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文化同樣受到全世界矚目,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眾迫切希望了解和認知中國文化,同時「銳實力」「文明衝突論」等外部挑戰也日益升溫。在中國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的歷史新時期,文化外交承載了更為艱巨的歷史使命和國際責任。十八大以來,兩份黨的最高政治性文件(十八大和十九大報告)、《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華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關於加強「一帶一路」軟力量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統籌了對外文化交流、文化傳播和文化貿易政策,體現了中國政府對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文化外交的完整戰略布局和政策規劃。
第一,文化外交被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思想」、「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新時代文化外交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的總體目標,提出了「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和「以我為主、兼收並蓄」的實施原則。十八大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中國將紮實推進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要求和任務,並要將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家支柱性產業。作為公共外交的核心內容,文化外交的價值得到了國家的高度認可。在 2019年5月召開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習近平提出「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鑑;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的文明交流互鑑的四點主張,為文化外交注入 了「合作共贏」的新元素。中國不僅要建設好自己的國家,而且要帶動各國共同發展,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這是文化外交最具新時代特徵的使命。
第二,文化體制與政府機構改革提升國家文化治理能力,助推文化外交發展。2013年,我國設立國家藝術基金,為管理、資助、扶持和引導國內文化建設以及推動優秀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新機制和新平臺。2018年,原文化部和原國家旅遊局整合成立文化和旅遊部,下設國際交流與合作局,負責文化外交工作。這次改革不是兩個部門職能的簡單疊加,而是要使文化和旅遊兩者互為依託、共促中國文化走出去。
第三,元首外交與文化外交聯動,中國文化思想與價值觀的國際輻射力顯著增強。習近平主席不但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言人,還是中國文化外交的踐行者。十八大以來,習主席對外出訪數十次,無論是署名文章還是主旨演講,皆充滿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元素。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習近平以「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強調「不同文明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表達了要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對話,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鑑中共同發展的深刻思想。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以「天下一家」表明中國對人類和平與發展的立場和態度。從「人類命運共同體」到「天下一家」,傳遞出了中國始終奉行的「和平共處」的外交理念。
第四,思想外交成為文化外交發展的新階段,助力中國文化國際認知度的提升。「青年漢學家研究計劃」和「漢學與當代中國」等品牌項目為中外漢學家構築了思想交流的平臺。2013至2018年,「漢學與當代中國」座談會已舉辦六屆,邀請了來自56個國家的150位漢學家參與,推動了中外高端思想文化交流。「青年漢學家研究計劃」自2014年創辦,至2018年已舉辦了12期,培養了來自95個國家的360位青年漢學家,為支持海外青年漢學家開展中國研究搭建了平臺,與各國學術機構共同推進中國研究在全球的發展。
第五,文化外交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平臺,全方位提升中國文化領域開放水平,努力構建文化交融的命運共同體。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提高文化開放水平」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也將「提高文化開放水平」單列一章。「一帶一路」是中國為世界提供的重要國際公共產品。原文化部於2016年發布的《「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是落實《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的具體舉措。近年來,「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機制不斷完善,周邊文化外交成為亮點。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清單 中包含了近十項文旅領域的雙邊和多邊合作成果。
第六,積極搭建多邊交流平臺,中國的引領作用凸顯。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不但有承擔國際責任的意願,世界各國也十分期待中國倡議。2013年11月,中國教育部副部長郝平當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7屆大會主席,是該組織史上首位中國主席。近些年,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國際組織中任要職表明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影響力和領導力的充分認可。中國創辦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等多個區域和全球多邊平臺,推動多邊交流日益深入。中國提出的多邊交流合作倡議穩步落實。2015年9月,在北京啟動了聯合國海陸絲綢之路城市聯盟項目,通過科學、教育和文化傳播來促進海陸絲綢之路區域城市公共部門、私營領域與地區性社會組織間的國際多邊合作,增進彼此了解與尊重。
第七,對外話語體系建設能力增強,加深了海外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大力推進中華文化外譯,解決中華文化經典海外「失語症」問題。2015年,原文化部和北京語言大學共建了中國文化譯研網,幫助全球多語言讀者及時發現、翻譯、創作和分享優秀中國文化作品。截至 2017年8月,中國已與50多個國家籤訂了相互翻譯對方經典作品的協定。原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中國作家協會在2015至 2018年間聯合舉辦了兩屆「中外文學出版翻譯研修班」,建立了中外影視譯製領域的國際化專業交流與合作的新機制。《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以22個語種、25個版本在海內外發行625萬冊,中國理念、中國制度、中國方案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內得以傳播。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被多次寫入聯合國決議,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理念的高度認可。
第八,運用新媒體科技手段,大力打造外宣旗艦媒體,國際傳播能力明顯增強。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指出「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國際話語權,集中講好中國故事,同時優化戰略布局,著力打造具有較強國際影響的外宣旗艦媒體」。2017年3月,中國環球廣播電視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目前,中央電視臺已形成全球化的採編和傳播網絡,海外整頻道用戶達4億戶,分布在168個國家和地區。人民日報社實現了主要英文社交媒體平臺全覆蓋,臉書公共帳號粉絲量達 3000萬,推特粉絲260萬。近五年新華社稿件在世界主要通訊社互引統計中位列榜首。
最後,中國文化產品和服務在國際市場的份額和競爭力顯著增加。2014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出臺後,對外文化貿易邁上新臺階。文化產品進出口連續多年保持順差,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貿易取得積極進展,形成了文化交流、文化貿易和文化投資並舉的「走出去」新格局。2018年,中國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總額137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8.3%。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產品出口總額達163億美元,為歷年最高水平。富含中華文化元素的工藝品、美術產品、藝術收藏品和各類出版物的出口規模和增幅位居中國文化產品出口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