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給秦國立下大功,最後被秦惠王車裂,死的冤不冤?

2020-12-25 歪史

最近熱播大秦賦,講述了秦國數代人一步步兼併天下的幸苦徵途,最終在秦王政的時候奮六世之餘烈一掃六合。秦人從亡國之餘到主宰天下經歷了將近900年。

讓秦國一統天下的是秦始皇,但是打下基礎的是秦孝公和商鞅,正是因為商鞅變法而迅速崛起,結合關中平原,商鞅把秦國打造成耕戰合一的戰爭機器。這次成功的變法讓秦孝公差點把秦國一分為二,來酬謝商鞅。

不過呢,商鞅這時候還算頭腦清楚,理智而又明確地拒絕了秦孝公,隨後被秦孝公封於商,是為商君。沒多久,秦孝公撒手人寰,繼位的是太子公子駟,他早先因為觸犯新法,被商鞅懲罰。

當然,作為太子,是不能受刑的,於是他的老是代為受過,等他繼位時候,太子的親信和反對新法的人聯合起來詆毀商鞅,一個個要麼公報私仇,要麼中傷詆毀,對於商鞅來說,他非常聰明,於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放眼全天下,首先想到的是回到魏國去,逃跑的路上因為他制定的法令無法投訴,這也是作法自斃的來歷,落魄如喪家之犬的他只好風雨兼程到魏國,但是因為商鞅曾經欺騙過他們,所以拒絕他入境,無處可逃的先是回到自己封底商於。

到了封底,發現很多人都擁護他,所以他突然膨脹起來,然後他就發兵攻打秦國。然後秦惠王就派兵攻打商鞅,精通刑罰的他對兵法不通,被秦軍在渭南一代擊敗,商鞅本人也戰死。

商鞅死後,他的屍體被運回鹹陽,憤怒的秦惠王和其他貴族將商鞅車裂,隨後示眾,並且派人將他的家人全部處死,就這樣,為秦國打下統一基礎的商鞅成了秦惠王的立威工具人,早期聲名鵲起的他此時成為秦國的罪人,叛將。

商鞅之所以身敗名裂,歪史以為是因為得罪太子,而他的嚴刑峻法招惹了很多貴族,即使平民也敢怒不敢言,譬如當時太子犯罪,商鞅把太子的老師處刑,後來秦孝公死後。太子即位,這還能不報仇?

結果呢商鞅對自己太過於自信,昏招頻出,先是逃亡,逃亡不成又反叛,即使有大功也已經死有餘辜了,何況他對太子來說就是罪人仇家。在原來受到嚴刑峻法的貴族集體挑撥之下,商鞅死已經是板上釘釘,註定的!

所以綜合來說,商鞅被殺屬於罪有應得,結怨於前,逃亡不成,謀反於後,被車裂也是他死後屍體被車裂,本人身死不說,還連累家人都被殺,而株連正好是他自己修改的法令,正是作法自斃。

相關焦點

  • 商鞅被秦惠王車裂,當時給他安的什麼罪名?
    商鞅最終被秦惠王車裂,當時給他安的什麼罪名呢?當初公子虔一班人告發商鞅要造反,所以商鞅是以謀反罪被殺死在鄭國黽池,秦惠王將其五馬分屍示眾。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強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公子,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
  • 被車裂而死的商鞅
    商鞅初到秦國的時候,秦國地位低下,被中原各國瞧不起,六國卑秦,不與之盟,其他國家都不屑與秦國結盟,在這種情況下,商鞅與想改變蠻夷之名的秦孝公一拍即合,受到重用,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秦國的政治、經濟、軍事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國力大增,秦軍一躍成為虎狼之師。
  • 贏駟為什麼要車裂商鞅?
    商鞅,秦國強大的功臣,如果沒有商鞅,估計歷史的大統一,將會被無限期的推遲。就是這樣一位對秦國盡心盡力的法家學派的謀臣,最終的命運卻是比別人死得更慘!    有這樣一句話,叫「不作死就不會死」!商鞅要是早知道有這樣一句話,估計也不會有如此的下場!    想要理清商鞅的仕途和結局,不得不提這樣幾個秦國的君主:    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
  • 商鞅並非車裂而死,他死的冤不冤,後世歷代秦王為何不給商鞅平反
    因為一旦秦王想抓商鞅,商鞅橫豎就是個死,如果被抓了,公子虔那幫人一定饒不了商鞅,如果逃了,同樣是觸犯了秦國法律,還且還多了一條畏罪潛逃的罪名,但是這個時候商鞅的逃亡之路非常奇怪,也非常不合理。以史記的記載來看,商鞅逃跑後,確實有起兵謀反的舉動,最終兵敗被殺,也就是說商鞅在起兵過程中就已經戰死沙場了,然後商鞅的屍體被送到秦朝都城鹹陽,被秦惠文王施以車裂大刑,也就是說商鞅死了之後,屍體還受了大刑,那麼問題來了,商鞅的死到底冤不冤枉?
  • 你說,商鞅死得到底冤不冤?
    (圖)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年—前338年),《越絕書》作秦平王,嬴姓趙氏。《史記索隱》記載名渠梁。戰國時秦國國君,秦獻公之子,在位24年,諡號為孝。所以我們看,不要以為烏獲和任鄙只是兩個沒有頭腦的草包,他們在商鞅手下,曾經做過如此大事呢。看來,是人才蠢材還要看使用的人。就像烏獲與任鄙,在商鞅手下,這就是關鍵時刻的人才;在那個只會爭強鬥狠的秦武王手下,就都成了助紂為虐的蠢材了。擒住公子卯之後,商鞅又讓烏獲扮成公子卯的樣子,任鄙作為他的侍從陪伴左右。二人賺開了吳城的城門。一頓衝殺,讓魏軍不能把城門關上。
  • 秦惠王車裂商鞅的真相-帝王的權利恐懼症
    商鞅作為秦國變法成功的最大功臣,將一個貧窮落後的西部蠻夷脫變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在陳說了成霸業之道與強國之術後,秦孝公對商鞅已是非常的賞識了,他立即決定任用商鞅治理秦國。在商鞅與孝公討論政事時,秦孝公雖然被商鞅提出的霸業之道所吸引,但心中不無疑慮,因為通過和商鞅的交談,孝公知道要在當時的環境下成就霸業,必須先要移風易俗、變革法紀。
  • 秦惠文王為何一即位便殺掉了功臣商鞅?
    然而,在我國古代確實曾經存在過此種刑罰,不過曾經有幸或者說極其不幸享受過這個待遇的不超過10個人。而我們今天的主角——商鞅,算得上其中最為出名的一位。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史記.商君列傳》車裂之刑公元前337年,秦孝公病逝,19歲的秦惠文王嬴駟即位。即位之初,便以謀反罪誅商鞅。
  • 商鞅之死朗誦(普通話練習最好素材)
    秦 國,秦 國 你們的商君 將在這裡 永遠的 消失了,他將自己的生命 澆鑄進這 秦國的大鼎之中,他用自己的生命鑄造起這裡的輝煌,而今天他卻被自己拯救過的人們 暴誅了!伊 一 呀!哈 哈 他 死啦,他走啦 ,他升天吶!是 他升天那!
  • 《鬼谷子的局》對秦國有大功的商鞅,為什麼被秦惠文王車裂了
    可以說,商鞅的變法,奠定了秦國的經濟與軍事基礎,為後來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做了準備。就是這樣一個對秦國有不世之功,是秦國臣大功臣的人,卻在秦孝公死後,被秦惠文王以叛國罪車裂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雖然這一招頗為有效,商鞅變法順利推行,但是卻種下了禍根。要知道,贏駟是秦國未來的國君,而贏虔是秦國的太傅,在秦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得罪了這兩位,未來是什麼樣子,可就難說了。秦孝公在位,有著秦孝公庇佑,商鞅可以高枕無憂。但是一一旦秦孝公去世,得罪了秦國所有世族和贏駟,又與贏虔結了仇,商鞅的日子可就岌岌可危了。
  • 商鞅為強秦打下根基,慘遭車裂卻無一人可憐,老秦人:死不足惜
    商鞅,衛國人,原名衛鞅,由於自己所在的衛國並非強國,且國土面積狹小,國君也無大志,於是滿懷一腔熱血的商鞅寄希望於在大國一展抱負,恰好遇見了秦孝公廣招賢才,被招賢令中懇切的強國之心所感染,於是加入了秦國。商鞅深得秦孝公重用,在秦孝公強力支持下,商鞅變法在秦國轟轟烈烈地展開了。昔我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裡。
  • 商鞅以死完成護法,車裂換秦不裂,嬴渠梁嘆: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秦國地處西方,資源缺乏,地域不廣,被魏國為首的山東六國欺負得只剩一點地盤,自己的國都櫟陽才一丁點大,繁榮程度比不過魏國一個普通城池。加上敗仗之後,把好的土地都割讓了,秦國當時已經沒有任何「價值」。在西方孤零零的勉強維持著,就像一座孤城,毫不起眼。衛鞅變法時期,甚至沒有外國探子過來打探消息,以至於一直認為秦國很渺小,很脆弱,發展很落後。
  • 秦惠文王繼續以商鞅之法治國,卻為何一定要殺了商鞅呢?
    秦能一統天下,商鞅變法功不可沒,如果沒有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秦國或許永遠就是那個躲在西面,風氣不開,國力不強的蠻夷國家。秦孝公重用商鞅,在秦國進行商鞅變法,秦國得以強大。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讓商鞅之法在秦國繼續下去,但是卻為何一定要將商鞅殺掉呢?
  • 商鞅為秦國立下大功,公子虔誣陷他謀反的時候,為何不做辯解?
    秦軍清理完戰場之後,商鞅的屍體被運回秦國國都鹹陽,為了洩憤,他們依照商鞅制定的法律將商鞅的屍體車裂。正應了商鞅自己的話:作法自斃。同樣,依照商鞅的法律,他的宗族也被誅殺。如果死後泉下有知,不知商君做何感想?
  • 白起之死,到底冤不冤?
    不過對於一個特殊的老人來說,這一天卻是他在人世間的最後一天。面對王送來用以自裁的寶劍,他問了一句:王為什麼要殺我?我的罪名又是什麼?是啊,人死總要死個明白吧。如果連為什麼死都不知道,那一個人得死的多麼憋屈!但這一句話問出來,前來送劍的軍士卻無言以對。這個蒼老而威嚴的男人,曾是大秦王國上下無數人仰視的存在,他是軍人的偶像,他也是王國的依仗。曾經,只要有他在,大秦的軍隊就無所畏懼。
  • 嬴駟殺商鞅真是為了「一己之仇」麼,這樣你就小看了這位帝王
    先來了解商鞅之死的原因,你就會覺得商鞅之死並非秦惠王個人主觀意識,而是商鞅自己埋下的伏筆。商鞅被秦惠王(秦孝公之子)實行車裂之刑慘死,很多人以為商鞅之死是秦惠文王主觀意識要致商鞅於死地,實則不然,秦惠文王也是為了穩固自己剛即為的政權,最終再三權衡不得不致商鞅與死地,那麼嬴駟(秦惠文王)為何要殺商鞅呢?原因如下。1、商鞅之死因變法埋下的伏筆。
  • 商鞅變法,強盛秦國,為何最終還是慘死?
    戰國後期,燕將樂毅率燕、秦、趙、魏、韓五國聯軍滅齊,齊國衰弱。商鞅明白了:「秦公志不在王道。」要求景監第三次引見,並保證這次一定能說服秦孝公。於是,第三次見面,商鞅劈頭就問:「當今天下四分五裂,您難道不想開疆拓土,成就霸業麼?」秦孝公立刻精神了,他要的就是霸業!聽著聽著,秦孝公不再矜持,握住商鞅的手:「請先生教我。」拉關係、行賄、甚至獻身,是進入官場的必要手段。
  • 商鞅為什麼會被車裂?你覺得他死得冤嗎?
    公元前337年,商鞅在鹹陽城被處以車裂的酷刑,商鞅為什麼會落得如此下場呢? 公子虔被割去了鼻子,公子賈臉上被刺字,如此,政令暢行無阻,但商鞅卻得罪了當時的太子,後來的國君。所以,孝公去世,太子登基,公子虔立即狀告商鞅謀反,秦惠文王一直對當年刑罰之事耿耿於懷,於是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到商邑,起兵攻打鄭縣,兵敗被殺,屍體被帶回王宮,處以車裂極刑,同時滅族。
  • 商鞅死因新說
    五馬分屍是通俗的說法,《商君列傳》說的是車裂,但車裂的說法太「文雅」,有點含糊不清,很難直觀地引起人的強烈震撼感,五馬分屍就要簡明直接得多,不過含義卻有了變化。在電視劇裡,一個大活人商鞅,被綁在五匹馬車中央,活活給撕碎了!這的確更符合人們的想像和趣味,或者說更對人們的潛在胃口。但五馬分屍五馬分屍,說好的是「分屍」,怎麼成了「分人」了?事實上,車裂作為古代一種磔刑,是加之於屍體上的。
  • 老師不會告訴你,關於商鞅之死,其實是秦惠王的一次政治作秀
    關於商鞅之死,其直接原因乃是與秦惠王的私人恩怨。話說當年秦惠王還是秦國公子的時候,因觸犯秦國法令而獲罪。原本按照周朝禮法,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秦惠王自然不算犯法,但變法之後的秦國,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即使你是國君之子也不可以。當然,畢竟是未來天子,上刑恐會傷其身體,實在不妥。
  • 從"裂土為候"到遭受"車裂之刑"的囚徒—商鞅的人生軌跡
    但秦孝公死後,商鞅卻為何被秦國的太子黨施以車裂之刑呢?一、 商鞅入秦秦孝公求賢令一出,各諸侯國的有識之士齊聚秦國等候選拔。秦孝公的求賢令為何具有如此的威力,他在求賢令中用"甚光美"闡述了秦穆公的輝煌,同時也用"諸侯卑秦"的字眼數落秦穆公之後祖先的不光彩,同時也描述了秦獻公和自己的志向,並且用"吾且尊官,與之分土"的厚賞來招攬天下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