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回顧】德齡家族:近代中國文化外交的先驅者

2021-02-07 文史天地

提到德齡,當代中國人最容易聯想到「德齡公主」。秦瘦鷗譯述的《瀛臺泣血記》《御香縹緲錄》兩本暢銷小說(原著由德齡用英文所寫並在海外出版,轟動一時),以及由著名清宮電影導演李翰祥執導的邵氏電影公司出品的香港電影《瀛臺泣血》風靡歐美日以及東南亞,由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的著名編劇之一何冀平創作的京劇《慈禧與德齡》,內地女作家徐小斌的小說《德齡公主》,以及2006年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的《德齡公主》電視連續劇等。

其實,德齡公主並不是真的公主,只是她的筆名。德齡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物,作為清廷駐日本、法國公使的女兒,曾擔任慈禧太后的一等御前女官,負責宮廷女性外交。她從小接受良好的中西方教育,遊歷世界多個國家,精通英、日、法等多國語言,曾以「德齡公主」作為筆名,以親歷的第一人稱口吻,用英文描寫晚清宮廷以及其在國內外民間的日常生活,在那個國際通訊不發達的年代,她向世界講述了許多值得稱頌的中國好故事,也率先向世界展示了追求文明進步的中國知識女性形象。從上個世紀初以來,德齡公主就已經是在海內外紅極一時的文化名人,掀起了一股至今仍持續不斷的「德齡公主熱」。

德齡公主

德齡公主的故事之所以廣為流傳,在於她在晚清時期在中國近代的進步和改革中所發揮的特殊作用。但不為人知的是,她並不是偶然出現的傳奇人物,她來自一個傳奇的家族。在德齡的家族成員中,湧現出多位近代中國文化外交的先驅者,諸如首創中國首批官派留學生留學日本的制度和實踐,興起了中國近代留學日本的浪潮,為甲午戰後中日建交以及義和團時期維持中法正常邦交做出了卓越貢獻,推動了晚清外交、金融、財稅、交通、郵政、軍事朝現代化等方面改革的晚清外交官裕庚;帶動了近代中國人到西方的軍事留學教育成為聞名中外的「中國陸軍留歐第一人」的唐寶潮;清華大學創始人和首任校長唐國安;擊退英商對華的茶葉傾銷、反過來壟斷歐美市場的被譽為「中國茶商中的拿破崙」的唐翹卿等名人。

德齡妹夫唐寶潮來自一個顯赫而低調的大家族——近代史上名揚海外的唐氏家族。唐家在歷史上屬香山縣,是孫中山的故鄉,1925年孫中山逝世,為紀念國父,改香山縣為中山縣。唐寶潮的堂叔唐紹儀,由同鄉孫中山監誓加入同盟會並出任民國第一任總理,即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總理。 

唐氏家族的發源地唐家灣位於珠江入海口的金星門水道,左邊是伶仃洋上的淇澳島。明朝中葉以後,葡萄牙佔據澳門,澳門及其附近地區因此成為最先灌輸近代西方文明於中國的「珠澳中西文化走廊」。古鎮唐家灣早在100多年前就頗有名氣,具有鮮明的海洋文明特徵,當時從美國舊金山寄封信,只要寫上「中國唐家灣」的字樣,唐家人便可收到。唐氏族人秉承了海洋文明的重商意識和冒險精神,勇於融通中西文明。以唐廷樞為代表的近代中國商業巨子和洋務活動家們積累了最初的財富,為將子弟送往國外留學深造打下了物質基礎。以留學教育為媒介,使唐紹儀、唐寶鍔、唐寶潮等眾多唐氏家族後裔成為學貫中西的新型華人,率先實現了個體的近代化。

目前在唐家灣,唐氏家族的遺蹟有唐紹儀故居。探訪唐紹儀的故居,仍能感受到唐氏家族愛國愛民的胸襟。離唐紹儀故居不遠處有一座由唐紹儀的私家園林改建的「共樂園」,依山面海,面積達50多畝,有500多株荔枝樹,許多名貴花木均為國外引進,包括國內罕見的尼泊爾「信鴿巢」,孫中山贈送的日本松樹和已歷數百年的「盤石飛榕」。園內還設有完全按照歐洲模式營建、近代唯一的私人天文臺「觀星閣」和硬地網球場,更顯當時少有的時尚。唐紹儀原本受袁世凱重用,但是袁世凱一稱帝,他立即不徇私情,公開反對。他的為官之道至今仍可為後世借鑑。他曾傳下家訓告誡子孫:「人臣奉職,惟以公正自守。」1921年,唐紹儀響應孫中山「與眾樂樂」的倡議,親筆題寫了石門上「共樂園」3個大字,並手書「開門任便來賓客,看竹何須問主人」,將其開闢為對公眾開放的公園。

左二為德齡,左三為慈禧

唐家五代人中都有清華學子,且與辛亥百年史有著極深的關係。唐氏家族的後人唐國安曾是清華大學的首任校長,侄子唐統一是清華圖書館副館長、畢業於清華且執教清華50載的機電學專家,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助理總幹事的(唐統一兒子)唐虔,女兒唐紋、孫女唐宛楓等五代人皆出身清華。唐家五代人的清華故事堪稱清華百年校史的典範。唐國安14歲時作為中國官派的留美幼童,告別家鄉到美國學習,1881年回國,1906年發表文章《勸告中國留學生》呼籲留學生救亡圖存,轟動一時。唐國安經同族親戚兼留美同學唐紹儀推薦進入國民政府工作。利用美國退還清政府的庚子部分退款建起來的「遊美肄業館」定名「清華學堂」,開學僅7個多月便因為辛亥革命爆發、辦學經費被挪用而停辦,管理層紛紛棄教,只剩下時任名譽副會長的唐國安獨撐危局。他解決了學校的經費和土地問題,清華學堂在關閉5個月後終於在1912年復校,學堂也更名為「清華學校」,唐國安成為首任校長。在復校後不久、第一屆學生畢業後,唐國安心臟病日益加劇,在病榻上簽發完要求將退款經費直接撥給學校的報告同時遞交了辭呈,1913年8月病逝於清華園。生前叮囑夫人,在他過世後,把財產捐給慈善事業。

唐國安在任上吸取留美的經驗,通過實行「中五、高三制」改革,使清華學校實際具備了美國大學的部分教育職能,可直接與美國高校對接。他確立的「進德修業、自強不息」的章程,對以後清華辦學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清華第一屆畢業生產生了各領域的頂尖人才。如今,高懸於清華禮堂樓後壁牆上的兩塊大匾「壽與國同」和「人文日新」,與禮堂前臺牆上懸掛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遙相輝映,紀錄了當初唐國安任上創業維艱、繼往開來的歷史。他留下的清華學校,給日後的百年清華和中華民族留下了一筆無比豐厚的精神遺產。《清華年刊》稱頌他「是為國謀最大福祉的真正愛國者,富有坦誠、忠實、正義、自我犧牲的精神」。

(一)被譽為「時評女作家」的德齡

德齡離開清宮後,並不安享上層貴婦的舒適生活,而是選擇站出來,在中外媒體上,頻頻以出書、演講、上電臺電視臺、參加各種慈善社會活動、演戲拍電影,面對與中國有關的重大社會事件發聲,譴責溥儀充當日本的傀儡建立「偽滿洲國」分裂中國的行為,上書條陳收復東三省的計劃,為提高美國華人的社會地位到一線的工廠去探視華工,為中國抗日救亡發起大型的海外募捐「一碗飯運動」,被媒體譽為「時評女作家」。

作為美國與亞洲的進出口貿易中心洛杉磯,因為碼頭的搬運工大多是華人,性別失調導致大量中國婦女(包括女童)被從中國販賣到美國去當妓女,這使得華人當時在美國社會成為「苦力」和「娼妓」的代名詞,在洛杉磯備受歧視。加上中國在一戰時期在其他國家的脅迫下同意名義上參戰,但「宣而不戰」,不直接派兵而是向協約國輸送了大量勞工當後勤。但是,華工形象在歐洲卻遭到上層社會的嘲諷,認為中國人都是苦力,是「無論多少歲,智商都不到10歲」的人種。德齡開始計劃通過出書、演講、上電臺電視臺節目、新書籤售會、擔任選美比賽的評委、舉辦慈善活動等各種大眾傳播活動來改善華人在美國上層社會的形象,她聲稱要「教育」對中國無知的美國人。1931年1月,德齡身穿慈禧所賜的全套宮廷服裝,在美國堪薩斯城婦女俱樂部演講,「中國姑娘們正追隨著美國婦女的發展蹤跡,成為速記員、教師、商人、秘書和醫生等新式婦女」。

20世紀30年代開始,德齡到舊金山的唐人街從事為中國抗日救亡募捐的公益活動,最早為中國抗日募捐衣物的慈善晚宴就是由德齡發起的。她還常去華工工作的一線如礦山、紡織廠去看望華工,了解他們的工作情況,寫成小說和新聞報導讓公眾了解他們。因為這些成就,德齡被美國議會指定為中國平民救濟會的主席。1938年,從舊金山開始,德齡發起了影響全美國的「一碗飯運動」,當時與德齡同時出席活動的還有美國前總統赫伯特·胡佛、羅斯福總統的兒子和舊金山市的市長。舊金山的「一碗飯運動」以中國傳統典故「漂母與韓信」為依據,在華人的武術、醒獅、時裝表演中,以認購一碗炒飯的餐券在美國社會發起慈善募捐,以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和故鄉情懷的凝聚力,在以麵包為主食的西方社會,展示出華人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一碗飯運動」在美國興起後,南下南美洲,在古巴等地的華人中產生聯動效應,後來又傳到英國倫敦。1941年,繼德齡首倡發起「一碗飯運動」3年之後,宋慶齡在香港重新演繹「一碗飯」精神,號召香港各界資助抗戰,救濟同胞。

1944年,德齡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南大門,準備趕去教室進行一場普通話的中國文化演講的路上,被一輛疾馳的裝滿貨物的大卡車撞倒,身負重傷,於當晚凌晨痛苦地去世,去世前還遺留有未完成的清宮題材劇本遺稿。

(二)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唐麗題

德齡去世後,由於她唯一的兒子早已因病去世,因此她的遺產由侄女唐麗題繼承。唐麗題是德齡妹妹容齡的養女,她的生父為民國著名外交官王曾思(1890—1944年),曾任中國駐俄、意、法等國使館秘書,1933年9月至11月曾一度任外交部參事。容齡夫婦把她視為己出,按照名媛的標準培養她,經常帶她出入社交場合,使得她年少時已經成為經常在媒體露面的千金小姐。麗題私下對她的好友韓素音說,容齡是想把她培養成一個公主,將來嫁給滿洲貴族傳宗接代,其實她並不甘心成為依附於男性的傳統女性。於是她暗暗下決心通過求知追求進步。

1936年,20歲的她獲得英國名校謝菲爾德大學貝內特學院的本科文憑。1940年獲得巴黎自由政治科學學校(今巴黎政治學院的前身)的碩士文憑。畢業後她進入中華民國外交部工作。1941年—1942年受政府公派赴美國著名的女子學院拉德克利夫學院(Radcliffe College)攻讀碩士。該學院和著名的宋氏三姐妹就讀的威爾斯利學院(Wellesley College)一樣,同屬為美國七姐妹學院,倡導女性獨立自主、堅忍不拔的理念,創造與男性平等的發展機會。那時拉德克利夫學院是在哈佛大學的校園內辦學,入校不久唐麗題就遇到了曾在哈佛大學讀碩士的庫克·那拉廊,譜寫了一段才子佳人的浪漫愛情。出身於泰國華裔望族的庫克·那拉廊曾在中國接受過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訓練,當時他正領導泰國的親王、王子們從事抵抗日本侵略泰國的「自由泰運動」。巧的是,在唐麗題剛到法國讀碩士的時候,庫克·那拉廊就已經到美國哈佛大學讀碩士了,他們剛好錯過。庫克·那拉廊的父親也患有小兒麻痺症,他不在乎唐麗題小兒麻痺症遺留的跛腳缺陷。相同的年紀和相同的美國和法國留學經歷,共同的救國革命理想,庫克·那拉廊在認識唐麗題不到一年的時間後,在與哈佛大學僅一河之隔的波士頓與她舉行了婚禮。婚後,1942年—1944年,唐麗題繼續在哈佛大學攻讀政治學的博士學位,成為民國時期中國極其罕見的留學女博士。

畢業後她隨夫回到泰國曼谷定居,雖然嫁入了豪門,但作為一個受過良好高等教育的新女性,她還是憑藉自己的博士學位繼續社會工作。

1951年—1967年,她在位於曼谷的泰國最好的大學之一的朱拉隆功大學擔任政治學教師直至評為副教授。

1954年—1960年,在泰國法政大學擔任特邀學者。

1955年—1965年,在法國新聞社曼谷分部工作。

1967年—1968年,任加拿大卡爾頓大學客座學者。

1968年—1972年,在美利堅大學國際服務學院華盛頓法學院擔任客座教授。

1969年—1970年,在威斯康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工作。

德齡和唐麗題兩代傑出女性的奮鬥過程,充分地體現出華人文化中自強不息的精神。

唐麗題的夫家那拉廊氏是泰國國王御賜給他們的專用姓氏,意為「在拉廊繁榮和繁衍」。全泰國姓「那拉廊」的人都是他們家族的後代。始祖許泗漳是來自中國福建漳州的著名華僑,在泰國打拼多年,引進並成功種植橡膠,最終成為泰國著名的華裔望族,對泰國的政治和工業經濟有重大的歷史貢獻。1862年,許泗被封帕耶爵銜,並被賜姓那拉廊,升任拉廊府府尹,成為許氏家族泰國分支之始祖。至今全世界姓那拉廊的人都是他們家族的後代,意為「受封於拉廊、在拉廊發達繁榮」。他的兒孫中有九人被封為帕耶爵銜,五人被封為鑾爵銜,三人被封為坤爵銜,多人擔任府尹等要職。其子許沁美被譽為「泰國橡膠之父」,因為對泰國作出重大貢獻,在泰國德高望重,成為泰國國王拉瑪六世的至交,擁有泰國國王御賜的象徵國家管理序列中最高等級的白象勳章,並允許佩劍出入泰國皇宮,以示國王對他的高度信任。雖然那拉廊家族在泰國地位很高,但他們對自己的華人文化傳統很珍視,至今還保存著一百多年前許泗漳最初去南洋時,從中國帶去的唯一家當:一根扁擔,以示不忘本。這個從一百多年前至今都是左右泰國政局的家族,世代擁有包括克拉地峽在內的泰國拉廊府的行政權、經濟權和軍事權。

回顧德齡家族在近代中國文化外交的活動,我們可以發現,任何一個家族的興衰都與祖國的命運密不可分。一個人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取得了多麼大的成就,與祖國的感情和聯繫都是難以割斷的,愛國是永恆的人生主題。自古以來,華人華僑以自身勤勞刻苦的努力,以及包容開放的精神,對世界各國的互聯互通、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並將做出越來越顯著的貢獻。

文章來源:《文史天地》第270期

【廣西民族師範學院講師,浙江大學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謝建平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

相關焦點

  • 德齡公主:她是東西文化的夜明珠,最有國際範兒的公主.
    有外交經驗的裕庚被朝廷派使日本,年僅9歲的德齡,至此開始了隨父海外旅居的生活。慈禧左側是德齡,右側是容齡受德齡姐妹的影響,慈禧開始接觸西方文化,也開始接受西方的衣著和生活方式。勳齡給慈禧拍的照片然而入宮不久,德齡驚訝地發現,當時中國的落後和壓抑遠超乎她的想像。
  • 《德齡與慈禧》:老佛爺的曙色韶光
    那時候出於外交需要,慈禧要在宮內招待各國公使及夫人,就需要會外語又深知大清傳統的翻譯官。見到德齡,慈禧對她的裝扮很感興趣,便留下了這對海歸姐妹做御前女官,主業務是為慈禧翻譯。 「外國的傳教士是不是總拐騙中國小孩,把他們的眼睛挖出來做藥呢?」德齡為陳腐的宮廷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她的思想也慢慢影響著慈禧,讓她對西方不再那麼排斥。德齡希望影響慈禧,推動變法,挽救大清。就像戊戌變法一開始,一向因循守舊的慈禧對兇猛的變革是默許的。直到被告知變法其中一項就是要剝奪她的權力,囚禁她,才將戊戌六君子斬首示眾。
  • 看完《德齡與慈禧》,很慶幸剛剛採訪了何冀平老師
    《德齡與慈禧》:傻白甜清宮歷險記 《德齡與慈禧》講述了一個「傻白甜掉入宮鬥大坑」的故事。 滿清末年,戊戌變法遭遇失敗、光緒皇帝被慈禧太后架空的北京,裕德齡、裕容齡兩個從國外長大的女孩隨著父親出使歐洲任務的結束,回到了中國。
  • 走進《德齡與慈禧》
    話劇《德齡與慈禧》,這個紫禁城的城門內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感受西方文化和清朝時期的祖制舊法會碰撞出怎樣激烈的火花歷史上的德齡德齡有著與生俱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快就精通西方的禮節和人情世故。英文寫作、戲劇表演,德齡一度走在西方文化的最前沿;東方血統,皇家文化,德齡也一度處在東方文化的最深處。這樣一位女子,在當時或許太過新潮,可是今日回眸一看,卻是歷史上一抹倩影。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 德齡公主:在慈禧眼皮底下偷偷和洋人戀愛,遭丈夫背叛後被撞身亡
    德齡公主本名為裕德齡,出生於1886年,她的父親叫做裕庚,是清朝的貴族,時任外交官一職。1895年,裕庚被派到日本去做對日外交大臣,裕庚就帶著全家人去了日本住了3年,回國沒多久又被派到了法國巴黎住了3年。
  • 《德齡與慈禧》,一個時代的背影
    2008年,作為「相約北京-2008奧運文化活動」港澳藝術節的演出劇目,香港話劇團專門全團苦練普通話3個月,將之前的粵語版演出改成了普通話版,帶著《德齡與慈禧》登陸北京國家大劇院,使得該劇終於有機會與大陸觀眾見面。
  • 德齡公主英語演講驚豔網友,清朝人原來這麼學英語的?
    因為這是我首次以寫作和演講的方式來到這個國家,我已經努力的向你們介紹中國具有藝術性和文化方面的生活,並希望以此來增進中美之間的關係。I am grieved that this side of Chinese life is very little known here.
  • 中國文化外交與傳播如何相輔並行
    文化外交是主權國家以文化傳播和文化交往為基本手段進行的外交活動,是保持和傳播本民族優秀文化和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手段。文化外交服務於國家發展戰略,但其又具有民間性、間接性等「柔性」外交特徵。中國文化外交剛剛自覺,任重道遠,而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則可以有效推動中國文化外交、有助於消解對中國的負面認知,建構中國嶄新形象。
  • 趣歷史|「近代廣州第一家族」是什麼來頭?
    比如,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戊戌變法的領袖之一——梁啓超原來是廣東省新會人。今年1月10日,獲得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黃旭華院士和曾慶存院士都是廣東人哦!這個必須要知道哦!2「近代廣州第一家族」是什麼來頭?
  • 近代文化名人有哪些-中國現代文化名人錄
    20世紀中國100文化名人、中國當代文化名人36人、中國近代十大偉人、教育界當代十大名人、五四時期的文化名人、中國當代文化名人38人、最新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中國當今文化名人排名;中國自古就是文化聖地,因此,從古至今文化特別的繁榮,例如近現代的季羨林、陳寅恪、胡適、鬱達夫、聞一多、老舍先生、郭沫若、傅雷先生、冰心、顏廷利先生、魯迅、徐志摩 林徽因、梁簌銘、沈從文、
  • 嘻哈文化的中國往事
    借勢湧起的,真的是Hiphop文化嗎?總歸是太陽底下無新事,這不是Hiphop文化第一次在中國掀起熱潮。事實上,中國最早一代受Hiphop影響的人們如今已四五十歲,只是當年的街頭茬舞者大多早已成家生子,無處安放的荷爾蒙隨年歲褪去,傲氣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消磨,張揚一時的年輕時光堆放在沉默裡。
  • 德齡公主眼中的慈禧——慈愛、聰慧、懂文藝、愛生活
    慈禧和德齡容齡由於德齡處事靈巧、謹慎,又勤勉、能幹,還是泡過洋墨水的姑娘,所以深得慈禧太后喜歡。慈禧不僅處處關心著德齡,賞賜她衣服和首飾,有時德齡不小心冒犯了她,還站在德齡的立場來替她解圍。德齡不小心把慈禧種的並且她最喜愛的一個葫蘆的蒂碰斷,當她向慈禧誠懇地認錯時,慈禧沒有責罰她,反而諒解地說:「畢竟這個葫蘆已經長老了,瓜熟蒂落,你剛好把它碰落而已,它要掉,誰也沒有辦法。」
  • 慈禧太后的兩位女官都不得善終,她們就是德齡和容齡兩姐妹
    德齡和容齡都寫了不少有關清宮和慈禧太后的書籍,德齡在書裡表示了她對慈禧太后的崇拜和熱愛,而容齡卻表示了她對光緒帝的同情。據宮裡人說,德齡野心勃勃,想當光緒帝的妃子,但據種種表象來看,光緒帝喜歡的是容齡。
  • 「索我理想之中華」:近代中國的歷史轉型與反思
    作者:北京市委黨校社會學教研部 潘建雷提 要:近代中國轉型是一場以「求索理想新中華」為目標的社會系統重置。文章以中國作為世界文化體為基點,以大歷史的分期為框架,剖析作為近代轉型「母體」的傳統中華文化體的主要維度,闡釋其深度耦合的結構與超強的歷史慣性。
  • 中外關係| 新中國文化外交 70 年——傳承與創新
    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文化同樣受到全世界矚目,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眾迫切希望了解和認知中國文化,同時「銳實力」「文明衝突論」等外部挑戰也日益升溫。在中國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的歷史新時期,文化外交承載了更為艱巨的歷史使命和國際責任。
  • 講座回顧 | 近代上海戲院建築演變
    UNO將為大家回顧由東南大學汪曉茜老師、同濟設計與創意學院的周慧琳老師和上海城市更新實踐的張崇霞老師的建築論壇《近代商業與文化建築——以南京和上海為例》。由於全部內容過長,我們將逐一為大家梳理。本期我們整理出了由張崇霞老師主講的《近代上海戲院建築演變》。
  • 2019中考歷史專題——中國近代經濟、社會生活、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
    中國近代經濟、社會生活、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1.下表反映了1911—1919年我國麵粉業生產的狀況,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①帝國主義暫時放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②「實業救國」思想的鼓舞③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鼓勵工商業發展
  • 「近代廣州第一家族」是什麼來歷? 你是名人後代...
    比如,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戊戌變法的領袖之一——梁啓超原來是廣東省新會人?!今年1月10日,獲得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黃旭華院士和曾慶存院士都是廣東人哦!這個必須要知道哦!02「近代廣州第一家族」是什麼來頭?
  • 電視劇《外交風雲》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新突破
    《外交風雲》劇照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電視連續劇《外交風雲》以新中國外交為題材,展現了以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陳毅等老一輩領導人篳路藍縷開闢新中國外交事業的風雨歷程及其傑出貢獻。有意思的是,電視劇中對於外交世家——凌氏家族的設置,也可謂別出心裁。民主人士凌嘉圖先後在北洋政府與國民革命政府中從事外交工作,他的父親曾在清政府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當差,而他的兩個女兒則是新中國第一代外交官。作為近代中國外交史的見證者與參與者,凌家三代人分別反映出中國外交事業的三個不同側面。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 話劇《德齡與慈禧》「引爆」京滬兩地戲劇市場的背後
    《德齡與慈禧》在劇目公布後幾乎未經任何宣傳,所有演出票就一搶而空,北京和上海兩站無不如此,且演出場次都達到7場之多,這在當下的戲劇尤其是話劇領域十分罕見。製作人李東曾經製作了《北京法源寺》、《戰馬》等眾多現象級作品,他也表示,《德齡與慈禧》無論是搶票速度還是演出現場的爆場程度,都是他從業以來少見的,尤其是開票瞬間會有七八萬的人流量湧入網站,這是他做製作人以來第一次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