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淑世救民的聖賢精神?陽明先生講,「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視民之饑溺猶己之饑溺,而一夫不獲,若己推而納諸溝中者」。把百姓的饑渴當成自己的饑渴,有一個百姓還沒有達到合理的生活狀況,就好像是自己把他推到了溝中!這是陽明先生為人民服務的志向。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陽明先生所說的「呼號匍匐,裸跣顛頓,扳懸崖壁而下拯之」以及孔子「汲汲遑遑,若求亡子於道路」的聖賢精神。
聖賢擔負著家國天下的責任,為人民服務是聖賢精神的現代發展。《大學》三綱領講「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親民」就是為人民服務。孟子講「親親、仁民、愛物」,北宋張載講「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程頤曾講「古之仕者為人」,正是中國傳統中「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近代以來,列強侵奪,蠶食鯨吞,民不聊生,國將不國,歷史的任務已經擺在這兒,誰來承擔?毛澤東等一批革命前輩,建立了新中國,這是近代以來最大的為人民服務。
當前,最大的為人民服務就是黨中央領導人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所提出的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辯證法的核心是對立統一,即統一體分為兩個方面,也叫一分為二,這兩個方面又統一又鬥爭,由此推動事物的發展。
《道德經》講「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有無、長短、高下進一步抽象,則是陰與陽的對立:「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就是一分為二的思想。
《易經》講「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一陰一陽,就是矛盾的兩個方面,陰陽的相互運動,形成的事物的發展。事物的盡善盡美的發展就是善。
辯證法思想對於我們的人生發展包括企業經營,都十分有意義。優秀的企業家,成功的人生,不是不會遇到矛盾,而是能做到「風景長宜放眼量」,辯證地看待矛盾,勝不驕,敗不餒;居安思危,見微知著;逢兇化吉,遇難呈祥。
辯證法告訴我們以下5個道理:
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沒有任何事物不包含矛盾,可以說,事物就是矛盾。任何事業的發展,都不可能一帆風順。人生如此,企業經營如此。一個內心有定力的企業家,要善於發現矛盾,敢於正視矛盾。
2、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的性質
矛盾分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對於事物的矛盾分析,有助於我們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的癥結。
大家都知道朝陽產業、夕陽產業,去年分享時,我提出了「日不落產業」的概念,什麼是日不落產業?我提出它包括內在的生命力、外在的生命力幾個方面。其中,外在生命力是很重要的方面。
企業如果想獲得持久的、永恆的、充沛的生命力,一定要和社會發展相一致。
如何一致?就要看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麼?企業發展和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方向是否一致?假如一致,就具有了獲得生命力的條件。假如不一致,甚至違背,就要進行調整。只有和解決矛盾的方向一致,才能獲得持久的生命力。
3、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事物矛盾的兩個方面相互運動,推動事物發展。這個原理教導我們,要勇敢地面對矛盾,歡迎矛盾;因為沒有矛盾,就沒有發展。所以,要善於利用矛盾;把矛盾轉化為動力。正如老子所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易經》講,「一陰一陽之謂道」,正是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才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沒有陰陽的運動,哪有奼紫嫣紅的萬千世界。
4、事物的性質是可以轉化的
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決定的,但矛盾的地位是會發生變化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轉變為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就會發生變化。沒有轉化,就沒有由弱到強的發展過程,就沒有中國革命的成功。
正如老子所講,「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這就是矛盾的轉化。「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講的也是矛盾的轉化。
5、否定其實也是肯定
矛盾的兩個方面——陰和陽,可以分為肯定的方面、否定的方面。肯定的方面是正向的,支持性的;否定的方面是負的,阻礙性的。肯定的方面有利,否定的方面不利。但是,更為深刻的認識是:肯定的方面是促進我們成功的;否定的方面是激勵我們走向成功的;所以,肯定固然是肯定,否定其實也是肯定。
《論語》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道德經》講:「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傳習錄》講:「善者固吾師,不善者亦吾師。」「昔人謂攻吾之短者是吾師,師又可惡乎?」
不同的經典,都在反覆告誡我們:善者,要向他學習;不善者,要以他為鑑!所以,不善也是善的助緣,否定是成功的助緣。
肯定從正向開闊人的心胸,提升人的境界;否定從反向開闊人的心胸,提升人的境界。積極正確地面對肯定和否定,心胸和境界就會得到雙倍的開闊和提升。
進一步講,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否定和反向的東西,更能促進人和企業的成長。
古人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創業艱難,守成更難。我們必須認識到,是競爭對手塑造了我們,讓我們強大起來。作為管理者,要提高站位,開闊視野,提升境界,鍛鍊能力,精準把握矛盾,並積極創造條件轉化矛盾。
哪種思想能夠救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無數志士仁人前赴後繼,苦苦尋求這一問題的答案,最終找到了共產主義。這一理想激活了古老的大同思想。《禮記·禮運》中提出了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理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禮記·禮運》又提出「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在孔子之後,陽明先生也說:聖人「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共產主義寄託著中國人的世界夢想——那是一個沒有侵略,沒有掠奪,沒有殖民,各國和平相處,共同發展的平等世界。直到現在,我們仍然在為人類能夠建成這樣一個平等的世界而努力!
2015年9月,國家領導人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什麼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政治上,建立互信和平的新型大國關係,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經濟上,實現互利互惠,合作共贏;文化上,實現文明互鑑,美美與共;生態上,樹立「同一個地球,同一個命運」的理念,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承擔大國責任。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除了天下大同之外,《尚書》「協和萬邦」,《易傳》「保合太和」、「萬國鹹寧」、《論語》「和為貴」、「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北宋程顥的「仁者渾然與物同體」,都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文化支撐。
自2017年以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多次寫入聯合國決議。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把中國建成:
世界的經濟發展中心
世界的消費市場中心
世界的金融中心
世界的科技創新中心
世界的文化創造中心
世界的個人成就機會中心
世界的人才聚居中心
……
當中國成為眾多「中心」的時候,「中國」的本義也就得到彰顯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就實現了。中國也就能夠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了。中國好了,世界會更好。這是我們的大國責任,這是我們的人類情懷!
這個日子的到來,已經並不遙遠。我們可以自豪地說:這個目標,一定會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上實現,也一定能在我們的手上實現!
我的分享到此為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