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的民族服飾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濃厚的文化積澱,是漢族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同時期的漢族傳統服飾表現出不同的文化內涵和社會特徵。在漢族傳統服飾文化中,女鞋又是一個重要組成。
中國漢族女性的女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宋代之前,女鞋的造型、工藝和結構上同男鞋差別不大,只不過比男鞋多了一些區分兩性性別的裝飾元素;從宋代到清末民初的第二階段裡,女鞋受女性纏足的影響,形制上逐漸變短變窄的"弓鞋"陪伴了女性上千年之久;第三階段是民國以後,女鞋呈現出豐富多樣的形態,樣式成千上萬,無數愛美的女性對於女鞋都有不同的審美,當代女鞋市場也是異彩紛呈。
傳統漢族女鞋按材質分,可分成草鞋、布鞋和木屐、皮鞋等等。布鞋是採用土布或者棉布等布料製成,有尖口、方口和圓口等不同造型,是古代女性最常穿著的一類女鞋。草鞋是用曬乾的稻草、蒲草或者棕樹皮製成,材料比較低廉,且質地柔軟,韌性佳,穿著舒適感極強。夏天的草鞋呈鏤空狀,透氣吸汗;冬季的草鞋編制緊密,保暖性好,穿著舒適。木屐則是選用天然木材為材料,在木製鞋底上鑽孔系以鞋繩,在氣候溫暖溼潤的南方地區比較常見。
按穿著場合及環境來劃分,傳統女鞋可分為室內鞋、室外鞋、夏鞋和冬鞋等款式。室內穿著的女鞋,鞋底比較輕薄鬆軟,注重舒適度;室外穿著的女鞋鞋底比較厚實耐磨,可以滿足行走或者勞動的需要。特別是雨天在室外穿著的女鞋,多在鞋面塗以桐油防水,鞋底用麻繩納得很緊密厚實,外面同樣塗以桐油防水。寒冷的冬天穿著的女鞋,還通常在鞋幫和鞋底填充棉絨等保暖材料,加強保暖性。
按民俗的角度,漢族傳統女鞋可以分為婚鞋、壽鞋、虎頭鞋、福字鞋等等。這些女鞋都是在特定的場合穿著,包含了祝福的民俗。
按照女鞋的民族特性來區分,女鞋可分為弓鞋、放足鞋和天足鞋三種造型。弓鞋是古代漢族女鞋最常見的一種造型,因其鞋底向上彎如弓而得名。自宋代漢族女性普遍纏足後,成為具有民族色彩的一種女鞋。它以"瘦、尖、小"為主要造型特點,符合封建社會追求女性文弱、細瘦的審美觀。"放足鞋"是清末出現的一種過渡性女鞋,存在的歷史不長,只是針對那些纏過足,但在足部沒有完全定型之時放足的女性,其尺寸介於弓鞋與天足鞋之間。至於"天足鞋"就不用解釋了,就是現代天足女性所穿的鞋類。
自宋朝漢族女性纏足習俗產生以來,弓鞋是女鞋體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類型,也是漢族女鞋文化的代表。
一雙普通的弓鞋,其鞋幫幅外層面料、內壁裡料和填襯料三部分縫合而成。弓鞋的鞋底通常有內底和外底兩層,內底位於跟體上方,與足底接觸;外底位於跟體下方,與地面接觸。依據鞋底的高度來細分的話,弓鞋可分成高底弓鞋、低底弓鞋、平底弓鞋三種。其中鞋底高度在三公分以上的為高底弓鞋,有跟體但跟體小於三公分的為低底弓鞋;無跟體的為平底弓鞋。
弓鞋的前端有一個微彎向上的翹角,稱為"鞋翹",它是弓鞋最顯著的造型特點之一。鞋翹可以是在鞋底保持平直不變的情況下,從鞋尖部位向上翹起;也可以是鞋底連同鞋幫一起上翹。這種鞋翹從型制上看,有"卷翹"、"上翹"和"微翹"三個類型,"卷翹弓鞋"最為常見。它的鞋底上翹捲起呈半圓螺旋狀,因酷似田螺又有"螺翹鞋"之別稱。
從數量上來看,民間女鞋以平底弓鞋為主,北方漢族女性日常生活中多穿著平底高幫翹頭弓鞋。這種鞋幫面材料可棉可緞,中間有夾層,前幫略低,後幫略高。幫面由兩塊布料拼接而成,中心開叉方便穿脫,鞋尖上翹,整個鞋體略往前傾。底有三層,貼腳處為棉製,中間有立體跟體支撐,底部為經過緊納的多層布底,增強耐磨性。整個鞋體略呈橢圓形,鞋形窄小瘦美。
南方地區溫暖多雨,女性的弓鞋與北方女鞋在型制上略有區別。南方女性愛穿蒲草編制的弓鞋,這種鞋是先在製作好的木質鞋底上確定大小和寬窄,再後經過晾曬後的蒲草編制。編制時先按木底編出鞋內底,再向上編出鞋面,最後收口成型。鞋的前幫也可以加入紅、黑等色的絲線,用以裝飾。
"皮製弓鞋"是晚清時期出現的一種新的弓鞋樣式,深受纏足的貴族女性青睞。這種鞋選用牛皮、豬皮等皮革材料,在設計上模仿男性皮鞋,於鞋幫面上設計了耳式結構,通過安全穿繫鞋帶來控制鞋口的武俠,是一種"中式結構,西式裝飾"的西化女弓鞋,也是西方鞋給中國傳統女鞋帶來的一種新的變革。
女性弓鞋的演變
清末民初時,中國傳統女鞋在近代得到了顛覆性的演變。這種演變從弓鞋自身的演變開始,再到弓鞋到放足鞋的變革,最後走向天足鞋的型制。弓鞋、放足鞋和天足鞋在清末民初也被稱為中國女鞋中"過去之女鞋"、"現在之女鞋"和"未來之女鞋"。這個演變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也經歷了一個漸變的過程。
女性弓鞋的演變,是根據女性足形的變化而演變的。弓鞋到放足鞋的演化,是纏足後放足的那批女性因為足部生理的不可逆轉而演變出的一種過渡;而弓鞋到天足鞋的演變,是女性不再受到纏足封建思想束縛,受天足思想影響的演化;弓鞋到西式鞋的演變,是一種受西方思想影響、拋棄傳統女鞋而流行西洋女鞋的演化。這三種演化是同時進行的,並沒有明確的時間順序。
弓鞋到天足鞋的演變,其實就是傳統女鞋長度、寬窄的變化,其核心是弓鞋"彎弓"的變化。傳統弓鞋前窄後寬,內底有彎弓一樣的弧度;而天足鞋廓型更加圓潤飽滿,鞋底平滑,內底沒有彎弓或者弓度變緩,厚度變薄,同時鞋底的長度也變得更長。這種過渡體現了近代以來,人們對女鞋審美思想的轉變。因為戒除纏足是一個長期而反覆的過程,因此女性弓鞋鞋底越來越平,彎弓越來越低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種漸變,也是近代婦女地位和社會變遷的一個縮影。
鴉片戰爭後,隨著西方列強對中國殖民程度的加深,西方的鞋服文化也傳到中國,帶有西式元素的女鞋,成為當時城市女性熱衷的款式,以高跟鞋為代表的西式女鞋逐漸成為中國女性追求的鞋型。人們認為高跟鞋能更好的修飾女性的身體和腿型,增加女性魅力。隨著女性天足運動的深入,天足也不再受到人們的譏諷和歧視,中國女性也不再以病態美為美。
1898年,康有為向光緒帝上呈《請禁婦女纏足折》,請求光緒帝下詔嚴禁婦女纏足。此後,清政府多次頒布勸誡纏足的詔諭,漢族女性沿襲了上千年的纏足陋習開始動搖。
民國成立後,"放足"成為移風易俗的一項重要政治舉措,被視為"圖國力之堅強、圖國民體力之發達"的大事。政府對纏足的態度從勸誡到法律層面的禁止,放足帶上了一定的強制性的色彩。放足後的廣大女性,對新式女鞋有了極大的需求,女鞋也朝著實用性的功能轉變。
中國近代女鞋的演變,是女性地位提高的標誌之一。解放纏足使女性在傳統"父權"和"夫權"社會獲得了獨立人格,不再只甘於被禁錮在閨閣之中,是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在女性纏足的上千年裡,她們被符號化和弱化了,成為男人的附庸,由男人掌握著對女性身體的審美權和話語權。近代女鞋的演變,是女性政治、經濟、社會地位得到大幅提升的標誌,女性自身構築出的女性審美,也隨著近代女鞋的演變從順從走向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