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秦帝國」系列的最新一部《大秦賦》(原名《大秦帝國》之天下)正在熱播之中,該劇以演員精湛的演技以及精良的服化道廣受好評。
這部電視劇的開篇便是以秦趙邯鄲之戰作為開始,展現了宏大的戰爭場面,給人以十分震撼的視覺衝擊。
但劇中的邯鄲之戰只是為了給公子異人的回國和與趙姬母子的失散做劇情鋪墊之用,並未對這場戰役的進行全面的描寫。
實際上,歷史上的邯鄲之戰是一場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的戰爭,此戰中出現了大量的英雄人物,也發生了許多歷史典故,許多我們至今耳熟能詳的成語都出自於此,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這場戰爭的詳細經過。
戰爭源起邯鄲之戰又叫做邯鄲保衛戰,引發此戰的起因是另一場更加著名的戰役——長平之戰。
公元前262年,秦國進攻韓國,並將韓國的上黨郡與國都的聯繫切斷,使上黨成為一塊飛地,韓國國君無奈之下命令上黨郡郡守向秦軍投降,將這一地區獻給秦王以求自保。
但上黨郡的郡守不願意看到秦國得利,他違背命令將這一地區獻給了趙國以便挑起兩國爭端,讓他們互相消耗。
面對白來的土地,趙孝成王欣然表示接受,惱怒的秦昭襄王將兵鋒直指上黨,於是發生了上黨之戰。
此戰中由於趙國錯用了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了老將廉頗,致使趙軍大敗,趙括戰死,四十五萬趙國將士被秦將白起活埋,白起也因此獲得了「人屠」的稱號。
白起
長平大勝之後,白起便請求直接兵發邯鄲滅趙。站在秦國的角度來看這是十分正確的選擇,此時趙國現役士兵幾乎全部陣亡,根本無法阻止起有效的抵抗。
但由於白起功勞太大影響了秦相範雎的地位,範雎在趙國外交人員的活動之下勸止了秦昭襄王滅趙的打算,而是讓趙國割讓六座城池求和,這就為趙國爭取到了喘息的機會。
但趙孝成王沒有按照約定割地,因為那樣只能使秦國成為更加強大的威脅,他轉而割讓給齊國六城,同時又與其他四國改善關係,積極備戰。
趙國違約引起了秦昭襄王的憤怒,他派遣王陵為將,率領二十萬大軍攻趙,大軍直抵邯鄲,戰爭就此爆發。
頑強抵抗其實最初秦國想啟用白起作為主帥,但白起以生病為藉口予以推辭。白起曾指出此戰的三點不利因素:
一、雖然秦國在長平取得大捷,但秦軍自身也死傷過半,目前國內空虛;
二、邯鄲是趙國國都,城池堅固很難攻克;
三、諸侯對秦國怨恨已久,此刻不會眼看著秦國滅趙而進一步做大做強。
最後白起作出結論,以目前秦國損兵折將的狀態,深入趙國腹地去攻擊固若金湯的邯鄲,如果諸侯派兵來救援,那麼秦軍遭受內外夾擊必然會失敗。
但昭襄王沒有聽取白起的意見,固執地派兵強攻。此時距離長平之戰過去了三個月,趙國已經緊急動員了十萬兵士,由廉頗率領保衛邯鄲。
邯鄲城果然如白起所說的那樣難以攻破。究其原因,除了邯鄲城作為首都城池堅固外,也和趙國軍民同仇敵愾的高昂士氣有關。長平一役,幾乎全國的趙人都有親屬死在戰場上,而秦軍殺降的做法也讓趙國軍民明白戰死或都投降都是一樣的結果,因此趙軍人人都拼死抵抗。
可秦昭襄王這次決計滅趙,見前方作戰不利,他馬上增派了十萬兵馬,但付出了較大的代價後仍舊勞而無功。於是昭襄王撤掉了王陵,這才有了電視劇開頭的那一幕,由王齕指揮軍隊作戰,並且昭襄王還為王齕再度增加了十萬兵馬。
此後的作戰就像電視劇中描述的一樣,秦軍奮力攻城但仍舊無法攻克。但此時邯鄲城內的狀況要比劇中表現的悽慘許多。
電視劇中有一個小槽點,那就是趙姬準備逃出城去的時候邯鄲城門大開而且還有民眾出入,城樓上的防禦也很稀薄。秦軍已經大兵壓境,照理說此時不太可能城門洞開,一旦發生突然狀況十分危險。
實際上此時城中的普通人已經面臨絕境。《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中記載「邯鄲之民,炊骨易子而食……民困兵盡,或剡木為矛矢……」就是說邯鄲城中的百姓已經到了用人的骨頭生來火做飯,互相殺掉對方的孩子來充飢的悲慘境地,而士兵的武器都已經打光了,只能用削尖的木頭當作矛和箭矢,可見趙國也已經處在了崩潰的邊緣。
合縱抗秦危機時刻,趙國向先前結好的各國求助。
此時的山東六國之中,韓國已經在先前的戰爭中被秦國打殘,此刻無力相助;齊國自君王后掌權以來就就奉行「事秦謹」的政策,自然不敢與秦國作對;而燕國經常與趙國交戰,此時不在背後搗亂已是謝天謝地。
因此趙國目前可以指望的,只剩下了魏、楚兩國。
楚國方面由平原君親自出使。臨行前他準備從手下的門客中挑選二十個人隨他同去,但選了十九個人之後再也找不到合適的人選。
這時一個名叫毛遂的門客主動站出來要求加入隊伍,但平原君拒絕了毛遂的請求並對他說:「有才華的人應該像放進口袋裡的錐子一樣,馬上鋒芒就會刺破口袋從裡面露出來。先生已經在我門下待了三年我都不認識你,左右也無人向我推薦,看來先生的才能不夠,還是不要去了。」
毛遂馬上反駁說:「那是因為我一直沒有被放到口袋中,我如果早就放在口袋之中,恐怕現在已經連把手都露在袋子外邊了。」這就是成語「毛遂自薦」和「脫穎而出」兩個成語的由來。
後來毛遂隨平原君出使楚國,果然在其他人都無計可施的時候,由毛遂成功勸服了楚王,於是他派春申君領兵十萬前去馳援。
魏國方面,因為平原君是魏國信陵君的姐夫,因此他多次寫信請求魏國援助。魏安釐王本欲發兵相救,但遭到秦昭襄王的死亡威脅不敢進軍,只是讓大將晉鄙駐紮在邊境觀望。
信陵君魏無忌
信陵君明白趙國若滅則必然危及魏國這一唇亡齒寒的道理,勸說魏王無果後,他設法偷出魏王的兵符,並且殺死了大將晉鄙,自己親率大軍救援邯鄲。這便是「信陵君竊符救趙」的典故。
秦軍大敗雖然魏楚兩國已經出兵,但援軍尚在路上,而此時邯鄲城已經快要支持不住了。關鍵時刻,一個人勇敢的站了出來,為趙國爭取到了時間。
此人名為李談,是邯鄲城中一個小吏的兒子。他主動找到平原君提出建議,讓他將家中小妾全部分發武器派往前線,同時散盡家財招募勇士組織敢死隊。
平原君採納了他的建議,募集到了三千多人組成了敢死隊。於是李談率領著這支敢死隊,打開城門向秦軍發起衝鋒。
雖然包括李談在內的這三千餘人全部在此次衝鋒中陣亡,但他們的捨命一博卻讓秦軍全線後退了三十裡,為魏楚援軍的到達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等到秦軍修整隊伍重新來到邯鄲城下時,魏楚的援軍已然趕到,於是三國聯手大戰秦軍。
最終秦軍慘敗,主帥王齕狼狽逃回,而相國範雎推薦的將領鄭安平在被包圍之後,率領麾下兩萬名士卒向聯軍投降。
影響此戰的直接受益者是趙國。趙國經此一役後又成功得以存活,但趙孝成王和繼任的國君昏聵無能,逼走了廉頗殺死了李牧,導致三十餘年後,終於還是滅於秦將王翦之手。
魏國安釐王因為信陵君竊符救趙的舉動與其產生了嫌隙,導致信陵君長期受到猜疑不得重用,最終鬱鬱而終,信陵君死後幾年,秦國便滅掉了魏國,可見信陵君戰力之強大。
秦國在長平之戰後本可以一鼓作氣滅趙,但因為範雎的錯誤引導致使邯鄲大敗。白起因拒不參戰引起秦昭襄王的不滿,被貶為士卒後最終被秦王賜死。
而權傾國內的相國範雎也因為此戰失利而辭官,並於同年去世。
邯鄲之戰是秦國在戰國末期少有的敗仗,此戰使秦國國力嚴重受損,秦昭襄王不得不放緩統一天下的腳步,將這一任務留給了自己的曾孫秦王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