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信 方能行遠—全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論壇」會議現場之一 本網記者 陳鍊/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12月13日,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主辦的「心有所信 方能行遠—全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論壇」在復旦大學召開。此次論壇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與研究基地、「復旦—清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研究基地、紅色文化傳承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聯盟共同承辦。論壇上發布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年度報告(2020)》,並評選出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年度優秀論文。
「心有所信 方能行遠—全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論壇」會議現場之二 本網記者 陳鍊/攝
上海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市委外宣辦(市政府新聞辦)主任胡勁軍,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金海燕,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米博華分别致辭。論壇開幕式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黨委書記張濤甫主持。作為本年度規模最大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專業研討會,論壇旨在打造一流的學界、業界和管理層的高端對話平臺,以期推動全媒體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學、研究與實踐。
上海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市委外宣辦(市政府新聞辦)主任胡勁軍致辭 本網記者 陳鍊/攝
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金海燕致辭 本網記者 陳鍊/攝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米博華致辭 本網記者 陳鍊/攝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黨委書記張濤甫主持論壇開幕式 本網記者 陳鍊/攝
推動新聞學科建設不斷向前發展
胡勁軍表示,自2001年起,上海在國內率先創立「部校共建新聞學院」模式,上海市委宣傳部與復旦大學籤署了共建復旦新聞學院的協議,二十年來的事實證明,在新聞學院中大力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研究與教育,同時積極促成學界與業界的對話,對於我們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對新時代、新形勢、新任務,更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育人鑄魂,培養卓越人才,推動新聞學科建設不斷向前發展。
金海燕表示,今年是復旦大學陳望道老校長翻譯《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10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願服務隊全體隊員的回信指出:「心有所信,方能行遠。面向未來,走好新時代的長徵路,我們更需要堅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奮鬥。」為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與研究基地決定召開全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論壇。希望論壇真正成為溝通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學界業界管理層的橋梁紐帶、研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問題的思想智庫、服務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研究的重要品牌。
米博華結合自己多年的新聞工作實踐,認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應是新聞和新聞教育事業的指南。推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與研究,需要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實踐結合起來,通過中國化和時代化的轉換,更好地服務於當前新聞輿論工作實踐。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與研究基地主任馬凌主持發布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發展報告(2020)》。報告對2020年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進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統回顧,對「理論邏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本體理論」「歷史邏輯:列寧和恩格斯新聞思想」「現實邏輯:習近平關於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實踐邏輯:國際傳播和建設性新聞」「教育邏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等研究熱點進行了深入分析,並在此基礎上就如何做好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提出了期待。
會上,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程曼麗宣讀了年度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優秀論文獲獎名單,強月新、董天策、韓立新、姜紅等新聞傳播學院院長為獲獎者頒獎。經過主編推薦、專家評審、學術委員會評定,來自上海大學沈薈、復旦大學唐榮堂等9篇論文獲獎。
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程曼麗宣讀年度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優秀論文獲獎名單 本網記者 陳鍊/攝
與會領導為論文獲獎者頒獎 本網記者 陳鍊/攝
拓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深度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書記處書記吳兢,湖南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尹韻公,人民日報社研究部副主任丁丁,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所長季為民,澎湃新聞總裁、總編輯劉永鋼,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童兵等圍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研究、教育、實踐等方面作了主旨發言,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陳建雲教授主持。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書記處書記吳兢作主旨發言 本網記者 陳鍊/攝
吳兢提出,隨著計算和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媒體格局正發生深刻演變,但是不管如何變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依然是我們黨新聞輿論工作的靈魂,須持之以恆、不打折扣、一以貫之的堅持。同時,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也是科學開放的理論體系,應做好新時代的新聞輿論工作。新聞工作者要以當代發展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面對全媒體時代帶來的挑戰,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需要與時俱進,知行合一。
湖南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尹韻公作主旨發言 本網記者 陳鍊/攝
尹韻公認為,看待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馬克思主義思想要有歷史的穿透力,要與現場相結合。我們要做好必要的歷史解讀,尤其是歷史的背景與真相,如果不把這些內容闡述清楚,我們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就難以做出正確、科學的判斷。
人民日報社研究部副主任丁丁作主旨發言 本網記者 陳鍊/攝
丁丁表示,舉辦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論壇,不僅是思想上的交流,更是精神上的對話,讓我們深深感受到馬克思主義先哲的思想光輝和當代學者的蓬勃活力。人民日報不僅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發展的見證者、踐行者,也願意做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傳播者、研究者,我們願意和學界攜手一道,在學思漸悟中加強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研究,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新聞實踐,不斷以內化為心的新飛躍開展新聞輿論工作的新局面。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所長季為民作主旨發言 本網記者 陳鍊/攝
季為民認為,當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的原著研究成果較為匱乏,總體上數量較少,選題還有待拓展與發掘。且研究方向主要以思辨研究為主,內容較為單一,針對歷史的研究有待加強。我們亟需在實證研究的應用與創新方面加深思考,同時我們應拓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研究深度,回歸原典研究,深化哲學視角,發掘歷史研究,創新實踐探索。為此,我們應加強歷史與實踐研究,做好新聞政策梳理,總結新聞實踐,開展對歷史報刊的再研究等重要方面,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作出更多努力。
澎湃新聞總裁、總編輯劉永鋼作主旨發言 本網記者 陳鍊/攝
劉永鋼表示,從東方早報到澎湃新聞,從網際網路新興主流媒體,到全鏈條內容生態服務商,澎湃新聞一直在與時俱進,也一直在創新求變不斷進化迭代。在這個過程中,始終堅定的作為黨媒黨網,強調堅持政府的輿論方向價值取向,不斷強化黨媒意識和陣地意識。
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童兵作主旨發言 本網記者 陳鍊/攝
童兵提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關於新聞傳播活動,新聞生產和新聞消費以及新聞和社會互動關係認識與規律的觀點體系,是黨和人民新聞輿論工作的靈魂和基本立場。當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建設,一是要努力推動馬克思主義新聞經典著作的學習。二是要堅持問題導向,強化問題意識。三是要踏實解決學風問題。
打造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交流對話平臺
為了更好分享對於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真知灼見,探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的發展之路,推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與實踐貢獻智慧,論壇還舉辦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網上理論傳播創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話語體系」「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中國新聞學教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媒體社會責任」「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四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理論與實踐青年論壇」等六個分論壇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復旦-清華分論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學界-業界對話分論壇」等兩個線上分論壇。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陳建雲教授主持主旨發言環節 本網記者 陳鍊/攝
論壇期間,傳承紅色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聯盟還召開了聯盟年會,新增雲南大學新聞學院、湖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東北師範大學傳媒科學學院(新聞學院)、廣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渤海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西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等6個聯盟成員單位。
據悉,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與研究基地長期致力於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學研究工作。近年來,團隊瞄準打造「全國高校馬新觀教學示範基地、全國馬新觀理論研究基地、全國馬新觀教育諮詢服務基地、全國高校部校共建推廣應用基地」目標,不斷加強內涵建設、品牌建設、影響力建設,做到了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的三位一體。此次論壇是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與研究基地,舉辦的首屆全國性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論壇,今後將每年舉辦一次,著力打造全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管理層、學界和業界交流對話的高端平臺。
參加「心有所信 方能行遠—全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論壇」專家學者合影 本網記者 陳鍊/攝
來自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暨南大學、山東大學等近40所國內高校重要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基地(中心)主任等學界專家和媒體代表、學術期刊負責人與會,圍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研究與實踐進行了深入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