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對外傳播新路徑——基於國際慕課的實證研究

2021-03-02 對外傳播

美國學者愛德華·霍爾(EdwardHall)認為「文化即傳播,傳播即文化」。然而,任何文化和價值理念都必須藉助於特定的媒體形式才能進行有效地傳播。近年來,隨著新媒體迅猛發展,傳播學界越來越關注如何發揮新媒體傳播高效快捷、雙向互動的優勢,以更快捷、更易於接受的方式推動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國際慕課作為一種全新的知識傳播和文化傳播載體,藉助遠程在線的教學方式,有利於打破原有的跨文化傳播壁壘,讓學員在日常學習與互動交流中完成對他者文化的認知與認同。

 

本研究以「接觸區」理論為基礎,以知名國際慕課平臺開設的與中國文化密切相關的《跨文化交際》課程為研究對象,採用內容分析、調查問卷以及郵件訪談方法,對該課程進行了實證研究。

 

「接觸區」(ContactZone)的概念源於後殖民主義理論,屬文化研究範疇,最早見於普拉特(Pratt)的著作《帝國之眼:旅行書寫與文化互化》(Imperial Eyes: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1992)。在該著作中,她將「接觸區」定義為一個「文化融合發生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裡兩種不同的文化相遇並以一種極度不平衡的方式互相影響」。她認為,不同文化個體可在「接觸區」打破文化邊界的束縛進行有效互動。一旦「接觸區」建立起來,個體可以通過與不同文化他者的溝通來獲取全新視角。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2008年,加拿大人戴夫·科米爾(Dave Cormier)與布賴恩·亞歷山大(Bryan Alexander)首先提出慕課(MOOC)概念。2011年至2012年間,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先後推出Udacity、Ed和Coursera索格飛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張紅玲上海外國語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三大網絡課程平臺。2012年12月,英國12所大學聯合推出大規模在線課程平臺FutureLearn,後來新加坡的五所大學也加入其中。目前,該國際慕課平臺的學員超過650萬,來自全世界190多個國家或地區。2015年,該平臺推出中國第一門全英語授課的《跨文化交際》課程。目前,該課程的註冊學員超過4萬名,分別來自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線評論數量近7萬條。在前四輪的運行中,學員最多的國家包括:英國、中國、美國、俄羅斯、德國、西班牙、巴西、埃及。作為一門立足中國本土、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的課程,《跨文化交際》包含5周的教學內容,即文化與傳播、文化身份認同、交際風格、文化價值觀和跨文化適應。

 

本研究選擇該平臺上的《跨文化交際》課程作為研究對象,原因有兩點:其一,作為該平臺上人氣最高的精品課程之一,用英語授課的《跨文化交際》課程吸引了全球學員的廣泛關注,這為研究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了可能。其二,該課程的定位是幫助學員提升英語語言能力、中國文化認知力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因而吸引了廣大中國學員的積極參與。

 

(二)研究問題

 

根據文獻調研以及研究對象的獨特性,本研究聚焦兩個問題:(1)國際慕課為各國學員提供了一個最佳的文化交流以及人文交流平臺,其學員在這一文化交流平臺上如何進行跨文化交流和溝通?(2)在國際慕課這樣一個多元文化環境中,中國文化如何得以傳播?其傳播效果如何?

 

(三)研究方法

 

作為一項實證研究,本研究按照以下三個步驟進行:

第一步,組建《跨文化交際》課程近7萬條在線評論語料庫,通過AntConc軟體對其進行內容分析,篩選排列前100位的高頻詞,以及與「中國」「中國人」「文化」等關鍵詞相關的修飾詞。

第二步,根據前幾期的運行數據,設計調查問卷,對參與慕課課程的中外學員進行前測和後測,旨在獲取這些學員的課程預期和參與收穫。

第三步,選擇部分活躍的中國學員進行郵件訪談,主要關注這些中國學員對自身文化身份認同方面的反思和變化。

 

二、數據分析

 

經過前期的數據收集,筆者對三個階段的數據進行了量化和質化分析。首先,基於《跨文化交際》國際慕課前四輪近7萬條在線評論組建的語料庫,利用AntConc軟體進行質化和量化分析;其次,在該課程第三輪運行前後,進行在線問卷調查,前測和後側總共回收問卷239份,並利用excel對其中的227份有效問卷進行量化統計和分析;再次,筆者在第四輪運行結束時,對30位中國學員進行了郵件訪談,並對訪談內容進行歸納分析。

 

(一)國際慕課「文化接觸區」的形成

 

通過對語料庫進行詞頻分析,筆者確定了學員在線評論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前100個詞彙。排除代詞、介詞、冠詞、連詞等虛詞,得到實詞的排列順序和頻率如表所示(參見表一、表二)。分析顯示,在第二、三輪的運行中除了一些意義不明確的詞彙外,「人」「文化」「不同」「傳播」「跨文化」「理解」「價值觀」等實詞出現的頻率最高,表明各國學員很多話題圍繞這些詞彙進行。

通過對「文化」相關的字符串進行進一步分析,確定這些關鍵詞前後出現的名詞、動詞、形容詞,以及詞組。分析發現,學員在討論區的話題不僅涉及「差異性」「規範」「身份認同」「衝突」「價值觀」「文化產品」「語境」「認知」等和文化密切有關的話題,還涉及跨文化、二元文化、亞文化等多個維度,以及群體文化、個體文化、職業文化、情境文化等多個層面。同時,學員對文化學習和傳播過程中出現的描述、探索、界定、定向、發現、理解等概念具有一定的認知。一些學員還具有尊重差異性、探索多樣性、增強敏感性、培養同理心等跨文化傳播意識。研究結果表明,慕課平臺為各種文化背景的學員搭建了一個交流思想和文化、探討共性和差異、尋求理解和尊重的自由、平等和開放的公共空間,這個公共空間的存在成為各國學員交流互鑑的「文化接觸區」。

 

(二)國際慕課對中國學員文化身份認同的影響

 

由於立足中國本土並由中國教師授課,《跨文化交際》慕課課程吸引了不少中國在校大學生、教師及社會人士參與。問卷調查顯示,92%的中國學員認為,該課程有助於他們了解中國豐富的文化內涵、提升文化自信並強化自身文化身份認同。

 

關於郵件訪談問題「你如何評價自己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多數學員認為,該課程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斷提升的過程。中國學員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國際學員的評價和介紹,開始對自身文化進行辯證思考,從全新的角度發現自我、認識自我。此過程大大增強了中國學員對自身文化的認同並提升了作為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除了增強中國文化自信外,學員在學習過程中還主動在討論區幫助國際學員澄清對中國的一些誤解和偏見。例如,針對國際學員提出的「中國人很內向因而不好相處」的觀點,一位中國學員解釋道:「中國人因為注重面子,所以在人際交際過程中偏向含蓄內斂,但並不意味著中國人不友好不真誠。」諸如此類的討論過程不僅有助於改進國際學員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而且能夠促進中國學員強化自身的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因而,從本質上而言,國內外學員的討論過程是中國文化互動和交流的雙向過程,通過互動交流,雙方對於中國文化的認識和理解都得到深化。在此過程中,中國學員作為文化傳播者的角色不可或缺。

 

(三)國際慕課是外國學員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

 

慕課學員5000多條在線討論中,涉及到「中國文化」「中國」和「中國人」的討論達到500-600條。通過進一步分析這些文化字符串,發現外國學員對中國的討論主要圍繞四個主題:

 

第一,與中國相關的直接個人經歷,例如工作經歷、成長經歷、學習中文、旅遊經歷、跨國婚姻等。對比中國學員介紹的地方特色文化,以及自己所感受的中國南北方文化、東西部文化、城鄉文化的差異,外國學員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對中國著名景點、特色城市、風俗習慣、語言特徵等客觀文化的認識。

 

第二,與中國相關的媒介信息,例如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絲綢之路》,電視劇《媳婦的美好生活》《甄傳》,電影《喜福會》《臥虎藏龍》,以及其他熱門中國文化產品、關於中國的新聞等。其中,外國學員感受最深的就是個人感知的中國文化與該課程中涉及的或中國學員所介紹的中國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這種差異更容易引起國際學員的反思、關注和討論。

 

第三,與中國相關的價值觀探討。在討論區,中國文化特有的面子觀、儒家思想、集體觀念、含蓄間接的交際方式、高語境的交際風格、中國人的空間距離等成為中外學員討論的焦點問題。不少外國學員開始改變之前對中國膚淺的認識,逐漸了解到一個真實深刻的中國。

 

第四,關於中國的一些整體感受和評價。中國的「茶文化」「醋文化」「飲食文化」「餐桌禮儀」「對教育的重視」「重男輕女現象」「家庭觀念強」「時間觀念」「公共場合的衛生」等話題受到外國學員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通過該課程的學習,86.7%的學員認為自己最大的收穫是糾正了對中國文化的刻板印象。一位從未到過中國的外國學員提到,「這門課的學習過程使我打破原有對中國的一些成見,比如中國人並沒有我想像的那麼封閉落後,中國文化並非是單一的一種模式等等」。慕課平臺為國際學員了解中國打開了一扇窗戶。

 

三、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基於中國文化傳播實踐和「接觸區」理論,有效彌補新媒體尤其是國際慕課在中國文化傳播方面研究的不足,拓新了跨文化傳播路徑,為進一步開展該方面研究奠定了基礎。從實證研究結果來看,可以得到兩個結論:

 

第一,國際慕課是一個有效的「文化接觸區」。跨文化傳播的關鍵在於承認對方觀念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對方身份的正當性。全球慕課學員通過數周的學習,不僅學會認識文化差異,而且開始接受並尊重這些文化差異,進而增進對他者文化和價值觀的認同感和敬重感。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國際慕課作為「文化接觸區」至少具有兩方面的優勢:一是這一「接觸區」是由多元文化成員在自由、開放、平等的基礎上共同建構的公共空間;二是多元文化成員在這個公共空間內相識相知,能夠順暢地開展文化交流和跨文化對話。

 

第二,國際慕課對於傳播中國文化具有很大潛力。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主要表現為對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融合力,以及對外的親和力、吸引力和影響力。國際慕課提供的文化相關課程以及在線討論環節,在對內和對外兩方面都表現出傳播中國文化的巨大潛力。實證結果顯示,對國際學員而言,國際慕課為其摒棄成見、深入探討和了解中國文化打開了一扇窗口;對國內學員而言,由多元文化背景學員建構的「文化接觸區」有效激發中國學員反思自我、提升個人修養和文化自信,較好實現了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功能,即從外面照鏡子,重新認識自己。

 

基於此,為使國際慕課在中國文化傳播上更好發揮作用,國內高校和其它教育機構作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者,要主動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藉助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慕課平臺推出更多中國文化相關課程,積極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要加大力度提升國際慕課講師以及管理員的文化素養,著力提供真實豐富、形式新穎、反映中國文化精華的傳播內容;要加強多元文化學員之間的互動頻次,以提升「接觸區」的對外文化傳播效果;同時,每一位參與國際慕課的中國學員要注重文化自覺和個人修養,在「文化接觸區」扮演好負責任的文化傳播者角色。

 

注釋請查閱《對外傳播》紙質版。

相關焦點

  • 邵鵬:論紀錄片「他塑」中國形象的共情敘事與共情傳播——基於...
    導演通過聚焦人物「群像」,客觀平衡把握素材,對人物群體中的文化差異、衝突及調和的戲劇性設計與處理,使得情緒共情和認知共情達到融合統一,體現了高超的共情傳播技巧。中國在對外傳播中要實現跨文化、跨民族、突破阻隔、直抵人心的傳播效果,就要充分調動受眾的情緒張力,通過四種路徑,用共情敘事、用事實說話,講究傳播技巧和把握敘事規則。這不僅是中國紀錄片也是中國媒體走向國際舞臺進行共情傳播的有效路徑。
  • 中國影視劇海外社會化媒體傳播模式分析:以《延禧攻略》為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外傳播事業圍繞著「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基本精神,政府主導推進中國文化全球傳播新格局的形成(史安斌、張耀鍾,2019)。「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中國文化全球傳播提供了寬闊的地理土壤與政策土壤。在網際網路技術層面,社會化媒體的迅速發展是中國文化全球傳播重要的技術支持。
  • 紀錄片領域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
    隨著媒體融合不斷深化以及中外文化合作與交流日趨增強,紀錄片領域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較之以往有了很大發展。中國題材紀錄片受到普遍關注和重視,並藉助國際平臺廣泛傳播,有力推動了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進程。
  • 《跨文化傳播研究》| 序言與寄語
    《跨文化傳播研究》立足人類自由交往的需要與實踐,希望通過經驗研究揭示把各種跨文化情境組織起來的社會結構,提供保持文化多樣性與文化間可溝通性的獨特路徑,通過批判研究揭示文化間的權力關係,重構人類的普遍交往;通過學術對話展現特定語境下的跨文化傳播探索,及其與跨文化交流的歷史進程之間的關係,增進各文化區域的學者對跨文化理性的理解。
  • 「中國經驗與國際傳播視野下的政府新聞發布」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12月18日,由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主辦,首都對外文化傳播研究院、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研究基地、首都國際交往中心研究院、首都國際服務貿易與文化貿易研究基地承辦的中國經驗與國際傳播視野下的政府新聞發布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 【學術資訊】《新聞與傳播研究》《現代傳播》精華薈萃(2)
    語法更新的歷史: 從 「冷媒介」 視角分析中國電視進化史[J]. 現代傳播 (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4, 11: 015.[5]劉昶, 陳文沁. 歐洲新聞傳播心理學批評: 學術淵源與研究路徑[J]. 現代傳播: 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4 (11): 40-44.[6]高海波, 吳廷俊. 杜威在華講演中的傳播問題[J].
  • 做好政治文獻對外翻譯與傳播,助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本屆論壇下設四個議題,分別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闡釋、翻譯與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對外闡釋與傳播」、「中央文獻翻譯研究」、「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經驗研究」等角度,為進一步加強政治文獻外譯能力和國際傳播能力,為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國際話語權,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大貢獻建言獻策。
  • 「身體感」研究:認識文化的新路徑
    「身體感」研究:認識文化的新路徑 2020年05月27日 09:4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加運豪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民族主義的起源及其在日本與中國跨文明的傳播
    本質上講,以上三大主流理論都是遠離實證的理論建構。然而,民族主義是存在於現代人類社會的真實現象。我們應該對它進行實證研究。民族主義的定義如社會學家涂爾幹所言,「社會現實必須像客觀物體那樣,在沒有理論假設的前提下通過系統的歷史研究,才能被認識和理解」。
  • 剛剛,來自三星堆神秘文化摘得「2020中國對外傳播十大案例」提名獎
    成博 四川在線記者 肖姍姍 12月11日,由中國外文局主辦的2020年全國外宣工作協作會在海口召開。會上,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對外傳播》雜誌發布了「2020年度對外傳播十大優秀案例」,並舉行頒獎表彰活動。
  • 【議程】第六屆中國電視研究年會:華東師範大學
    主持人謝欣穎、劉未天發言人1.田秋生,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電視紀錄片觀念研究的知識社會史取徑2.姬德強,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平臺化時代的電視研究:一種政治經濟學的路徑3.趙瑜,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
  • 中國經驗與國際傳播視野下的政府新聞發布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中宣部(國新辦)對外新聞局副局長壽小麗致辭。 羅文玉 攝中新網北京12月21日電(魏子杭)中國經驗與國際傳播視野下的政府新聞發布學術研討會18日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宣部、國家衛健委,以及北京、天津、重慶等地的宣傳部門負責人和政府新聞發言人,高校院所的專家學者約60人參加,共同探討在國際環境與新媒體語境下,如何進一步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新聞發布制度、發言人制度和時代新發展,提高政府危機治理能力、增強政府公信力的有效路徑。
  • 中國慕課:時空革命引領課堂革命
    目前,中國已逐步建立獨具特色的發展模式、科學合理的課程標準和共建共享的開放合作機制,探索形成了堅持質量為王、公平為要、學生中心、教師主體、開放共享、合作共贏等六大寶貴經驗。對於慕課在未來的進一步推廣與發展,中國已有了「路線圖」。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介紹,將通過實施「雙萬計劃」,打造精品慕課資源,推動中國慕課朝著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的方向發展。
  • 跨文化傳播研究 | 跨文化傳播研究小組:2018年跨文化傳播事件評析
    《跨文化傳播研究》(第一輯)出版。2018年,跨文化傳播研究小組選取了10起較為典型的案例。這些案例既包括對國別與群體間刻板印象、性別規約與話語偏見、文化行為的差異化解讀等傳統的跨文化衝突案例,又增添了諸如網絡祈福、電競等新鮮的亞文化因素,希望能夠豐富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實踐經驗。
  • 《創造營2021》專家研討會在京舉行,探索國際青年文化交流的新路徑
    2月1日下午,由騰訊視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網絡文藝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國廣播影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創造營2021》專家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此次研討會上,主管部門和相關行業協會的領導、廣電及國際文化交流領域的專家、知名媒體人等齊聚,圍繞《創造營2021》對於促進國際青年文化交流的核心價值、呈現國際青年社交實驗的創作思路展開討論,並為節目創新出謀劃策。
  • 陳怡:慕課讓傳統文化經典離我們更近
    曾任東南大學教務處處長、高教所所長,教育部大學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大學教學》雜誌主編。現兼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大學素質教育研究會顧問。出版《電力系統分析》《東南大學文化讀本》《莊子內篇精讀》《道德經講讀》,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獎5項。【課程簡介】《莊子》共33篇文章,分為內篇、外篇、雜篇三大塊。內篇是《莊子》的精華所在,學界大多認為是莊子本人所作。
  • 我國政治傳播的創新路徑
    我國政治傳播的創新路徑 ——以新軍事電影為例 2019年12月05日 08:4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晶 字號 內容摘要: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樹立「四個自信」,特別是文化自信
  • 推動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翻譯中國》精品在線課程發布
    00:00紅網時刻11月23日訊 (通訊員 肖志欽)《翻譯中國》精品在線課程由湖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精英教師團隊傾力打造,以服務「中國文化走出去」國家戰略為宗旨。該課程以中國語言文化為經,以漢英語言文化差異和漢英翻譯技巧為緯,在深化學生中國文化認知與認同的同時傳授漢譯英技巧,培養中國文化英譯能力,實現中國文化對內傳承,推動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增強中國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在人才培養中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中國情懷、專業素養與國際視野的有機融合。網友可登錄智慧樹和愛課程觀看學習。
  • 翻譯傳播研究促知識轉化效果
    翻譯傳播研究,正在成為人文學科研究的聚合現象。它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是跨學科研究的新表徵,是接近翻譯的新路徑。它以「問題」為單位,匯聚各個學科的力量,來解決因翻譯引發的各種問題、觸發的各種現象,正在引起學界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