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改變秦朝命運,可為何他的結局卻如此悲慘?

2020-12-22 騰訊網

編輯:敏之

秦朝是我國歷史長河中第一個一統天下的封建王朝,它在歷史上具有開創性的地位。雖然它只存在了短短幾十年,但是秦朝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上層建築都非常完善,無論是秦半兩錢幣、萬裡長城、靈渠還是官僚體系的建設都是首屈一指的,並且在後世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而這一切的出現,都要歸功於秦國的秦孝公在和楚國的角逐中獲得了勝利。但如果不是商鞅的幫助,孝公稱霸天下、建立封建王朝的夢想可能根本都無法實現。商鞅本命公孫鞅,又稱衛鞅,"商"這個姓氏是秦國的統治者念在商鞅改革有功而賜予他的,無論是這個姓氏還是這種禮遇在當時非常尊貴的,近乎史無前例。

商鞅本人出身於衛國公族,顯赫一時,於是他有機會接觸到當時非常盛行的諸子百家思想和這些思想家們的代表作,所以商鞅在當時的眼界和見識都是非常了得的。在商鞅的眼中,法家學派和名家學派的思想都是非常有利於國家發展的。他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了李悝和吳起的思想內涵,並表示非常贊同,可惜在衛國他的政見沒有辦法得到統治者的賞識。他的推薦人公叔痤感受到君王對他的成見很深,於是提醒他儘早離開衛國,因此商鞅狼狽地逃離了衛國。

後來,商鞅一路來到了秦國,聽說秦國的君主秦孝公銳意改革,想要提升秦國的實力。因此商鞅認為孝公是一個值得輔佐的優秀君王,於是他就留下來並找到各種方法去接近秦孝公。在屢次嘗試後,商鞅的政見終於得到了孝公的認同,他們對改革躍躍欲試,但是在這種不太平的情況下,秦孝公頗有些畏首畏尾,不敢輕易開始變法改革,擔心改革一旦不成功會把秦國帶向滅亡的道路。

秦孝公的擔心並不是空穴來風,在嘗試改革的階段,孝公曾在朝堂上和群臣討論過這個問題,但是立即遭到了大量貴族的反對,他們紛紛認為這些改革會傷害到大眾的利益,而且效仿古代的政策是自古就有的,歷代效法都沒有問題,此時突兀地變法極有可能導致秦國的前途一片渺茫。現在再來研究這些情況,我們不難發現,這些改革之所以會受到這麼多人的反對,其實就是改革的措施會傷害到那些舊貴族的利益,他們是因為前代先祖的功德而被封為官,一生衣食無憂,但他們本身可能並無從政才能甚至並無一技之長。如果就讓改革如此順利地進行下去,那些舊貴族本身和他們的子子孫孫將有無窮後患。

雖然秦孝公有大量擔憂,但商鞅本人並沒有類似的困擾。當秦孝公告訴他這些問題時,他的表現非常鎮定,當即和秦孝公商議在朝堂上重提改革變法之事。經過一番考慮,思慮重重的孝公答應了。在朝堂上,孝公變法的提議話音未落就遭到了一眾貴族的激烈反對,孝公向商鞅投去了求助的眼神,商鞅於是從容不迫地利用起自己的所學知識,滔滔不絕地將改革變法的好處娓娓道來,一些搖擺不定的官員迅速地決定支持變法,可仍然有很多人表示反對。此時,商鞅耐心地聽著眾人的抱怨,然後針對他們的不滿逐個擊破,最終變法改革的決定被實施了。

秦孝公這一點頭,在當時可能只是試探性的、為了挽救秦國於危亡的決策,但是確實具有非常重要的劃時代意義。不同於其他國家迂腐的效法前朝,商鞅的改革改變了秦國固有的很多問題,讓秦國的發展勢頭迅速取得了進步,從此也秦國未來的發展道路變得非常寬闊。

商鞅在秦國一共實施了兩次改革,在法律制定、制度改革、經濟政策、基礎設施建設、度量衡統一等方面都做了許多的新規定,這些改革在秦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方面都起到了卓有成效且快速的作用,讓秦國一躍成為亂世中的豪強。

這些改革措施都是商鞅生命中的閃光點,在孝公執政期間,商鞅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都非常高,他的社會價值也得到了充分的實現,作為重要的改革家、思想家和實幹家,這時的商鞅是志得意滿的。可惜好景不長,在孝公去世後,秦惠王執政了,他對商鞅之前的變法本就有非常多的意見,這種過於激進的全面改革讓官員們叫苦不迭,秦惠王於是用酷刑結束了商鞅的一生。一代英才,就此隕落……

相關焦點

  • 史上最成功的變法案例,將秦國帶向繁盛的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
    倘若要說戰國時期最成功的變法,那當屬秦國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地非常徹底的改革運動,改革涉及經濟、政治、軍事三大方面,大力推動了秦朝的經濟發展和增長了綜合國力,為秦國取得最終的勝利打造了堅定的基礎。今天本文將簡單概述一下商鞅變法能取得最終成功的幾個原因。
  • 商鞅其實早就意識到了自己的結局,只因秦孝公臨終前說了這句話
    前言:公元前361年,法家巨子商鞅入秦,在國君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展開了十餘年的變法運動,自此,秦國的命運被完全改變。可以說,秦國最後能夠一統天下,與商鞅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但就是這樣一位改變國運的大功臣,最終卻被處以極刑而死。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在變法推行後,秦國國力自此逐漸增強,商鞅對秦國是有大功也,商鞅因此在秦國也是位高權重,但變法影響了很多人的利益,而商鞅也不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最終落得一個「五馬分屍」慘死結局。商鞅,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人,在衛國內可稱為「公孫鞅」,因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後裔,為表明商鞅擁有衛國國君的血統,也可稱為「衛鞅」,之後去往秦國,為秦國推行變法因功被秦國國君秦孝公賜予十五個邑的封地,封號為「商君」,後史稱為「商鞅」,這就是商鞅名字的由來。商鞅所在的衛國是周朝時期的姬姓諸侯國,是眾多姬姓諸侯國中存在最久的諸侯國,也是最後滅亡的。
  • 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為什麼不得善終
    商鞅是協助秦孝公推行變法的人。一般認為,秦國真正的強大,就是由於秦孝公的變法,而新法的制定和具體組織實施,則都是出於商鞅。秦國能夠掃平六國,一統天下,正是由於秦孝公的變法奠定了基礎,所以,秦國統一全國,應該是開始於秦孝公,完成於秦始皇。商鞅是一個變法的人,這毫無異議。然而,不管商鞅有多麼大的能耐,他只不過是一個官員,是一個辦事的人,不是主人,主人是國君,也就是秦孝公。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原因在於商鞅自身
    在變法推行後,秦國國力自此逐漸增強,商鞅對秦國是有大功也,商鞅因此在秦國也是位高權重,但變法影響了很多人的利益,而商鞅也不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最終落得一個「五馬分屍」慘死結局。商鞅,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人,在衛國內可稱為「公孫鞅」,因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後裔,為表明商鞅擁有衛國國君的血統,也可稱為「衛鞅」,之後去往秦國,為秦國推行變法因功被秦國國君秦孝公賜予十五個邑的封地,封號為「商君」,後史稱為「商鞅」,這就是商鞅名字的由來。商鞅所在的衛國是周朝時期的姬姓諸侯國,是眾多姬姓諸侯國中存在最久的諸侯國,也是最後滅亡的。
  • 商鞅:影響華夏大一統的變法名臣
    「商鞅變法」與「大秦帝國」之間的烙印也是永遠抹之不去的沒有商鞅可能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歷史都將被改寫一個人的偉大不是生來造就的需要後天的不斷磨礪、學習、成長、積累達到厚積而薄發 ——魏國自然也能吸引很多天下名士而商鞅就是其中最璀璨的那個那時候他叫衛鞅或者公孫鞅商鞅之名是後來衛鞅在秦國變法大成打敗魏國收復河西之地後被秦孝公封於商於之地所以又名商鞅而商鞅那時候的爵位是君所以又被稱為商君他起先棲身於魏國並投身於當時魏國丞相公叔痤麾下職位是中庶子(官職很小,戰國時國君、太子、相國的侍從之臣)在這一時期商鞅飽覽群書廣泛涉獵百家經典對刑法相關的知識尤為感興趣並有著自己十分獨特的見解他對李悝在魏國實行變法的各種書籍也非常感興趣並深受李悝
  • 秦惠文王處決完商鞅後,為何不廢除商鞅變法的內容?因為他並不傻
    圖片:商鞅被誅殺劇照一、商鞅的成敗在戰國時代,秦國的軍隊被其他六國的人視為一群虎狼,而秦國人也被視為一群熱愛戰火的戰爭狂,這一切原因就在於當年的商鞅變法。在當時的戰國社會裡,底層老百姓沒有任何途徑可以獲得逆襲,商鞅的變法讓秦國老百姓感受到了福利,同時也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和幸福的曙光。如同現代社會的學生家長以及高三學生,將高考視為自己命運的轉折一樣,秦國的老百姓也把參加秦軍、對外戰爭,視為改變自己命運的希望。
  • 為什麼說歷史上商鞅變法被稱為「改革鬥士」?
    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在被捕前,本有機會逃往國外,保全性命,但他卻說:「中國歷史上,少有為變法而流血犧牲的人,假如我的犧牲能換來變法的成功,能挽救國勢衰微的命運,我寧願作為變法而流血犧牲的第一人。」於是,慷慨就義。
  • 如果秦國不實行商鞅變法,秦國國祚豈不是延續更久?
    秦國通過商鞅變法而使得國力強盛,這是人所共知的。賈誼在其《過秦論》中即寫道: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
  •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
    從西部蠻夷的落後諸侯,到最後一統定江山的帝國,秦國的崛起之路,可謂是可圈可點。說起秦國的統一,很多人會想到奮六世之餘烈,而說起秦國的強大,不少人首先映入腦海的就是商鞅變法,那麼商鞅變法究竟變了什麼呢,是制度。
  • 商鞅對秦國多重要?秦始皇一統天下離不開他,秦孝公變法最大功臣
    商鞅在秦國變法成功以後,秦國收回了河西五百裡之地,大敗了強大的魏國,逼迫魏國東遷大梁。01改變秦國命運的人,就是商鞅。可能是上天覺得秦國太不容易,為他們送來了天使商鞅。商鞅真的是秦國的天使,因為商鞅到來前的秦國,幾乎就是被諸國欺負的對象。
  • 商鞅變法,強盛秦國,為何最終還是慘死?
    戰國後期,燕將樂毅率燕、秦、趙、魏、韓五國聯軍滅齊,齊國衰弱。在此時,只有趙國能和秦國爭雄。但沒有商鞅,就沒有強大的秦國。不可否認,這個世上有天才存在。有的人,天生就有大局觀,年紀輕輕,看天下如撥雲見日。商鞅就是。那時候,他叫衛鞅。後封商地,就叫商鞅。魏國重臣公叔痤病重時,曾囑咐魏惠王:「願王舉國而聽之。如不用,當殺之。」意思是,要麼重用商鞅,要麼殺掉。但魏惠王不是伯樂,也很愚蠢,不用商鞅,也沒殺他。
  • 商鞅變法為什麼禁止父子兄弟同宅居住?是否有見不得人的秘密?
    這兩次變法將秦國原有的舊制徹底打破,為秦國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後來的「六王畢,四海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在第二次變法中卻有了這樣一條法令:「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換句話來說,禁止父子兄弟同宅而居。可能很多人不禁會問:「為何商鞅會宣布這樣的規定?」
  • 商鞅並非車裂而死,他死的冤不冤,後世歷代秦王為何不給商鞅平反
    商鞅能夠變法成功,最大的功勞就是秦孝公,秦孝公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秦王,戰國時期的變法,秦國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但卻是最成功的變法,而其他諸侯國的變法,大多都是國君的態度忽變而作罷,很難有像秦孝公這樣徹底支持變法,即使商鞅要處罰自己的兒子,秦孝公都是支持商鞅的,這種堅持的態度才是商鞅成功的基礎。
  • 都是秦國功臣,商鞅為何慘遭車裂,張儀卻能逃過一劫?
    而最先來到秦國的就是商鞅,而這時的秦國可謂是國弱民窮。而當時的秦孝公看見商鞅確實有才華,所以留下商鞅變法強秦,商鞅主持變法以後,秦國日漸強大。從此之後,秦國開始異軍突起,漸漸成為了戰國七雄中最為強大的力量。而這一切不僅歸功於商鞅,還要歸功於另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張儀,他們兩個人,一個是為秦國改變了秦朝法律,而另一個則是為秦國以連橫之勢破解合縱之術。
  • 秦朝滅亡場景有多慘烈?秦朝是怎麼強大的?為何短短兩年就覆滅?
    下來就是軍功制度,按軍功授爵,還有建立縣制,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加強控制和統一,最後就是獎勵耕織,生產多的可免差役。我們從變法中不難發現,變法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鼓勵生產,增強國力,提高戰鬥力和軍事動員能力。
  • 商鞅變法後的儒與法:從秦帝國到漢王朝,誰主導了歷史的進程?
    說到商鞅變法,很多人都能想到徙木立信,還有商鞅悲慘的下場,很難聯想到,一個時代的誕生,和整個中央系統的更新,也就是「王朝化」開始了。一、改革,是為了更好地生存下來每一個國家想要在戰爭之中生存下來,都需要依靠自己的不斷的發展,不斷的發展,就會有不斷的阻礙,就需要變法改革,最先改革的是魏,改革最為成功的,也是最極端的是秦,秦朝的興起來自於改革,最後的覆滅也是因為改革。
  • 作為大秦的功臣,商鞅的變法對老百姓而言真的有利無弊嗎?
    他的能力和創作的歷史功績是不能否認的,但是我們從普通老百姓的立場上來看,商鞅在變法改革上對於管理底層百姓的變法理念是值得我們拷問的。這就回歸到題主問的問題,商鞅變法對秦國發展是有利的,那對於老百姓而言也是有利的嗎?
  • 贏駟為什麼要車裂商鞅?
    商鞅,秦國強大的功臣,如果沒有商鞅,估計歷史的大統一,將會被無限期的推遲。就而從秦穆公到秦康公,到桓公、哀公、厲公等等一直到秦孝公,中間隔了兩三百年,一代君主傳一代,具體關係很遠,這麼算起來,秦穆公是秦孝公的祖宗吧。    而秦惠文王又是秦孝公的子嗣,若論起秦惠王贏駟和秦穆公的關係,二人的關係因為年代久遠而無法捋順,只知秦穆公也是秦惠王贏駟的祖先。  秦孝公重用商鞅使得秦國的國力得到極大的提高,是秦國強大的真正起點。
  • 商鞅的變法是怎麼發起的呢?是他推動了歷史進程上了嗎?
    商鞅的變法是怎麼發起的呢 ?我們看看秦國的那些官僚裡面代表人物甘龍。雖然他是極度的不同意變法,但是他們沒有辦法解決秦國面臨的社會問題啊。況且還有一個衛國變法,君王和申不害的做法簡直廣泛傳播搞得人人都可以做準備。而秦孝公的偉大之處就是不斷做好準備,準備時間都花了一年時間。那些大臣想準備都不知道要準備什麼。因為根本不知道他們兩個在搞什麼啊,久而久之好像忘記了。但是秦孝公和商鞅可沒有閒著,他們一直在準備具體的法律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