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關係| 新中國文化外交 70 年——傳承與創新
十八大以來,兩份黨的最高政治性文件(十八大和十九大報告)、《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華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關於加強「一帶一路」軟力量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統籌了對外文化交流、文化傳播和文化貿易政策,體現了中國政府對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文化外交的完整戰略布局和政策規劃。
-
電視劇《外交風雲》國家形象的立體塑造與國際傳播
電視劇以外交大事件的歷史事件為傳播主線,主要敘述毛澤東、周恩來、陳毅、朱德、劉少奇、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開創新中國外交事業上的傑出貢獻,全方位立體展現了日內瓦會議、亞非會議、周恩來訪非、中美外交談判、中日邦交建立、恢復聯合國席位等一系列波瀾壯闊的重大歷史事件,塑造了高瞻遠矚、睿智大氣、沉著勇敢、敬業奉獻的外交家形象,展現了新中國外交拓展的艱難曲折與偉大曆程。
-
對話趙啟正:公共外交與跨文化交流 _2013博鰲論壇_網易財經
陳 雨露:謝謝兩位來自西方的公共外交的專家!他們兩位講了一個共同的觀點,也是要跨文化交流,一定要用真實的故事告訴大家,讓大家了解。於丹老師,大家知道 她是用最美妙的文化語言把一個概念、一個模式能夠講的讓大家印象極其深刻,我想對跨文化交流是於老師這些年在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裡面研究的非常重要的課 題。她從趙部長這幾次各種場合的對話,大家都深深的受益,受到啟發,現在我們有請於老師講解!
-
靈隱寺光泉法師:中國佛教可以發揮獨特的「民間外交」作用
7日,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杭州靈隱寺住持光泉法師在浙江杭州舉辦的「一帶一路」與中華文化論壇上表示,當代中國佛教可以在宗教的「民間外交」方面發揮獨特的作用。 當下,「民間外交」在公共外交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宗教的「民間外交」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佛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曾經對中國社會的歷史與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也對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少貢獻。
-
黃忠、唐小松:中國對印度公共外交評析
印度研究中國的特點仍然是「重關係,重戰略;輕歷史,輕文化」,印度最為著名的中國研究專家並非來自文化界,而是來自戰略與外交領域。在外交上,印度也傾向於以互惠的弱者心態與現實相結合的二元戰略文化來看待中國,既希望搭上中國經濟發展的便車,又對中國疑心重重。以上情況決定了中國在與印度交往時,必須將「消除文化隔閡,促進文化的認同與融合」置於重要議程。
-
跨文化傳播研究 | 跨文化傳播研究小組:2018年跨文化傳播事件評析
這場輿論風波的爭論焦點主要在於:如何把握標誌性文化符號敘事和種族主義刻板偏見之間的界限,如何處理東西方視域中不同的「他者」在交往中的理解和認同。外界的具體質疑有三:(1)中國演員通過化妝加深膚色、填充胸部和臀部假扮非洲丈母娘。(2)由黑人演員扮演猴子,顯示其低人一等。(3)對非洲風情的描繪暗示其原始落後,演員身著部落服裝、將長頸鹿作為非洲共享單車等行為是對非洲的蔑視。
-
從手遊《陰陽師》看日本妖怪文化在中國的傳播
青少年是一個國家的未來,日本妖怪文化在未來對中國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由於妖怪文化一開始是由古中國傳入古日本,在日本逐漸發展並形成「妖怪學」,因此當日本妖怪文化如今再 傳入中國時,國人對其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從而更容易接受它,但是 , 國人對於日本妖怪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也抱有三種觀點。 第一,反對日本妖怪文化傳入中國。
-
【往事回顧】德齡家族:近代中國文化外交的先驅者
德齡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物,作為清廷駐日本、法國公使的女兒,曾擔任慈禧太后的一等御前女官,負責宮廷女性外交。她從小接受良好的中西方教育,遊歷世界多個國家,精通英、日、法等多國語言,曾以「德齡公主」作為筆名,以親歷的第一人稱口吻,用英文描寫晚清宮廷以及其在國內外民間的日常生活,在那個國際通訊不發達的年代,她向世界講述了許多值得稱頌的中國好故事,也率先向世界展示了追求文明進步的中國知識女性形象。
-
《外交風雲》研評會:重大革命題材如何迸發蓬勃生命力?
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一部大劇,也是總局「優秀電視劇百日展播推薦劇目」之一,《外交風雲》的播出既形成了收視熱潮,也引發了觀眾的熱烈討論。近日,《外交風雲》研評會在京召開。主創團隊、出品方、播出平臺及數據公司的代表,與來自學界、文藝界、媒體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從《外交風雲》的製作過程、人物塑造、播出效果以及文化意義幾方面展開了全面而豐富的分析。
-
提升健康傳播影響力 促進健康中國文化建設
「金舟杯」 2020 全國衛生健康影像大會暨健康中國文化周是已經舉辦四屆的全國衛生健康微電影節的升級版,以「健康傳播,影像擔當」為主題,旨在展示和表彰各級各類衛生健康機構、媒體、社會組織以及個人以健康中國為主題創作的健康文化影像作品,鼓勵全社會關注、參與健康傳播影像創作,更好地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健康觀念,助力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健康中國
-
英國傳播/文化產業碩士專業如何選擇?
、教育碩士),開設在教育學院,該系在在傳播、文化和媒體等領域的教學、研究和諮詢方面有著出色表現,並主要致力於藝術,設計和博物館學、學術寫作、英語教育、應用語言學、音樂教育、數位技術學習等領域的教學。 課程特色: 課程批判性地研究數位技術對當代文化和社會的發展及其影響,著眼於數位化發展如何重塑各種社會政治和經濟領域,例如治理、身份,文化傳播、金融、工業等。
-
中國文化對外傳播新路徑——基於國際慕課的實證研究
然而,任何文化和價值理念都必須藉助於特定的媒體形式才能進行有效地傳播。近年來,隨著新媒體迅猛發展,傳播學界越來越關注如何發揮新媒體傳播高效快捷、雙向互動的優勢,以更快捷、更易於接受的方式推動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國際慕課作為一種全新的知識傳播和文化傳播載體,藉助遠程在線的教學方式,有利於打破原有的跨文化傳播壁壘,讓學員在日常學習與互動交流中完成對他者文化的認知與認同。
-
大閱兵,中國軍事外交有意思了
從門類看,一個是周邊外交,一個是軍事外交。當然,大國外交、發展中國家、多邊平臺等,一樣不可忽視。 咱中國這幾年搞外交,每年都有大亮點。2013年,習近平首訪俄羅斯,然後與歐巴馬莊園會晤;2014年,上半年亞信,下半年APEC;今年,亮點也不會少嘍。當然,要說軍事外交,9月份的大閱兵,無疑將是今年軍事外交的最大亮點。
-
如何傳播道教文化才能「有仙氣,接地氣,聚人氣」?
道文化作為古老深邃的東方哲學智慧,在華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貢獻。兩千多年前的文明軸心時代,道家思想就以超前的智慧思考宇宙、人類和生命的終極問題,引領了華夏諸子百家的學術風潮,歷經兩千多年的歷史滄桑,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根底所在。
-
首屆「俄中文學外交翻譯獎」在京頒出
首屆「俄中文學外交翻譯獎」在京頒出 高凱 攝中新網北京12月22日電 (記者 高凱)首屆「俄中文學外交翻譯獎」日前在北京頒出,該獎項由俄羅斯出版與大眾傳媒署翻譯研究院和首都師範大學北京斯拉夫研究中心共同設立,旨在促進俄羅斯文學在中國的翻譯和傳播
-
水電八局獲頒「一帶一路」 百國印記「文化傳播大使」獎
水電八局獲頒「一帶一路」 百國印記「文化傳播大使」獎。紅網時刻11月23日訊(通訊員 楊珂欣)11月20日上午,第二屆「一帶一路」百國印記短視頻大賽頒獎典禮於武漢舉行,水電八局作品《當歪果仁穿漢服跳中國風的〈生僻字〉》獲頒「文化傳播大使」獎。
-
芙蓉繡莊裡的秘密電臺——致《國禮》險象迭生下中國文化的傳播
運用剪輯交叉的蒙太奇剪輯手法、體現了中國文化民族精神、中國價值。以湘繡為中心的湘繡文化震驚中外,又將中國人民在面對失敗命運而瘋狂鬥爭中國民族精神演繹得淋漓盡致。小成本製作,卻給了觀眾帶來了好萊塢商業大片的美妙享受。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從古至今,大到「治國、平天下」,小到「修身、齊家」,中國人民的生活充滿著禮儀制度。
-
2020,中國外交乘風破浪向前進
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本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精神,舉全國之力,取得了國內疫情防控的重大戰略成果。中國外交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國際人道主義,全力服務國內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與各國人民同舟共濟、並肩抗疫。習近平主席親力親為開展元首外交,發出國際社會攜手抗疫、共克時艱的最強音。中國向世界衛生組織捐資5000萬美元,向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緊急醫療物資援助。
-
跨文化傳播研究 | 單波:跨文化傳播的問題域
這三種表述重點呈現了文化互動的「我」、文化交叉的「我」和文化融合的「我」回應全球化時代的「我」的生存圖景:全球流動不斷使人們體驗普遍交往,遇見陌生人,經受文化差異與文化壓力,進入文化適應,感受文化連接與分割的心理考驗,由此引申出「跨文化傳播如何可能」的追問。
-
內容為王、創新傳播 國產影視如何「出海」又「出圈」?
26個國家……近日,多部國產影視作品相繼「出海」,再度吸引了眾多海外觀眾的目光,在收穫粉絲和口碑的同時,多角度體現了中國社會的飛速發展,展示中華優秀文化,進一步讓世界更了解中國。海外電影觀眾已不滿足於停留在認識某些中國文化元素的簡單層面,而渴望進一步了解、挖掘中國文化深層的精神內核和文化底蘊。因此,海外傳播的成功案例講的都是中國故事,展現的都是中國人獨有的精神風貌,並在人類共通的價值理念之中著重渲染了中國文化的厚重底色。除了國產電影,國產劇集在「走出去」方面也展示了喜人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