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契合

2021-02-08 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


什麼是淑世救民的聖賢精神?陽明先生講,「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視民之饑溺猶己之饑溺,而一夫不獲,若己推而納諸溝中者」。把百姓的饑渴當成自己的饑渴,有一個百姓還沒有達到合理的生活狀況,就好像是自己把他推到了溝中!這是陽明先生為人民服務的志向。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陽明先生所說的「呼號匍匐,裸跣顛頓,扳懸崖壁而下拯之」以及孔子「汲汲遑遑,若求亡子於道路」的聖賢精神。


聖賢擔負著家國天下的責任,為人民服務是聖賢精神的現代發展。《大學》三綱領講「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親民」就是為人民服務。孟子講「親親、仁民、愛物」,北宋張載講「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程頤曾講「古之仕者為人」,正是中國傳統中「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近代以來,列強侵奪,蠶食鯨吞,民不聊生,國將不國,歷史的任務已經擺在這兒,誰來承擔?毛澤東等一批革命前輩,建立了新中國,這是近代以來最大的為人民服務。


當前,最大的為人民服務就是黨中央領導人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所提出的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辯證法的核心是對立統一,即統一體分為兩個方面,也叫一分為二,這兩個方面又統一又鬥爭,由此推動事物的發展。


《道德經》講「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有無、長短、高下進一步抽象,則是陰與陽的對立:「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就是一分為二的思想。


《易經》講「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一陰一陽,就是矛盾的兩個方面,陰陽的相互運動,形成的事物的發展。事物的盡善盡美的發展就是善。


辯證法思想對於我們的人生發展包括企業經營,都十分有意義。優秀的企業家,成功的人生,不是不會遇到矛盾,而是能做到「風景長宜放眼量」,辯證地看待矛盾,勝不驕,敗不餒;居安思危,見微知著;逢兇化吉,遇難呈祥。



辯證法告訴我們以下5個道理:


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沒有任何事物不包含矛盾,可以說,事物就是矛盾。任何事業的發展,都不可能一帆風順。人生如此,企業經營如此。一個內心有定力的企業家,要善於發現矛盾,敢於正視矛盾。


2、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的性質

矛盾分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對於事物的矛盾分析,有助於我們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的癥結。


大家都知道朝陽產業、夕陽產業,去年分享時,我提出了「日不落產業」的概念,什麼是日不落產業?我提出它包括內在的生命力、外在的生命力幾個方面。其中,外在生命力是很重要的方面。


企業如果想獲得持久的、永恆的、充沛的生命力,一定要和社會發展相一致。


如何一致?就要看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麼?企業發展和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方向是否一致?假如一致,就具有了獲得生命力的條件。假如不一致,甚至違背,就要進行調整。只有和解決矛盾的方向一致,才能獲得持久的生命力。


3、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事物矛盾的兩個方面相互運動,推動事物發展。這個原理教導我們,要勇敢地面對矛盾,歡迎矛盾;因為沒有矛盾,就沒有發展。所以,要善於利用矛盾;把矛盾轉化為動力。正如老子所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易經》講,「一陰一陽之謂道」,正是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才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沒有陰陽的運動,哪有奼紫嫣紅的萬千世界。


4、事物的性質是可以轉化的

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決定的,但矛盾的地位是會發生變化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轉變為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就會發生變化。沒有轉化,就沒有由弱到強的發展過程,就沒有中國革命的成功。


正如老子所講,「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這就是矛盾的轉化。「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講的也是矛盾的轉化。


5、否定其實也是肯定

矛盾的兩個方面——陰和陽,可以分為肯定的方面、否定的方面。肯定的方面是正向的,支持性的;否定的方面是負的,阻礙性的。肯定的方面有利,否定的方面不利。但是,更為深刻的認識是:肯定的方面是促進我們成功的;否定的方面是激勵我們走向成功的;所以,肯定固然是肯定,否定其實也是肯定。



《論語》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道德經》講:「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傳習錄》講:「善者固吾師,不善者亦吾師。」「昔人謂攻吾之短者是吾師,師又可惡乎?」


不同的經典,都在反覆告誡我們:善者,要向他學習;不善者,要以他為鑑!所以,不善也是善的助緣,否定是成功的助緣。


肯定從正向開闊人的心胸,提升人的境界;否定從反向開闊人的心胸,提升人的境界。積極正確地面對肯定和否定,心胸和境界就會得到雙倍的開闊和提升。


進一步講,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否定和反向的東西,更能促進人和企業的成長。


古人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創業艱難,守成更難。我們必須認識到,是競爭對手塑造了我們,讓我們強大起來。作為管理者,要提高站位,開闊視野,提升境界,鍛鍊能力,精準把握矛盾,並積極創造條件轉化矛盾。



哪種思想能夠救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無數志士仁人前赴後繼,苦苦尋求這一問題的答案,最終找到了共產主義。這一理想激活了古老的大同思想。《禮記·禮運》中提出了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理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禮記·禮運》又提出「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在孔子之後,陽明先生也說:聖人「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共產主義寄託著中國人的世界夢想——那是一個沒有侵略,沒有掠奪,沒有殖民,各國和平相處,共同發展的平等世界。直到現在,我們仍然在為人類能夠建成這樣一個平等的世界而努力!


2015年9月,國家領導人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什麼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政治上,建立互信和平的新型大國關係,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經濟上,實現互利互惠,合作共贏;文化上,實現文明互鑑,美美與共;生態上,樹立「同一個地球,同一個命運」的理念,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承擔大國責任。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除了天下大同之外,《尚書》「協和萬邦」,《易傳》「保合太和」、「萬國鹹寧」、《論語》「和為貴」、「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北宋程顥的「仁者渾然與物同體」,都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文化支撐。


自2017年以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多次寫入聯合國決議。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把中國建成:


世界的經濟發展中心

世界的消費市場中心

世界的金融中心

世界的科技創新中心

世界的文化創造中心

世界的個人成就機會中心

世界的人才聚居中心

……


當中國成為眾多「中心」的時候,「中國」的本義也就得到彰顯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就實現了。中國也就能夠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了。中國好了,世界會更好。這是我們的大國責任,這是我們的人類情懷!


這個日子的到來,已經並不遙遠。我們可以自豪地說:這個目標,一定會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上實現,也一定能在我們的手上實現!


我的分享到此為止,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正確認識馬克思才能真正回歸中華文明的自信
    馬克思主義產生於西方,不可避免地打上西方文明的烙印,馬克思主義是建立在西方的思維方式基礎之上,西方的思維方式總把什麼思想都絕對化,西方文明稱之為真理,我們中華文明講的是道理,什麼事物都沒有絕對正確,不可改變的。
  • 讓馬克思主義哲學講漢語
    湖北日報訊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崔唯航為什麼馬克思主義哲學尤其需要講漢語
  • 向中外青少年講好中華文化故事
    對於當今中國來說,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黨和國家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黨領導人民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是中華文化安身立命之「本來」,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與時俱進地弘揚,使其惠及當代、澤被後人。向中外青少年講好中華文化故事,成為新型主流媒體的一項新的文化使命擔當。
  • 吳桂韓: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在新時代新階段,我們必須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切實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怎樣對待本國歷史?怎樣對待本國傳統文化?這是任何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都必須解決好的問題。」
  • 首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 薩米爾·阿明:無法繞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據光明日報報導,10月10日,由北京大學主辦的首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在京開幕。來自五大洲的近400位中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學者匯聚北大,將在兩天會期內共同探討「馬克思主義與人類發展」。 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朱善璐,教育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杜玉波在開幕式上致辭。
  • 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的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
    文化就是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賴以立足的「水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形成一方制度。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始終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之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及人類文明優秀成果中孕育而生的文化軟實力,對內凝聚合力,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對外向世界展示了獨特的中國大國形象,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 井岡山大學新聞專業:依託紅色文化資源,深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
    作為以井岡山精神辦學的紅色大學,為了辦出專業特色鮮明、培養「政治堅定、業務精湛」的新聞人才,井岡山大學新聞學專業注重將井岡山紅色文化融入到新聞學教學中,把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新聞教育資源,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書育人,依託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加強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
  • 在融合回歸中創生傳統文化教育新格局
    二者的融合應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融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賦予傳統文化意識形態層面的內涵。此過程不僅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民族性,也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過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共生性,是二者融合的邏輯前提。
  • 做讓大眾實用的學術:知行合一視野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論壇...
    近日由天津社科院哲學所國學與跨文化研究中心、天津市傳統文化研究會聯合主辦的「知行合一視野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論壇」,在天津社科院召開。這對學人更好地把握習總書記用典和講話精神提供了便利,有助於推動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研究。倡導「知行合一」,強調的是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根植於中國知行合一的思想沃土中,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與實踐化,有利於找到一條更加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這既是對傳統知行觀的創造性轉化,也是對科學實踐觀的豐富和發展。
  • 潘嶽:中華詩詞與中華文化共同體
    編者按:12月19日,中華文化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與中國作家協會主管的《詩刊》社、《中華辭賦》雜誌社共同舉辦的「第二屆中華詩詞復興研討會」在京召開。40餘位來自中國作家協會、中華詩詞研究院、中華詩詞學會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和詩詞作者圍繞「中華詩詞的當代性與文化強國建設」主題開展交流。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的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
    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始終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之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這深刻指明了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先進性、地域性、歷史性、人民性,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提供了重要依據和支撐。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 「大道中華」許海宏:對照西方不同的神、哲、科傳統,重新審視中華...
    編者按:一名既接受了西方神學洗禮、又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著不斷探索的基督徒,用他自己的獨特的視角,給我們勾勒出了一幅中西歷史與根本所歸的對照圖。尤其是對自然神學與哲學神學的闡釋,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認知一個動態發展著的西方。至於作者最後將西方的神與中華的道都視作天啟是否恰當?歡迎進行更深入地探討。
  • 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
    黃枬森是當代中國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哲學史家和哲學教育家。他的哲學思想和學術貢獻主要集中於《哲學筆記》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與辯證唯物主義研究、人學研究和文化研究等方面。這些研究具有共同的旨趣和特徵,就是特別注重並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中國文化決定中國道路
    近代以來,每一次大的社會轉型甚至社會進步都會出現文化選擇和走向問題。因此,怎樣看待傳統文化的價值,怎樣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就成為我們社會前進、我們黨治國理政一個繞不開的問題。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延續五千多年並一以貫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有包容和諧、厚德載物、生生不息的哲學傳統,儒道法等文化傳統的交匯融合及其開放、轉化,協和萬邦、天下一家的精神等。
  • 「心有所信 方能行遠—全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論壇」在復旦大學召開
    此次論壇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與研究基地、「復旦—清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研究基地、紅色文化傳承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聯盟共同承辦。論壇上發布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年度報告(2020)》,並評選出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年度優秀論文。
  • 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實現文化強國
    仝聯勃,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東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王豐良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強調在「十四五」時期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 ...在中國傳播四十年的影響:第一屆中外馬克思主義比較研究論壇...
    同時,為進一步推進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深入發展和更好地促進中外馬克思主義比較研究領域學者的交流與合作,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積極倡導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與國外馬克思主義最新發展成果進行比較研究,以促進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學術成果轉化為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方法、理論和實踐的豐富資源。
  • 許鈞:中華譯學館·中華翻譯家代表性譯文庫 總序
    考察中華文化發展與演變的歷史,我們會清楚地看到翻譯所起到的特殊作用。梁啓超在談及佛經翻譯時曾有過一段很深刻的論述:「凡一民族之文化,其容納性愈富者,其增展力愈強,此定理也。
  • 延續中華文脈:書法藝術傳遞文化理念的使者張樂蓀先生
    黨和國家領導人最近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對於中華文化優秀傳統思想和理念,「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有其自身的連續性和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