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展覽「相//遇貴州路」深受大家的喜愛,貴州路街區擁有豐富的近代建築資源,這些見證了城市近代化的重要公共建築都或多或少地被保留了下來,它們是城市近代商業與娛樂建築的典範。展期內我們為大家邀請了三位建築學者一起聊了聊這兩種建築類型,並以南京和上海為例展開了深度討論。
UNO將為大家回顧由東南大學汪曉茜老師、同濟設計與創意學院的周慧琳老師和上海城市更新實踐的張崇霞老師的建築論壇《近代商業與文化建築——以南京和上海為例》。由於全部內容過長,我們將逐一為大家梳理。本期我們整理出了由張崇霞老師主講的《近代上海戲院建築演變》。
《近代上海戲院建築演變》
*以下內容由張崇霞老師講座整理
上海在其開埠以後很短的時間裡發展成了「遠東第一大都市」,說明當時上海的社會生活非常開放、活躍,文化生活發展繁榮,娛樂業發展也很迅速。上海先後有了跑馬場、遊樂場,隨後影戲館也開了張。有些中國的傳統戲劇在自己的故土失去了發展的土壤,反倒又在上海找回了自己的舞臺,所以近代上海是一個傳統戲劇、西方戲劇、藝術、電影等各種戲劇形式共生共榮的時代。
現代戲院建築作為種種戲劇表演的場所,並不僅僅是舞臺劇院或電影院。我們先看一下近代之前的戲院發展歷程。中國早在隋朝就有了戲場這個名稱,到了唐代,戲場主要集中在寺院、樂棚和表演臺,宋代的戲劇舞臺叫做勾欄,集中在瓦舍,也叫做瓦⼦,是當時娛樂場所的集中地。明清時期固定的劇場建築有宮廷劇場、廟臺、私⼈宅第和營業性演出場所「戲館」四種。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這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圖》,我們可以從其中的演戲臺看出,古代戲臺其實非常簡陋,搭一個臺子,也沒有特別的觀眾席。在整個近代以前,中國傳統戲場的管理方式一直沒有特別跨越式的發展,大致維繫著這種傳統運營模式。
到了近代,隨著娛樂業的興起,戲劇建築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背後有三個原因,首先是上海開埠後的近代化歷程非常迅速,除了外國資本的湧入,諸如小刀會起義等事件的影響使得很多江浙富商大賈紛紛湧入上海,大量外來移民來到上海想要尋求發展。這片優渥的土壤讓大眾文化迎來了繁榮的時代。
租界裡的消費環境是非常優越的。因為租界的市政設施先進,煤氣路燈、有軌電車、暖氣等各種市政設施給居民打造出一種出入便捷,資源共享的近代城市公共場所,人們被引導在這裡進行消費。與此同時,西方文化進入上海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發生了轉變,人們開始崇尚個性、正視欲望,形成了公共娛樂消費模式,帶動了上海近代娛樂業的興盛發展。當時,娛樂業市場競爭非常激烈,戲院因為價位合理,便成為大家消費的首選。
近代有兩個比較好的主流電影戲院,一個是卡爾登大戲院,一個是奧迪安大戲院,他們之間競爭很厲害。起初,卡爾登在奧迪安旁邊租了一個會堂,將它改成平安戲院,通過放映三四輪的電影來降低票價,開展競爭。奧迪安的老闆後來造了新光大戲院放映自己的二輪電影,票價設置的更低。大家通過打價格戰來提高競爭,受益最多的,當然還是當時的消費者。
近代戲院建築的分類則可以根據商業戲劇的類型分為中式和西式建築。
上海開埠初期的茶園戲院
中式戲院是隨著中國傳統戲曲的發展而發展的。傳統戲曲和觀演模式的變化讓中式戲院經歷了兩個時期,一個是從上海開埠到19世紀的茶園時期,一個是20世紀初到1910年代的大舞臺時期。首先是茶園時期,清末民初,各行各業的人都約定在茶樓,定時集會,邊飲香茗邊談行情,交流信息,談妥買賣或商議事物,這種場合被當時的人叫做茶會。百業交際興茶會之際,茶館說書、茶園演戲,隨之興起。
上海四馬路(今福州路)影戲喧鬧的場景
下圖為當時普遍的茶園式戲院的功能布局。前面是方形戲臺,後面是戲房,也就是現在的後臺。戲臺和戲房一牆之隔,僅在左右兩側各開一門,作為劇中角色出入的門戶,普通分為上下場門。客座區分為上下兩層,一層中心為池座,是有座椅的,池座周圍是散座,有些條凳沒有桌子的叫兔兒爺攤。二樓有包廂的是官座,其他的也是散座。茶園時期的戲園座位不僅僅分價格高低,還分社會階級的等級高低。
茶園戲院的功能布局
二樓官座包廂的等級是最高的,可以帶女眷進入。其次是池座,可以帶賓客來看戲,再次是有桌子的散座,再次是條凳,最後是站票。散座靠近舞臺的部分,左右兩側叫釣魚臺,因為可以近距離觀察舞臺上的演員,所以相對來說它也是好一點的位置。茶園式戲院一般是中式木結構風格,樓座由木柱支撐,屋頂也是木架,外牆一般是3英寸到12英寸的厚度。
茶園戲院的內景
茶園戲院有它的問題,而且很明顯。一個是它的結構局限,茶園戲院的觀眾廳有很多立柱,這對於看戲來說遮擋視線很嚴重。第二個問題就是它的座位分等級,女性觀眾只能到官座看戲。茶園戲院的衛生條件很差,沒有女廁,所以即便女性有條件來看戲,她也不願意在此地久留。最嚴重的是,它只有一個消防出口,演戲的時候,戲院把門一關可以防止人逃票。但由於戲院是木結構,門一關,萬一裡面有點險情,大家就只能蜂擁往門外跑,容易導致踩踏。可能火還沒有燒起來,很多踩踏事故就已經發生了。
大舞臺戲院的內景
20世紀初,隨著西方戲院概念的引入,中國傳統戲劇表演也進入了大舞臺時期,它突破了茶園戲院的理念束縛和空間限制,由此過渡到突出舞臺功能和劇場整體演出效果的階段。
大舞臺戲院的布局
大舞臺戲院的布局主要有幾個革新,第一是戲臺的革新,戲臺已經變成前圓、後方的馬蹄形格局,可以更自由的搭配場景。第二是觀眾廳的革新,座位排位已經沒有尊卑觀念了,完全按照票價高低進行座位區分。《消防章程》的出臺要求設太平門也就是安全出口,太平樓梯也就是安全樓梯,衛生設備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女性有了可以上廁所的地方。第三是管理的革新,大舞臺戲院已經形成了規範化的劇院管理,為了吸引演員和觀眾,戲院改善了演員的演出條件,增添了化妝室、休息室等空間,甚至和演員劇團共同管理戲院。
國泰大戲院
1920-30年代是上海西式戲院的鼎盛時期。除了外國設計師外,很多留學歐美的建築學生陸續回國,逐漸形成了中國西式劇場設計建設的主力軍。電影娛樂在上海發展成熟以後,⻄式戲院從建築選址、⻔⾯設計,到內部戲場設計、功能布局,都要仔細推敲,需要很專業的建築背景。
⻄式戲院的布局及結構
西式戲院的戲臺一般會在前面設置一個樂池,用來戲劇表演的時候進行伴奏。觀眾廳的設計已經開始加入聲學設計的考量,在此之前的戲院是沒有的。1877年出臺了有關戲院的《消防章程》,1915年的《戲院等特別規則》則充分考慮了戲院防火等安全問題。這個時候,設置太平門和太平樓梯已經成為了強制要求。西式戲院的結構形式則已經變成鋼筋混凝土結構。從上海近代戲院建築的公共性價值來講,西式戲院提供了新型的娛樂空間,雅俗共賞、井然有序、沒有尊卑,票價也不是很高。「四元在手邀花酒,八角無疑入戲場」說的就是當時租界酒樓⼩酌、戲院觀劇的消費標準。有錢人可以去大光明、大上海、國泰這樣的一流電影院、戲院看戲。普通的工薪階層可以去便宜的三、四輪或者五輪影院去看電影。
戲院消費促進了公共娛樂的大眾化,也促進了一種新的社會公共空間的形成以及延伸。因為戲院這類場所有一個特殊性,它放映影片或表演戲劇,有些是本土,有些是外來的。如果是西方外來的,戲院就是一個很好的窗口來展示西方的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念,這會給上海帶來一種非常直接而且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會給市民的娛樂生活帶來非常不同的體驗。
近代之前,包括開埠之後的茶園時期,因為沒有廁所,女性去戲院看戲非常不方便,所以她們只能去樓上包廂,這導致一些女性即使有條件,也不願意在戲院久留。後來興起的西式戲院為女性消費提供了一個舒適的理想場所,而且形成了一個新的商業類型,就是女性消費。當時的《良友》雜誌,就有專門的版面為女性消費者提供一些生活方式的時尚指導。從這時起,女性開始正視自己的價值。西式戲院也為女性活動空間的變化提供了重要契機。女性逐漸成為電影院的主要觀眾群,有錢人家的小姐、太太、女工以及女學生都願意去看電影,這也是她們難得的社交機會。
*所有圖片都由張崇霞老師提供
更多展覽相關信息
·· SEPTEMBER 2019
貴州路,長約670米,串聯起雲中、牛莊、貴州、廈門四個居委所轄城市街區,南至川流不息的南京東路,北至靜謐閒適的蘇州河畔。這片街區既有鬧市繁華的商業氣息,又浸潤著蘇州河水綿延不斷的歲月記憶。這裡的建築依然保留著歷史的痕跡與風貌,四大百貨公司、戲曲影院劇場、商會產業裡弄、市政設施建築,它們跨越了兩個世紀的風雨,見證了上海城市之心的繁盛景象,在今天,依然延續著百年前的經典和時尚。街區裡每一處場景畫面之中都仿佛有道不盡的歷史傳奇,又有說不完的市井家常。「相遇·貴州路」展覽將以貴州路為線索,通過影像、文獻、圖片、研究的梳理,詳細解讀貴州路的百年滄海,深度展現這片街區的歷史變遷。
織城網絡 Urban Network Office
城市研究|公共藝術|文化再生
城市是一種網絡化的編織體,城市空間及其文化積澱是我們的工作對象,我們通過一種開放與合作的方式進行城市研究,並力圖通過多元化的公共藝術形式來激發城市空間活力,從而為城市地區帶來文化再生,為城市更新提供可持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