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為秦國立下大功,公子虔誣陷他謀反的時候,為何不做辯解?

2021-02-22 歪史

公元前338年,這一年對秦國來說,是非常不尋常的一年,秦國崛起的核心人物秦孝公病逝,其子秦惠文王繼位。就在國喪期間,貴族帶頭大哥公子虔指責秦國變法的執行人商鞅謀反。

對於這一切,來得太突然,商鞅顯然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即沒有打算謀反也沒有打算抵抗,直接掛印封金逃跑,可惜出邊關的時候因為自己制定的法律而無處逃生,後來轉轉兜兜抵達魏國,因為曾經騙過魏國人而被拒絕入境。

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商鞅只好悄悄地返回自己的封地商於,到了這裡既沒有給自己辯解,也沒有給新的秦王解釋自己為啥逃跑,也沒有說明為啥又跑回去。而是做了一個神仙操作,發動自己封地的士兵攻打鄭縣。

這招神仙操作無異於告訴秦王,我真的反了,公子虔沒有說謊,於是,年僅十九歲的秦惠文王發兵平叛,商鞅苦心訓練出來的秦軍沒有股份他的苦心,大敗商鞅的士兵,商鞅本人也陣亡。這場莫名其妙的叛亂就此平定。

秦軍清理完戰場之後,商鞅的屍體被運回秦國國都鹹陽,為了洩憤,他們依照商鞅制定的法律將商鞅的屍體車裂。正應了商鞅自己的話:作法自斃。同樣,依照商鞅的法律,他的宗族也被誅殺。如果死後泉下有知,不知商君做何感想?

不過有意思的是,雖然商鞅和秦孝公都死了,他們主導的新法在秦國完整地保存下來,為此後秦國東出奠定基礎,可以不客氣的說,沒有商鞅,也就沒有此後秦始皇一統天下的可能。

既然商鞅這麼重要,有這麼大的功勞,為何自己被誣陷謀反,死後不僅被車裂,還要禍及全家?為何秦國人沒有一點感激之心?

歪史以為,商鞅自己的結局,正是他自己造成的,也應了那句作法自斃的偈子,如果不是他自己冷酷的刑法,肯定不會招來那麼多的仇敵,恰恰因為他當權時候恣意妄為,才導致身死族滅的處境。

依照秦孝公的信任和縱容,商鞅的新法雖然效果卓著,但是不分青紅皂白,一視同仁的做法讓眾多早就習以為常的貴族們懷恨在心,譬如太子因為觸犯刑罰而懲罰他的老師,公子虔因為觸犯刑法而被挖去鼻子。

公子虔是秦孝公的哥哥,太子就是秦惠文王,他們所犯的都是一些小事情,但是商鞅為了殺一儆百故意重型懲罰,這就給自己埋下禍根,後來帶頭的就是公子虔,以及眾多的受到懲罰的宗室貴族。

他們聯合起來指責商鞅犯了十條大罪,商鞅聽到之後就直接逃跑,因為他明白自己的新法早就讓這一幫貴族當作仇敵,別說秦國會感激他,這事秦國的掌權者沒有一個不想拿秦國出氣的。

作為明白人的商鞅,自然知道這樣的處境,知道辯解沒有任何用處,秦國也不會感激他的功勞,反而因為他的刑罰懷恨在心,逃跑才是上策,可是他的做法讓他逃跑也沒有去楚,只好返回去困獸猶鬥。

不能坐以待斃的他想著憑藉自己的能力反殺,結果沒了秦孝公的他啥都不是,反而坐實了謀反,最後被車裂,全家被殺都不過分。

相關焦點

  • 商鞅為什麼會被車裂?你覺得他死得冤嗎?
    商鞅變法可以算是戰國時期最成功的一次改革,他讓秦國從公國一躍變成了王國,並且已經為它繼續發展成帝國鋪好了道路。在商鞅死後十四年,秦惠文王稱王,一百零四年後,秦國一統天下,嬴政稱始皇帝。就是這樣一個社稷之臣,最終卻死於非命。
  • 商鞅作為外人,為何敢削掉公子虔的鼻子,進入真實的歷史一探究竟
    公子虔並不一定是秦獻公之子。《大秦帝國》作為歷史小說把公子虔設定為秦獻公長子,這是增加戲劇衝突性,表現秦孝公和商鞅變法的決然,但是在史料中沒有看到記載公子虔一定是秦獻公長子的史料,只能說公子虔是秦國宗室的一個成員。在這個前提之下,我們才能更加看清歷史真相。
  • 商鞅並非車裂而死,他死的冤不冤,後世歷代秦王為何不給商鞅平反
    謀反是重罪,是要被誅滅三族的重罪,但是,給商鞅定罪的是秦國新一任國君秦惠文王,從史記的記載來看,商鞅並沒有任何謀反的罪證,僅僅因為公子虔一幫人誣告,秦惠文王就派兵捉拿商鞅,到了這個時候,商鞅就看出來了,並不是他犯了罪,而是秦惠文王要捉拿他,如果按照正常的程序走,商鞅認為自己被捉了之後,就永遠不可能再出來了,所以他選擇了逃跑。
  • 商鞅為什麼敢於得罪公子嬴虔,原因其實不簡單!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戰國策》記載秦孝公臨死前打算傳位給商鞅,商鞅堅辭不受。秦孝公去世後,公子嬴虔誣陷商鞅謀反,商鞅帶領邑兵與變法後的秦軍作戰,死於自己訓練出來的秦國新軍,屍體被帶回鹹陽車裂示眾。商鞅原本可以有一個更好的下場,問題的關鍵就在秦孝公的哥哥嬴虔。
  • 商鞅被秦惠王車裂,當時給他安的什麼罪名?
    商鞅最終被秦惠王車裂,當時給他安的什麼罪名呢?當初公子虔一班人告發商鞅要造反,所以商鞅是以謀反罪被殺死在鄭國黽池,秦惠王將其五馬分屍示眾。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強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公子,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
  • 商鞅的妻子是誰?歷史上商鞅的後代都被處了嗎
    嬴熒玉是孫皓暉先生的長篇小說《大秦帝國之黑色裂變》中虛構的女主角,也是劇中商鞅的老婆。熒玉是秦獻公的小女兒,秦孝公和公子虔的小妹。她是一個非常開朗陽光的美麗公主,不帶一點嬌氣,頗有巾幗豪俠氣概,且心懷家國,為了國家和愛人可以做任何事。曾化名黑林,男裝跟隨景監去打探六國分秦之事。在安邑洞香春見到衛鞅,心生傾慕之意。
  • 秦惠文王為何一即位便殺掉了功臣商鞅?
    然而,在我國古代確實曾經存在過此種刑罰,不過曾經有幸或者說極其不幸享受過這個待遇的不超過10個人。而我們今天的主角——商鞅,算得上其中最為出名的一位。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史記.商君列傳》車裂之刑公元前337年,秦孝公病逝,19歲的秦惠文王嬴駟即位。即位之初,便以謀反罪誅商鞅。
  • 商鞅之死朗誦(普通話練習最好素材)
    這四野的烈火 正在熊熊的燃燒,這是我親手將它點燃的,而我 將在這騰騰的烈焰中 化為灰燼,商 君!你被自己點燃的火焰吞噬了。秦 國,秦 國 你們的商君 將在這裡 永遠的 消失了,他將自己的生命 澆鑄進這 秦國的大鼎之中,他用自己的生命鑄造起這裡的輝煌,而今天他卻被自己拯救過的人們 暴誅了!伊 一 呀!哈 哈 他 死啦,他走啦 ,他升天吶!是 他升天那!
  • 商鞅是當時秦國二號人物,為何不逃走而被車裂?其中原因令人敬佩
    一、趙良的提醒商鞅忘記了,他本來不過是一名賓客而已,體內流的是衛國的血,和嬴秦沒有關係;他忘記了,支持他「大幹特幹」及「堅持幹到底」的,也不過是秦孝公一人,而不是那批人數眾多的貴族;在這樣的形勢下,商鞅簡直身在陷阱之中,隨時都有殺身之禍。但是,以商鞅的聰明才智,他真的看不出似此危機嗎?
  • 戰國歷史:商鞅詭詐欺故交,全殲魏軍雪前恥
    商鞅,姓公孫,名鞅,原是衛國的公子,年輕時好刑名之學,也就是先秦諸子中的法家學派,在魏相公叔座手下任中庶子,管理公族事務。公叔座認為商鞅很能幹,還沒有來得及向魏惠王薦舉他,自己便病倒了。公叔座隨後命人把商鞅叫去,告訴他說:「剛才大王問我誰可以繼我之後為相,我推薦了你,看樣子他很不樂意。後來我又勸他殺你,他點了點頭。我這是先君而後臣,你趕快逃走吧,別讓他把你抓住了。」商鞅說:「你太過慮了!他既然不能聽你的話用我,又怎麼會聽你的話殺我呢?」所以商鞅不曾逃跑。
  • 【文史百科】商鞅的兒子是誰?揭歷史上商鞅的兒子及後代情況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 接著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邑商,發動邑兵攻打鄭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失敗戰亡。其屍身被帶回鹹陽,處以車裂後示眾。秦惠文君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族。
  • 狄仁傑被誣陷入獄,武則天問為何承認謀反,他答:不承認早被打死
    狄仁傑曾承認過自己謀反,但武則天卻沒有因此殺了他,反而讓他繼續做官。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其實狄仁傑並沒有真的謀反,只不過是屈打成招罷了。在唐周之際,武則天為了掃平阻擋自己當皇帝的勢力,任用酷吏,履行大獄。更是有很多出了名的酷吏來專門污衊大臣,隨意給他們安個謀反的罪名,就把人抓到大牢中去。你如果不承認,那就用酷刑,整得你體無完膚,求生不能,求死不能。
  • 權力漩渦中的無奈:商鞅為何刻薄寡恩?
    還主動減低處罰,人家雖然被處罰了,說不定不光不恨你,還會感激你放他們一馬。何必這麼一根筋,把太子,武將領袖公子虔,文官領袖公孫賈一次性都給得罪了,一個貴族鼻子沒了,以後怎麼見人,一個文官臉上刺了字以後該怎麼混官場,商鞅這不光是要殺人,他還要誅心啊,被施刑的人該多恨商鞅,實在是太傻了。        其實,用權謀的眼光看,咱們就會發現商鞅的用心良苦。
  • 吳起封官拜相 商鞅變法對後世影響深遠 卻為何都落得慘澹收場?
    吳起上任後就審定律令,明確法規,將一些無關緊要的職位都裁掉了,他撤銷王族遠門旁支的供養,用來撫恤作戰的士兵。採取這些措施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斥退那些馳騁遊說的人,使兵力強盛。這樣一來,楚國的國勢大增,向西出兵討伐秦國,向南平定百越,向北吞併了陳、蔡,擊退了三晉軍隊。楚國的強盛使諸侯各國都感到不安。
  • 商鞅給秦國立下大功,最後被秦惠王車裂,死的冤不冤?
    不過呢,商鞅這時候還算頭腦清楚,理智而又明確地拒絕了秦孝公,隨後被秦孝公封於商,是為商君。沒多久,秦孝公撒手人寰,繼位的是太子公子駟,他早先因為觸犯新法,被商鞅懲罰。當然,作為太子,是不能受刑的,於是他的老是代為受過,等他繼位時候,太子的親信和反對新法的人聯合起來詆毀商鞅,一個個要麼公報私仇,要麼中傷詆毀,對於商鞅來說,他非常聰明,於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商鞅,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人,在衛國內可稱為「公孫鞅」,因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後裔,為表明商鞅擁有衛國國君的血統,也可稱為「衛鞅」,之後去往秦國,為秦國推行變法因功被秦國國君秦孝公賜予十五個邑的封地,封號為「商君」,後史稱為「商鞅」,這就是商鞅名字的由來。商鞅所在的衛國是周朝時期的姬姓諸侯國,是眾多姬姓諸侯國中存在最久的諸侯國,也是最後滅亡的。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原因在於商鞅自身
    商鞅,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人,在衛國內可稱為「公孫鞅」,因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後裔,為表明商鞅擁有衛國國君的血統,也可稱為「衛鞅」,之後去往秦國,為秦國推行變法因功被秦國國君秦孝公賜予十五個邑的封地,封號為「商君」,後史稱為「商鞅」,這就是商鞅名字的由來。商鞅所在的衛國是周朝時期的姬姓諸侯國,是眾多姬姓諸侯國中存在最久的諸侯國,也是最後滅亡的。
  • 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為什麼不得善終
    商鞅說:「不會有事,既然大王沒有聽從您的話任用我當相國,他又怎麼會聽從您的話殺我呢?」所以並沒有離開魏國。直到公叔座死後,商鞅聽說秦國孝公下令求賢,這才離開魏國到了秦國。一般人聽說國王應允了要殺他,肯定會馬上逃離,即便是為了避一時之急,也會這樣做,但商鞅卻看到,公叔座建議國王殺他是因為才能,既然國王不認為他有大才能,又怎麼會殺他呢?這的確不是一般人所能夠做到,可以說是非常規思維。
  • 你說,商鞅死得到底冤不冤?
    ,關於商鞅的死,歷史學家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他是動了權貴的利益,有人說,他是太不把新君當回事了。這些啊,其實都不是根本。試想,他要是得民心,百姓怎麼能爭相食其肉呢?所以啊,要想知道商鞅是怎麼死的,還要從他怎麼來的說起。要說商鞅,就要先說魏國。其實,從什麼時候算是戰國的開始呢,個人認為就是三國分晉。晉一分為魏、趙、韓三國,其中魏國應該算是繼承了正統的晉國衣缽。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五六:利害從來識所存—商君列傳(下)
    商鞅準備變法,新法法令公布前,他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國都市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下令說如果百姓中有人能把木頭搬到北門就賞十金。百姓們覺得這件事很奇怪,沒人應募。商鞅又提高賞金說,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五十金。有一個人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做了,當場就得到了五十金,商鞅藉此事表明令出必行,絕不欺騙,隨後秦頒布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