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為什麼禁止父子兄弟同宅居住?是否有見不得人的秘密?

2021-02-13 尖端1號

導讀

在上演了一出「立木為信」的大戲之後,左庶長商鞅開始了兩場轟轟烈烈的改革,即所謂的商鞅變法。這兩次變法將秦國原有的舊制徹底打破,為秦國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後來的「六王畢,四海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在第二次變法中卻有了這樣一條法令:「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換句話來說,禁止父子兄弟同宅而居。

可能很多人不禁會問:「為何商鞅會宣布這樣的規定?」

故本文就將從變法之前的社會背景著手,分析秦國禁止父子兄弟同宅居住的主要原因,最後再加以總結和反思。

變法之前的社會背景

①私鬥嚴重;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百姓並沒有分家,而是以一個個大宗族為單位而存在的。宗族之間常常為了爭奪一定數量的土地、水等資源,常常大動幹戈,以至於民間私鬥的規模十分之大。

而此時周圍的六國在諸多方面都要強於秦國,若是秦國任由這些大宗族之間相互鬥爭,難免會損失大量的對外戰力。另一方面,民間的私鬥成風也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秦國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給秦國統治帶來了很大的隱患。

因此,秦國試圖尋求一種改變現狀的方法已經迫在眉睫。

②人口增長和兵源問題;在虎狼環伺的境地之下,唯有多兵、強兵才能擁有立足之地。而商鞅更是自認為在軍事方面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此商鞅的目標更是要成為天下霸主。為了達到這一宏偉目標,人口的增長以及兵源問題就必須解決。

然而在這種大宗族不分戶口的背景之下,國家的戶籍管理存在疏漏,使得宗族之內往往會有很多男丁逃避兵役。再者,父子兄弟不分戶口、同宅而居,對人口的增長也有很大阻礙。

因此,在人口增長以及兵源問題上,秦國也需要一種新法來滿足這種宏觀要求。

③經濟來源問題;不管是井田制的瓦解還是土地私有制的產生,秦國都要比當時的六國要晚一段時間。因此,秦國的經濟實力在一定程度上要弱於其他六國。

除此之外,由於秦國民間私鬥的嚴重,國家用於維護社會穩定的錢財總體量也十分巨大,這在某種程度上直接制約著秦國的經濟。

因此,商鞅認為在節流的同時,還必須要通過開源的方式提高秦國的經濟實力。

所以說,從經濟角度來看,秦國也有著變法的需要。

商鞅畫像

為什麼禁止父子兄弟同宅居住?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是,禁止父子兄弟同宅居住的做法乃是商鞅第一次變法中提出的「小家庭制度」的補充行動。換句話來說,禁止父子兄弟同宅居住主要是力挺「小家庭制度」的推行。

下面就來談談禁止父子兄弟同宅居住的幾個主要原因:

①分而治之,加強社會統治。

正所謂「有道之君,務在弱民」,更何況是在這種宗族太大的社會背景之下。因此,弱民便成為了解決宗族太大的主要有效方法之一。

這一點我們從《商君書》中「民弱國強,國強民弱」便可找到這種治國的思想理念。

所以推行「小家庭制度」,將大宗族分成許多戶,再禁止父子兄弟同住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弱化宗族力量,解決了民間宗族之間的私鬥問題,以至於有了「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的社會現象。

另一方面,宗族的弱化,有效的消除了宗族與國家統治階級的對抗力量,這對於秦國統治來說,是十分有利的。

②增加賦稅,提高秦國經濟實力。

戰國錢幣

面對經濟問題,秦國在節流的同時也選擇了開源。宗族分家,使得一個龐大的團體分裂為眾多小家庭,而當時的賦稅是以戶為單位來徵收的,如此一來,戶口數量的便大大增加,這也使得國家的收入有了巨大的飛躍。

舉個簡單的例子,A宗族3000人,B宗族4000千人,這兩個家族所交的稅收卻是一樣的。而在變法之後,則將這些宗族分裂開來,每戶「十五稅一」,B宗族中將多出1000人進行納稅。

在賦稅這一點上,秦國還明確規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

也就是說凡是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兒子,則這幾個兒子必須自立門戶,分財而居,違者將要承擔雙倍的賦役。

也正是如此,使得秦朝的經濟實力在短時期內得以大增,這為其後來滅掉六國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③增加兵役,壯大秦國軍事力量。

這種「小家庭制度」不僅能夠使得秦國的經濟飛速增長,同時在兵源和人力上也提供了莫大的幫助。

父子兄弟分開以後,使得每戶人家只有一位成年男丁,這將原來大宗族背景之下的逃避兵役的漏洞幾乎完全填補上了,使得秦國的兵源得以補充,也使得秦國的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當然,另一方面也大大減小了對民間戶籍的管理難度,可謂是一舉兩得。

④移風易俗,從戎狄文化中逐漸剝離出來,形成秦國獨立的文明。

《商君列傳》中有載:「始秦戎翟之教,父子無別,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為其男女之別。」

意思就是說,秦國雖然在與戎狄的戰爭中取得勝利,但是其受到戎狄的影響,整個國家的風俗大體上沿襲了戎狄,父子兄弟不分開,男女老少全部居住在一起,而我如今改革,使得他們男女有別,分居而住。

要知道在變法之前,秦國在他國的眼中完全是一種「夷狄之國」的姿態,他們男女混居,根本沒有什麼倫理可言,名聲極差。

所以說推行「小家庭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宅而居,是倫理道德的一種飛躍式進步,也是秦國逐漸從戎狄文化中逐漸剝離出來的一種舉措,這對秦國形成自己獨立的文明做出了無比的貢獻,也為後世分家而居提供了沿襲作用。

商鞅變法

結語

縱觀商鞅變法前後,秦國在面對外部虎狼環伺、國內宗族威脅、經濟和軍事落後的情況下,通過商鞅變法使得秦國逐漸踏上霸主之位。

尤其是在變法中推行「小家庭制度」、「禁止父子兄弟同宅而居」不僅在經濟和軍事上為秦國提供了巨大幫助,同時也瓦解了國內大宗族勢力,解決了內部的不穩定因素,鞏固了國家的統治。

不僅如此,「禁止父子兄弟同宅而居」還將秦國文化從戎狄文化之中剝離出來,形成了自己獨立的文明,對倫理的發展具有著旅程碑式的意義,同時也給後世統治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相關焦點

  • 吳起封官拜相 商鞅變法對後世影響深遠 卻為何都落得慘澹收場?
    這次變法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實行編戶制和連坐制。新法規定,生者登記,死者註銷,以控制農戶和徵收賦稅。按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進行編制,建立相互告發和同罪連坐的制度,一人犯罪,如果同一伍,同一什的人不檢舉、不告發,則與犯人同罪;告發者有獎。  二、推行小家庭政策。
  • 商鞅變法到底有多牛?
    商鞅是何許人也? 什麼是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歷史功績有多大? 首先商鞅是何許人也: 根據史書記載,商鞅原名;公孫鞅,是原衛國某位國君的後代。因為是衛國人,也被稱為衛鞅。
  • 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為什麼不得善終
    商鞅是協助秦孝公推行變法的人。一般認為,秦國真正的強大,就是由於秦孝公的變法,而新法的制定和具體組織實施,則都是出於商鞅。秦國能夠掃平六國,一統天下,正是由於秦孝公的變法奠定了基礎,所以,秦國統一全國,應該是開始於秦孝公,完成於秦始皇。商鞅是一個變法的人,這毫無異議。然而,不管商鞅有多麼大的能耐,他只不過是一個官員,是一個辦事的人,不是主人,主人是國君,也就是秦孝公。
  • 商鞅變法是秦國強大的具體措施
    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衡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他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 秦的大國崛起之路:重讀商鞅變法
    徙木是否真的達到了確立政府信譽的預期,時過境遷,我們已經很難進行準確的評估。不過,以後人的眼光看,徙木事件給了我們另一種深刻的暗示:政府之所以為政府,就在於它為了達到自身目的,從來都不惜採取任何極端的、匪夷所思的措施。事實上,一言以蔽之,商鞅變法果真就是一場極端的、匪夷所思的從政治到經濟,從文化到民風的激進改革。改革的目標是為了大國崛起,公正地說,商鞅做到了。
  • 商鞅變法,強盛秦國,為何最終還是慘死?
    但沒有商鞅,就沒有強大的秦國。不可否認,這個世上有天才存在。有的人,天生就有大局觀,年紀輕輕,看天下如撥雲見日。商鞅就是。那時候,他叫衛鞅。後封商地,就叫商鞅。魏國重臣公叔痤病重時,曾囑咐魏惠王:「願王舉國而聽之。如不用,當殺之。」意思是,要麼重用商鞅,要麼殺掉。但魏惠王不是伯樂,也很愚蠢,不用商鞅,也沒殺他。
  • 商鞅變法讓秦國走向強盛,但它有什麼負面影響呢
    一場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的大變革,在這一場激烈的大變革的舞臺上,作為主角的就是商鞅、吳起等變革者,他們如同是錢塘江潮來臨時翹首以盼的弄潮兒一樣,在時代浪潮的浪峰上舞蹈著。 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這一時期之前,由於大夥沒有趁手的工具,大家種地都是集體勞作,因為一個人種地力有不及。
  • 商鞅對秦國多重要?秦始皇一統天下離不開他,秦孝公變法最大功臣
    從過去一直被諸侯們欺負,到後來被六國諸侯聯合堤防,這樣的變化,其實就是從商鞅變法以後開始的。02商鞅只是操盤手,秦孝公才是秦國最大恩人。商鞅變法有什麼比較新奇的事務嗎?其實並沒有。李悝在變法完成後,曾經寫下了一本書叫《法經》。這本書裡面詳細地講解了他的變法過程和內容。
  • 商鞅變法:有一制度被沿用到今天!奠定秦國大一統,最後卻被施以極刑
    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王嘿然。 ——史記《商君列傳》 今天我們來說說商鞅變法這段兒故事。 · 廢除舊的貴族世襲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行軍打仗按士兵軍功的多少來分配爵位,王室貴族如在軍功上無建樹的,一律消除其貴籍。 這項改革,很大程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是打擊了當時的既得利益者——舊貴族,因此,舊貴族階層對其懷恨在心,也是後來商鞅下場慘烈的主要原因。 ·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 為什麼說歷史上商鞅變法被稱為「改革鬥士」?
    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在被捕前,本有機會逃往國外,保全性命,但他卻說:「中國歷史上,少有為變法而流血犧牲的人,假如我的犧牲能換來變法的成功,能挽救國勢衰微的命運,我寧願作為變法而流血犧牲的第一人。」於是,慷慨就義。
  • 甘龍為什麼反對商鞅變法?甘龍是個怎麼樣的人?
    有野心甘龍是秦獻公上位的重要支持者,收益自然很豐富,在整個秦獻公時期,甘龍的官職、爵位一直在上升,秦獻公末年,已經位列上卿,實際上行使著相國的職責。期間任勞任怨,為秦國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比方說秦獻公的一道主要國策,廢除人殉制,就是甘龍提出的。甘龍在獻公時期做了很大的貢獻秦孝公上位後,重用商鞅進行變法,甘龍作為太師,被高高掛起。
  • 商鞅:影響華夏大一統的變法名臣
    「商鞅變法」與「大秦帝國」之間的烙印也是永遠抹之不去的沒有商鞅可能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歷史都將被改寫一個人的偉大不是生來造就的需要後天的不斷磨礪、學習、成長、積累達到厚積而薄發 ——魏國自然也能吸引很多天下名士而商鞅就是其中最璀璨的那個那時候他叫衛鞅或者公孫鞅商鞅之名是後來衛鞅在秦國變法大成打敗魏國收復河西之地後被秦孝公封於商於之地所以又名商鞅而商鞅那時候的爵位是君所以又被稱為商君他起先棲身於魏國並投身於當時魏國丞相公叔痤麾下職位是中庶子(官職很小,戰國時國君、太子、相國的侍從之臣)在這一時期商鞅飽覽群書廣泛涉獵百家經典對刑法相關的知識尤為感興趣並有著自己十分獨特的見解他對李悝在魏國實行變法的各種書籍也非常感興趣並深受李悝
  • 申不害一心與商鞅較量變法,為什麼韓昭侯死後選擇自殺?
    兩千多年前的申不害就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在選擇變法的國家時,毫不猶豫的選擇了韓國,要與在秦國變法的商鞅一決高下。申不害曾是鄭國小吏,因為韓國吞併了鄭國,他被列為「舊國賤臣」被罷黜歸家耕田。父母憂憤而死,申不害沒有了牽掛,索性一把火燒了祖居老屋,到列國遊學去了。申不害是個奇人,遊遍列國,廣讀博學,自修自研,從來不拜老師。
  •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
    說起秦國的統一,很多人會想到奮六世之餘烈,而說起秦國的強大,不少人首先映入腦海的就是商鞅變法,那麼商鞅變法究竟變了什麼呢,是制度。商鞅變法是春秋戰國時期最為徹底、最為全面的變法,尤其變法後在秦國確立起的軍功制,可以說是秦國能夠完成大一統的基礎條件。那麼為何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因為這些士兵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本篇飛魚就從商鞅變法說起,聊聊被神化了的商鞅。變法措施借鑑了李悝。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在變法推行後,秦國國力自此逐漸增強,商鞅對秦國是有大功也,商鞅因此在秦國也是位高權重,但變法影響了很多人的利益,而商鞅也不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最終落得一個「五馬分屍」慘死結局。變法遭到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舊貴族反對,衛鞅開始舌戰群儒,最終衛鞅所言被秦孝公言好,於是任命衛鞅為左庶長,衛鞅開始制定變更成法,衛鞅擔心秦國的百姓不相信自己,便有了「徙木立信」的典故。《史記·商君列傳》:「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 history致富經商鞅這個死變態
    商鞅略一思索,so easy:禁止糧食貿易,你不種地就沒飯吃;重稅重稅再重稅,讓你無利可圖,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本的生意沒人做。死命貶低商人地位,髒活累活送死活,統統商人先上。2 住群租房還是大別墅,全看你能砍掉多少腦袋。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原因在於商鞅自身
    在變法推行後,秦國國力自此逐漸增強,商鞅對秦國是有大功也,商鞅因此在秦國也是位高權重,但變法影響了很多人的利益,而商鞅也不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最終落得一個「五馬分屍」慘死結局。變法遭到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舊貴族反對,衛鞅開始舌戰群儒,最終衛鞅所言被秦孝公言好,於是任命衛鞅為左庶長,衛鞅開始制定變更成法,衛鞅擔心秦國的百姓不相信自己,便有了「徙木立信」的典故。
  • 大秦發家史:商鞅變法,貧弱小國的崛起之路
    上期說到商鞅與秦孝公一拍即合,決定在秦國實行變法,來謀求秦國的崛起,以便在諸侯爭霸中獲得更多的利益。其實在那個時代,最先採取變法強國措施的並不是秦國,然而雖然其他國家變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於改革得不徹底,所以大都以失敗告終。
  • 秦惠文王處決完商鞅後,為何不廢除商鞅變法的內容?因為他並不傻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誅殺商鞅,秦惠文王的這個舉動,讓秦國的舊貴族們乃至其他六國的人都覺得:秦孝公的去世可能就意味著,轟轟烈烈的商鞅變法面臨人亡政息的局面。尤其是秦國的舊貴族們都以為,自己復位的機會肯定來了,但是實際上並沒有,那麼這其中到底都有哪些的緣故?
  • 史上最成功的變法案例,將秦國帶向繁盛的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
    倘若要說戰國時期最成功的變法,那當屬秦國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地非常徹底的改革運動,改革涉及經濟、政治、軍事三大方面,大力推動了秦朝的經濟發展和增長了綜合國力,為秦國取得最終的勝利打造了堅定的基礎。今天本文將簡單概述一下商鞅變法能取得最終成功的幾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