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滄桑,歷史建築在當代的命運是什麼?在香港,從2008年特區政府推出首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以來,香港已有約20個「活化」項目,其中8個已投入服務,分別為前北九龍裁判法院、舊大澳警署、雷生春堂、芳園書室、美荷樓、前荔枝角醫院、舊大埔警署和石屋、大館等。
「歷史建築活化」不僅讓今天的訪客可以「穿越」歷史、探索一個城市的血脈與過往,還為財富的意義和價值的傳承書寫著新的篇章。
鄭志剛(中國香港企業家,新世界發展公司執行長)買下了香港最後一個現存的電影宮殿——擁有戰後68年歷史的皇都戲院大廈,以加以保護。
億萬豪門鄭氏家族旗下的地產開發公司新世界發展(New World Development,NWD)正以47.7億港元的價格收購這一被遺棄的標誌性建築——皇都戲院大廈。該建築以其拋物線形的外骨骼桁架和壁畫浮雕而聞名,NWD將保護它並使其成為一個代表電影文化的地標建築。
這個擁有68年歷史的一級歷史古蹟位於香港北角,於1952年首次對外開放,是香港最古老的影樓。
新世界發展公司執行長鄭志剛表示:「繼去年維多利亞碼頭藝術設計區啟動後,我們很高興又開始另一個改造項目,這在歷史和建築上都對亞洲具有重要意義。皇都戲院是香港僅存的文化象徵之一,我們會與國際團隊一起,不遺餘力保護和恢復這幢標誌性建築的原有魅力,締造一個服務社會的文化綠洲。」
戲院大廈由建築師劉孫佛和喬治·格雷(George W. Grey)共同設計,1952年作為璇宮戲院首次對外開放,1959年被重新命名為皇都戲院。在當年缺乏大型文化活動場所的情況下,皇都戲院在向公眾介紹藝術和文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這裡,香港首次舉辦世界級的現場戲劇和音樂表演,包括著名男高音彼得·皮爾斯(Peter Pears)和小提琴家艾薩克·斯特恩(Isaac Stern)的表演,以及國際電影的放映。
戲院最初由已故的俄羅斯猶太商人、萬國影片公司集團創辦人歐德禮MBE(Harry Oscar Odell)創建,有1300個座位,56英尺高的銀幕,在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香港蓬勃發展的娛樂業中也發揮了關鍵作用。當時香港是亞洲的電影之都,每年製作超過300部電影。
最重要的或許是它的建築風格,堪稱戰後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的典範。戲院的拋物型外骨骼桁架支撐著整個結構。鋼筋混凝土拱梁屋頂及其垂直機庫頂棚懸掛在觀眾席上方的混凝土鑲板屋頂,過去是、現在仍然是香港獨特的城市景觀。
標誌性的彎曲屋頂也作為一個天然的放大器和隔聲器,創造了卓越的聲學,隔離外界嘈雜聲和主禮堂的振動。由於其建築、文脈和歷史價值,皇都戲院在2017年被香港城市文物古蹟辦公室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皇都戲院大廈還有一個獨特的弧形立面,上面有中國當代藝術家梅玉田的浮雕壁畫,以及帶有突出混凝土框架的小方形窗戶,這是典型的20世紀50年代現代主義建築。
在1995年的一場大火中倖存下來後,皇都戲院的部分建築被廢棄,戲院本身也變成了撞球廳,直到今年早些時候。為了挽救這個殘破的文化象徵,並保存香港最後一個倖存的電影宮殿,鄭志剛召集了一支由本地及國際專家組成的團隊,他們在文物保護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
文化保護顧問團隊是曾負責修復香港大官塘和前中央警察局的英國著名建築事務所WilkinsonEyre和Purcell,以及曾參與「雷生春活化項目」的香港創智建築師(AGC)有限公司,「雷生春活化項目」將一棟有著89年歷史的建築修復成中醫中心。
Purcell文化遺產總監布萊恩·安德森(Brian Anderson)說:「香港北角的皇都戲院是二戰後早期罕有的遺存建築,當時表演藝術正在向全球擴展,豐富普通人的文化。這個細膩而深思熟慮的改造方案將使建築再次成為『小上海』的視覺和文化焦點。」
除了保護和發展計劃,該修復小組已經開始收集皇都戲院的文物和紀念品。它的保護團隊也開始系統地記錄它的口述歷史。到目前為止,已經收集了大約100件與皇都戲院和北角地區(被稱為「小上海」)有關的文物,包括放映機組件、戲院廣告牌、放映合同等。作為保護計劃的一部分,這些物品將在未來的皇都戲院進行策劃和展示,屆時公眾將能夠享受文化活動,並有導遊講解的遺產和文化旅遊。
原題:Why This Billionaire Just Bought Hong Kong's Oldest Theatre
來源:Billionaire(點擊「閱讀原文」獲取英文全文)
[來源:善財志(ID:CGPIFPLC),作者:善財倡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