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哲學,老子與孔子是如何評價水的?

2021-01-13 讀經論道

有一天,孟子的一個弟子徐子好奇的跑來問孟子:

「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

孔子多次「水呀水呀」得讚嘆水,水有什麼好讚嘆呢?

孟子回答他:

「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孟子說水從源頭滾滾流出來,不論白天黑夜源源不斷,不見停歇。它流到坑窪地帶,就慢慢積攢成水坑、池塘、湖泊,等湖泊中水滿便又繼續往下遊流去,最終匯入大海。

可如果是無源之水,比如七八月時候的大雨,雖然來勢洶洶,一瞬間就把水溝積滿,但用不了多久水溝就會幹涸掉。

這其實與人的學問之道是一樣的,不論是古代人談的學問修養問題,還是當代這種分科之學,學習最怕「三板斧」,看起來學問水平還不錯,其實肚子裡是半瓶子晃蕩。

或是純粹為了撐面子,只學些糊弄人的皮毛本事,這都不是真正的治學精神。

真正的學習,應當如有源之水一樣,有本有源,不驕不躁,長久不斷的精進。遇到窪地就先填滿,然後再繼續流淌,把基礎打得扎紮實實。

如此一來最終才能夠匯入大海,實現廣博宏大的局面。

所以孟子緊接著做了一個結論:

「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人們都愛聽恭維自己的話,這是虛榮心的緣故,而且人們往往聽著聽著便昏了頭,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斤兩了。

孟子告訴我們,名聲超過了自己的實力,這種情況君子是以之為恥的。

我們立身處世一定要注意,絕大多數恭維的話都是假的,聽不得。

而恭維出來的虛名,尤其是高於自身真實實力的虛名更是要不得。

就比如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紙上談兵談的非常漂亮,講理論大家都說不過他,結果便自認天下無敵。

可實際到了戰場便全然慌了手腳,以致長平之戰大敗,趙軍四十萬人被殺,自己也中箭身亡。

這就叫「聲聞過情」,這一點值得我們注意。

其實不光孔子讚嘆水的品行,有一個人比孔子還喜歡水,那就是老子。

老子講: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孔子站在儒家修身的角度講我們要效法有源之水的源源不斷,提出我們對自身學問修養的提升也應當如此。

而老子則是站在道家的角度講這世間最大的善,就是水這種甘居下流、無私包容的品性。

古話講「到江送客棹,出嶽潤民田」,水滋養萬物,默默做著它能做到的一切,但從不自我彰顯。

所以老子評價「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能夠自甘下流,去默默承載包容一切的惡,這基本接近真正的道了。

而依循若水之善,老子給我們提出七大做人準則: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由心境的改變,到對外展現出滋養萬物,信言正治的立身處世的態度,進而做到以水一樣動靜平常、與物無爭的狀態去調和萬物,便猶如天道般似有似無卻不乏妙用,無為而無不為了。

這是儒、道兩家聖人在不同立場下對水的感悟,儘管兩家學說看似觀點並不相同,但其實其根源處二者是有著相似之處的。

比如後面孟子就提到: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幾希就是很少的意思,之所以不同於禽獸的人那麼少,正是因為一般人都往不同於禽獸的方向發展,而君子保留著禽獸的本質。

這句話聽起來非常彆扭,似乎在說君子就是禽獸,但其實並不是。

禽獸代表著動物,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動物時刻都能保持本性,而人在後天侵染下基本都喪失了本性。

俗話講「虎毒不食子」,老虎都知道不傷害自己的孩子,且禽獸一心只想吃飽肚子,絕對不會有惡意去殘害別的生命,可人呢?

自古以來,人們為了金錢名利,殺子、弒父、奪妻等等案例數不勝數。

如此來看大部分人還真的不如禽獸呢。

所以這句話孟子正是與前面所推崇回歸「赤子之心」的主張相呼應。

人如果能保持本性,那麼便如孟子所講:

「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比如上古時期的聖人舜,他便從天地萬物中找到規律,然後遵循規律去觀察人倫世界,建立符合天地規律的人倫大道。

這種行為用道家的話講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順勢而為的典範。

而孟子的總結是「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真正的仁義並不是人為創造的教條,而是符合天地義理的人倫大道。

聖人治理天下從不是「行仁義」,而是遵循大道自然使得「仁義行」。

所以,儒道不分家,其實儒道兩家思想在根源上的精神是一致的。

這是一些讀《孟子》的心得,與大家分享。

相關焦點

  • 孔子讚譽老子為龍,而老子卻稱孔子為鳳,是說孔子有女性特徵碼?
    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史記 老子列傳》)《莊子外篇·天運》對這次孔子問禮描寫的更細緻:這一次是孔子第三次問禮於老子了,此時孔子剛過五十一歲生日,雖然一手創辦了天下第一所私立大學,門牆桃李三千,堪稱空前。但千頭萬緒的事情太多,常有失落感,於是驅車南下,到陳國拜望老聃去了,那時候老子在陳國的沛縣。
  • 孔子3見老子,老子說了3段話道出傳承千年的智慧,值得後世學習
    孔子和老子,我們都知道,在我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孔子和老子是兩位具有代表性和開創性的人物。他們是中國文化的兩位最偉大的思想大師,對中國文化的走向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也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性格。作為儒家與道家學說創始人,雖然老子和孔子在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上,都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但他們都生活在春秋晚期,基本同處一個時代,諸多文獻和考古資料都證實孔子曾多次向老子問禮。第一次會面歷史上孔子第一次會見老子時,老子還在周王朝藏書室中做史官。
  • 老子和孔子4段對話,影響中國2500年!
    孔子曾拜見老子,問了幾個問題,孔子十分佩服。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感悟:孔子要推行仁義,但是人生短暫,怕不能施行,因此感嘆煩惱。老子卻說:仁義這個東西,順其自然,不要人為推動。
  • 道家精髓: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其實很簡單,很多人卻理解錯了
    比如蘇格拉底,釋迦摩尼,還有中國的孔子和老子等人都是在這一時期誕生的。在中國影響最大的兩個學派,一個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另一個則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了。孔子要晚老子一輩,歷史記載中孔子曾數次向老子問學。兩位大思想家見面自然是別有一翻盛狀,在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便曾記載過這樣一段兩人相遇的故事。孔子遊學來到魯國,問學於老子。
  • 都說「上善若水」,到底什麼意思?其實很簡單,很多人都誤解了
    孔子和學生子貢一起看「東流之水」,子貢好奇地問老師:「為什麼君子見『大水』必須要觀看呢?」孔子解釋說,水和很多東西都相似,它似德、似法、似義、似道、似勇、似正、似志、似察、似善化,包容萬象,妙不可言。其實,孔子自己也曾經向老子求學,從老子那裡學到了水的智慧。
  • 《世界眼中的中國聖賢 漫畫 老子 王陽明 孔子》出版發行
    老子、孔子與王陽明是影響世界歷史、文化的人物,他們在國際上受到廣泛認可,其影響無遠弗屆。但通過人物主題漫畫徵集這一形式來全面表現中國古代聖賢在全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漫畫家心目中的形象,是一件前所未有、意義非凡的事情。
  • 水,「大智若愚」的核心原素!
    國人的傳統智慧「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 」在《史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
  • 孔子如何成為「至聖先師」?
    中國的很多城市有文廟,文廟正殿會懸掛孔子畫像,上面通常會題寫「大成至聖先師」或「萬世師表」幾個字,意思是最有成就的、達到聖人境界的老師,是後世的表率。那麼,孔子是如何成為「至聖先師」的呢?史書記載,孔子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十七歲時,母親也離世了,天地間只剩下他孤零零一個人。
  • 「上善若水」啥意思?原來人們都誤解了,帛書本出世後才真相大白
    被稱為「萬經之王」的《道德經》,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但就是這樣一本這麼重要的名著,竟然被人們篡改。被篡改後的《道德經》還成為了通用版本,誤導了人們很長一段時間。一是「上善若水」和「上善似水」,這裡看起來其實意思差別並不大,「若」是好像的意思,「若」也是好像的意思,所以改版與原版在這裡相差並不大。二是「不爭」和「有靜」,雖然大意上都是在說水不爭不搶的本性。
  • 「美眉」老子的出生,比孔子高明幾許?
    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是這樣記載孔子的出生的:「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叔梁紇與一個姓顏的女人「野合」,然後生下了孔子。孔子還是看看老子的閃亮登場吧。不像孔子,「生而首上圩頂」,一生下來,頭頂上就四邊高中間低,像一個山谷,於是名字也叫孔丘。更奇妙的是老子的出生。他媽媽81歲時才生下他。
  • 對話孔子|如何用哲學方式去思考和閱讀《論語》?
    隈研吾的看法是否正確姑置不論,重點是他對本身不是哲學作品的現代混凝土建築施以了哲學思考。換言之,他「哲學地」閱讀、思議、考察、檢視了它們。這樣看來,我們也不妨暫時把「《論語》是不是哲學文獻」的問題擱置起來,轉而討論:如何哲學地閱讀《論語》?以下將剖析五種哲學地閱讀《論語》的可能方式。
  • 為什麼傳說孔子把老子比作天上的龍,而且他還有「隱君子」之稱?
    老子大致是春秋中期時候的人,其家鄉在今天河南省東部的鹿邑縣一帶。他曾經是周王室的「守藏之史」,也就是為王室看守各種典藏的官員,可能相當於今天的國家圖書館和國家博物館的聯合館長,因為這些收藏並不一定只有圖和書,應該還有各種器物。
  • 老子送給孔子三句話,儒與道高下立見
    孔子從偏遠的魯國,趕到周朝的都城,向擔任周朝檔案館館長的老子討教關於周禮的事情。老子送給孔子三句話。老子建議,孔子驕傲的神氣和姿態、過多的欲望和志向,必須去除,因為這些對孔子的修身都沒有好處。專家的翻譯是:「去掉您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望,去掉您高貴的神態和過高的志向,這些對你自己都沒什麼好處。」
  • 美索不達米亞,創世神話,「水」的哲學
    阿卜蘇和提阿馬特的淡水與鹽水混合為一體,諸神就從這兩種原始之水的混合物中被創造出來。最早誕生的一對神是男神拉赫姆和女神拉哈姆,他們既是孿生兄妹,也是夫妻。他們相結合,生出第二對是"天涯之神"安莎爾和"地極之神"吉莎爾。天與地相結合,又生出天神安努。安努又生出了水神伊亞。伊亞富有智慧,善解事理,力大過人,不僅遠勝於他的前輩,而且在他的兄弟中也無較量的對手。
  • 老子的「以柔克剛」鬥爭策略
    老子名耳,字伯陽,諡聃,生卒年月不可考,其生活的時代約在春秋未年,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曾經擔任過「周守藏室之史」。因此,他有機會深入學習周朝的圖書典籍。據說當時的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也曾向他學習過周禮。
  • 吳子敬談《水詩三百首》:「樂人思水」貫穿於詩集創作的靈魂
    他欣然接受,而且一發不可收,這些年來的水詩奇意迭現,佳句頻出,今經刪定,終成《水詩三百首》。「樂人思水」是郎連和先生提出的原創理念,也是貫穿《水詩三百首》的靈魂理念。老子 「上善若水」,推崇「七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孔子「智者樂水」,水喻九徳:德、義、道、勇、法、正、察、志、善化。
  • 黑格爾對孔子的誤解
    在《哲學史演講錄》中,德國哲學大師黑格爾曾經這樣評價《論語》和孔子的學說:「我們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論語),裡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處的東西。」
  • 老子,孔子,季子,三大聖人穿越大半個中國來握手!
    老子,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比季札小5歲。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比季札小25歲。晏嬰,出生於公元前578年,比季札大2歲。這幾個人,算是當時春秋晚期的幾個重要歷史人物。他們跟季札都是同時代的人。對於季札,太史公對他有一個典型的評價是「見微而知清濁」。
  •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
    做人最厲害的事情就是將複雜的道理用最簡單的現象說明白,老子就是用水將世間萬物的道理解析出來,讓人一目了然,理解起來毫不費力。在老子看來,水又具有著近乎完美的品性,水的品質符合萬物本原的「道」的特徵,是最接近於道的。
  • 老子的「上善若水」有著非一般人理解的精深含義
    上善若水一詞,出自傳世本《老子》的第八章,對於上善若水一詞的理解,已經見諸於書上網上,這裡就不再一一引述了。為了真正弄清楚老子的本意是什麼?我們先看經過《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等諸多學術專著整理後的校正版《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有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