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商鞅被處以車裂極刑是變法的成功還是失敗?

2020-12-25 愛上文字的人

商鞅生平

史記記載: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

以法家思想開啟秦國變法富強之路,官拜大良造!後因收復河西獲封商於(今陝西商洛)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嬴渠梁與商鞅相識相知

一個是急於擺脫國家羸弱的國君

一個是夢想著實現抱負的有志之士!

兩者的共同點都在一個「變」字,這就造就了史上君臣之最佳CP!正如兩人誓言,君如青山,我如松柏,同心竭力,永不相負!

變法之路

起初,在秦國,百姓有功不賞,世族有過不罰!民不信官府,官府下達的指令無法實施!於是,商鞅有了徙木立信之舉!變法從此開始……頒布《強秦九論》

其一《田論》

其二《賦稅論》

其三《農爵論》

其四《軍功論》

其五《郡縣論》

其六《連坐論》

其七《度量衡論》

其八《官制論》

其九《齊俗論》

三大事件埋下商鞅必死的伏筆

一:朝廷變法新勢力取代老世族

成為秦國肱股之臣

變法組成:商鞅官拜左庶長,景監任左庶長領書,車英任左庶長將軍,王軾任櫟陽令

老世族:甘龍擢升太師

杜摯擢升太廟

公孫賈擢升太子右傅

老世族官職都是擢升,卻沒有任何實權

二:老世族根本利益受到觸犯

田論的出現,沒有土地的人都有了土地,這土地哪裡來的,毋庸置疑,老世族裡分出來的!

賦稅論的出現,按地收稅,原本不用繳稅的老世族,也面臨著繳稅!

這兩部法的實施,大大的損害了老世族的利益!

三:嬴駟殺人流放山野

當時,嬴駟還身為太子,因為賦稅一事,他殺害了白家幾十口人,激起民變,白族族老帶領族人趕來國都櫟陽討要說法!為了平息民怨,但又由於嬴駟是當時唯一的繼承者,並且尚未成年,便由太子左右太傅代替了嬴駟受罰,太子首傅公子虔(太子公伯,秦孝公兄長)劓邢,太子右傅(公孫賈)黔邢,秦孝公將贏駟流放。

以上三件事,商鞅基本上將老世族,朝廷重臣,太子贏駟,太子首傅贏虔得罪的透透的!

商鞅死之導火索

商鞅為了變法的延續,知法犯法,以身試法,在《大秦帝國之裂變》中秦孝公薨以後,櫟陽令王軾,闖城門(犯法)要作人殉陪葬。最後被商鞅勸導醒悟!王軾未受處罰!

因《連坐論》施行,商鞅此時已經犯法!

商鞅回商於郡時,被人誣告商南之地有私兵(每一個封地有少量兵士乃是正常現象,沒有真正的擺脫舊勢力)

《連坐論》中,什伍連坐法不被認可,老百姓稱之為酷吏!

因為沒有了秦孝公的支撐,最終被反對勢力擬出十大罪狀,處以車裂極刑!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以法家思想為中心的徹底的改革運動,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實現了富國強兵。

從商鞅變法到最終被處以車裂極刑,他都是成功的,活著則是為實現抱負而奮鬥,死則是因為捍衛變法成果而死!

此乃小編一家之言,希望看到的你我,未來一起進步,一起攀登文化的峰,無論經史子集,詩書禮樂春秋,宗教信仰等,我們共同交流!

相關焦點

  • 被車裂而死的商鞅
    商鞅變法十年之後,效果明顯,秦國百姓路不拾遺,既沒有小偷,更沒有劫匪,一片太平盛世,因為沒有階層觀念,百姓們為國徵戰都異常勇猛,國家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富國強兵之後的秦國開始徵戰四方,商鞅不但在政治上有所建樹,更是軍事上的天才,他親自掛帥,上陣殺敵,將被魏國吞併的土地率兵奪回,為秦國統一中原打開了門戶。
  • 商鞅為什麼會被車裂?你覺得他死得冤嗎?
    商鞅變法可以算是戰國時期最成功的一次改革,他讓秦國從公國一躍變成了王國,並且已經為它繼續發展成帝國鋪好了道路。在商鞅死後十四年,秦惠文王稱王,一百零四年後,秦國一統天下,嬴政稱始皇帝。就是這樣一個社稷之臣,最終卻死於非命。
  • 【文史百科】商鞅的兒子是誰?揭歷史上商鞅的兒子及後代情況
    商鞅,中國戰國時期頂頂有名的人物,其憑藉變法而聞名諸侯國,雖說商鞅最後的下場挺慘的,但是,細看歷史先賢們哪一個因變法而有下場好的,就算有也是微乎其微
  • 春秋戰國時商鞍變法,何以不得善終
    公孫鞅認為若要強秦,必須要進行變法和改革。公孫鞅提出首先要依法治國,講究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其次講求耕戰,給百姓功勞,讓百姓樂於耕戰。很顯然公孫鞅的變法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從此開啟了強國之路。網上素材可對待秦國如此巨功的人為何卻被處以車裂而死。其無外乎,一則失去了避護傘。
  • 商鞅變法,強盛秦國,為何最終還是慘死?
    第一次見面,商鞅還弄不清秦孝公的想法。他試探性地從三皇五帝講起,還沒說完,秦孝公已經打起了瞌睡。事後,秦孝公怒斥景監:「你推薦的什麼朋友,就知道誇誇其談。」景監將秦孝公的話轉述給商鞅,並責備商鞅,商鞅反而高興了:「原來秦公的志向不在帝道。」第二次見面,他又從王道仁義講起,秦孝公的興致比前一次好點了,但還是覺得不著邊際,哈欠連天。
  • 商鞅的妻子是誰?歷史上商鞅的後代都被處了嗎
    商鞅見了熒玉,悲痛萬分。商鞅知道自己將死,而熒玉愛他甚於生命,為了讓衰弱的熒玉可以好好的活下去,商鞅把她安排到玄奇的隱居地,希望玄奇能慢慢的為她療傷。商鞅與白雪的遺體被百姓運回商於。下葬時沒有陪葬的衣飾。這時有蒙面的女子(玄奇)趕到,送來了熒玉為商鞅白雪準備的30套衣飾。歷史上的商鞅家族商鞅是戰國時期衛國人,是衛國國君的庶枝,因此商鞅又稱公孫鞅,也稱衛鞅。
  • 春秋戰國時期,變法運動屢次失敗,為何還會有人組織變法?
    在我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是最為動蕩的年代,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動蕩的年代中,卻有許多新生的事物出現,比如筆者今天要說的變法運動,它給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以大一統,大崛起的希望。商鞅變法是很出名的,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令人痛心的是商鞅變法運動在秦孝公死去以後,就沒有多大的進展,甚至連主張和推動變法的商鞅,也遭受了車裂之刑。
  • 史上最成功的變法案例,將秦國帶向繁盛的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
    倘若要說戰國時期最成功的變法,那當屬秦國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地非常徹底的改革運動,改革涉及經濟、政治、軍事三大方面,大力推動了秦朝的經濟發展和增長了綜合國力,為秦國取得最終的勝利打造了堅定的基礎。今天本文將簡單概述一下商鞅變法能取得最終成功的幾個原因。
  • 商鞅變法:有一制度被沿用到今天!奠定秦國大一統,最後卻被施以極刑
    戶籍制度從源頭上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社會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直到今天我們還在沿用。 · 廢除舊的貴族世襲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行軍打仗按士兵軍功的多少來分配爵位,王室貴族如在軍功上無建樹的,一律消除其貴籍。
  • 從"裂土為候"到遭受"車裂之刑"的囚徒—商鞅的人生軌跡
    兩個現實主義的人在對事物的看法上產生了太多次的共鳴。隨著秦孝公對商鞅針砭時弊的不斷認可,商鞅終於和盤脫出了自己的首期變法大計。面對這樣的風險,能提出變法的人需要多大氣魄和格局。同時支持變法的君王也面臨著變法失敗導致內亂而喪國的巨大風險,但秦孝公內心強國富民的雄心給了他巨大的勇氣,對商鞅的變法大計是讚不絕口,說一定會支持商鞅將變法進行到底,並承諾如果變法成功就會兌現裂土封侯 。兩人一拍即合,說幹就幹。震驚環宇、改寫秦國歷史的商鞅變法終於拉開帷幕,
  • 商鞅為強秦打下根基,慘遭車裂卻無一人可憐,老秦人:死不足惜
    商鞅是戰國時期變法最為成功的一個,在商鞅之前,魏國進行了李悝變法,楚國歷經了吳起變法,還有同一時期申不害在韓國的變法。然而成功的變法只此一個,失敗的變法卻驚人相似,因為最後沒有得到延續。事實上,商鞅變法在取得莫大成效之後,秦孝公賜了十五個城鎮給他做封地,賜予他「商君」封號。自此以後,商鞅越發目中無人,人所共憤。據史書記載,商鞅被秦惠王以謀反的罪名車裂之時,竟沒有一人可憐他。
  • 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為什麼不得善終
    因為推行變法會遇到傳統勢力的阻礙,商鞅必須用極端的手段來推行,這就讓他歸到了酷吏一黨,可以說,商鞅是一個酷吏,還是酷吏的先祖。商鞅為什麼不得善終 ,恐怕這他是一個酷吏有很大的關係。那麼,商鞅究竟是怎麼被殺的呢?看法獨到,具有非常規的思維方式商鞅是衛國人,是公族中的一個公子,所以也被稱為衛鞅。他曾經投奔魏相國公叔座門下,還沒有等到推薦,公叔座就已經一病不起了。
  • 為何古代變法多以失敗告終?
    古代的變法多以失敗告終,這僅僅是在古代中國,其他文明國度則不同。古代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變法事件有: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齊國的鄒忌改革、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南北朝的劉裕改革和孝文帝改革、宋朝的王安石變法、明朝的一條鞭法、清朝的戊戌變法等。
  • 為什麼說歷史上商鞅變法被稱為「改革鬥士」?
    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在被捕前,本有機會逃往國外,保全性命,但他卻說:「中國歷史上,少有為變法而流血犧牲的人,假如我的犧牲能換來變法的成功,能挽救國勢衰微的命運,我寧願作為變法而流血犧牲的第一人。」於是,慷慨就義。
  • 商鞅為什麼非死不可,而改革卻史無前例的成功?
    「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的完美主義改革英雄。連書中那漫天飛雪及佳人相隨的場面將商鞅的車裂現場渲染的極其悲壯和唯美,讓聞者傷心、觀者流淚!  經常讀歷史的朋友肯定知道,這個世界上,任何完美的人都是不存在的,即使有,也是被人為刻畫出來的。每一個人都是複雜的個體,每當面臨人生抉擇的時候,定會拷問自己的內心,總要權衡得失和利弊。
  • 秦的大國崛起之路:重讀商鞅變法
    一會兒工夫,政府又加價了:還是這根木棍,還是從南門扛到北門,賞五十金。好半天,終於有個人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把這根並不沉重的木棍扛到了北門。--他果然「意外」地得到了高達五十金的獎賞。這起小概率事件的幕後推手有兩個,一個是秦國最高統治者秦孝公,一個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工作的商鞅。
  • 《大秦賦》中的秦國依賴商鞅變法強盛,是社會進步還是社會退步?
    基本論點是認為秦法苛烈,商鞅變法並非是社會的進步,反而是倒退,用「國家奴隸制」來形成戰鬥力,滅亡了六國的「先進民主」。要不說所有的古代史,其實都是現代史呢,這種論調究竟何意,不言自明了。商鞅變法在那個時代具有先進性是毋庸置疑的,當然這種變法絕非完美,甚至簡單粗暴。
  • 吳起封官拜相 商鞅變法對後世影響深遠 卻為何都落得慘澹收場?
    商鞅變法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三年),商鞅入秦,向秦孝公進言強國之策,陳說變法圖強的道理,深得孝公賞識,當即封為左庶長,商鞅開始第一次變法。公元前352年(秦孝公十年),商鞅因變法業績顯著而升為大良造,相當於宰相地位。  公元前350年,商鞅進行第二次變法,進一步改革經濟和政治。主要措施有: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解除了井田制對封建經濟發展的阻礙;廢除分封,設立縣治。
  • 商鞅:僅僅十年變法,為何大秦的虎狼之師能戰無不勝?
    十年時間,使秦國成為虎狼之師,商鞅是如何做到的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首先是春秋時期,這時候周王朝的實力逐漸衰弱,各諸侯國也紛紛建立了自己的王國,也就人們所了解的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楚莊王,秦穆公和晉文公。
  • 商鞅給秦國立下大功,最後被秦惠王車裂,死的冤不冤?
    讓秦國一統天下的是秦始皇,但是打下基礎的是秦孝公和商鞅,正是因為商鞅變法而迅速崛起,結合關中平原,商鞅把秦國打造成耕戰合一的戰爭機器。這次成功的變法讓秦孝公差點把秦國一分為二,來酬謝商鞅。不過呢,商鞅這時候還算頭腦清楚,理智而又明確地拒絕了秦孝公,隨後被秦孝公封於商,是為商君。沒多久,秦孝公撒手人寰,繼位的是太子公子駟,他早先因為觸犯新法,被商鞅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