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播四十年的影響:第一屆中外馬克思主義比較研究論壇...

2020-12-24 中國日報網

12月6日,由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主辦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四十年的影響:第一屆中外馬克思主義比較研究論壇」學術研討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辦。復旦大學校黨委副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許徵出席會議並致辭,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李冉主持開幕式,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同濟大學、蘇州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高校的31位專家學者進行了主題發言,共話中外馬克思主義比較研究,來自全國高校的近千名師生觀看了線上直播。

會議現場合影

許徵在開幕式致辭時指出,準確把握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新特徵,加深對當代資本主義變化趨勢的理解,需要密切關注和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新成果,開啟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思潮研究新局面。同時,為進一步推進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深入發展和更好地促進中外馬克思主義比較研究領域學者的交流與合作,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積極倡導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與國外馬克思主義最新發展成果進行比較研究,以促進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學術成果轉化為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方法、理論和實踐的豐富資源。希望通過本屆研究論壇,各位與會專家學者能撞擊理論思維、迸發學術靈感,增進研究共識,從而把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推進到中外馬克思主義比較批判和融合的新境界中,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向世界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話語中心推進。

許徵書記在開幕式上致辭

李冉院長主持會議開幕式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陳學明在致辭時指出,這是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創建國外馬克思主義二級學科以來,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中外馬克思主義比較研究論壇,得到了國內學術界的熱烈響應和一致好評。回顧改革開放全過程,一系列的理論創新都是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有關,因此「中外馬克思主義比較研究」作為一個常設論壇,應該展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之間的比較分析。首先,通過比較分析三者產生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以及理論形態的異質性,映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獨特現實發生與理論生成;其次,對國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共同問題域與不同關注點做出深入的比較分析,拓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域,使國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時空變換維度上助推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陳學明教授線上致辭

第一階段的大會發言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王鳳才教授主持,王雨辰、仰海峰、李佃來、張秀琴、羅騫、吳猛、張雙利、藍江先後做主題發言。王雨辰圍繞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解釋史與接受史談到,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性發展離不開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深入研究,要在正確的哲學範式和哲學立場上理解國外馬克思主義。仰海峰以第二國際時代的正統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切入點,指出應該在開放的視野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這是今天面對國外馬克思主義、反思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思潮的基本前提。李佃來以「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中的中國意義」為題,回顧了上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歷程,指出西馬在中國學術界從批判研究到開放式研究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張秀琴主要圍繞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中的介紹與呈現,進一步說明西方馬克思主義在40年間所取得的重要突破。羅騫通過對西方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二者關係的梳理,指明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的深入發展要放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中以及人類文明的演進史中進行。吳猛以《資本論》為文本依託,對反映論和認識論進行了探討。張雙利圍繞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為什麼關注焦點是現代性批判而不是資本主義批判,分別從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和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者的理論出發點予以了解釋。藍江通過對大數據時代多種社會現象的分析,反思批判理論所面臨的重要困境,指出必須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重建批判理論,比較研究新舊批判理論之間的差異,找到批判理論的新內涵和新價值。

王雨辰教授線上發言

仰海峰教授線上發言

第二階段的大會發言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張雙利教授主持,車玉玲、郭麗雙、楊禮銀、顏巖、夏巍、竭長光、孫明分別做主題發言。車玉玲通過對後現代文化起源的追溯,指出當代馬克思主義對於虛無主義之根源與克服其途徑的探討,依然遵循了資本邏輯和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原則,是完全不同於西方人文主義思想家的另一條道路。郭麗雙圍繞蘇聯解體前後俄國馬克思主義和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指出我國的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走過了40多個年頭,經歷了去蘇聯化、西馬化、中國化的探索過程,逐漸從自發走向自覺,國外馬克思主義已成為當今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楊禮銀在國際共同體的視角下,提煉出了兩種共同體思想的基本內涵、共性以及差異。顏巖以「馬爾庫什對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解讀」為題,探討了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馬爾庫什界劃出三種類型的意識形態概念:論戰的—揭露的意識形態、系統的—解釋的意識形態、批判的—哲學的意識形態。夏巍從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過程出發,進一步闡明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對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產生的積極影響是什麼、為什麼、有什麼。竭長光分別從國內馬克思主義學者和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的視角出發,比較分析中西方關於辯證法的「物質-矛盾」範式和「主客體相互作用」範式的區別,指出要立足於世界現實語境,更新關於物質-矛盾、主客體相互作用的認識。孫民指出,在馬克思批判理論的多種形式中,實踐批判是對人的實踐活動的批判,是其批判理論的核心,其價值指向是人的發展。在當代社會中,馬克思實踐批判精神為我們分析中國的現時問題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參照,仍具有現實意義。

會議現場圖

第三階段的大會發言由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韓欲立副教授主持,王平、金瑤梅、陳祥勤、董新春、夏巍、馮旺舟、盧文忠、馬援分別進行發言。王平以「西方馬克思主義:現代性與虛無主義」為題,提出馬克思主義是對西方文明危機的突圍,當下應堅持在中國文明的具象性思維中擺脫虛無主義。金瑤梅認為,西方市場社會主義的理論探索為重建社會主義提供了可能性,但同時仍不可避免地帶有改良主義傾向和新自由主義傾向。陳祥勤回溯了20世紀80年代前後西方馬克思主義傳入國內的基本歷程,指明當時國內關於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若干爭論。董新春以「人民vs個人:中國馬克思主義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超越」為題,指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和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百年發展中的相異趨勢之根本,即兩者對於歷史主體問題的不同理解。胡緒明對當代西方左翼學者的共產主義觀念進行了評析,提出西方激進左翼學者「新共產主義」的理論範式與馬克思共產主義學說具有異質性,但在總體上並沒有完全脫離馬克思主義的話語體系。馮旺舟基於對「政治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分析,提出「政治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批判的多重維度及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有益啟示。盧文忠從「殭屍」的出場、比喻和泛用三個方面展開剖析,提出「殭屍」資本主義是當下資本主義批判的獨特視域。馬援以「英美文化馬克思主義對索緒爾『二分關係』語言辯證法的比較研究」為題,闡明兩者具有共同的語境特徵和相似的研究路徑,以及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上存在差異性。發言完畢後,與會專家學者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第四階段的大會發言由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夏巍教授主持,李春建、徐可、彭召昌、許曉麗、崔贊梅、李健、李銀娥分別進行發言。李春建辨析了關於「非物質勞動」概念的爭論,提出這一概念背後揭示出勞動新主體、資本新剝削和國家新角色等問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建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徐可在馬克思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比較視域下,提出《資本論》以「辯證法」與「總體性」完成其「非均衡」的理論建構,打破西方經濟學的「均衡」發展路徑。彭召昌提出國外馬克思主義學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評價秉承一以貫之的熱情關切,中國學者應以馬克思主義的國際主義精神為原則,借鑑資本主義的本土批判,積極構建溝通與對話。許曉麗認為,21世紀以來西方左翼對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審視是對美式資本主義發展方式進行反思的體現,西方左翼學者的思考依然向我們昭示了社會主義的光明前景。崔贊梅從生態文明思想淵源、生態文明思想旨趣、解決生態文明的途徑和對生態文明的態度四個方面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中國邏輯」展開比較視域的探討。李銀娥通過對葛蘭西市民社會理論誕生的歷史處境的追問,對市民社會理論和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內在契合進行剖析。

在研究生分論壇,來自東南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雲南大學等18所高校的14名博士研究生和12名碩士研究生分別進行交流。各位學生代表結合自身對中外馬克思主義比較的理解,圍繞「中外馬克思主義學者對資本主義的認識」「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影響」等主題進行了交流發言。發言結束後,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夏巍教授和青年研究員彭召昌分別對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進行了精彩點評。

王鳳才教授在閉幕式上作會議總結

在論壇閉幕式上,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王鳳才教授進行了會議總結。王鳳才教授提出,此次論壇進一步搭建了中外馬克思主義比較研究的良好平臺,充分展現了與會專家學者的理論功底和學術熱情。在比較研究中,要先辨明中國馬克思主義和國外馬克思主義的內涵,在此基礎上推進中外馬克思主義比較研究,力求做到事實比較與價值比較相結合、直接比較與間接比較相交織、中國立場與世界眼光相融貫,以學術比較為主、以意識形態比較為輔,逐步完成從外在比較向內在比較的過渡、從間接比較向直接比較的過渡。

供稿: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作者:杜宛玥、何佳佳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首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 薩米爾·阿明:無法繞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朱善璐致辭指出,作為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傳播的最早策源地和重要陣地,北京大學具有學習、研究、傳播和踐行馬克思主義的光榮傳統。舉辦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有利於世界了解中國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狀況,提升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世界影響,有利於中國學者拓寬馬克思主義研究視野,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和發展。
  •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術論壇在中國社科院哲學所...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術論壇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召開  為深入研究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2020年12月1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室主辦的學術論壇在哲學所930會議室舉行,本次論壇邀請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蘇俄哲學研究會副會長安啟念教授作了題為《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報告。
  • 第二屆媒介與社會思潮傳播論壇在西安交通大學舉辦
    2020年12月19日,由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西安交通大學社會科學處聯合主辦的「2020年中國社會思潮新媒體傳播報告發布暨第二屆媒介與社會思潮傳播論壇」在西安交通大學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舉行。
  • 「心有所信 方能行遠—全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論壇」在復旦大學召開
    此次論壇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與研究基地、「復旦—清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研究基地、紅色文化傳承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聯盟共同承辦。論壇上發布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年度報告(2020)》,並評選出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年度優秀論文。
  • 1919年:徐州的馬克思主義傳播
    1919年:徐州的馬克思主義傳播 2020-08-09 21: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思想取向和鏡像表達
    可對於《理想社會主義與實行社會主義》,學界以往的研究對它卻重視不足,這當中也包括了譯文本身的原因。這一譯本產生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最初階段,當時的中國人對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理解還比較膚淺,文本當中存在不少的疏漏、錯誤乃至刻意扭曲,加上此時的中國傳播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條件尚不成熟,這一譯本在當時也沒有產生特別大的社會影響。
  • 1898年,馬克思主義傳入上海
    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這期專號上,李大釗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對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共產黨宣言》的基本思想作了比較系統而簡明的介紹。雖然「五四運動」以前有多種政治力量曾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一定的介紹,但這些介紹是被動、零星的,呈現的文本是分散、零亂的,甚至有不少錯誤和曲解。
  • 第十四屆全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發展與創新論壇在遼寧大學召開
    2020年12月12日-13日,由經濟研究雜誌社與遼寧大學共同主辦的「第十四屆全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發展與創新論壇」在瀋陽召開,本次論壇的主題是堅持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 軍事傳播研究諸論
    [3] 這種來自戰爭宣傳信息的研究工具—內容分析為傳播學研究開闢了新的方向。美國傳播學者盧因在「二戰」期間注意到受眾並不是一個孤立的「靶子」,受眾會受到社會團體的影響,他因此受美國政府的邀請參與了研究傳播對軍隊士氣的影響問題。心理學家卡爾·霍夫蘭率領耶魯大學心理學專家小組赴華盛頓,在美國陸軍部研究影響美軍士氣的因素,在此期間進行了一系列心理控制實驗,極大地豐富了傳播學的研究視界。
  • 首屆中國先進影像與科學傳播學術會議在京開幕
    12月19日,第一屆中國先進影像與科學傳播學術會議在北京開幕。會議由中國科協科技傳播中心、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指導,北京電影學院主辦,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亞洲傳媒研究中心協辦,數字影視動畫創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承辦。
  • 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雲端國際研討會舉行
    日本神戶大學嘉指信雄教授以日本馬克思主義關於聯合、公共和自然的思想為切入點,介紹了五位日本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者的思想資源和最新理論成果;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榮休教授、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兼職教授羅蘭·博爾做了「什麼是比較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報告,從「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三個方面論述了比較馬克思主義哲學;洪曉楠做了「恩格斯與馬克思主義科學哲學」的學術報告,強調《自然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科學哲學創立的標誌
  • 陳理: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引領中國影響世界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引領中國、影響世界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黨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也是廣大宣傳思想理論研究工作者的一項重大政治責任,對於進一步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凝聚力量,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顧鈺民:他上的思政課學生愛聽
    澎湃新聞擬發布「突出貢獻獎」獲獎學者系列稿件,本文為上海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學科帶頭人顧鈺民篇。顧鈺民教授12月初,記者如約來到復旦大學光華樓,找到了顧鈺民教授的辦公室,他學生來開的門,顧鈺民坐在輪椅上,夫人陪在一旁。2014年,顧鈺民突發腦溢血,倒在了工作崗位上。
  • 《電影文學》(2019年第14期)當下中國軍事題材電影海外傳播研究
    [4]再次是對中外軍事題材電影跨文化比較研究。李錦雲從英雄主義與國家文化形象的確立角度,對中美軍事電影進行了跨文化比照,認為從不同的文化之間取長補短,尋找一條可行的道路,進而增強本土軍事電影創作力量。歐美作為中國軍事題材電影國際傳播的主要方向,它複雜的國際環境和多樣的話語生態,映照出了中國電影中這一特殊的題材類型在對外傳播中的曲折命運。無論在技術層面還是美學方面,中國軍事題材電影的海外傳播對當時中國電影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助推作用。隨著中國電影研究越來越成為一個國際化的學術領域,這必然帶來一種比較視野,並激發了一種電影的跨文化傳播研究方法的形成。
  • 重現烏託邦:中國傳播研究的想像力
    在簡單回顧中國傳播研究發展歷程與歷史背景的基礎上,本文著重探討在經濟、生態與文化的三重危機下,中國傳播研究如何重建歷史的、整體論的和批判的理論視野,通過回歸歷史與社會來探尋當代中國的主體與價值,並重塑傳播研究的人文精神與想像力。
  • 華誼兄弟新影人國際交流計劃研究成果 | 以電影《復聯3》為例 中外網際網路比較與批判性研究(上)
    「高校人才作品專欄」首期作品,來自於剛剛順利舉辦的「2018華誼兄弟新影人國際交流計劃」的學生研究成果。15名來自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的優秀學子在賓大安納伯格傳播學院進行了以「媒體與傳播前沿」為主題的研究學習,並與國際頂尖電影人物羅素兄弟面對面對話交流。
  • 與世界分享中國精彩——來自2020「金熊貓」國際傳播高峰論壇的聲音
    11月11—12日,2020年「金熊貓」國際傳播高峰論壇在成都舉行,海內外的專家學者、行業大咖齊聚蓉城,共同探討「中國故事·國際傳播」的路徑和舉措。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節目交易中心副總經理張琳認為,我們原創的中國故事要在海外講得好、傳得開、留得住,還需要中外團隊密切合作,共同打造、共同傳播。近年來,按照該思路推出的《大自然的古老王國》《從長安到羅馬》《中國故事之飛向月球》等作品,國際傳播效果都很好。 「酒好也怕巷子深,有了好的作品只是敲門磚,如何抵達受眾並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才是關鍵。」
  • 2020中非文化交流分論壇在線召開
    在2020中非紡織服裝國際論壇、中非文化交流論壇暨第五屆時尚傳播國際論壇上,中外專家學者碰撞智慧,交流觀點。此次論壇全程線上直播,中肯雙方設立分會場,與會者可通過線上、線下參與互動,共有來自中國、肯亞、法國、加拿大、荷蘭等多個國家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參加了線上互動。
  • 第二屆新聞傳播學跨學科研究高峰論壇之健康傳播論壇在長沙舉辦
    參加第二屆新聞傳播學跨學科研究高峰論壇之健康傳播論壇的嘉賓合影留念。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白寅在論壇上發言。第二屆新聞傳播學跨學科研究高峰論壇之健康傳播論壇在長沙舉辦。紅網時刻12月20日訊(通訊員 潘焱 姚宇鑫 汪佳 記者 劉力)12月19日,以「全球疫情背景下健康傳播研究的機遇、挑戰與推進」為主題的第二屆新聞傳播學跨學科研究高峰論壇系列論壇在湖南長沙舉行。
  • 中外關係| 新中國文化外交 70 年——傳承與創新
    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習近平以「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強調「不同文明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表達了要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對話,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鑑中共同發展的深刻思想。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以「天下一家」表明中國對人類和平與發展的立場和態度。從「人類命運共同體」到「天下一家」,傳遞出了中國始終奉行的「和平共處」的外交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