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回顧 | 近代上海戲院建築演變

2021-02-11 UrbanNetworkOffice

剛剛結束的展覽「相//遇貴州路」深受大家的喜愛,貴州路街區擁有豐富的近代建築資源,這些見證了城市近代化的重要公共建築都或多或少地被保留了下來,它們是城市近代商業與娛樂建築的典範。展期內我們為大家邀請了三位建築學者一起聊了聊這兩種建築類型,並以南京和上海為例展開了深度討論。

UNO將為大家回顧由東南大學汪曉茜老師、同濟設計與創意學院的周慧琳老師和上海城市更新實踐的張崇霞老師的建築論壇《近代商業與文化建築——以南京和上海為例》。由於全部內容過長,我們將逐一為大家梳理。本期我們整理出了由張崇霞老師主講的《近代上海戲院建築演變》。

《近代上海戲院建築演變》

*以下內容由張崇霞老師講座整理

上海在其開埠以後很短的時間裡發展成了「遠東第一大都市」,說明當時上海的社會生活非常開放、活躍,文化生活發展繁榮,娛樂業發展也很迅速。上海先後有了跑馬場、遊樂場,隨後影戲館也開了張。有些中國的傳統戲劇在自己的故土失去了發展的土壤,反倒又在上海找回了自己的舞臺,所以近代上海是一個傳統戲劇、西方戲劇、藝術、電影等各種戲劇形式共生共榮的時代。

現代戲院建築作為種種戲劇表演的場所,並不僅僅是舞臺劇院或電影院。我們先看一下近代之前的戲院發展歷程。中國早在隋朝就有了戲場這個名稱,到了唐代,戲場主要集中在寺院、樂棚和表演臺,宋代的戲劇舞臺叫做勾欄,集中在瓦舍,也叫做瓦⼦,是當時娛樂場所的集中地。明清時期固定的劇場建築有宮廷劇場、廟臺、私⼈宅第和營業性演出場所「戲館」四種。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這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圖》,我們可以從其中的演戲臺看出,古代戲臺其實非常簡陋,搭一個臺子,也沒有特別的觀眾席。在整個近代以前,中國傳統戲場的管理方式一直沒有特別跨越式的發展,大致維繫著這種傳統運營模式。

到了近代,隨著娛樂業的興起,戲劇建築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背後有三個原因,首先是上海開埠後的近代化歷程非常迅速,除了外國資本的湧入,諸如小刀會起義等事件的影響使得很多江浙富商大賈紛紛湧入上海,大量外來移民來到上海想要尋求發展。這片優渥的土壤讓大眾文化迎來了繁榮的時代。

租界裡的消費環境是非常優越的。因為租界的市政設施先進,煤氣路燈、有軌電車、暖氣等各種市政設施給居民打造出一種出入便捷,資源共享的近代城市公共場所,人們被引導在這裡進行消費。與此同時,西方文化進入上海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發生了轉變,人們開始崇尚個性、正視欲望,形成了公共娛樂消費模式,帶動了上海近代娛樂業的興盛發展。當時,娛樂業市場競爭非常激烈,戲院因為價位合理,便成為大家消費的首選。

近代有兩個比較好的主流電影戲院,一個是卡爾登大戲院,一個是奧迪安大戲院,他們之間競爭很厲害。起初,卡爾登在奧迪安旁邊租了一個會堂,將它改成平安戲院,通過放映三四輪的電影來降低票價,開展競爭。奧迪安的老闆後來造了新光大戲院放映自己的二輪電影,票價設置的更低。大家通過打價格戰來提高競爭,受益最多的,當然還是當時的消費者。

近代戲院建築的分類則可以根據商業戲劇的類型分為中式和西式建築。

上海開埠初期的茶園戲院

中式戲院是隨著中國傳統戲曲的發展而發展的。傳統戲曲和觀演模式的變化讓中式戲院經歷了兩個時期,一個是從上海開埠到19世紀的茶園時期,一個是20世紀初到1910年代的大舞臺時期。首先是茶園時期,清末民初,各行各業的人都約定在茶樓,定時集會,邊飲香茗邊談行情,交流信息,談妥買賣或商議事物,這種場合被當時的人叫做茶會。百業交際興茶會之際,茶館說書、茶園演戲,隨之興起。

上海四馬路(今福州路)影戲喧鬧的場景

下圖為當時普遍的茶園式戲院的功能布局。前面是方形戲臺,後面是戲房,也就是現在的後臺。戲臺和戲房一牆之隔,僅在左右兩側各開一門,作為劇中角色出入的門戶,普通分為上下場門。客座區分為上下兩層,一層中心為池座,是有座椅的,池座周圍是散座,有些條凳沒有桌子的叫兔兒爺攤。二樓有包廂的是官座,其他的也是散座。茶園時期的戲園座位不僅僅分價格高低,還分社會階級的等級高低。

茶園戲院的功能布局

二樓官座包廂的等級是最高的,可以帶女眷進入。其次是池座,可以帶賓客來看戲,再次是有桌子的散座,再次是條凳,最後是站票。散座靠近舞臺的部分,左右兩側叫釣魚臺,因為可以近距離觀察舞臺上的演員,所以相對來說它也是好一點的位置。茶園式戲院一般是中式木結構風格,樓座由木柱支撐,屋頂也是木架,外牆一般是3英寸到12英寸的厚度。

茶園戲院的內景

茶園戲院有它的問題,而且很明顯。一個是它的結構局限,茶園戲院的觀眾廳有很多立柱,這對於看戲來說遮擋視線很嚴重。第二個問題就是它的座位分等級,女性觀眾只能到官座看戲。茶園戲院的衛生條件很差,沒有女廁,所以即便女性有條件來看戲,她也不願意在此地久留。最嚴重的是,它只有一個消防出口,演戲的時候,戲院把門一關可以防止人逃票。但由於戲院是木結構,門一關,萬一裡面有點險情,大家就只能蜂擁往門外跑,容易導致踩踏。可能火還沒有燒起來,很多踩踏事故就已經發生了。

大舞臺戲院的內景

20世紀初,隨著西方戲院概念的引入,中國傳統戲劇表演也進入了大舞臺時期,它突破了茶園戲院的理念束縛和空間限制,由此過渡到突出舞臺功能和劇場整體演出效果的階段。

大舞臺戲院的布局

大舞臺戲院的布局主要有幾個革新,第一是戲臺的革新,戲臺已經變成前圓、後方的馬蹄形格局,可以更自由的搭配場景。第二是觀眾廳的革新,座位排位已經沒有尊卑觀念了,完全按照票價高低進行座位區分。《消防章程》的出臺要求設太平門也就是安全出口,太平樓梯也就是安全樓梯,衛生設備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女性有了可以上廁所的地方。第三是管理的革新,大舞臺戲院已經形成了規範化的劇院管理,為了吸引演員和觀眾,戲院改善了演員的演出條件,增添了化妝室、休息室等空間,甚至和演員劇團共同管理戲院。

國泰大戲院

1920-30年代是上海西式戲院的鼎盛時期。除了外國設計師外,很多留學歐美的建築學生陸續回國,逐漸形成了中國西式劇場設計建設的主力軍。電影娛樂在上海發展成熟以後,⻄式戲院從建築選址、⻔⾯設計,到內部戲場設計、功能布局,都要仔細推敲,需要很專業的建築背景。

⻄式戲院的布局及結構

西式戲院的戲臺一般會在前面設置一個樂池,用來戲劇表演的時候進行伴奏。觀眾廳的設計已經開始加入聲學設計的考量,在此之前的戲院是沒有的。1877年出臺了有關戲院的《消防章程》,1915年的《戲院等特別規則》則充分考慮了戲院防火等安全問題。這個時候,設置太平門和太平樓梯已經成為了強制要求。西式戲院的結構形式則已經變成鋼筋混凝土結構。從上海近代戲院建築的公共性價值來講,西式戲院提供了新型的娛樂空間,雅俗共賞、井然有序、沒有尊卑,票價也不是很高。「四元在手邀花酒,八角無疑入戲場」說的就是當時租界酒樓⼩酌、戲院觀劇的消費標準。有錢人可以去大光明、大上海、國泰這樣的一流電影院、戲院看戲。普通的工薪階層可以去便宜的三、四輪或者五輪影院去看電影。

戲院消費促進了公共娛樂的大眾化,也促進了一種新的社會公共空間的形成以及延伸。因為戲院這類場所有一個特殊性,它放映影片或表演戲劇,有些是本土,有些是外來的。如果是西方外來的,戲院就是一個很好的窗口來展示西方的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念,這會給上海帶來一種非常直接而且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會給市民的娛樂生活帶來非常不同的體驗。

近代之前,包括開埠之後的茶園時期,因為沒有廁所,女性去戲院看戲非常不方便,所以她們只能去樓上包廂,這導致一些女性即使有條件,也不願意在戲院久留。後來興起的西式戲院為女性消費提供了一個舒適的理想場所,而且形成了一個新的商業類型,就是女性消費。當時的《良友》雜誌,就有專門的版面為女性消費者提供一些生活方式的時尚指導。從這時起,女性開始正視自己的價值。西式戲院也為女性活動空間的變化提供了重要契機。女性逐漸成為電影院的主要觀眾群,有錢人家的小姐、太太、女工以及女學生都願意去看電影,這也是她們難得的社交機會。

*所有圖片都由張崇霞老師提供



  更多展覽相關信息  


·· SEPTEMBER 2019

貴州路,長約670米,串聯起雲中、牛莊、貴州、廈門四個居委所轄城市街區,南至川流不息的南京東路,北至靜謐閒適的蘇州河畔。這片街區既有鬧市繁華的商業氣息,又浸潤著蘇州河水綿延不斷的歲月記憶。這裡的建築依然保留著歷史的痕跡與風貌,四大百貨公司、戲曲影院劇場、商會產業裡弄、市政設施建築,它們跨越了兩個世紀的風雨,見證了上海城市之心的繁盛景象,在今天,依然延續著百年前的經典和時尚。街區裡每一處場景畫面之中都仿佛有道不盡的歷史傳奇,又有說不完的市井家常。「相遇·貴州路」展覽將以貴州路為線索,通過影像、文獻、圖片、研究的梳理,詳細解讀貴州路的百年滄海,深度展現這片街區的歷史變遷。


織城網絡 Urban Network Office

城市研究|公共藝術|文化再生

城市是一種網絡化的編織體,城市空間及其文化積澱是我們的工作對象,我們通過一種開放與合作的方式進行城市研究,並力圖通過多元化的公共藝術形式來激發城市空間活力,從而為城市地區帶來文化再生,為城市更新提供可持續的動力。

相關焦點

  • 上海這些經典建築,出自中國建築師之手
    都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無聲地見證著一座城市的變遷。說到上海的近代建築,許多人腦海中閃現的是鄔達克、哈沙德等外國建築師的名字。— 百樂門舞廳 —百樂門是老上海繁華時尚的象徵,有著「東方第一樂府」美譽,由中國本土培養建築師中的佼佼者楊錫鏐設計。建築外觀採用美國近代前衛的裝飾藝術建築風格。建築共三層,底層為廚房和店面。二層為舞池和宴會廳,三層為旅店。
  • 老上海戲院 | 新光大戲院
    "影像上海」關注我喲☀ 我們會凍結時間,讓那些曾經久遠的時代影像一一呈現。
  • 老上海戲院影院往事
    1933年,一座嶄新的乳白色現代主義風格建築出現在人們面前,即使在今天的南京西路,這幢摩登建築也一點不OUT。上世紀70年代,上海曾傳唱過一首童謠:「中國猿人,背起籮筐,差路!上海音樂廳、大光明!」上海音樂廳原名南京大戲院,建成於1930年,是一幢西方古典主義風格建築,由中國建築師範文照和趙深設計。
  • 建築學術講座_2020年建築學術講座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建築學術講座專題為您提供建築學術講座的相關資料與視頻課程,您可以下載建築學術講座資料進行參考,觀看相關視頻課程提升技能。今年是我國著名建築學家馮紀忠先生的百年誕辰,作為系列紀念活動之一,由馮紀忠學術講座委員會和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建築學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馮紀忠學術講座」首講——《韻:宋代的一個藝術觀念》(主講人範景中先生),於2015年11月18日(周三)下午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秋林報告廳舉行。  (
  • 新加坡首都戲院—重生的建築
    新加坡的國土面積719.1平方公裡,作為東南亞的一個島國,其國土面積還不如我們上海的1/8大。
  • 上海大戲院 · 一座戲院 一座城
    如今,它重返我們的視線中,重拾起1942年剛開幕時的名字——「上海大戲院」,拋棄了電影院的功能,搖身一變成為城市劇場。1942年3月,上海大戲院建成,是建國前上海建造的最後一座電影院。錯過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電影黃金時代,又時值戰亂,戲院連最初的建成都非常艱難,幾經轉手,多番變革,仍然無法擺脫日漸式微的局面。上海大戲院最初名為銀光大戲院。
  • 文化碼頭也是文化源頭,上海的近代美術資源值得挖掘
    約100年後,同樣位於北外灘的建投書局,「歷史與現實——2020上海油畫雕塑高峰論壇」上,滬上美術界以論壇及講座形式探討中國油畫、現代雕塑的發展和未來。專家們談到,上海不僅要成為文化碼頭,更要成為文化源頭,需充分利用挖掘近代美術資源,賦能當下創作。
  • 上海名媛建築地圖
    我們希望透過建築去找到她們的一點痕跡。《紐約時報》以「近代國際上之最大葬禮」為題在頭版頭條報導了這次葬禮。關於阮玲玉自殺的原因,並沒有確切的說法。魯迅在《論人言可畏》評價這件事情:「她的自殺,和新聞記者有關,也是真的。」
  • 【表演光譜講座】展演空間的演變:喧譁背後的單一化
    【「表演光譜」系列講座】展演空間的演變:喧譁背後的單一化
  • 講座回顧 | 貴州路的老影院
    新光大戲院就是現在的新光影藝苑。原址是寧波路276號,現在是寧波路586號。它建於1930年,由英籍華人陳伯藻(音譯)出資,哈沙德洋行設計,是棟西班牙及義大利哥德式的建築,外觀別致、裝潢講究,同時它是由中國人的楊瑞記營造廠承建的,所以房子很結實。
  • 中國近代女鞋的演變:從弓鞋到高跟鞋的過程
    女性弓鞋的演變清末民初時,中國傳統女鞋在近代得到了顛覆性的演變。這種演變從弓鞋自身的演變開始,再到弓鞋到放足鞋的變革,最後走向天足鞋的型制。弓鞋、放足鞋和天足鞋在清末民初也被稱為中國女鞋中"過去之女鞋"、"現在之女鞋"和"未來之女鞋"。這個演變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也經歷了一個漸變的過程。女性弓鞋的演變,是根據女性足形的變化而演變的。
  • 西安交通大學人居環境與建築工程學院組織人居環境系列講座
    西安交通大學人居環境與建築工程學院邀請十位來自中國、義大利、加拿大、美國、日本的國內外專家,圍繞「人居環境」的主題,組織「人居環境系列講座」。首場講座將於2020年11月28日下午,在創新港涵英樓新港報告廳正式開始。屆時,將由西安交通大學人居學院的常務副院長顧兆林教授和程燕教授帶來精彩的報告,期待校內外師生的參加。
  • 一周觀展指南|在杭州看「東方竹」,到倫敦觀「莫奈與建築」
    在上海,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籤訂40周年暨日本上野三碑入選世界記憶名錄中日書法展將於4月12日在上海吳昌碩紀念館舉行;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張伯駒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上雖《平復帖》、《遊春圖》等名作以複製品代替,但李白的《上陽臺帖》等依舊矚目;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的《莫奈與建築》展出1860年至1912年間莫奈完成的超過70幅建築主題油畫,這是自1999年以來英國第一次舉辦莫奈回顧展。
  • 2020上海第6屆鄔達克建築遺產文化月暨「寄給鄔達克的畫信」展開幕
    央廣網上海月日消息(記者吳善陽)上海是一座擁有深厚歷史底蘊和豐富文化遺產的城市,由鄔達克文化發展中心、鄔達克紀念館主辦的「上海第六屆鄔達克建築遺產文化月」,在鄔達克舊居、鄔達克紀念館開幕,數百位喜愛建築文化的市民自發趕來參加。
  • 一周文化講座│民族切腹:近代日本的戰爭之路
    本次講座將討論美英電影放映和電影創作界悄然上演的「感知革命」,並探討這一「革命」的理論意義和靈感。作者將通過攝影、繪畫、建築、文學所關涉的場景,來講述世界的景觀——秩序下的自我與他者。本次導賞活動,將由導賞人帶領各位觀眾來到「廣東歷史文化陳列」展廳,了解「南粵源流」中的古代建築明器,深度挖掘當中的南粵地區特色。
  • 上海建築奇蹟回歸,在這裡咖啡下午茶看戲,時髦了快一個世紀
    但是上海有一座位於市中心,與大世界相望的建築很特殊。它是第一座由華人建築師自己主持建設的近代西方古典建築,是全國第一座音樂廳,曾經20多年都用來放映像《百老匯》這樣的外國影片。告別了一年半,經歷過15年裡最大規模修繕後,最近上海音樂廳又重新開放了。
  • 皇都戲院舊事與港島文物物業保育一二事
    觀點地產網 即使是繁華的國際大都市香港,依然隨處可見古舊的建築佇立在城市中,皇都戲院是其一。 皇都戲院落成於上世紀50年代,不僅是香港幾代人的回憶,還目睹了香港娛樂事業的輝煌過往,締造了上世紀70至80年代港產片的黃金歲月,甚至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是港島最古舊的獨立單幢戲院。
  • 民國時期上海十大建築之一上海郵政大樓
    上海郵政博物館位於四川路橋北堍北蘇州路276號,原名上海郵政總局。上海市中國近代郵政的發祥地之一上海郵政博物館1922年由協澄洋行設計,辛豐記營造廠施工,在原集美裡地塊上建造,1924年11月竣工。曾列為當時上海十大建築之一上海郵政博物館設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海市優秀建築——上海郵政大樓內,以翔實的史料和實物,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追溯了郵政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上海郵政博物館設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海市優秀建築——上海郵政大樓內,以翔實的史料和實物,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追溯了郵政的起源和發展歷程進入博物館大門,映入眼帘的是江澤民先生題寫的「上海郵政博物館
  • 家族·慈善 | 為什麼這位億萬富翁買下了香港最古老的戲院
    新世界發展公司執行長鄭志剛表示:「繼去年維多利亞碼頭藝術設計區啟動後,我們很高興又開始另一個改造項目,這在歷史和建築上都對亞洲具有重要意義。皇都戲院是香港僅存的文化象徵之一,我們會與國際團隊一起,不遺餘力保護和恢復這幢標誌性建築的原有魅力,締造一個服務社會的文化綠洲。」戲院大廈由建築師劉孫佛和喬治·格雷(George W.
  • 二輪戲院、資料館和院校...臺灣電影院地圖
    1944年生在貴州遵義,我們一家兄弟姐妹都以出生地來命名,妹妹貴鄉(貴州鄉下),哥哥一個鎮福(福建),一個震海(上海)。1949年,我跟老爸逃過來的。老爸總嚷嚷著要『反攻大陸』,可惜到死也沒能回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