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敏之
秦朝是我國歷史長河中第一個一統天下的封建王朝,它在歷史上具有開創性的地位。雖然它只存在了短短幾十年,但是秦朝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上層建築都非常完善,無論是秦半兩錢幣、萬裡長城、靈渠還是官僚體系的建設都是首屈一指的,並且在後世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而這一切的出現,都要歸功於秦國的秦孝公在和楚國的角逐中獲得了勝利。但如果不是商鞅的幫助,孝公稱霸天下、建立封建王朝的夢想可能根本都無法實現。商鞅本命公孫鞅,又稱衛鞅,"商"這個姓氏是秦國的統治者念在商鞅改革有功而賜予他的,無論是這個姓氏還是這種禮遇在當時非常尊貴的,近乎史無前例。
商鞅本人出身於衛國公族,顯赫一時,於是他有機會接觸到當時非常盛行的諸子百家思想和這些思想家們的代表作,所以商鞅在當時的眼界和見識都是非常了得的。在商鞅的眼中,法家學派和名家學派的思想都是非常有利於國家發展的。他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了李悝和吳起的思想內涵,並表示非常贊同,可惜在衛國他的政見沒有辦法得到統治者的賞識。他的推薦人公叔痤感受到君王對他的成見很深,於是提醒他儘早離開衛國,因此商鞅狼狽地逃離了衛國。
後來,商鞅一路來到了秦國,聽說秦國的君主秦孝公銳意改革,想要提升秦國的實力。因此商鞅認為孝公是一個值得輔佐的優秀君王,於是他就留下來並找到各種方法去接近秦孝公。在屢次嘗試後,商鞅的政見終於得到了孝公的認同,他們對改革躍躍欲試,但是在這種不太平的情況下,秦孝公頗有些畏首畏尾,不敢輕易開始變法改革,擔心改革一旦不成功會把秦國帶向滅亡的道路。
秦孝公的擔心並不是空穴來風,在嘗試改革的階段,孝公曾在朝堂上和群臣討論過這個問題,但是立即遭到了大量貴族的反對,他們紛紛認為這些改革會傷害到大眾的利益,而且效仿古代的政策是自古就有的,歷代效法都沒有問題,此時突兀地變法極有可能導致秦國的前途一片渺茫。現在再來研究這些情況,我們不難發現,這些改革之所以會受到這麼多人的反對,其實就是改革的措施會傷害到那些舊貴族的利益,他們是因為前代先祖的功德而被封為官,一生衣食無憂,但他們本身可能並無從政才能甚至並無一技之長。如果就讓改革如此順利地進行下去,那些舊貴族本身和他們的子子孫孫將有無窮後患。
雖然秦孝公有大量擔憂,但商鞅本人並沒有類似的困擾。當秦孝公告訴他這些問題時,他的表現非常鎮定,當即和秦孝公商議在朝堂上重提改革變法之事。經過一番考慮,思慮重重的孝公答應了。在朝堂上,孝公變法的提議話音未落就遭到了一眾貴族的激烈反對,孝公向商鞅投去了求助的眼神,商鞅於是從容不迫地利用起自己的所學知識,滔滔不絕地將改革變法的好處娓娓道來,一些搖擺不定的官員迅速地決定支持變法,可仍然有很多人表示反對。此時,商鞅耐心地聽著眾人的抱怨,然後針對他們的不滿逐個擊破,最終變法改革的決定被實施了。
秦孝公這一點頭,在當時可能只是試探性的、為了挽救秦國於危亡的決策,但是確實具有非常重要的劃時代意義。不同於其他國家迂腐的效法前朝,商鞅的改革改變了秦國固有的很多問題,讓秦國的發展勢頭迅速取得了進步,從此也秦國未來的發展道路變得非常寬闊。
商鞅在秦國一共實施了兩次改革,在法律制定、制度改革、經濟政策、基礎設施建設、度量衡統一等方面都做了許多的新規定,這些改革在秦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方面都起到了卓有成效且快速的作用,讓秦國一躍成為亂世中的豪強。
這些改革措施都是商鞅生命中的閃光點,在孝公執政期間,商鞅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都非常高,他的社會價值也得到了充分的實現,作為重要的改革家、思想家和實幹家,這時的商鞅是志得意滿的。可惜好景不長,在孝公去世後,秦惠王執政了,他對商鞅之前的變法本就有非常多的意見,這種過於激進的全面改革讓官員們叫苦不迭,秦惠王於是用酷刑結束了商鞅的一生。一代英才,就此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