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仁者愛人

2021-02-13 領導幹部學國學

仁愛精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色,具有超越時空的魅力和價值。儒家仁愛精神內涵深邃,核心可以歸結為孝悌與博愛。

《論語》載,有若說:「孝弟(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即以孝親敬長為仁的本始。孔子對此是肯定的,故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孟子說:「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這也是強調孝悌對於仁義的基礎作用。

孔子說的「泛愛」,實際上就是「博愛」。《論語》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此「愛人」就是泛愛所有的人,亦即「愛類」。孟子說:「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又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裡的「愛人」與「仁民」同義,也就是「達之天下」、普遍愛人的意思。所謂「親親而仁民」,是講由孝悌以至博愛;所謂「仁民而愛物」,是講仁者愛人,亦可兼及「泛愛萬物」。

先秦儒家的仁愛精神被秦後儒家所繼承。如漢儒董仲舒說:「仁之法在愛人……質於愛民以下,至於鳥獸昆蟲莫不愛……仁者,愛人之名也……故王者愛及四夷……」唐儒韓愈說:「博愛之謂仁」。宋代的理學家對仁有「愛之理,心之德」之說。近代康有為說:「仁者無不愛,而愛同類之人為先。」相關例證,不勝枚舉。

儒家的仁愛精神以孝悌為仁之本始,近代以來遭受兩方面的詬病:從社會進化來說,認為它是宗法社會的產物;從中西文化比較來講,認為它有違古希臘的道德源自「至善」理念和基督教的道德源於「恭愛上帝」。實際上,重視家庭關係不僅是中國傳統社會的特點,而且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常道」。西方文化中關於道德的起源也有休謨、亞當·斯密等人的「同情心」之說,與儒家的「親親」之情或「惻隱之心」說較為接近。

人一生下來就成長在父母的關愛中,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真摯而溫暖的「親親」之情,儒家的仁愛精神就是以此為道德的本始。但儒家文化同時認為,僅僅停留於「親親」之情是不夠的,必須對之進行擴充。如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推恩」也就是推己及人的擴充,即孔子所說「吾道一以貫之」的行仁之方,即「忠恕」之道。

上世紀90年代,世界各大宗教的代表人士曾聚會倡導建構「全球倫理」,並在其《宣言》中說:「數千年以來,人類的許多宗教和倫理傳統都具有並一直維繫著這樣一條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或者換用肯定的措詞,即你希望人怎樣對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這應當在所有的生活領域中成為不可取消的無條件的原則,不論是對家庭、社團、種族、國家和宗教,都是如此。」由此可見,儒家以「親親」之情為道德的本始,以「忠恕」之道為「一以貫之」的行仁之方,具有人類道德的普遍意義。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曾以「差序格局」來描述中國傳統社會的倫理結構,認為此結構中最大的毛病是「私」。這指出了中國傳統社會的一個弊病。但中國傳統社會也確有梁漱溟所說的「倫理本位,互以對方為重」的優點。中國傳統的「差序格局」之所以有陷於「私」的弊病,並非「仁」的本義如此,而是由於存在「分殊之蔽」的歷史局限或認識局限所造成的。在現代社會,把孝悌與博愛、個人與社會、情感與理性、道德與法治有機結合起來,需要對儒家的仁愛精神作出創造性詮釋和創新性發展。

費孝通在論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時指出,中華民族由「多元」而形成「一體」,「高層次的認同並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層次的認同,不同層次可以並行不悖,甚至在不同層次的認同基礎上可以各自發展原有的特點,形成多語言、多文化的整體」。用這種認識來評價儒家的仁愛精神,可以說儒家道德是從孝悌擴充到博愛,但博愛並不否認孝悌是仁之本始;儒家的「愛類」思想是世界主義的,但這種世界主義並不能取代我們對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同;儒家的「仁民愛物」思想具有生態環保意義,但並不與「愛同類之人為先」相矛盾。這種多層次認同而並行不悖的思想,應是儒家文化對於中華民族乃至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貢獻。

◎本文原載於《人民日報》(作者李存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仁者愛人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誠然,一個人之所以能成為君子,就在於他存一顆仁愛之心,一顆禮讓之心。仁者是充滿慈愛之心,滿懷愛意之人。無論身邊的人地位多麼地卑賤,在仁者眼中,都是需要尊重和禮讓的,仁者是具有大智慧,善良的人。
  • 學霸關於「仁者愛人」的作文,值得推薦給你家孩子學習!
    「仁者愛至柔至剛,去其疾也贈其光」。仁者愛人,一視同仁的愛,公平博愛的心……真正的仁愛不是對好眾生的慈愛,而是對惡眾生的悲憫;真正的仁愛,不是與富貴之人的交好,而是與落魄之人的同謀。回溯古今,從「仁者愛人」到「兩袖清風」,從「清正愛民」到「上善若水」,仁人的品德譜寫了百年盛世的佳話,也構築了高山流水的情操。
  •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
    小時候,家師曾引用《孟子·離婁下》其中一段話教導我們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我們犯了一個通病, 就是「先」要別人敬自己, 然 「後」才去尊敬人。他人禮讓尊敬我、我亦應禮讓尊敬他人。
  • 墨子傳·十九·孔子的仁者愛人和愛有差等
    儒家主張「老師,大山哥,現在報告第二個問題,孔子說,克巳復禮為仁,仁者愛人,愛有差等,就是說,只有恢復周禮才是仁,才會出現仁者,仁者愛人是有條件的,那就是:愛有差等,差等就是區分,仁者愛人時,要分清尊卑貴賤,親疏遠近,尊的貴的,親的近的,可以愛,卑的賤的,疏的遠的不能愛,不然就會禮崩樂壞,不然就會天下無道,不然就會天下大亂,平民議政,孔子的愛是不平等的。」
  • 仁者愛人
    大同社會,仁者愛人,任重而道遠。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無可厚非,但是在追求的路上,請不要忘記曾經生你養你的人,請不要忘記曾經陪你一起嬉戲打鬧一起成長的人,請不要忘記那些在你前進路上幫助過你的人,請常懷一顆感恩之心,感謝那些陪你一路走來的人,身體力行,儘自己的綿薄之力,想別人幫你一樣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 【中華文化名人】:《兵聖孫子》
    >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平臺學習聖賢、踐行孝道、弘揚中國文化【中華文化名人】:《兵聖孫子》(上)【中華文化名人】:《兵聖孫子》(中)【中華文化名人】:《兵聖孫子弘揚傳統文化,傳播中華孝道,廣結天下善緣,助力全球華人!
  • 鳳凰藝術 | 陳來:中華文化的代表人物,非孔子莫屬
    他傳承國學,守望傳統文化,引領國學研究學術化、大眾化、社會化、全球化;他立足當代,追尋中國哲學的現代意義,探尋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孔子思想以及儒學和整個中華文化有著怎樣的關係?在中華文化裡面佔什麼地位?
  • 孔子之仁者樂山也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句話的深刻文化內涵。仁者樂山出自《論語雍也》:「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孔子的學生子張向孔子請教:「仁者為什麼會喜歡山呢?」孔子指著泰山說:「你看,它多麼高啊!巍然聳立著。」子張說:「就因為山高,所以就喜歡嗎?
  • 徐小躍漫談中華傳統文化:整天把一張生氣的臉給別人看,這是最不好...
    現代快報訊(記者 白雁/文 施向輝 顧聞/攝)「如果你的血液裡沒有中國傳統文化,你就不是中國人。」7月25日下午,《什麼是中華傳統美德》一書在第十屆江蘇書展上舉辦閱讀分享活動,該書作者、南京大學教授、南京圖書館名譽館長徐小躍以「漫談中華傳統文化」為題作了精彩演講。
  •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康會長細講《弟子規》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 。康會長細講《弟子規》第二十一集 (下)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弟子規》,那麼,我們做好事,幫助別人的機會特別多,這個好習慣如果養成了,你積福報是很容易的。 我們要學會常常觀察身邊的人,看看他需要什麼?
  • 「仁者愛人」,更要愛得適當
    儒家常說「仁者愛人」,這容易理解,但是,愛要適當,如果愛不適當,反而有害,這是古人經常講到的。一個普通人在愛人上最難把握的就是對子女的愛。最簡單的道理是,如果只想讓他們享受,那就不是真正的、從根本上愛他們。過去有個孩子看到一把劍,他想要,父母沒有給他,因為劍很鋒利,玩劍容易割傷身體。
  • 曲丹 歌一曲《幽蘭操》,吟一段仁者愛人的情懷
    從曲詞中感知到的是一個作為「人」的孔子,對於「仁者愛人」;以及對於「和」的理想,在逆境中孤苦堅守著的狀態。聖人之所以為聖人,不在於他的豐功偉績,也不在於他的學富五車,是他為理想而努力的方式和對「祖宗珍視而為後世子孫所需要」的思想的傳承、信仰與堅守。
  • 傳承中華商脈:中國電信打造心繫天下三星W21 5G的文化考量
    10多年一脈相承、歷久彌新,W系列手機心繫天下的仁者氣度,傳承、創新、尊貴、思仁的品牌內涵早已深入人心,得到諸多社會精英的廣泛認可,心繫天下W系列手機也成為了這一圈層的獨特符號。緊隨時代步伐,把握用戶需求,我們還發現,本次發布的W21 5G,更進一步為自己賦予了「中華商脈」的品牌內涵。
  • 中華七千年龍文化
    封建時代,龍是帝王的象徵,也用來指至高的權力和帝王的東西:龍種、龍顏、龍袍、龍宮等。在中華,龍文化、龍的傳說蘊涵著中國人所重視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仁者愛人互主體觀的訴求;陰陽交合的發展觀;兼容並包的多元文化觀。
  • 中華傳統文化與《活法》57
    李毅多老師在日本學習工作近十年,比較了解日本文化和風俗,加之十幾年來研習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比較深入地理解文字背後的思想實質,通過中日文化的比較分析,探尋稻盛先生的人生感悟、稻盛先生的生命信仰、以及與其相關的中華傳統文化與經典的力量。尊敬的各位學友,大家好。
  • 「仁者」「仁心」……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仁」?(明德書院)
    「孔子通由仁而開始塑造一個文化心理結構體,說得聳人聽聞一點,也就是在塑造中國人的心靈。」(李澤厚語)孔子與弟子論行己處世之道,最重「仁」字。仁者,從二人,猶言人與人相處,多人相處也。人生不能不多人相處。自其內部言之,則人與人相處所共有之同情曰「仁心」。自其外部言之,則人與人相處所公行之大道曰「仁道」。凡能具仁心而行仁道者曰「仁人」。
  • 仁者戒指介紹
    一、仁者戒指的屬性仁者戒指與其他戒指的對比仁者戒指屬性和以前國戰的冠軍戒指一樣,多了一條歷練經驗加1%。二、仁者戒指的獲得方法:1、充值直接送。目前一般充值1000人民幣就有仁者戒指送,具體看目標活動。2、仁者戒指由仁者之戒碎片的合成通過T鍵或者點「綜」,打開綜合界面,點擊系統功能,道具合成的第二頁
  •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契合
    陽明先生講,「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視民之饑溺猶己之饑溺,而一夫不獲,若己推而納諸溝中者」。把百姓的饑渴當成自己的饑渴,有一個百姓還沒有達到合理的生活狀況,就好像是自己把他推到了溝中!這是陽明先生為人民服務的志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陽明先生所說的「呼號匍匐,裸跣顛頓,扳懸崖壁而下拯之」以及孔子「汲汲遑遑,若求亡子於道路」的聖賢精神。
  • 打開中華文化的智慧大門——讀《中華文化密碼》
    中華民族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唯一沒有中斷歷史的文明古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那麼,如何理解文化?中西文化有何差異?如何探究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近日,中央黨校報刊社原總編輯鍾國興教授新書《中華文化密碼——通達智慧之門》,給出了這些問題的答案,不能說是標準答案,卻是獨具啟發性的解答。
  • 仁者歸來 趙麗娜
    仁者歸來禮祭六禮:冠、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