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者愛人

2020-12-21 文運書生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然,何為仁哉?

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

仁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那麼什麼是仁呢?有子說:仁的根本在於孝和悌。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仁的基礎。

有子說:一個孝順父母,順從兄長的人是很少會去主動冒犯上級的。更不用說造反了,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有子,姓有,名若,是孔子的學生,也是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被認為是能夠較全面深刻地理解孔子的學說的人。

在如今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推行仁德怕是比以前那個時候還要困難吧。僅以孝悌來說,現在啃老的,嫌棄打罵老人的比比皆是,兄弟姐妹之間為了分割財產大打出手反目成仇的也是屢見不鮮。大同社會,仁者愛人,任重而道遠。

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無可厚非,但是在追求的路上,請不要忘記曾經生你養你的人,請不要忘記曾經陪你一起嬉戲打鬧一起成長的人,請不要忘記那些在你前進路上幫助過你的人,請常懷一顆感恩之心,感謝那些陪你一路走來的人,身體力行,儘自己的綿薄之力,想別人幫你一樣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不要抱怨你得到的太少,試著去給予更多,善行不一定會有暴富,但仁者必定會有厚福。

如果你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做起,那就請從孝順父母開始,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急他人之所急,以助人為己樂。

相關焦點

  • 【中華文化】仁者愛人
    儒家仁愛精神內涵深邃,核心可以歸結為孝悌與博愛。《論語》載,有若說:「孝弟(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即以孝親敬長為仁的本始。孔子對此是肯定的,故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孟子說:「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這也是強調孝悌對於仁義的基礎作用。
  • 廉潔家風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廉潔家風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2020-04-21 16: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孔子為什麼說「孝悌」是「仁」的根本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我們簡單的翻譯一下這段文字:有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說呢,一個人孝敬長輩尊敬兄弟的人,很少會犯上;不犯上的人呢卻又喜歡作亂的這種人,我們也沒有見過。君子要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立」自然也就有人仁道。所以孝悌是「仁」的根本吧?
  • 喵說《論語》: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巧言令色,鮮矣仁!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仁,仁者愛人,是孔子學說裡的一大要義。要得到這個仁、達到」仁」的境界,需要內心的體驗,更需要投身現實,而「孝悌」便是求「仁」的根本點出發,是為「本立」,進而能成為仁人君子。孝敬父母叫「孝」,敬愛兄長叫「弟」,即悌。
  • 什麼是「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先跟大家講兩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1645年五月十五日,清軍攻打到南京城外,忻城伯趙之龍、魏國公徐文爵、保國公朱國弼等勳貴,大學士王鐸 、蔡奕琛、禮部尚書錢謙益等官員,主動打開城門迎接清軍,獻城投降。
  • 「仁者」「仁心」……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仁」?(明德書院)
    而「仁」居五常之首。「『仁』是孔學的根本範疇,是人性結構的理想。」「孔子通由仁而開始塑造一個文化心理結構體,說得聳人聽聞一點,也就是在塑造中國人的心靈。」(李澤厚語)孔子與弟子論行己處世之道,最重「仁」字。仁者,從二人,猶言人與人相處,多人相處也。人生不能不多人相處。自其內部言之,則人與人相處所共有之同情曰「仁心」。
  • 閒思論語之孝悌仁之本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通譯(略修改):有子說:「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卻喜歡頂撞上級,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歡頂撞上級,卻渴望造反的人,自古以來都是沒有的。君子行事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確立了,事物就會按規律發展。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這大概就是仁的根本吧。」
  • 《論語·裡仁篇》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注釋】▲約:儉約、貧困。▲樂:安樂、富貴。「利仁」,使仁銳利,即推行仁,宣傳仁。不能理解為利益、利用、有利於。《衛靈公篇》15.10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譯文】孔子說:「沒有達到仁的境界,不能長久處於貧困的環境中,也不能長久處於安樂的環境中。仁者安居仁道,智者推行仁道。」
  • 學習「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的意思
    今天我們重點學習「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這句古詩文。這句話的重點其實就是「孝悌者也」。這個關鍵詞。「孝悌」,其本意就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然後圍繞這個關鍵詞展開論述。《三字經》裡有許多描寫孝親的句子。「首孝悌,次見聞」,說的是一個人首先要懂得孝道,其次才可以談肚子裡的才華。還有「羊跪乳,鴉反哺。人之情,孝父母。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告訴我們羊和鳥都有跪乳和反哺的孝心。作為人,更應該懂得理解和孝順他們。在孝敬父母方面,除了聽父母的教導,當他們年老的時候。還要去主動地承擔家裡的責任,表達我們的孝心。
  • 仁: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
    「仁」涉及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簡單地說,孔子的「仁學」就是關於人與人如何相處的學說。那麼,人與人應該如何相處呢?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 你是那個仁愛之人嗎?什麼是仁?
    所謂仁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相互關係,是大家都親近和重視的,一個人只要有惻隱之心,肯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心中就會有「仁」的理念。:tianxingwuben孔子曰:」仁者,愛人」。「仁」是一個含義非常豐富的概念,但是它的核心是「愛人」。
  • 李景林 | 論孝與仁
    一、小序  孝和仁是密切相關的兩個概念。二者的關係,可見《論語·學而》有子的話:「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的主要內容是對親人尤其是父母的「愛」和「敬」的情感。有敬,悌的意義實質上已包含在其中。當然,在孝裡面有愛,在悌裡面也有愛,但是從概念的顯性特徵來講,孝的著重點在「愛」,悌的著重點在「敬」。
  • 經典有聲 |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親親」的第一個「親」,作動詞,是親愛的意思;第二個「親」,作名詞,即指自己的親人,重在指自己的父母之親。「仁民」的「仁」,就是「仁者愛人」的仁。古代的「民」與「人」相通,但詞義各有側重,「人」一般是相對於物或神而言,「民」一般是相對於國家政權和執政者而言。孟子在這裡將「仁民」與「親親」「愛物」相對而言,這或許在特殊語境上與孟子所主張的「仁政」「民為貴」的思想相聯繫,即主要是對執政者提出道德要求。
  • 《論語》中「仁」
    而仁者必勇在上面也與照應了,要有厭惡和喜歡一個人的勇氣。這很重要。(2)」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於?」「知其不可而為之」是一種莫大的勇氣。「為之」的底氣在於知,在於善美。經過我的辨認,我的行為是善美的,那麼我就去做,在某種層面上來說,沒有事情是不可為的,只是是誰為?怎麼為?何時為?那麼我就更有勇氣去做這件事情了。
  • 三月論語直播(第一場):「仁」到底是什麼?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4.6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5.8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
  • 孔子之仁者樂山也
    仁者樂山出自《論語雍也》:「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孔子的學生子張向孔子請教:「仁者為什麼會喜歡山呢?」孔子指著泰山說:「你看,它多麼高啊!巍然聳立著。」子張說:「就因為山高,所以就喜歡嗎?這與仁有什麼關係?」
  • 閒談孔子之「仁」,「剛、毅、木、訥近於仁」,為何仁者木且訥
    而「仁」對於孔子來說,也是他心中的理想人格之體現,亦是難以達到的最好狀態。雖然難以達到,但是不是說我們不能靠近「仁」。關於靠近仁,孔子也有自己的看法。在《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 學霸關於「仁者愛人」的作文,值得推薦給你家孩子學習!
    十年之前的佛陀為苦難眾生布道,這是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不顧自我被感染的風險,毅然去疫情高峰期的鐘南山,這是一種醫者仁義的聖德。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原因也在於此。《格言聯璧》中有言:「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餘。」
  • 墨子傳·十九·孔子的仁者愛人和愛有差等
    儒家主張「老師,大山哥,現在報告第二個問題,孔子說,克巳復禮為仁,仁者愛人,愛有差等,就是說,只有恢復周禮才是仁,才會出現仁者,仁者愛人是有條件的,那就是:愛有差等,差等就是區分,仁者愛人時,要分清尊卑貴賤,親疏遠近,尊的貴的,親的近的,可以愛,卑的賤的,疏的遠的不能愛,不然就會禮崩樂壞,不然就會天下無道,不然就會天下大亂,平民議政,孔子的愛是不平等的。」
  • 普通人的論語-28-智者樂仁者樂
    先來看今天的第一章: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樊遲問知」的知讀為四聲,與智慧的智相通,但由於本章涉及的主題是關於治國原則的,所以這個智解釋為明智更為合理。「務民之義」的民就是人,這個民不是政治概念上的人民,而是倫理意義上的人,那麼,民之義就是人之義,也就是人道,歸根結底就是人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