秦國老秦人為代表的軍方,和關東才士為首的文臣集團的激烈鬥爭,長平之戰後白起已經準備好一舉滅趙,卻被文臣背後捅刀。秦王幫著關東人也就算了,後續戰爭工作聽文臣而不聽軍人的,一意孤行要滅一個準備了一年並且得到諸侯援助的邯鄲,就算贏了也是慘勝。
  • 白起之死
    惟有趙括之母不哭,說:「趙括為將之日,我就知道會有這樣的結果。」趙王因趙括之母之前已阻止過趙括為將,遂為殺趙括之母。長平戰敗,秦軍勢如破竹,一舉攻陷上黨十七城,武安君白起率秦軍圍困邯鄲。趙王問群臣:「誰能止秦軍。」群臣無應答。平原君回府問門客:「誰能止秦軍。」蘇代自薦。遂趙王潛蘇代入秦。蘇代入秦拜訪應候範雎。範雎問蘇代來秦為何?蘇代回答:「為君而來」。蘇代開始了自己的反間計。
  • 殺神白起的最後歲月,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僅白起就佔了一半
    戰國時期的秦趙長平之戰,如果沒有丞相範雎的離間計,趙孝成王臨陣換將,用趙括換下了廉頗,秦國恐怕未必能取得這次戰役的勝利。因此,這一戰範雎也是功不可沒。然則白起之死,似乎與範雎也脫不了關係,因為在長平之戰之後,秦國的這一相一將,一文一武兩個重要人物卻產生了隔閡。當然,他們之間的隔閡也並不是白起之死的直接原因,卻影響了白起臨死之前的那一段日子。
  • 從死囚到秦國宰相、最終被斬首棄市,範雎的命運為啥如此大起大落
    內無親信、外無戰功,秦昭襄王若想收回王權談何容易。而範雎對這一切早已洞若觀火,但他並不知道秦王有沒有足夠的意願和決心從自己的親人手中奪回權力。更何況在隨後,依照遠交近攻思路發起的長平之戰,範雎再立奇功、促使趙國換上趙括,一戰打垮了東方各國的軍事脊梁,也讓秦昭襄王的威望如日中天。
  • 秦國有三大功臣,商鞅、白起都不得善終,張儀為何能全身而退
    商鞅、白起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秦國功臣,結局都很不好看,一個被五馬分屍,另一個稍微幸運,能用秦王欽賜的寶劍自刎。白起被賜死有兩個原因,1、拒絕率兵攻打邯鄲,這一點可能大家都知道。2、與當權者範雎不合,這一點恐怕沒多少人注意到。公元前259年,白起打贏長平之戰後,趙國損失全部精銳,此時正是攻打邯鄲一舉滅趙的好時機。然而範雎怕白起滅趙後功勞會蓋過自己,成功說服秦王罷兵,白起被氣得辭職回家了。
  • 山西出土兩把銅戈,解開白起自殺之謎:長平之戰的勝利者並非秦國
    由此,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分別派數十萬重兵進入上黨,展開了持續3年的長平之戰。最終,秦國名將白起圍殲了趙括率領的趙軍主力,俘獲40萬人。為了永除後患,白起殘忍地坑殺了40萬趙卒,僅僅放回了240名未成年小兵。  在很多人看來,秦國無疑是長平之戰的最大贏家,直接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
  • 邯鄲之戰:一場延遲了秦國統一步伐的戰爭
    公元前260年到公元前257年,秦、趙之間爆發了兩場以傾國之力火拼的大戰。第一場是長平之戰,秦軍擊敗了趙、韓聯軍,前後殲滅趙軍四十五萬;第二場是歷時十七個月的邯鄲之戰,趙、魏、楚數十萬大軍擊敗秦軍,還趁勢收復了大片失地。  邯鄲之戰雖沒有長平之戰那樣廣為人知,但其對列國形勢的影響卻大於長平之戰。
  • 白起在長平之戰,因為做了這件極其恐怖的事情,趙國不戰而降
    據說臨陣更換總司令是長平之戰那年的流行風,趙軍換成了趙括,秦國也令白起接替王齕成為了秦軍的總司令。不過白起可沒有趙括上任時風光,因為白起早就名揚江湖,為了不引起趙括的警惕,秦昭襄王還特別下令,誰敢把白起做司令的消息透露出去,依法論處,感情白起是作為秘密武器被派遣上場。
  • 戰神白起,徵戰沙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卻葬於廟堂小人之口
    長平之戰,白起斬殺趙軍四十五萬主力軍,如果乘勝追擊,圍攻邯鄲,趙國就將從戰國七雄中除名。趙國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派遣著名的說客蘇代入秦,蘇代來到秦國見到丞相範雎。蘇代問:「秦軍準備圍攻邯鄲,滅亡趙國了嗎?」範雎答:「是的。」蘇代說:「攻滅趙國,秦君就可稱帝,而武安君白起當居首功。
  • 為何秦昭襄王要殺掉白起?白起的死因,秦王逼迫其自殺實屬無奈
    到了這裡殺神白起已經殲滅敵軍共計55萬人了,最後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打了3年之久,結果大家都知道,最後是秦國勝利了,這次戰役,殺神白起共殲滅趙軍約45萬人,其中有約20萬的降軍,這20萬降軍被白起下令活活生埋了,此消息一出,趙國上下一片震驚!
  • 歷史上的邯鄲之戰,比《大秦賦》中所描繪的要更加殘酷和精彩
    實際上,歷史上的邯鄲之戰是一場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的戰爭,此戰中出現了大量的英雄人物,也發生了許多歷史典故,許多我們至今耳熟能詳的成語都出自於此,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這場戰爭的詳細經過。戰爭源起邯鄲之戰又叫做邯鄲保衛戰,引發此戰的起因是另一場更加著名的戰役——長平之戰。
  • 白起戰功赫赫,卻被秦王賜死,真是禍起範雎嗎?只因他不懂人性
    戰國末期,趙國的勢力不可小覷,但是經過長平之戰之後,趙國元氣大傷,無法與秦國抗衡。可以說長平一戰是一個分水嶺,而此戰的最大功臣就是白起。可是白起非但沒有因此而走上人生的巔峰,反而很快地走入末路窮途,很快被貶,最後還被秦王賜死。司馬遷認為白起之死是禍起範雎,果真如此嗎?
  • 長平之戰後,白起為何沒有擴大戰果,反而班師回朝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戰後趙國45萬青壯近乎全沒,只餘下200多個年紀尚小的孩子被白起放回趙國報信。戰國中後期,秦國在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增強,秦軍所到之處,沒有任何國家可以抵擋。所謂唇亡齒寒,其他國家縱然有各自的私心,也都明白這個道理,於是楚國和魏國組成了聯軍,準備救援趙國。如果楚魏聯軍可以在秦軍攻下趙國首都邯鄲之前出現,那麼秦軍必將陷入危險境地。但是如果在這之前秦軍攻下了邯鄲,楚魏聯軍也許就會自動退兵。在這種情況下,秦國朝廷不敢冒這樣的風險,於是選擇了退兵。
  • 沒有真正讀懂白起之死,我們對於歷史和政治的認知就還需要深入
    白起對於戰場有著狂熱的痴迷和幻想,所以他年紀輕輕就參軍入伍了。但是,前期在秦國軍功制的制約下,白起必須得按部就班地去戰場上以命搏命,才能有資格和機會去實現他的軍事才華。沒有舞臺的白起泯然於眾。真正改變白起命運的是當時的秦國權臣——丞相魏冉,他是秦國走向大一統的大功臣之一,也是秦昭襄王登上王位的最大功臣,更是秦王的親舅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