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關係| 新中國文化外交 70 年——傳承與創新

2021-02-19 國際論壇

    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文化同樣受到全世界矚目,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眾迫切希望了解和認知中國文化,同時「銳實力」「文明衝突論」等外部挑戰也日益升溫。在中國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的歷史新時期,文化外交承載了更為艱巨的歷史使命和國際責任。十八大以來,兩份黨的最高政治性文件(十八大和十九大報告)、《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華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關於加強「一帶一路」軟力量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統籌了對外文化交流、文化傳播和文化貿易政策,體現了中國政府對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文化外交的完整戰略布局和政策規劃。 

       第一,文化外交被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思想」、「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新時代文化外交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的總體目標,提出了「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和「以我為主、兼收並蓄」的實施原則。十八大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中國將紮實推進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要求和任務,並要將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家支柱性產業。作為公共外交的核心內容,文化外交的價值得到了國家的高度認可。在 2019年5月召開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習近平提出「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鑑;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的文明交流互鑑的四點主張,為文化外交注入 了「合作共贏」的新元素。中國不僅要建設好自己的國家,而且要帶動各國共同發展,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這是文化外交最具新時代特徵的使命。 

     第二,文化體制與政府機構改革提升國家文化治理能力,助推文化外交發展。2013年,我國設立國家藝術基金,為管理、資助、扶持和引導國內文化建設以及推動優秀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新機制和新平臺。2018年,原文化部和原國家旅遊局整合成立文化和旅遊部,下設國際交流與合作局,負責文化外交工作。這次改革不是兩個部門職能的簡單疊加,而是要使文化和旅遊兩者互為依託、共促中國文化走出去。 

     第三,元首外交與文化外交聯動,中國文化思想與價值觀的國際輻射力顯著增強。習近平主席不但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言人,還是中國文化外交的踐行者。十八大以來,習主席對外出訪數十次,無論是署名文章還是主旨演講,皆充滿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元素。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習近平以「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強調「不同文明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表達了要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對話,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鑑中共同發展的深刻思想。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以「天下一家」表明中國對人類和平與發展的立場和態度。從「人類命運共同體」到「天下一家」,傳遞出了中國始終奉行的「和平共處」的外交理念。

     第四,思想外交成為文化外交發展的新階段,助力中國文化國際認知度的提升。「青年漢學家研究計劃」和「漢學與當代中國」等品牌項目為中外漢學家構築了思想交流的平臺。2013至2018年,「漢學與當代中國」座談會已舉辦六屆,邀請了來自56個國家的150位漢學家參與,推動了中外高端思想文化交流。「青年漢學家研究計劃」自2014年創辦,至2018年已舉辦了12期,培養了來自95個國家的360位青年漢學家,為支持海外青年漢學家開展中國研究搭建了平臺,與各國學術機構共同推進中國研究在全球的發展。

      第五,文化外交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平臺,全方位提升中國文化領域開放水平,努力構建文化交融的命運共同體。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提高文化開放水平」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也將「提高文化開放水平」單列一章。「一帶一路」是中國為世界提供的重要國際公共產品。原文化部於2016年發布的《「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是落實《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的具體舉措。近年來,「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機制不斷完善,周邊文化外交成為亮點。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清單 中包含了近十項文旅領域的雙邊和多邊合作成果。

     第六,積極搭建多邊交流平臺,中國的引領作用凸顯。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不但有承擔國際責任的意願,世界各國也十分期待中國倡議。2013年11月,中國教育部副部長郝平當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7屆大會主席,是該組織史上首位中國主席。近些年,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國際組織中任要職表明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影響力和領導力的充分認可。中國創辦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等多個區域和全球多邊平臺,推動多邊交流日益深入。中國提出的多邊交流合作倡議穩步落實。2015年9月,在北京啟動了聯合國海陸絲綢之路城市聯盟項目,通過科學、教育和文化傳播來促進海陸絲綢之路區域城市公共部門、私營領域與地區性社會組織間的國際多邊合作,增進彼此了解與尊重。 

        第七,對外話語體系建設能力增強,加深了海外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大力推進中華文化外譯,解決中華文化經典海外「失語症」問題。2015年,原文化部和北京語言大學共建了中國文化譯研網,幫助全球多語言讀者及時發現、翻譯、創作和分享優秀中國文化作品。截至 2017年8月,中國已與50多個國家籤訂了相互翻譯對方經典作品的協定。原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中國作家協會在2015至 2018年間聯合舉辦了兩屆「中外文學出版翻譯研修班」,建立了中外影視譯製領域的國際化專業交流與合作的新機制。《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以22個語種、25個版本在海內外發行625萬冊,中國理念、中國制度、中國方案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內得以傳播。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被多次寫入聯合國決議,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理念的高度認可。 

        第八,運用新媒體科技手段,大力打造外宣旗艦媒體,國際傳播能力明顯增強。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指出「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國際話語權,集中講好中國故事,同時優化戰略布局,著力打造具有較強國際影響的外宣旗艦媒體」。2017年3月,中國環球廣播電視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目前,中央電視臺已形成全球化的採編和傳播網絡,海外整頻道用戶達4億戶,分布在168個國家和地區。人民日報社實現了主要英文社交媒體平臺全覆蓋,臉書公共帳號粉絲量達 3000萬,推特粉絲260萬。近五年新華社稿件在世界主要通訊社互引統計中位列榜首。

     最後,中國文化產品和服務在國際市場的份額和競爭力顯著增加。2014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出臺後,對外文化貿易邁上新臺階。文化產品進出口連續多年保持順差,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貿易取得積極進展,形成了文化交流、文化貿易和文化投資並舉的「走出去」新格局。2018年,中國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總額137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8.3%。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產品出口總額達163億美元,為歷年最高水平。富含中華文化元素的工藝品、美術產品、藝術收藏品和各類出版物的出口規模和增幅位居中國文化產品出口前列。

相關焦點

  • 新中國外交70年的光輝歷程和基本經驗
    70年風雨兼程,70年波瀾壯闊。新中國外交70年年史詩般的歷程,凝結著我們黨堅持不懈推動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成果,對於我們是一座思想寶庫,給我們留下了重要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經驗。新中國成立後的70年,在外交上走過了一條極不平凡的道路。
  • 守正創新:中國新時代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使命
    文化發展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有利於增強文化自信。文化發展離不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習近平總書記參訪的嶽麓書院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這裡是湖湘文化的源泉,也是中國文化史上孕育思想、創新學術的基地。
  • 向中外青少年講好中華文化故事
    中國青年報社(含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也把向中外青少年講好中華文化故事,作為努力實現新型主流媒體的一項使命擔當。12月4日《中國青年報》全媒體推出「文化強國對年輕人意味著什麼」話題,就從海內外和全景式視角關注了向中外青少年講好中外文化故事的現實性和急迫性。但是我們與應該擔負的能力和本領相比,深感差距還很大,需要得到社會各界的更多支持關心,共同擔當起這一新的文化使命。
  •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外交思想 不斷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
    面對風雲激蕩的國際形勢,習近平總書記以偉大戰略家的遠見卓識,準確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全面判斷國際形勢走向和我國所處歷史方位,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精神、引領人類進步潮流的新理念新主張新倡議,旗幟鮮明地回答了中國應當推動建設什麼樣的世界、構建什麼樣的國際關係,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外交、怎樣辦好新時代外交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形成和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
  • 中國文化外交與傳播如何相輔並行
    文化外交是主權國家以文化傳播和文化交往為基本手段進行的外交活動,是保持和傳播本民族優秀文化和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手段。文化外交服務於國家發展戰略,但其又具有民間性、間接性等「柔性」外交特徵。中國文化外交剛剛自覺,任重道遠,而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則可以有效推動中國文化外交、有助於消解對中國的負面認知,建構中國嶄新形象。
  • 【「四史」學習】新中國外交70年的歷史經驗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四史」學習】新中國外交70年的歷史經驗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0-11-06 19: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曉燕:中國國際組織外交的歷史發展與自主創新
    這些實踐既代表了二戰後大國國際組織外交發展的新特徵,也是新時期中國大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1. 研究問題的提出國際組織研究作為國際關係學科的重要研究議題,從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相當長時間內是推動學科學理思考和爭論深入發展的動力來源之一,從單純的功能描述到擴展開來研究國際制度和規範對國家行為的塑造,國際組織研究自身經歷了發展的輝煌。
  • 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一、文化傳承對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掘智慧、汲取智慧,延續和發展中華民族「精神命脈」,全面總結梳理和剖析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充分認識其當代價值,對於促進當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和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優秀文化立根基。
  • 2015年中國外交:一個重點 兩條主線
    人民網3月10日電 在8日舉行的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的記者會上,外交部長王毅表示,2015年中國外交關鍵詞即是「一個重點、兩條主線」。 王毅認為,2014年中國外交成果取得豐收,同時也是開拓和創新之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成功舉辦上海亞信峰會和北京APEC兩大主場外交,在歷史上留下深刻的中國印記。
  • 豐富年節文化,推動年畫創新——2021中國年畫傳承發展大會成功舉辦
    2021中國年畫傳承發展大會宣傳片為推動傳統年畫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營造年節氛圍,走進千家萬戶,賦予其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時代意義,12月16日,「中國年畫·美好生活」——2021年畫傳承發展大會在山東省濰坊市舉行。
  • 建國70周年獻禮電視劇《外交風雲》,看中國初代外交風雲!
    在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成立大會上,周恩來微笑著拿起花名冊,依次點著新中國首批外交官的名字:"頭一個是王稼祥,外交部副部長,我國首任駐蘇聯大使。稼祥同志已經到達莫斯科舉行開館升旗儀式了」……周總理向大家介紹了國際司副司長,從司長到科長、副科長,周恩來一個個念出他們的名字,遇到熟人還開一兩句玩笑。
  • 新時代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創新高峰論壇舉行
    「新時代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創新高峰論壇暨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攝影分會成立大會」日前在北京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黨中央常務副主席何維在論壇開幕式上作視頻致辭。何維指出,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標誌著我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
  • 《人民中國》對日文化外宣的創新探索
    如何發揚70年光榮傳統,在新時代、新起點上守正創新、再立新功成為當前面臨的重大課題。在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事業中,如何做好因國施策、精準外宣,外文局旗下的對日外宣刊物《人民中國》的對日報導探索與實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對外宣傳中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方面,《人民中國》近年來提煉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現代流行文化等諸要素,拓展外宣內容的努力不啻為有益的探索。
  • 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科學指南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中國外交新的歷史徵程中,在保持對外大政方針穩定性連續性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精神、引領人類進步潮流的新理念新主張新倡議,形成了習近平外交思想,取得了新中國外交理論建設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成果。2018年6月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確立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導地位。
  • 2020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課題研究學術研討會
    撫州與北京大學在撫州共建的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在深入調研和充分研討的基礎上,共同提出對「利用文化品牌引領,加快撫州經濟社會發展、創作文藝精品,推動撫州地方特色文化走出去、湯顯祖戲劇文化傳承與創新、新基建背景下撫州文化產業發展、生態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等12項重大文化課題,進行創新性研究。通過各位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形成了今天的初步成果。
  • 時政新觀察:一個重點兩條主線 中國外交落地有聲
    分析人士普遍指出,中國2015年外交堪稱「落地有聲」。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近日在演講中總結,2015年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取得「豐碩成果和重大進展」。正如他在2015年初所言,中國2015年外交關鍵詞是「一個重點」,即全面推進「一帶一路」;「兩條主線」即做好和平與發展的大文章。  總結2015年中國外交,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副會長於洪君用「落地有聲、互動有力」來概括。
  • 新時期英文世界中的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
    當然自不必言,到1970-1980年間時新一代已經崛起並控制著中國史學科領域。馬士主要是把英國十七世紀到1912年有關中國的記載從英國一手資料角度整合在一起,而我則對中文史料在英文世界的使用盡了一臂之力,並因此把中國社會作為一種不同的文化來進行分析……等到了我退休的時候,西方學者們試圖發展中國社會史的研究,這得到了中國近代史史學家們的響應。
  •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外交思想
    面對風雲激蕩的國際形勢,習近平總書記以偉大戰略家的遠見卓識,準確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全面判斷國際形勢走向和我國所處歷史方位,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精神、引領人類進步潮流的新理念新主張新倡議,旗幟鮮明地回答了中國應當推動建設什麼樣的世界、構建什麼樣的國際關係,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外交、怎樣辦好新時代外交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形成和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
  • 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應發揮地方積極性
    第一,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必須堅持以習近平外交思想為指導,實現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要不斷鞏固黨對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領導。要持續拓展中國特色政黨外交,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政黨外交新格局,探索在新型國際關係的基礎上建立求同存異、相互尊重、互學互鑑的新型政黨關係,推動「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等高端政治對話平臺機制化。
  • 首農食品集團老字號攜手《上新了·故宮》第二季 創新傳承演繹文化...
    不知不覺中,大型文化類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二季節目已陪伴觀眾走過了十期,並於1月10日溫暖收官。節目中展現的600年紫禁城的「舊史」與「新趣」,讓觀眾探索故宮之時,也汲取了豐富的歷史知識,品味了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