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商鞅的兒子是誰?揭歷史上商鞅的兒子及後代情況

2021-03-05 青梅煮酒論史

商鞅,中國戰國時期頂頂有名的人物,其憑藉變法而聞名諸侯國,雖說商鞅最後的下場挺慘的,但是,細看歷史先賢們哪一個因變法而有下場好的,就算有也是微乎其微,只不過,商鞅的下場更慘而已,被誅全族。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 接著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邑商,發動邑兵攻打鄭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失敗戰亡。

其屍身被帶回鹹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秦惠文君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族。

至此,商鞅可說是死無全屍,商鞅的事情就可告一段落了,然,事情是不是這樣的呢?

當然不是,下面小編將要為大家介紹的是關於商鞅的兒子,那麼商鞅的兒子是誰呢?

歷史上商鞅的兒子及後代情況如何?

一起來看看吧。

商鞅的兒子是誰?

  關於商鞅的兒子是誰歷史上並沒有記載,不過,據電視劇《大秦帝國》裡記載,商鞅的兒子是衛子嶺,當然,這是小說和電視劇裡的記載,與歷史並無關係。


  但是,據小編所知,《史記·商君列傳》商君,是衛國國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孫氏。

商鞅年輕時就喜歡研究刑名之學,為魏國相國公叔痤做事,擔任中庶子。

公叔痤死後,公孫鞅聽說秦孝公在全國尋訪有才能的人,以圖重整穆公的霸業,向東收復被侵佔之地,於是西去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的關係求見孝公。

孝公與衛鞅談話,不知不覺跪在席上向前移動膝蓋。

談了幾天不覺得滿足。

景監說:

您用什麼道理說中大王的心意呢?

我們大王非常高興。

衛鞅回答說:

我勸說大王用帝王治國的方法建立夏、商、周三代的盛世,但大王說:

『太遙遠了,我不能等待。

況且一般賢能的君王,都希望自己在位時能名揚天下,怎麼能愁悶不堪地等待幾十上百年才成就帝王大業呢?

』所以,我用富國強兵的方法勸說大王,大王就非常高興了。

委任衛鞅為左庶長,終於制定了變更成法的命令。

下令把百姓每十家編為一什,每五家編為一伍。

互相監督檢舉,一家犯法,九家檢舉,若不檢舉,十家一起治罪。

不告發犯法作亂的處以腰斬的刑罰,隱藏犯法作亂的與投降敵人的同樣受罰。

為私事爭鬥,各按情節輕重處以大小不同的刑罰。

從事工商和因懶惰而貧窮的,將他們的妻子兒女全部收為官奴。

  法令已經具備,還沒有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場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招募百姓,有誰把木頭搬到北門就賞給誰十金。

人們覺得奇怪,沒有人敢搬動。

又下令說:

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賞五十金。

有一個人把木頭搬走了,當即就賞給他五十金,以表明決不欺騙。

事後頒布了新法。

新法在民間推行了一周年,秦國的百姓到國都訴說新法不方便的數以千計。

正在這個時候,太子犯了法。

衛鞅說:

新法不能普遍推行,是因為上面不守法。

要將太子繩之以法。

太子是王位的繼承人,不能施加刑罰,於是就處罰了他的師傅公子虔,將他的老師公孫賈處以墨刑。

第二天,秦國的百姓都服從新法。

開始說新法不方便的秦國老百姓又說來新法如何方便。

衛鞅說:

這都是些攪亂教化的人。

全部把他們遷移到邊境。

此後,百姓再也不敢議論新法。

  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一伙人告發商君想造反,派差役捕捉商君。

秦惠王將商君處以車裂的極刑示眾於市,說:

不要像商君那樣謀反!

於是,將商君滿門抄斬。


  由上所述,商鞅是沒有兒子的,不僅沒有兒子,還全族被誅。

商鞅做到了由心到身的為國奉獻。

只是不知道商鞅自己覺不覺得這算不算是四大其所。

而歷代皇帝也差不多都是這樣,用過就扔。

相關焦點

  • 商鞅的妻子是誰?歷史上商鞅的後代都被處了嗎
    商鞅的妻子是誰?商鞅的妻子史無記載。
  • 商鞅到底割了誰的鼻子?
    眾所周知,商鞅變法損及了大秦老貴族們的利益,老貴族們必定想盡一切辦法破壞商鞅新法, 由於商鞅變法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慣例,無論你是皇親還是國戚
  • 歷史:為何是秦國統一天下?商鞅變法到底有多牛?
    商鞅是何許人也? 什麼是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歷史功績有多大? 首先商鞅是何許人也: 根據史書記載,商鞅原名;公孫鞅,是原衛國某位國君的後代。因為是衛國人,也被稱為衛鞅。
  • 商鞅
    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是這種制度的犧牲品。       歷史上,中國人為什麼不幸福?問題的根源在於,一個歷史人物,商鞅。        商鞅實為千古民賊,他的幽靈殘害了二千多年來的中華民眾。蘇軾說,自漢以來,學者恥言商鞅,認為商鞅之名「如蛆蠅糞穢也,言之則汙口舌,書之則汙簡牘。」我覺得還是有說一說的必要。不然,紅腫之處,豔若桃花,真有不少人以為是國粹呢。
  • 歷史上真實的商鞅,跟教科書上的完全不一樣
    商鞅變法不僅推進歷史向前發展,為秦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更構建了後世國家機器、法律制度和經濟結構的雛形。即如此,商鞅為何還會慘遭車裂," 中於 讒誹也二千年"呢? 衛鞅、公孫鞅、商鞅,是同一人嗎? 商鞅本是衛國國君的後裔,原名衛鞅。
  • 商鞅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 商鞅之死:秦王有意殺之,魏國推波助瀾
    這根源在於商鞅是魏國相國公孫座的侍從之臣,並且頗受公孫座的重視,公孫座甚至在自己病死之前欲把商鞅推上魏國的相國之位,但魏惠王卻沒有採納公孫座的意見,反而是既不重用商鞅也不殺他,只是把商鞅晾在一邊。  商鞅在受到秦孝公重用後,本著士為知己者死的態度,對於自己所施行的律法十分鐵面無私,不帶有一絲偏頗,甚至不管觸犯刑法的對象是誰,而這種態度是商鞅後來被誣告而死的直接原因之一。
  • 商鞅,白起,王翦,李斯,誰對秦朝做出的貢獻最大
    那麼,究竟誰是秦國統一大業中的首要功臣?在網友熱議中,呼聲最高的有商鞅、白起、王翦、李斯;另有魏冉、範雎、呂不韋也被廣泛提起。1、商鞅商鞅之於秦國,如同秦王政之於秦國,少這麼一個人,就不可能實現統一大業。商鞅給秦國制定法令,移風易俗;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制定統一度量標準;調節賦稅,鼓勵耕種,鼓勵軍功,使秦國無敵於東方六國。
  • 商鞅並非車裂而死,他死的冤不冤,後世歷代秦王為何不給商鞅平反
    商鞅是秦國歷史乃至整個華夏歷史上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他的影響力體現在對社會深刻的改革,把秦國這樣一個地處西部邊陲的國家,利用變法打造成為一個戰國最為最大的國家
  • 商鞅的變法是怎麼發起的呢?是他推動了歷史進程上了嗎?
    商鞅作為有才有志之士,為一展平生抱負,應令前來。商鞅是個銷售冠軍,如果從歷史正文角度來分析,肯定會說商鞅的法學理念怎樣怎樣好,如何如何適應於當時的秦國,其實以我看來,為什麼能受到秦孝公的賞識,能在秦國順利實施變法,還不是我們這位商推銷員在推銷自己產品時一下子說到人家的心坎裡了。
  • 商鞅死因新說
    只是我感到稍有不足的是,楊東晨的解釋,依然完全滯留於與商鞅本人緊密有關的事實與關係上,沒有把商鞅的死因,從這些個人化和具體性的因果鏈中暫且抽離、提取出來,放到一個更普遍、更一般的歷史範圍和時段中來考察,簡單說就是沒有往前再進一步,視野再開闊些,把商鞅之死放到歷史的某個「大家庭聚會」裡,來探尋商鞅之死的根源所在。  我由此聯想到一句俗語:一朝天子一朝臣。
  • 商鞅:影響華夏大一統的變法名臣
    秦王掃六合 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七百多年的春秋戰國亂世被秦王嬴政成功終結而秦王嬴政也因此被稱為千古一帝不過在說千古一帝之前秦國歷史上有一個人物是無論何時都邁不過去他就是商鞅商鞅是戰國時期秦國歷史上最關鍵的一個人物因為他率先在秦國主持變法使得原本積貧積弱的秦國徹底脫胎換骨在數代君臣的共同努力下最終為秦王嬴政的大一統奠定了堅實基礎
  • 為什麼說歷史上商鞅變法被稱為「改革鬥士」?
    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在被捕前,本有機會逃往國外,保全性命,但他卻說:「中國歷史上,少有為變法而流血犧牲的人,假如我的犧牲能換來變法的成功,能挽救國勢衰微的命運,我寧願作為變法而流血犧牲的第一人。」於是,慷慨就義。
  • 歷史大家說秦孝公和商鞅的微妙關係?或如老夫老妻!
    【本文作者:果城良少】上一篇我們挖出了太子犯法事件的大導演孝公贏渠梁,或許我們應該重新審視這位君主了
  • 商鞅犯了何罪,被剛上任的秦惠文王車裂?
    從上圖可以看出,秦惠文王是秦國的第33位君王,是秦始皇的高祖父,在位19年。秦惠文王名叫嬴駟,他是一個不錯的君王。當政期間文有張儀、武有公孫衍,司馬錯等人。文臣武將濟濟一堂助其東徵西討,嬴駟為秦國的擴張做出了巨大貢獻。(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
  • 秦惠王車裂商鞅的真相-帝王的權利恐懼症
    為了驅逐這種「怕」的主觀心理狀態,他們費盡心機為自己構起最嚴密的安全機制:高大厚實的宮牆,繞護三匝的警衛,嚴禁官員攜帶兵器進宮,級別再高的官員若要上殿接近「陛下」之身,都得由武士夾持,兩把戟劍呈交叉狀擱在其脖子前……崇尚刑法,一代變法名臣求賢入秦商鞅本來的名字叫公孫鞅,是衛國貴族的後代。
  • 秦惠文王處決完商鞅後,為何不廢除商鞅變法的內容?因為他並不傻
    其實這些例子都只不過是毒雞湯而已,因為歷史上的伊尹和姜子牙絕對不可能出身於社會的最底層,原因很簡單,在夏商周三代的社會,一直都是尊奉世卿世祿的規矩。比如商紂王當年因為喜歡身邊的奴僕,而冊封了這些奴僕,給了他們官職,結果,這些行為也成了罪行之一。武王伐紂提到的商紂王的罪名,就有這一點。
  • 商鞅逆反道德欺民霸國
    商鞅是二千四百多年前的歷史人物,本應對已逝的歷史人物,不應去苛責;但他所犯下的罪孽,遺害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他實在是死有餘辜!
  • 歷史上商鞅被處以車裂極刑是變法的成功還是失敗?
    商鞅生平史記記載: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於是,商鞅有了徙木立信之舉!
  • 秦帝國商鞅的名利場之三
    《大秦帝國》商鞅劇照史書記載的這個事情,應該是真的,因為人性的確有見利妄為的黑暗,今天的社會上不也是經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嗎?所以,或者公子卬比較傻比較天真罷,但是公子卬是值得同情的,因為他怎麼也想不到在眾目睽睽之下,商鞅公然用溫情做幌子,做背棄信義的事情。
  • 「公孫鞅」與「商鞅」
    一個人站了出來,是那位提布告的小吏,他伸出手在布告上的「十」字前又添了一個五,賞金頓時成了五十金。商鞅方升 商鞅所頒發的標準量器 上海博物館藏貴族急了:「宗室非有軍功,不得為屬籍。」凡貴族子弟沒有軍功者,不得享受原有待遇。啥?龍生龍鳳生鳳,老爺的兒子咋能當百姓?百姓也急了:「民為什伍,相牧司連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