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漩渦中的無奈:商鞅為何刻薄寡恩?

2021-03-04 資治通鑑讀史悟道
材料:《資治通鑑》周顯王 姬扁 十年 (公元前358年)

        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

        譯文:​新法在民間施行了一年,秦國老百姓到國都說新法不方便的數以千計。正當這時,太子觸犯了新法。衛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推行,是因為上層的人帶頭犯法。」將依新法處罰太子。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罰,便以劓刑處罰了監督他行為的老師贏虔,以黥刑處罰了傳授他知識的老師公孫賈。第二天,秦國人就都遵照新法執行了。

       

          解析:​商鞅的歷史評價褒貶不一,推崇商鞅的一般是做實事的人,比如說:桑弘羊、諸葛亮、王安石、李德勝等等,行事風格或多或少都有法家的影子。貶低商鞅的一般是諸如司馬遷,司馬光,賈誼、趙蕤這些人,大多以著書立說而揚名於世。

        商鞅對我研究權謀有很深的影響,因此我打算多寫篇關於商鞅的文章。有朋友反映昨天我寫的「帶團隊的四大法寶」不夠深刻。在這裡我解釋一下:

        第一是我平時比較忙,每天都忙到好晚才有空,文章大多是晚上回家之後洗完澡,躺床上看資治通鑑時臨時起意寫的,時間緊任務重,因此有時候寫的不盡人意,今天周末,我可以多寫點。

        第二是權謀這東西,並不是特別光明正大的東西,如果寫的太露骨,我擔心會影響點讚和轉發量,畢竟做公眾號,點讚和轉發是很重要的。因此有些不適合講的太明白的東西,我會刻意的模糊處理,講的淺顯籠統一些,避免大家點讚和轉發的時候,引發朋友的不適,很多東西講的太明白,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比如說權謀如何應用這塊,是最關鍵的,但太過陰暗,現在連權謀類的電視劇都禁播,因此我不想哪天會被和諧,我只能儘量的把權謀寫的更符合主流價值觀一些,至少不能相悖,且行且珍惜吧,需要自己多舉一反三,活學活用,看不看得懂真的要隨緣了,權謀應用這一塊以後如果環境好會講,最近這段時間,我只打算講思考方式。

        好了,言歸正傳,我們說回商鞅,史學家對商鞅的評價是不高的,這直接影響到了群眾對商鞅的評價,我們來看看司馬遷是怎麼評價商鞅的:

        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

        司馬遷的意思簡單點說就是:商鞅刻薄寡恩,靠攀關係上位,最後作法自斃是活該。

        這直接影響了後世對商鞅的印像,畢竟司馬遷寫了號稱史家絕唱的《史記》,是乞立不倒千百年的意見領袖。

        這就是司馬遷的幼稚之處,他不懂政治,不懂人心,更不懂權謀。他被漢武帝處以宮刑,並不冤,因為他不懂漢武帝,也不懂商鞅。

        商鞅做過很多得罪人的事,最嚴重的就是開篇材料裡的那一件,太子犯法,把秦王哥哥的鼻子都給削了,我想想都覺得痛,不由自主的摸摸自己的鼻子,看還在不在。

        尋常人看到這段材料的想法就是:商鞅有必要這麼上綱上線嗎?罰點俸祿,降降職位意思意思得了,實在不行廷杖打一頓也是可以的,至少身上不掉東西。還主動減低處罰,人家雖然被處罰了,說不定不光不恨你,還會感激你放他們一馬。何必這麼一根筋,把太子,武將領袖公子虔,文官領袖公孫賈一次性都給得罪了,一個貴族鼻子沒了,以後怎麼見人,一個文官臉上刺了字以後該怎麼混官場,商鞅這不光是要殺人,他還要誅心啊,被施刑的人該多恨商鞅,實在是太傻了。

        其實,用權謀的眼光看,咱們就會發現商鞅的用心良苦。

        首先,商鞅的智商是正常的,這一點在魏國的時候就有體現,當時他的老師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薦他,魏王不重視,於是公叔痤說:如果您不用他,就殺了他,不要讓他跑到別的國家去。

        其實公叔痤說這話,並非真心想殺商鞅,只是以退為進,拐著彎在強調衛鞅真的很有才,不能不用。結果魏惠王仍然是不聽,反而覺得自己的叔叔病糊塗了,說話前言不接後語,一會讓用一會讓殺這不神經病嗎?

        公叔痤見魏王不用商鞅,於是趕緊把衛鞅叫來,說讓他趕緊離開魏國,魏王要殺他了。結果衛鞅直接回了一句:我不走,魏王既然不會用我,自然就不會殺我。

        這一句話的內在邏輯是:如果魏王覺得我沒本事,他懶得殺我,我又沒得罪他;如果魏王覺得我有本事,就不會殺我,只會留用我,除非魏王是個變態,然而大家都知道的,魏王雖然有點迷糊,但不是變態。

        這話邏輯嚴密,不是笨人能說出來的,況且看看《商君書》,寫的也是有條不紊讓人嘆服。所以說,商鞅不傻,他在削公子虔鼻子的時候,是慎重考慮過後果的,既然他知道後果,為什麼還要這麼幹?活膩了嗎?

        並不是,他這麼幹恰恰是為了穩定秦國,穩定新法,穩定自己的地位。

        為什麼?

        首先,秦國剛開始變法才一年,變法就是改變利益分配模式,必然要觸動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也就是秦國貴族和官僚的根本利益,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這些人已經在蠢蠢欲動了,而此時的秦國沒有後來一打五的霸氣,還很弱小,經不起搞內訌,一旦起了內訌,周邊強國順勢進攻,我大秦要亡。

        所以要暫時穩住這些貴族,為變法爭取時間,穩住貴族唯一的辦法就是取消變法,咱們不變了成麼?不成,商鞅入秦就是來變法的,這是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就普通蔣介石說的:不反腐亡國,反腐亡黨。既然變法還是得繼續,那怎麼安撫這些利益被侵犯的權貴呢?

        商鞅的辦法就是把秦國的實權人物都得罪個遍,削了秦王哥哥的鼻子,徹底得罪了宗室權貴,往公孫賈臉上刺字,徹底得罪了文官集團,處罰太子的太子師和太子傅,這下可好,把太子也給得罪了。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在那些被傷害利益的貴族眼裡,只要秦王嬴渠梁一死,商鞅馬上就會被清算,就好像楚悼王和吳起一樣,甚至比吳起還要慘,因為你商鞅連太子都得罪了,太子可是未來的繼承人,看你還能蹦噠幾天。​

        同樣的案例還有武則天,武則天之所以早早的把李旦立為太子,就是給心懷李唐的勢力吃一顆定心丸,暗示他們別急著以命相搏,等著就好,別跳出來拿命觸朕的黴頭,天下遲早還會姓李。

         秦國這些貴族有了這樣一種希望在,不至於絕望,在沒有十分把握能造反成功的時候,就不會造反,畢竟造反有風險,只有徹底絕望的人才會和人拼命,這就是:事別做絕,給別人點希望,不然他會找你拼命!​

       大家雖然得到的好處沒有以前多了,但猥瑣活下去還是不成問題的,都拖家帶口的,不到最後關頭,沒有承擔把腦袋別在褲腰上的風險的必要,所以忍忍吧,等嬴渠梁死了,咱們再反攻倒算,到時候還是咱們的天下,咱們該怎樣還是怎樣。一旦貴族有了這種心態,秦國這個風雨飄搖中的國家,也就暫時穩住了,這是商鞅用自己未來的命給秦國續命,以命換命。

        第二,穩定新法。這個就比較容易理解,就是殺猴給雞看,殺雞儆猴已經夠立威了,殺猴儆雞的威懾力自然不言而喻,新法的威嚴自然也就立起來了,上來就把秦國的三公和太子法辦了,以後辦誰都會讓人心服口服,因為法貴一,一視同仁的一。

        第三,穩定自己的權力地位。但有高位,豈無實地。自己的權力是變法的發動機,沒有權力該怎麼施展才學實現抱負?沒有權利一切都是空談。商鞅的權力哪裡來的?秦王嬴渠梁授權的,所以商鞅只是權力的代理人,他並不永久擁有權力,有些人靠近權力久了,總覺得自己擁有了權力,從而胡作非為,自取滅亡。

        而商鞅知道自己的權力來源於秦王,所以為了讓權力的源泉放心授權給予更大的權力,主動通過得罪宗室,得罪太子,得罪文官,得罪百姓把能得罪的群體全得罪個遍,這樣秦王才能放心。

為什麼?因為這樣的人是個孤臣,皇權最怕謀反,而孤臣是沒有力量謀反的。蕭何為什麼以貪汙自黑,為的是降低自己的聲望和影響力,好讓劉邦放心。海瑞為什麼不管怎麼蹦噠嘉靖都不殺他,因為海瑞把人都給得罪了,他沒有黨羽,是個孤臣,再蹦噠也就是三尺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想要得到重用,如果走投無路,可以考慮去做個孤臣。

        如果商鞅利用秦王給的權力到處收買人心,搞儒家的那一套,和光同塵,利益均沾,你好我好大家好,別說變法,想都不用想,秦王嬴渠梁第一個不答應,為什麼?

        因為利用皇帝的授權去收買人心,這是想幹什麼?這是想架空皇權,有謀反意圖,多少皇帝連武將文臣和宦官之間的正常交往都要禁止,更別說施恩了,這是大忌。

        以嬴渠梁之明,商鞅斷然不敢這麼做,只有斷絕自己一切結黨營私的可能,才能讓秦王放心授權,有了更高的授權和信任,商鞅才能用早已註定要死於非命的生命,完成奠定中國2000年政治制度的創舉。這就是商鞅獲得權力的代價,就是所謂的「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生死相扶,永不背棄。」這個千古佳話的前提條件,秦王信任他,不是僅僅是因為他是個變法人才,更因為他是一個和秦王綁在一起的孤臣,他沒有了皇帝的支持,什麼都不是,跟皇帝的關係有點類似於後朝的強權宦官,魏忠賢之所以能一手遮天,不是魏忠賢有多厲害,而是因為他是皇權的化身,皇帝想做一些得罪人的事,就會用化身去做,做完了再把化身殺了平息怨恨,就好比後來秦惠文王殺商鞅平息來自貴族的憤怒。

        所以不管是從穩定國家的層面,穩定新法的層面,還是維護自己權力地位的層面,商鞅這麼做都是最優解,只有這麼做才能變法成功。而世人不解,是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權謀思維,不明白掌權者心裡在想什麼,看不懂這個世界,一生都在走彎路。

        

相關焦點

  • 秦惠文王為何一即位便殺掉了功臣商鞅?
    而我們今天的主角——商鞅,算得上其中最為出名的一位。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史記.商君列傳》車裂之刑公元前337年,秦孝公病逝,19歲的秦惠文王嬴駟即位。即位之初,便以謀反罪誅商鞅。我們知道,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乃是一場影響深遠的變革,它奠定了秦朝日後強大的基礎。
  • 商鞅變法成功,申不害為何失敗?看完頓覺好老闆嘴臉嚇人
    《趣讀通鑑》22:商鞅成功,申不害失敗?看完頓覺好老闆嘴臉都嚇人。電視劇《大秦帝國》中,全力支持商鞅變法的秦孝公臨死之際,當著所有人面,對商鞅說了一句如同劉備託孤諸葛亮的話,大概意思是: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商鞅為什麼敢於得罪公子嬴虔,原因其實不簡單!
    以商鞅之作派,為什麼不處以更委婉的刑罰呢,比如罰俸祿、降官職等。只要不是讓對方沒臉見人,說不定嬴虔和公孫賈都會感恩戴德,成為新法最有力的支持者,實在是沒必要一次就把貴族之首、百官之首得罪個遍。《史記》評價商鞅刻薄寡恩,作繭自縛,其實商鞅聰明得很。
  • 商鞅為強秦打下根基,慘遭車裂卻無一人可憐,老秦人:死不足惜
    商鞅,衛國人,原名衛鞅,由於自己所在的衛國並非強國,且國土面積狹小,國君也無大志,於是滿懷一腔熱血的商鞅寄希望於在大國一展抱負,恰好遇見了秦孝公廣招賢才,被招賢令中懇切的強國之心所感染,於是加入了秦國。商鞅深得秦孝公重用,在秦孝公強力支持下,商鞅變法在秦國轟轟烈烈地展開了。昔我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裡。
  • 贏駟為什麼要車裂商鞅?
    當初秦孝公為了扭轉秦國積貧積弱的局面,大膽啟用商鞅進行變法,而秦國的國力在秦孝公的努力下,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提高。    作為一個改革者、政治家,商鞅對秦國的強大,可謂功不可沒;作為一國之君,一個核心權力和國家話語的掌握者,贏駟對秦國橫掃六國,也起著極大的作用。大秦帝國的強大與他們息息相關。
  • 歷史上真實的商鞅,跟教科書上的完全不一樣
    商鞅變法不僅推進歷史向前發展,為秦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更構建了後世國家機器、法律制度和經濟結構的雛形。即如此,商鞅為何還會慘遭車裂," 中於 讒誹也二千年"呢? 衛鞅、公孫鞅、商鞅,是同一人嗎? 商鞅本是衛國國君的後裔,原名衛鞅。
  • 史記啟示 | 商鞅(中):徒木立信(人之所助者,信也)
    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稱刻薄,又處戰攻之世,天下趨於詐力,猶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況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資治通鑑》周紀二 2.賞一勸百:    商鞅想讓國民相信朝廷言出必行,特以徒木來立信,事雖小卻能起來賞一勸百的作用。
  • 商鞅變法,強盛秦國,為何最終還是慘死?
    但沒有商鞅,就沒有強大的秦國。不可否認,這個世上有天才存在。有的人,天生就有大局觀,年紀輕輕,看天下如撥雲見日。商鞅就是。那時候,他叫衛鞅。後封商地,就叫商鞅。魏國重臣公叔痤病重時,曾囑咐魏惠王:「願王舉國而聽之。如不用,當殺之。」意思是,要麼重用商鞅,要麼殺掉。但魏惠王不是伯樂,也很愚蠢,不用商鞅,也沒殺他。
  • 其實他刻薄寡恩,看看他對周亞夫的態度就知道
    關於「萬達普惠」,想了解更多,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歡迎收看照理說事之拍案驚奇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盛世之名的,號稱文景之治,但是文帝和景帝是兩個不同的人,文帝相對寬厚,景帝卻刻薄寡恩這也不是野蠻人,都是朝中重臣宰相,不能拿手啃。所以周亞夫就跟旁邊侍從說,你光上肉不行,得拿筷子來,把筷子給我吃。這個時候漢景帝發言了:老將軍你還要筷子幹什麼?你直接拿手吃不就得了嗎?漢景帝為什麼不給周亞夫筷子?
  • 有翡:「刻薄寡恩」的殷沛,心有所屬的人到底是周翡還是吳楚楚
    如今的他就可以用刻薄寡恩這四個大字來形容。但其實他生性本就是善良的,只不過早就已經被懵逼在仇恨之下,所以在他身上很久不見這玩意了,可是當他遇見了這兩位姑娘,好像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這二位就是周翡與吳楚楚。之後很多觀眾開始好奇他對吳楚楚和周翡到底有什麼樣的感情。根據小娛的分析,他對周翡應該是尊敬和羨慕的感覺。
  • 戴了2370年,商鞅的面具掀開後,我淚流滿面
    太史公這種筆觸犀利而睿智的人都被商鞅的面具所忽悠,可見這副面具絕不是某夕夕攢(cuan二聲)來的破爛貨。而商鞅的面具之所以會是刻薄與冷酷,就在於他於秦國變法時的所做所為。商鞅劇照秦國是戰國七雄中最西邊、最貧窮、最落後而民風又最為彪悍的國家。
  • 從秦惠文王能力,晁錯的命運角度,分析商鞅之死?國家利益至上
    導語:秦惠文王為何殺死商鞅,商鞅之死的原因和漢文帝誅殺晁錯,如出一轍,從秦惠文王的執政能力,變法被繼續推進等角度分析原因,國家利益至上,君王的無奈之舉商鞅這個人的一生可謂是充滿了傳奇,從一個小小的無名之輩到最終用驚世變法改變戰國時代的格局,從最初的遊歷魏國而不得志,到後來成為了秦國發展的根基,他的一生可謂跌宕起伏。
  • 商鞅之死朗誦(普通話練習最好素材)
    人之有為 不在其身 而在其志,生活在這個時代,你必須 為自己爭取一切,甚至是 生的 權利,任何一個時代 都需要 英雄,因為英雄 能改變這個時代,改變這個時代的 人的 命運。我變法之所以成功 正是因為遇上了這樣的時代這樣的國家這樣的子民,我要讓山川移位 乾坤倒轉,要讓奴隸們見天日,令顯貴們 變臉色。
  • 秦惠文王繼續以商鞅之法治國,卻為何一定要殺了商鞅呢?
    秦能一統天下,商鞅變法功不可沒,如果沒有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秦國或許永遠就是那個躲在西面,風氣不開,國力不強的蠻夷國家。秦孝公重用商鞅,在秦國進行商鞅變法,秦國得以強大。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讓商鞅之法在秦國繼續下去,但是卻為何一定要將商鞅殺掉呢?
  • 商鞅的歷史功績,不在於使秦國強大,而在於這兩方面
    在歷史學家的眼中,秦國的興起,一個叫商鞅的政治家總是金牌得主。如果商鞅地下有知,對眾多歷史學家頒給他的桂冠,也是當仁不讓的。這絕不是狂妄,這是自信,他認為這是他應得的榮譽。歷史學家的頒獎詞一般是這樣的:商鞅是戰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 商鞅
    大體上講,法家有三派,慎到重勢(權力、權威),申不害重術(辦事用人的方法的藝術,說俗點就是手腕),商鞅重法(處理政事的基本規則)。後來的代表人物、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認為,勢、術、法皆帝王之具,不可偏廢。勢、術、法並用,國無不治。大家可以試一試,誰若膽肥,可嘗試深夜讀法家經典,體味一下後背嗖嗖發涼的感覺。        需要澄清一個概念。
  • 都是秦國功臣,商鞅為何慘遭車裂,張儀卻能逃過一劫?
    戰國時期中的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全國,和那些些有才華的文成武將是分不開的,自從秦孝公頒布了求賢令之後,大批的有志之士加入到了秦國,為秦國富強出謀劃策。而最先來到秦國的就是商鞅,而這時的秦國可謂是國弱民窮。
  • 顧偃開庶出大女兒廷嫣:秦家縱女作孽,刻薄寡恩,活該被抄家奪爵
    原著中,顧偃開除了有顧廷煜、顧廷燁、顧廷煒三個兒子外,還有兩個女兒,嫡么女顧廷燦,為小秦氏所出,千寵萬愛被捧著長大的,而庶長女顧廷嫣,是大秦氏身邊丫鬟所生,在小秦氏進門後,便被排擠,被迫早早地遠嫁,且與娘家斷了聯繫。
  • 商鞅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 商鞅之死:秦王有意殺之,魏國推波助瀾
    商鞅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這從他被秦孝公重用後秦國就走上了霸主之位就可以看出,但是為何會被魏國棄之不用呢?這根源在於商鞅是魏國相國公孫座的侍從之臣,並且頗受公孫座的重視,公孫座甚至在自己病死之前欲把商鞅推上魏國的相國之位,但魏惠王卻沒有採納公孫座的意見,反而是既不重用商鞅也不殺他,只是把商鞅晾在一邊。
  • 從"裂土為候"到遭受"車裂之刑"的囚徒—商鞅的人生軌跡
    但秦孝公死後,商鞅卻為何被秦國的太子黨施以車裂之刑呢?一、 商鞅入秦秦孝公求賢令一出,各諸侯國的有識之士齊聚秦國等候選拔。秦孝公的求賢令為何具有如此的威力,他在求賢令中用"甚光美"闡述了秦穆公的輝煌,同時也用"諸侯卑秦"的字眼數落秦穆公之後祖先的不光彩,同時也描述了秦獻公和自己的志向,並且用"吾且尊官,與之分土"的厚賞來招攬天下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