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初到秦國的時候,秦國地位低下,被中原各國瞧不起,六國卑秦,不與之盟,其他國家都不屑與秦國結盟,在這種情況下,商鞅與想改變蠻夷之名的秦孝公一拍即合,受到重用,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秦國的政治、經濟、軍事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國力大增,秦軍一躍成為虎狼之師。司馬遷的史記中描述,行之十年,秦民大悅,路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
商鞅變法十年之後,效果明顯,秦國百姓路不拾遺,既沒有小偷,更沒有劫匪,一片太平盛世,因為沒有階層觀念,百姓們為國徵戰都異常勇猛,國家得到了很好的治理。
富國強兵之後的秦國開始徵戰四方,商鞅不但在政治上有所建樹,更是軍事上的天才,他親自掛帥,上陣殺敵,將被魏國吞併的土地率兵奪回,為秦國統一中原打開了門戶。
他是現代司法界的鼻祖,主張依法治國,上至王侯貴族,下至平民百姓,一視同仁,商鞅提出「天子犯法,與民同罪」,嚴懲了違紀違規的太子老師,殺一儆百,樹立了權威。
因為商鞅行之有效的變法措施將秦國帶入到大國的行列,也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打牢了「基礎」,但就是這樣的一位奠基者最後卻被五馬分屍「車裂而死」。
商鞅變法之初,艱難險阻很多,人們已經習慣了循規蹈矩,遵循先輩的傳統和習俗,變法之初,阻礙重重,商鞅壓力很大,就連太子,後來的秦惠王都帶頭反對新法。
商鞅為了政令得以實施,只有處罰太子,但太子是國家未來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嚴刑,就只能處罰太子的老師,以教導不利的名義,將一位老師的鼻子割掉,一位老師的臉上刺字,如此一來,無人再敢反對新法,變法暢通無阻,但同時太子和商鞅就變成了死敵,為他後來被五馬分屍埋下了禍根。
變法經過實踐的檢驗幫助秦國走上了強國之路,新法中規定百姓不允許打架鬥毆,重獎在戰場上有功的將士,因此在戰場上,面對強敵時,都十分勇敢,與秦國相鄰的魏國韓國迫不得已都割讓大片土地給秦國。
變法的效果有目共睹,當初詆毀變法的人,紛紛跑來說商鞅的功績,新法的好處,但是商鞅卻對這些支持者採取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做法,就是將這些稱讚新法的人發配到邊遠苦寒之地。
從此之後,沒有人敢議論新法的得與失,既沒有稱讚也沒有詆毀,商鞅的目的是要讓新法擁有絕對的權威,堵住了眾人的悠悠之口,秦人談新法,則臉色變,他的目的達到了。
公元前338年,對商鞅有著知遇之恩的秦孝公去世,與商鞅有過節的秦惠文王繼位,在他的授意下,大臣誣陷商鞅謀反,萬般無奈之下商鞅只有逃回自己的祖國魏國,但魏國人對商鞅幫著秦國毆打自己國家懷恨在心,把商鞅捆綁起來送回了秦國。
秦惠文王早就對商鞅懷恨在心,將商鞅處以極刑五馬分屍車裂而死,其慘狀讓人不忍目睹,全家也遭滅門。
商鞅為了變法入秦國,最後為變法殉死,人雖然死去,但是秦惠文王保留了新法的所有措施,留存至今的《商君書》就是這位不朽的法家先賢留給後人最寶貴的財富。
商鞅的死是必然的,歷朝歷代,每一位君主在即位之初,都會為了確立自己的威望把權臣打壓下去,任用自己信任的人。
對商鞅有著知遇之恩的秦孝公也是如此,他用商鞅替換守舊的老臣。秦孝公執政期間,商鞅主持變法十幾年,權傾朝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還有一支軍隊保護。
秦惠王剛剛登基,怎麼可能允許臣子擁有軍隊,不把商鞅這種權臣剷除,如何能夠坐穩江山?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
在商鞅的變法過程中,除了秦王之外,沒有贏家。王室貴族取消了世襲制,土地也被沒收,普通百姓雖然擁有土地,但是要給國家交稅,這一交就是幾千年。
新法中的致命傷是秦國法律苛刻,實行連坐制度,一人犯法誅滅九族,讓人苦不堪言。處死商鞅,可以安撫國內各階層的矛盾,有利於剛剛繼位的秦惠文王收攬人心。
寫到此處,我不禁想一代名相商鞅的一生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說他失敗,他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使秦國迅速的強大起來,作為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讓自己的政治主張得以實現,影響後世幾千年,依法治國、郡縣制度依然沿用至今。說他成功,死的慘不忍睹,誅滅九族,慘遭滅門,沒有一人為他求情。
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商鞅變法之前,周禮規定諸侯國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達官顯貴可以不受刑法約束,沒有死刑,可是秦國商鞅變法之後,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否則,以商鞅對秦國做出的巨大貢獻,完全不會五馬分屍車裂而死,更不會被滅族。換言之,商鞅的被殺,完全是作繭自縛。不禁感嘆,時也運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