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為什麼非死不可,而改革卻史無前例的成功?

2021-02-13 公大資訊



○歡迎讀者轉載分享到朋友圈,其它公號如需轉載,請回復『轉載』了解事項。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天野蒼茫


在歷史小說《大秦帝國》中,作者將商鞅塑造成了「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的完美主義改革英雄。連商鞅最後被車裂,都是因為他自己的選擇,他要用鮮血和生命來捍衛自己的改革成果。書中那漫天飛雪及佳人相隨的場面將商鞅的車裂現場渲染的極其悲壯和唯美,讓聞者傷心、觀者流淚!  


經常讀歷史的朋友肯定知道,這個世界上,任何完美的人都是不存在的,即使有,也是被人為刻畫出來的。每一個人都是複雜的個體,每當面臨人生抉擇的時候,定會拷問自己的內心,總要權衡得失和利弊。  


商鞅也不例外,事實上,他最終落得被車裂的下場,一定不是他心甘情願的。螻蟻尚且偷生,更何況人類,商鞅也想過逃跑和反抗,可惜由於自己作法自斃,最終只能黯然接受被車裂的命運。  


本文試圖讓讀者從不同的視角看待商鞅之死,並對另兩位變法名家王安石和張居正的生前身後作簡要解讀。






(一)  

要剖析商鞅之死,首先要從商鞅變法說起,以上這張表格便是變法的主要內容。商鞅是衛國人,輾轉各地抑鬱不得志,雄心勃勃的秦孝公繼位之後對外發布了求賢令,商鞅在魏國受挫之後,走了秦孝公寵臣景監的門路,得以接近秦孝公。經過多次試探,在帝道、王道都不為秦孝公所喜後,商鞅開始兜售自己的霸道,最終正中秦孝公下懷,在他的鼎力支持下,職業經理人商鞅開始成為整個變法運動的掌舵人和操盤手。  

不可否認的是,通過商鞅變法,確實令秦國由一個受到山東六國鄙視的邊陲小國一躍成為法度森嚴、中央集權空前強大的戰爭機器。


但是,誠如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在著作《浩瀚兩千年》中的論述,「商鞅的三輪變法,前後長達十餘年,循序漸進,絲環相扣。他的強國之術堪稱中國歷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殘酷和嚴厲的一種,是一次激進的國家主義實驗,在經濟模式上則體現為『命令型的計劃經濟。』」  


在變法過程中,商鞅輕視教化、施行激進猛烈的嚴刑厚賞,通過各種措施來讓秦國百姓達到農戰(務農和戰爭)的目的。「內行刀鋸,外用甲兵」,無論是權貴階層,還是平民百姓,都是深受其苦。商鞅的政治主張和變法思想集中體現在後人為他編撰的《商君書》中,概括起來主要以下幾點:  


1、「國家政策制定的是人民憎惡的東西,人民就弱;國家政策制定的是人民喜好的東西,人民就強。人民弱了,國家就強;人民強了,國家就弱。」(政作民之所惡,民弱;政作民之所樂,民強。民弱國強,民強國弱。  


2、「國家施行善政,民眾中就一定會出現許多奸詐之人。國家富有,但執行讓人民貧窮的政策,叫做富上加富,富上加富的一定就強大。國家貧窮,但執行讓人民富有的政策,叫做貧上加貧,貧上加貧的一定就衰弱。」(國為善。奸必多。國富而貧治,日重富,重富者強。國贊而富治,日重貧,重貧者弱。)  


3、「人民弱勢,國家就強大,人民強大,國家就弱勢,所以治理有方的國家一定要使人民處於弱勢。」(民弱國強,民強國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  


從以上幾點便可以看出,商鞅所倡導的理念就是將國家與人民徹底的對立起來,有國家的強大就沒有人民的幸福,有人民的幸福就沒有國家的強大。要通過鐵血嚴酷的中央集權,達到讓國家強大的目的,最核心便是使人民更加弱小。換言之,大國崛起的基石,就是人民的苦難和血淚。一個併吞四方的軍事大國的崛起,帶給天下的一定是十室九空的悲涼和堆積如山的屍骨。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二)  

商鞅在愚民、辱民和窮民的變法道路上狂飆突進,最終也的確實現了自己鮮衣怒馬、權傾天下的人生追求。但是隨著背後最大的支持者秦孝公去世以後,他的末日也快要到來了。  


頗為讓人玩味的是《戰國策》中的記載,「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鞅,辭不受。」秦孝公對商鞅說,我掛了之後,你來幹我這個位置吧!商鞅的表現則是堅辭不受。  


秦孝公是真心傳位給商鞅嗎?當然不是,如果他是真心傳位,就不會把放逐的太子召回來了,直接通過一系列的人事更迭來為商鞅上位鋪路唄!因此,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不放心自己死後的政治格局,對手下權臣的一次試探。


毫不懷疑,如果商鞅真的敢答應下來,埋伏在殿後的刀斧手可能立即竄出來將商鞅給咔擦了。當然,還有一種解讀,就是秦孝公放心不下自己死後老部下商鞅的人生安危,因此通過這種方式勸他急流勇退,好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可惜,商鞅不能真實領會。  


商鞅和太子贏駟早在變法時期就結下了仇怨,因此贏駟上位之後,肯定要拿商鞅開刀的。或者我們更腹黑一點解讀秦孝公,既然你商鞅還識相的話,那麼我就先留著你的命,等我兒子上臺之後,讓他拿你的人頭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權威。


畢竟,如此一個權大、勢大的臣子對於任何一個後繼之君來說,都是極大的不穩定因素,執掌大位二十餘年、一手將秦國從弱小帶向強大的穩重政治家秦孝公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




▲秦國是周朝時華夏族在中國西北建立的一個諸侯國,建立者是華夏族西遷的一支。其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為商朝貴族並遂為諸侯。



對於商鞅的處境,還有一個人看的非常明白,便是大臣趙良,他曾經對商鞅說:「您一出門,後邊就跟著數以十計的戰車,車上都是頂盔貫甲、身強力壯、持矛操戟的貼身警衛,您離開這些警衛肯定不敢自己出門。您的處境就好比早晨的露水,面臨很快消亡的危險。您還打算要延長自己的壽命嗎?那為什麼不把封地交還給秦國,到偏僻荒遠的地方澆園自耕;勸秦君重用那些隱居山林的賢才,贍養老人,撫育孤兒,使父兄相互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這樣才可以稍保平安。您還要貪圖封地的富有,以獨攬秦國的國政為寵幸,聚集百姓的怨恨,秦君一旦捨棄賓客而不能當朝,秦國想要拘捕您的人還能少嗎?您喪身的日子就會像抬起腳來那樣迅速地到來。」  


根據《史記》的記載,商鞅最終拒絕了趙良的勸告。


這也是人之常情,商鞅拼搏那麼多年才有了如今的錦衣玉食和高官厚祿,叫他說放棄就放棄,哪兒那麼容易!讓他如何甘心?該來的還是來了,商鞅最大的保護傘秦孝公死後不久,曾經被割了鼻子的公子虔等人立即上書新繼位的秦惠文王贏駟,告商鞅謀反。在民間歷練多年、心思深沉的秦惠文王非常「善解人意」的同意了公子虔等人的請求,下令逮捕商鞅。  


秦惠文王是公報私仇嗎?


難說,作為一個正常的人來說,他對商鞅的怨恨肯定是有的。但是,從一國之君的角度來考慮,此時的商鞅威權日重,已經漸成尾大不掉之勢。殺一商鞅來平息大臣百姓的怒火,進而為自己立威,繼續保全變法政策,推動秦國這一戰爭機器轟轟的繼續前行。


怎麼看,對於秦惠文王來說,殺商鞅都是一筆划算的買賣。(秦惠文王更為高明的是處決了商鞅之後,以商鞅謀反查無實據為由,將公子虔、公孫賈等勢力盤根錯節的守舊派貴族大臣連根拔起,牢牢的掌控了秦國的大權。這樣高超的政治手腕無愧於他後來取得的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之赫赫功業!)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三)  

得到消息的商鞅當然不能坐以待斃,更不是像《大秦帝國》裡面說的那樣以身護法。商鞅開始出國避難,當他在邊境準備住旅舍時,由於自己沒有憑證(商鞅變法時期弄出來的政策,就是現在的身份證,這也是成語「作法自斃」的來歷),旅舍老闆拒絕讓他入住。


商鞅又想投奔魏國,結果魏國怨恨他在戰場上用欺詐手段擊敗過己方、讓己方蒙羞,拒絕他的政治避難。走投無路的商鞅無奈返回自己的封地,舉兵反抗,最終兵敗被殺,屍體被帶回國都,被處以車裂之刑,其家族也一併被誅滅。  


那麼,對於商鞅之死,老百姓怎麼看呢?


史書只冷冷的說了四個字,「秦人不憐!」都說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比起什麼國家強大,老婆孩子熱炕頭這種安居樂業的生活才是他們更為嚮往的。而事實上,商鞅並沒有給秦國百姓帶去這樣的生活,他的變法只是迎合了統治者的胃口。此後,中國歷史始終沒有逃出「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怪圈。在各個朝代中,以儒為表、內施法術的帝王層出不窮,漢武帝、朱元璋等人都是此中行家裡手。  


中國歷史上三大改革家:商鞅、王安石、張居正。


且不論他們改革的功業,從最後的結局來說,最悲慘的是商鞅,身敗名裂。雖然此後他倡導的法家思想依然如幽靈般活躍在各個歷史時期,但是任何帝王都不敢大張旗鼓的為商鞅翻案了。畢竟暴秦二世而亡的教訓殷鑑不遠,雖然不全是商鞅的原因,但是和秦始皇施行嚴刑峻法,沒有及時調整治國方略、與民生息是脫不了干係的。

 

再說張居正,他生前由於和大太監馮保之間建立了堅不可摧的政治同盟,把持了「票擬」和「批紅」的至尊大權,因此無人能撼動他的地位。但是他死之後,繼任的張四維多年亦步亦趨的跟在張居正身後,成為他忠實的副手。孰不知張四維眼見張居正死後,反對新政的人越來越多,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張四維很快便叫停了正在實行的各種變法政策,大肆貶黜改革派官員,徹頭徹尾的反對張居正的變法。才幹超絕如張居正也難逃人亡政息的結局。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漢族,幼名張白圭。江陵人,時人又稱張江陵。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



至於後面對張居正的政治清算則既可以迎合萬曆帝的想法(張居正對待少年萬曆皇帝,完完全全當作自己的學生和晚輩,沒有正確處理好和萬曆之間的關係,在萬曆帝心中種下了憤怒的種子,最終導致了萬曆帝在死後對其清算),又能鞏固自己內閣首輔的位置,對於張四維這樣的投機分子來說,何樂而不為呢!


不過還好,作為明代唯一一位被授以太傅、太師的文官,享受了生前無上權勢的張居正還是在天啟(明熹宗朱由校,著名的木匠皇帝)年間被恢復了名譽,算是在官方層面肯定了這位功勳卓著、振興大明的秉國首輔的改革功業!  


至於北宋的王安石,既不像商鞅那般跋扈,也不像張居正有奢靡的生活習慣,持身清正,始終生活儉樸,不事家產。因此雖然他在官場起起落落,但是哪怕是舊黨上臺,也對其私德非常讚賞,王安石也沒有落到身敗名裂的悲劇下場。雖然有大宋寬待士大夫的原因,更多也是源於王安石變法完完全全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和強國富民的理想,而毫不計較和謀求個人的得失。比起商鞅,王安石更配得上「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的讚譽。  


說回商鞅,他的死亡結局,既能夠滿足君王立威、貴族洩憤的訴求,同時又給予了百姓新的希望。秦國不容,天下不納,世界之大,真的沒有商鞅的容身之地了。


他的死,既有他本身個性強硬、鋒芒畢露的原因,更在於時勢已更易,唯有以他的鮮血和生命來開啟新的政治格局,才是符合各方的訴求和利益。(飽受詬病的「戶籍制度」也是源於商鞅變法,不知道九泉之下的商鞅同志知道自己的某些主張在兩千多年後還能被推行,會是怎樣的感受!)


「稿酬作者招募」點擊詳情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歷史上商鞅變法被稱為「改革鬥士」?
    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在被捕前,本有機會逃往國外,保全性命,但他卻說:「中國歷史上,少有為變法而流血犧牲的人,假如我的犧牲能換來變法的成功,能挽救國勢衰微的命運,我寧願作為變法而流血犧牲的第一人。」於是,慷慨就義。
  • 贏駟為什麼要車裂商鞅?
    商鞅,秦國強大的功臣,如果沒有商鞅,估計歷史的大統一,將會被無限期的推遲。而從秦穆公到秦康公,到桓公、哀公、厲公等等一直到秦孝公,中間隔了兩三百年,一代君主傳一代,具體關係很遠,這麼算起來,秦穆公是秦孝公的祖宗吧。    而秦惠文王又是秦孝公的子嗣,若論起秦惠王贏駟和秦穆公的關係,二人的關係因為年代久遠而無法捋順,只知秦穆公也是秦惠王贏駟的祖先。  秦孝公重用商鞅使得秦國的國力得到極大的提高,是秦國強大的真正起點。
  • 被車裂而死的商鞅
    商鞅初到秦國的時候,秦國地位低下,被中原各國瞧不起,六國卑秦,不與之盟,其他國家都不屑與秦國結盟,在這種情況下,商鞅與想改變蠻夷之名的秦孝公一拍即合,受到重用,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秦國的政治、經濟、軍事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國力大增,秦軍一躍成為虎狼之師。
  • 商鞅之死朗誦(普通話練習最好素材)
  • 商鞅並非車裂而死,他死的冤不冤,後世歷代秦王為何不給商鞅平反
    但是,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改革家和變法家無一例外都會有流血事件,因為得罪的勢力過多,變法動了很多秦國老世族的利益,雖然商鞅主政秦國變法21年,提拔了大量支持變法的新一代官吏,但是秦國幾百年來形成的貴族利益階層並沒有死去,他們不過是在等待時機。
  • 愚民之術,從格拉古改革到商鞅變法,如何看歷史觀的卑劣!
    這個公民特指羅馬公民,而非義大利的整個羅馬國家的公民。到了他的弟弟蓋約格拉古時期,他意識到了土地改革並不僅僅是土地改革,它涉及到了這個國家的根本,所以改革必須是系統性的,連貫性的。商鞅在土地改革基本告一段落以後,輔之以經濟,政治,外交和國家體制的改革對於社會生產效率,行政效率以及法律權威改革也都進行了補充和重新確立。可以說商鞅由一個人完成了兩個階段的工作任務,而羅馬的格拉古兄弟則由兄弟兩人分別完成了其中一項任務。那麼兩者改革最終是成功還是失敗的呢?
  • history致富經商鞅這個死變態
    這一回要說的,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被五馬分屍的經濟改革家的故事。這商鞅有徐錦江神韻…… 《羋月傳》一開頭,出來的並不是wuli黃段子太后,而是這個老頭。當然,像商鞅這樣搞極權強國的政治家也不少,商鞅比較失敗的是,他為人傲慢,對屌絲們的不滿不屑一顧,所謂「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連群眾「洗腦包」都懶得發一個。群眾理所當然的——討厭死他了。
  • 商鞅為什麼會被車裂?你覺得他死得冤嗎?
    商鞅變法可以算是戰國時期最成功的一次改革,他讓秦國從公國一躍變成了王國,並且已經為它繼續發展成帝國鋪好了道路。在商鞅死後十四年,秦惠文王稱王,一百零四年後,秦國一統天下,嬴政稱始皇帝。就是這樣一個社稷之臣,最終卻死於非命。
  • 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商鞅為什麼必死不可?嬴駟這麼做是對是錯
    在外漂泊受盡磨難的嬴駟,雖然後來對商鞅之法漸漸認同,但他和嬴虔內心還是仇恨商鞅本人的,作為王室成員的他們,身份高貴,所犯的錯誤在他們看來本來就沒有多大,放到其他的諸侯國甚至都不值一提,卻被商鞅毫不留情的處罰,還如此之重,所以說,殺商鞅有嬴駟和嬴虔洩私憤的因素。
  • 歷史上商鞅被處以車裂極刑是變法的成功還是失敗?
    商鞅生平史記記載: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於是,商鞅有了徙木立信之舉!
  • 史上最成功的變法案例,將秦國帶向繁盛的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
    倘若要說戰國時期最成功的變法,那當屬秦國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地非常徹底的改革運動,改革涉及經濟、政治、軍事三大方面,大力推動了秦朝的經濟發展和增長了綜合國力,為秦國取得最終的勝利打造了堅定的基礎。今天本文將簡單概述一下商鞅變法能取得最終成功的幾個原因。
  • 一代改革家商鞅,力推變法壯大秦國,最後為何慘遭君主殺害?
    說到商鞅的名字,大家應當都耳熟能詳了吧。大概在小學的時候,我們就學習過他南門立木,一諾千金的故事。在現代人看來,商鞅是一位十分偉大的改革家,他通過變法壯大了秦國,也為秦國後來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當時的人們似乎並不是這樣看待商鞅變法的,恰恰相反的是,他們甚至十分厭惡商鞅的做法,秦惠王在繼承王位之後,第一件事便是下令處死商鞅。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難道秦惠王真的看不到商鞅對秦國的壯大作出了貢獻嗎?接下來,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觀點吧。首先簡要地了解一下歷史上的商鞅變法。
  • 《鬼谷子的局》對秦國有大功的商鞅,為什麼被秦惠文王車裂了
    公孫鞅在秦國可以說是臨危授命,經過公孫鞅變法,幾年的時間,秦國不但在經濟上得到巨大的發展,遷都鹹陽,而且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秦孝公八年,成功奪回河西,河西的奪回是秦獻公和秦孝公兩代君主的夢想,終得實現,也標誌著秦國成為強國。
  • 商鞅變法改變秦朝命運,可為何他的結局卻如此悲慘?
    但如果不是商鞅的幫助,孝公稱霸天下、建立封建王朝的夢想可能根本都無法實現。商鞅本命公孫鞅,又稱衛鞅,"商"這個姓氏是秦國的統治者念在商鞅改革有功而賜予他的,無論是這個姓氏還是這種禮遇在當時非常尊貴的,近乎史無前例。
  • 百家爭鳴:打造無敵秦國的奠基者——悲情商鞅
    秦國地處偏僻的雍州,不參加中原各國諸侯的盟會,被諸侯們疏遠,像夷狄一樣對待。秦孝公繼位後以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為己任,在國內頒布著名的求賢令,命國人、大臣獻富國強兵之策。 公叔痤死後,商鞅聽說秦孝公在國內發布求賢令,便攜帶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孝公。
  • 商鞅為強秦打下根基,慘遭車裂卻無一人可憐,老秦人:死不足惜
    商鞅是戰國時期變法最為成功的一個,在商鞅之前,魏國進行了李悝變法,楚國歷經了吳起變法,還有同一時期申不害在韓國的變法。然而成功的變法只此一個,失敗的變法卻驚人相似,因為最後沒有得到延續。《史記商君列傳》並非秦人情薄,商鞅雖然為秦國的強大做出巨大貢獻,卻也觸動了多個階層的利益,他的悲慘結局雖是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導致他最後的命運有多方面的原因的:第一、商鞅的相權威脅到君權,功高震主歷來會招來殺身之禍商鞅和秦孝公關係非常融洽,全力支持商鞅的變法,秦孝公將死之際,甚至想傳位於商鞅,商鞅堅辭不受。
  • 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為什麼不得善終
    因為推行變法會遇到傳統勢力的阻礙,商鞅必須用極端的手段來推行,這就讓他歸到了酷吏一黨,可以說,商鞅是一個酷吏,還是酷吏的先祖。商鞅為什麼不得善終 ,恐怕這他是一個酷吏有很大的關係。那麼,商鞅究竟是怎麼被殺的呢?看法獨到,具有非常規的思維方式商鞅是衛國人,是公族中的一個公子,所以也被稱為衛鞅。他曾經投奔魏相國公叔座門下,還沒有等到推薦,公叔座就已經一病不起了。
  • 秦孝公臨終遺言真的是託秦國於商鞅嗎?錯,根本不是,是要他死
    秦孝公死於函谷關,當時身邊只有嬴駟和商鞅,最後遺言是:商君,天下為重。嬴駟可扶,則扶。不可扶,君可自為秦公。商鞅驚悲交加,不禁伏地痛哭,「太子一代明君,君上寬心……」商鞅為什麼又驚又悲,趕緊說太子是明君,意思是自己沒有取代的打算,那是因為他沒想到秦孝公會說出這樣誅心的話。這話貌似對商鞅很看重,很信任,勝過自己的兒子,能託付江山。事實上,真的是這樣的嗎?
  • 徙木立信背後的商鞅
    (《呂氏春秋 慎小》)       這故事和徙木立信可以說是相當雷同,還好吳先生死得早,不然以吳先生的個性非得找商鞅要版權費不可:「抄襲就是抄襲,那麼多東西你偏偏也選柱子,還是在南門,那個誰說你啊,什麼,你還說你是致敬?」。
  • 程蝶衣,你為什麼非死不可?
    一篇影評作業大家隨意看看吧不看也沒事記得很早之前在知乎上收到過這樣一個問題邀請:【為什麼程蝶衣在見到段小樓後要自刎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