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 商鞅之死:秦王有意殺之,魏國推波助瀾

2020-12-27 網易

2020-12-26 08:43:31 來源: 印情感

舉報

  秦孝公恢復了秦穆公時的霸業主要是因為重用了公孫鞅,而當時的公孫鞅受法家重要人物李悝的影響,對於刑法非常信奉,卻不受魏國重用,因此聽說剛即位的秦孝公要不惜重金聘請人才整頓秦國就立刻趕了過來。秦孝公重用公孫鞅後就把商地分給了他,所以公孫鞅又被稱為商鞅。

  

  商鞅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這從他被秦孝公重用後秦國就走上了霸主之位就可以看出,但是為何會被魏國棄之不用呢?這根源在於商鞅是魏國相國公孫座的侍從之臣,並且頗受公孫座的重視,公孫座甚至在自己病死之前欲把商鞅推上魏國的相國之位,但魏惠王卻沒有採納公孫座的意見,反而是既不重用商鞅也不殺他,只是把商鞅晾在一邊。魏惠王之所以會這樣做是有兩點原因的:第一是商鞅過於年輕,此前並未有什麼耀眼的成績讓魏惠王另眼相看;第二是因為公孫座在病死之前曾要求主動出擊秦國卻兵敗被擒,魏惠王雖然未曾責怪但內心已然無法信任公孫座,再加上公孫座重病在身,魏惠王一度認為推薦商鞅是公孫座病糊塗的表現。魏惠王這一做法雖然無可厚非,但是為魏國的衰敗埋下了禍根,而這間接造成商鞅後來之死時魏國推波助瀾的原因。

  

  商鞅在受到秦孝公重用後,本著士為知己者死的態度,對於自己所施行的律法十分鐵面無私,不帶有一絲偏頗,甚至不管觸犯刑法的對象是誰,而這種態度是商鞅後來被誣告而死的直接原因之一。秦孝公的兒子嬴駟當太子的時候,曾經觸犯過律法,而當時正處於律法施行困難重重的狀態,所以商鞅為了讓律法施行順利就拿嬴駟當了第一個開刀對象。由於嬴駟的太子身份,所以受罰對象換成嬴駟的老師代為受過,商鞅這一作法引起嬴駟的極大不滿,並暗暗記了下來。

  

  等到嬴駟即位為秦惠文王時,秦國的法治建設基本完成。而此時的商鞅和秦惠文王是法治的兩大權力者,而在君主制下法的象徵只能有一個人,這是商鞅會被誣告而死的直接原因之二。

  雖然商鞅之死有上述兩點直接原因,但還有一個間接原因是造成他最終必死的致命要素,那就是魏國的推波助瀾。大家看過史料記載的都知道商鞅曾經想過逃到魏國去,魏國卻拒絕了他的入境,導致商鞅只能回到自己的封地硬抗秦國的軍隊結果失敗而死。

  

  魏國拒絕商鞅的求助不是因為商鞅被秦國重用,而是商鞅在秦國被重用後曾用計使魏國損失了大批土地。秦國和魏國交戰時,商鞅帶兵沒有從正面打敗魏國的守將公子印,而是以他們過去的交情騙取了公子印的信任,說是議和實際上在取得公子印的信任後就俘虜了他,導致魏國只能割讓河西大部分土地換回公子印。這一戰商鞅名利雙收,而魏國人卻因此恨毒了商鞅,所以說凡是有因必有果,商鞅之死皆是他自己種下的苦果所造成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商鞅並非車裂而死,他死的冤不冤,後世歷代秦王為何不給商鞅平反
    因為一旦秦王想抓商鞅,商鞅橫豎就是個死,如果被抓了,公子虔那幫人一定饒不了商鞅,如果逃了,同樣是觸犯了秦國法律,還且還多了一條畏罪潛逃的罪名,但是這個時候商鞅的逃亡之路非常奇怪,也非常不合理。以史記的記載來看,商鞅逃跑後,確實有起兵謀反的舉動,最終兵敗被殺,也就是說商鞅在起兵過程中就已經戰死沙場了,然後商鞅的屍體被送到秦朝都城鹹陽,被秦惠文王施以車裂大刑,也就是說商鞅死了之後,屍體還受了大刑,那麼問題來了,商鞅的死到底冤不冤枉?
  • 商鞅、範雎這些人才在魏國得不到重用,為何到秦國卻很受重用
    一個是商鞅,一個是張儀,一個是範雎。(商鞅劇照)商鞅通過成功的變法,讓秦國走上了不同於六國的獨特成長之路。這是秦國與六國的一個分水嶺,也預示著將來秦國越來越強,六國則毫無章法一團亂麻,陷入被秦國逼迫打擊的局面。張儀是一個縱橫家,他對秦國最重要的功績,不是他騙了魏國多少城,或者騙死了楚王,而是他先騙過蜀國,又和司馬錯一起,滅了蜀國巴國苴國。
  • 被車裂而死的商鞅
    因為商鞅行之有效的變法措施將秦國帶入到大國的行列,也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打牢了「基礎」,但就是這樣的一位奠基者最後卻被五馬分屍「車裂而死」。商鞅變法之初,艱難險阻很多,人們已經習慣了循規蹈矩,遵循先輩的傳統和習俗,變法之初,阻礙重重,商鞅壓力很大,就連太子,後來的秦惠王都帶頭反對新法。
  • 商鞅之死朗誦(普通話練習最好素材)
    秦 國,秦 國 你們的商君 將在這裡 永遠的 消失了,他將自己的生命 澆鑄進這 秦國的大鼎之中,他用自己的生命鑄造起這裡的輝煌,而今天他卻被自己拯救過的人們 暴誅了!伊 一 呀!哈 哈 他 死啦,他走啦 ,他升天吶!是 他升天那!
  • 商鞅:他死了,秦國卻越來越強打,最終一掃六合
    因為這個公孫鞅,他後來有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商鞅。 公叔痤死後,商鞅並沒有立刻離開魏國。雖然老丞相勸其趕緊離開,小心被魏王所殺,但商鞅卻對魏王其人吃得通透。魏王把公叔痤的話當成了笑話,作為笑話中的人物,他在魏王腦中的存在時間也就瞬間而已,魏王說聲殺他都閒浪費口舌。 秦國君主秦孝公的求賢令突然天下皆知。
  • 商鞅:影響華夏大一統的變法名臣
    秦王掃六合 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七百多年的春秋戰國亂世被秦王嬴政成功終結而秦王嬴政也因此被稱為千古一帝不過在說千古一帝之前秦國歷史上有一個人物是無論何時都邁不過去他就是商鞅商鞅是戰國時期秦國歷史上最關鍵的一個人物因為他率先在秦國主持變法使得原本積貧積弱的秦國徹底脫胎換骨在數代君臣的共同努力下最終為秦王嬴政的大一統奠定了堅實基礎
  • 商鞅為什麼敢於得罪公子嬴虔,原因其實不簡單!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戰國策》記載秦孝公臨死前打算傳位給商鞅,商鞅堅辭不受。秦孝公去世後,公子嬴虔誣陷商鞅謀反,商鞅帶領邑兵與變法後的秦軍作戰,死於自己訓練出來的秦國新軍,屍體被帶回鹹陽車裂示眾。商鞅原本可以有一個更好的下場,問題的關鍵就在秦孝公的哥哥嬴虔。
  • 羋月傳:秦王都把商鞅殺了,為啥還要執行商法,還去祭拜他?
    羋月傳:秦王都把商鞅殺了,為啥還要執行商法,還去祭拜他?對於商鞅變法這段歷史,相信每一位朋友都不會陌生,畢竟這是一段經典的史實,而這段故事在羋月傳中也略有表述,秦孝公在位時,重用商鞅,棄舊法,行商君之法,於是秦國越來越強大,後來,秦孝公去世以後,秦惠文王繼位,他殘忍地將商鞅車裂,但奇怪的是,他已經把商鞅殺了,秦國卻一直都遵循著秦法,甚至秦王還在荒郊野外給商鞅立了墳墓,每年都親自去祭拜,這又是為什麼呢?
  • 秦國有三大功臣,商鞅、白起都不得善終,張儀為何能全身而退
    所以商鞅被秦惠王針對後,逃難到魏國去,反而被魏國人抓住並送回秦國,商鞅最後被五馬分屍,魏國人想必都要開宴會慶祝了。而白起作為一個秦國的將領,南徵北戰奪取韓、趙、魏、楚四國大量的土地,在長平之戰後,又做出了坑殺趙軍40萬降卒的行為。白起為何沒像商鞅、張儀那樣出逃呢——試問哪個國家容得下白起?
  • 秦惠文王嬴駟為何要殺了商鞅,又沒有廢除商君之法?
    在變革當中商鞅實行的廢除世卿世祿制度,觸怒了秦國的貴族,秦國的貴族對商鞅恨的是咬牙切齒,若是不是有秦孝公支持商鞅,說不定商鞅早就被大卸八塊了。在這期間商鞅因為執法太過嚴厲,還得罪了當時的秦國太子,也就是後來的秦惠文王贏駟。贏駟作為太子曾經犯過兩次法,被商鞅抓了一個正著,並且受到了處分。
  • 權力漩渦中的無奈:商鞅為何刻薄寡恩?
    首先,商鞅的智商是正常的,這一點在魏國的時候就有體現,當時他的老師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薦他,魏王不重視,於是公叔痤說:如果您不用他,就殺了他,不要讓他跑到別的國家去。        其實公叔痤說這話,並非真心想殺商鞅,只是以退為進,拐著彎在強調衛鞅真的很有才,不能不用。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衛鞅在年輕之時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到了魏國後,成為了魏國國相公叔座的門客,開始侍奉公叔座,做了中庶子一職(戰國時國君、太子、相國的侍從之臣),相國公叔座知曉衛鞅的才能但並未及時向魏國國君舉薦,在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因公叔座的為人是為自己考慮要多於國家,公叔座為了保全相位直到病重之時才向魏王舉薦衛鞅。
  • 商鞅給秦國立下大功,最後被秦惠王車裂,死的冤不冤?
    最近熱播大秦賦,講述了秦國數代人一步步兼併天下的幸苦徵途,最終在秦王政的時候奮六世之餘烈一掃六合。秦人從亡國之餘到主宰天下經歷了將近900年。讓秦國一統天下的是秦始皇,但是打下基礎的是秦孝公和商鞅,正是因為商鞅變法而迅速崛起,結合關中平原,商鞅把秦國打造成耕戰合一的戰爭機器。這次成功的變法讓秦孝公差點把秦國一分為二,來酬謝商鞅。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原因在於商鞅自身
    衛鞅在年輕之時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到了魏國後,成為了魏國國相公叔座的門客,開始侍奉公叔座,做了中庶子一職(戰國時國君、太子、相國的侍從之臣),相國公叔座知曉衛鞅的才能但並未及時向魏國國君舉薦,在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因公叔座的為人是為自己考慮要多於國家,公叔座為了保全相位直到病重之時才向魏王舉薦衛鞅。
  • 商鞅以死完成護法,車裂換秦不裂,嬴渠梁嘆: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魏王沒當回事兒,多年之後魏國大敗衛鞅之手,丟掉河西,魏王這才後悔莫及。這期間,衛鞅還曾到了韓國,被申不害說服,差點留了下來。衛鞅選主,可謂是一波三折,讓秦國撿了個大便宜。其次,地利讓變法無後顧之憂。只有明君遇見名相,才能相得益彰、推波助瀾。贏渠梁是幸運的,遇見了曠世奇才,重用衛鞅,大力支持變法;未央是幸運的,遇見了開明君王,放手一搏,強勢推進改革。變法期間,有老秦人阻礙、皇室抗議、大臣反對,但都被秦孝公一一駁回,聲稱義無反顧支持變法,令商鞅感激涕零。據說,商鞅當初為考驗秦孝公為人,三次故意大放厥詞、誇大其詞,秦孝公三次甩手就走、不予理睬,商鞅這才堅信秦孝公為明主。
  • 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為什麼不得善終
    魏國國君看望公叔座,說,萬一哪天你真的離開了人世,誰可以代替你呢?公叔座向國君推薦了商鞅,魏惠王沒有接這個茬。當惠王要離開的時候,公叔座又說,君王如果不用衛鞅,請你殺了他。惠王以為相國病得太重了,所以才說出前後矛盾顛三倒四的話來。惠王走後,公叔座又叫來商鞅說,大王問我誰可以任相國,我推薦了你,看大王那神色並不會用你。我是先君後臣,先國家後個人,所以我又向國君說了,如果不用你就殺了你。
  • 秦孝公臨終遺言真的是託秦國於商鞅嗎?錯,根本不是,是要他死
    秦孝公和商鞅這對君臣配合默契,互相信任,互相支撐,他們用短短的20年,把一個貧弱的秦國打造成一個一流強國。秦孝公和商鞅一直是明君強臣的典範,簡直堪稱完美,可是,秦孝公在臨死前,卻狠狠地插了商鞅一刀,直接把他從天堂拽進了地獄。很多人可能無法接受這個事實,秦孝公不是臨死吩咐商鞅,嬴駟能扶則扶,不能扶則代之嗎?
  • 商鞅變法,強盛秦國,為何最終還是慘死?
    長平之戰後,趙國一蹶不振,秦國一家獨大,隨後一統江湖。秦國的強大,是歷代君主不懈努力的結果。但沒有商鞅,就沒有強大的秦國。不可否認,這個世上有天才存在。有的人,天生就有大局觀,年紀輕輕,看天下如撥雲見日。商鞅就是。那時候,他叫衛鞅。後封商地,就叫商鞅。魏國重臣公叔痤病重時,曾囑咐魏惠王:「願王舉國而聽之。如不用,當殺之。」
  • 商鞅的妻子是誰?歷史上商鞅的後代都被處了嗎
    商鞅見了熒玉,悲痛萬分。商鞅知道自己將死,而熒玉愛他甚於生命,為了讓衰弱的熒玉可以好好的活下去,商鞅把她安排到玄奇的隱居地,希望玄奇能慢慢的為她療傷。商鞅與白雪的遺體被百姓運回商於。下葬時沒有陪葬的衣飾。這時有蒙面的女子(玄奇)趕到,送來了熒玉為商鞅白雪準備的30套衣飾。歷史上的商鞅家族商鞅是戰國時期衛國人,是衛國國君的庶枝,因此商鞅又稱公孫鞅,也稱衛鞅。
  • 老師不會告訴你,關於商鞅之死,其實是秦惠王的一次政治作秀
    於是商鞅便將其老師公子虔鼻子割掉,以代公子之過。這雖然明面上是割的公子虔的鼻子,但事實上懲罰的是秦惠王,所以二人的梁子就此結下。秦惠王登基之後,對其報復倒也說得過去。但,關於商鞅之死,這並不是主要原因。秦惠王之所以殺他,更多的是想給變法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