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領域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

2020-11-17 中國社會..

  中國紀錄片界承擔著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使命與責任,通過不斷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與海外傳媒機構形成合力,必將進一步提高全球範圍內中華文化的關注度和影響力。

 

  隨著媒體融合不斷深化以及中外文化合作與交流日趨增強,紀錄片領域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較之以往有了很大發展。中國題材紀錄片受到普遍關注和重視,並藉助國際平臺廣泛傳播,有力推動了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進程。

  中華文化的國際關注度提升

  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國力不斷增強,在國際舞臺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度逐漸提高。紀錄片具有追求真實的屬性,而且在跨文化傳播中容易被海外觀眾接受,因此成為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渠道。為了滿足海外觀眾對中國增加了解的需求,歐美主流媒體紛紛推出中國題材的紀錄片。英國BBC製作的紀錄片《中華的故事》和《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均由歷史學家兼資深紀錄片製作人麥可·伍德主持,以實地尋訪的形式講述中國的歷史發展以及詩人的人生軌跡。美國好萊塢蒙納瑞克斯電影公司製作的系列紀錄片《神秘中國》,介紹了中國豐富多元的歷史文化和自然地理。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推出的紀錄片《鳥瞰中國》,採用了空中俯瞰的新穎視角,以航拍方式展現了中國壯麗的山川河流和多樣的自然景觀與人文風情。此外,《中國文明之謎》《運行中國》《超級中國》等國外紀錄片機構製作的紀錄片都從不同側面和角度反映了中國的歷史文化與社會現實。

  世界渴望了解中國,中外文化交流與合作較以往更加頻繁,在紀錄片領域,中外合拍中國題材紀錄片的項目日漸增多。中英合拍紀錄片《美麗中國》融自然和人文於一體,既展現了中國壯闊瑰麗的自然美景,也彰顯了「天人合一」「貴和尚中」的民族文化精神。《孔子》《透視春晚:中國最大的慶典》《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china 瓷》《中國建築奇觀》等合拍紀錄片也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樣形態。中外合拍增進了合作雙方的溝通與協作,加強了海外人士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識,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刻板印象和主觀偏見導致的文化誤讀。

  中國故事多層面承載中華文化

  講述中國故事是近年來中國對外傳播中廣為倡導且行之有效的手段,容易拉近心理距離、引發情感共鳴以及促進理解和互信。講故事是現今國際紀錄片界普遍採用的策略,能夠具體形象、以小見大地反映文化現象與社會問題。鮮活、生動的中國故事,更容易使海外觀眾產生興趣,並了解中華民族豐富多樣的文化現象。美國Discovery頻道播出的紀錄片《華人新福年》通過講述中國不同地域幾個家庭歡度春節的故事,呈現了北京兔兒爺泥塑、東北冰上捕魚等富於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間春節習俗,真實反映了在由農耕文明向現代文明轉變的過程中,中國傳統年俗文化與現代科技相互融合的現象。中國故事不僅包括以中國人為主體的故事,也包括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友好往來的故事。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創作的微紀錄片《尋夢中國》以六位在華羅馬尼亞人為表現對象,展現了他們追求夢想的奮鬥經歷,也從他們的視角展現出中國的社會現實以及中華文化的特色與魅力。

  紀錄片以中國故事的形式娓娓道來,既反映了那些有著具體可見的物質形態和外觀的物質文化層,也表現了由思想觀念、倫理道德、價值取向、審美意識等構成的精神文化層。後者尤其重要,因為精神文化層深藏著文化的基因與密碼,在文化傳承中居於核心地位。重視精神文化層可以賦予中國故事獨到的民族特色,並可以使紀錄片承載中華文化時擺脫類型的束縛。這也就意味著並非只有人文類紀錄片才能承載和傳播中華文化,其他類型的紀錄片同樣具備這種潛力和功能。《我們誕生在中國》是一部中國、美國和英國聯合攝製的自然類紀錄片,講述了中國大熊貓、雪豹、金絲猴、藏羚羊成長的故事。在國際團隊提供技術保障和支持的基礎上,導演陸川認為,中方團隊「講述了一個中國故事,守住了我們的精神」。這些故事表達的內涵與精神具有濃鬱的中華民族文化特色。比如,紀錄片中春夏秋冬的交替往復傳達出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生命輪迴觀,動物母子之間的溫情令人聯想到中國式人倫情感。

  國際平臺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中華文化藉助國際平臺開展海外傳播,能夠有效擴展所能觸達的領域和範圍,增強傳播效果和文化影響力。目前,紀錄片領域具有品牌效應的國際傳播平臺大多集中在歐美國家,憑藉其廣闊的覆蓋面和強大的傳播力引領全球紀錄片行業的發展。中國紀錄片領域應積極與國際傳媒機構合作,使眾多中國題材紀錄片進入國際紀錄片市場。央視製作的12集紀錄片《故宮》經過中外團隊濃縮精編而成《解密紫禁城》,央視紀錄頻道製作的5集紀錄片《春晚》精編為國際版《透視春晚:中國最大的慶典》,之後均由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的全球網絡予以播出。網絡微紀錄片《風味原產地·潮汕》則憑著精良的製作水準被世界知名流媒體服務平臺Netflix買斷了全球版權,並配以幾十種語言的字幕進行全球化播出。國際傳媒機構的全球播出網絡覆蓋眾多國家和地區,能夠使中國紀錄片逐漸擺脫自產自銷的困境,將中華文化遠播到世界各地。

  為了加快紀錄片的國際化發展和中華文化的跨文化傳播,中國紀錄片領域努力探索紀錄片國際傳播的新路徑。「一帶一路」紀錄片全媒體國際傳播平臺的正式成立,搭建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紀錄片聯合製作與播出渠道,實現了資源共享和互利共贏。紀錄片全媒體國際傳播平臺為優秀國產紀錄片及中華文化走出國門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促進了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溝通與理解。

  總之,紀錄片具有跨文化傳播的優勢,有助於構築和拓展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版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智慧與資源,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與源泉,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核心組成要素。中國紀錄片界承擔著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使命與責任,通過不斷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與海外傳媒機構形成合力,必將進一步提高全球範圍內中華文化的關注度和影響力。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中國新時期紀錄片創作與民族文化傳承研究」(16YJA760028)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山東師範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

 

相關焦點

  • 樊錦詩先生獲2019「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獎
    本屆評選出的10位年度獲獎人物包括全球範圍內有影響力的「中國面孔」、傳播中華文化的傑出海外代表以及將中華文化傳向世界的外國人。其中,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先生榮獲2019第七屆「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獎。
  • 五洲傳播、Discovery、人民日報、騰訊聯合出品的這部紀錄片不容錯過
    由五洲傳播中心、Discovery探索傳媒集團、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騰訊視頻聯合出品的紀錄片《與古為友》,試圖告訴觀眾:傳統從未遠走,它是流行文化的良師益友。大師和現代創作者的相遇,代表著傳統文化和流行文化的碰撞;雙方的合作,也體現著東西方文化的交融。「我們相信,只要找對了人,就會產生自然和真誠的溝通。製作團隊要在他們的互動中,捕捉並呈現最能體現紀錄片價值的輸出。」李緬表示,以老+少、傳統+流行的搭配形式,展現創作者對各自領域的理解和感悟,傳遞中國文化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理念,「節目組儘量選擇各個領域的代表性人物,涵蓋中國文化的多個方面。
  • 中華文化促進會媒體實驗室與愛德曼國際公關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備忘錄,共同建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
    雙方將攜手建立面向全球的「國際文化傳播中心」,依託數位技術和融媒體平臺,為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提供資源支持和交流平臺,助推中國品牌的國際化和全球化,讓中國品牌走得出去、贏得漂亮。此次文促會媒體實驗室與愛德曼的攜手,依託了網際網路時代的利好因素,從文化角度助力中國品牌參與到世界經濟發展和價值鏈創造的過程中。籤約儀式上,愛德曼中國區戰略諮詢及公共事務執行副總裁陶鬱民先生在致辭中提到:「此次文促會媒體實驗室與愛德曼合作建立的『國際文化傳播中心』將持續深度了解國際文化市場與需求,並通過參加大型國際展會與交流活動,積極有效推動業內在數位化時代中跨文化傳播的探討與研究。
  • 紀錄片《佳節》榮獲「紐約國際電視電影節」銀獎
    4月21日,紐約國際電視電影節公布了2020年度獲獎名單,由五洲傳播中心、騰訊視頻、國家地理頻道聯合出品的紀錄片《佳節》獲得文化類紀錄片銀獎。紀錄片《佳節》是一部以表現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為主題的紀錄片,是中宣部文藝局指導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支持項目。節目由五洲傳播中心承制,於2019年端午節期間通過國家地理頻道和騰訊視頻面向全球播出。
  • 用國際化視角展現中華文化之美,紀錄片《中國美》即將上線
    用國際化視角展現中華文化之美,紀錄片《中國美》即將上線2020-06-22 14:02:55 作者:張禎希傳播傳統文化之美
  • 一部中醫藥文化紀錄片,一場中醫藥文化盛宴---《本草中華》
    千呼萬喚始出來9月3日關於中醫藥文化的一部紀錄片《本草中華》登陸東方衛視黃金檔《本草中華 而在紀錄片的鏡頭語言與敘事上,得益於近兩年的發展,這個行業越來越考慮到傳播需求、觀眾的收看習慣、收拾反饋等因素,湧現出一批如《舌尖上的中國》《航拍中國》等反響不錯的作品。總結起來,該類紀錄片有三個共通點:高顏值,畫面比較唯美;年輕化的表達,剪輯節奏輕快,善於運用音樂、包裝等手段;呈現出的某個畫面、人物、語言,能讓觀眾反覆回味、咀嚼。
  • 「張原天中華文化傳播基金」助暨大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再發力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12月5日,由暨南大學牽頭組建的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中華文化港澳臺及海外傳承傳播協同創新中心」在暨大石牌校區舉行了建設推進會暨中華文化傳承傳播高端論壇。
  • 重大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國際傳播策略——大型外宣系列紀錄片《東京審判》的實踐探索
    該系列紀錄片共為兩季,每季三集,每集48分鐘,先後斬獲第21屆亞洲電視獎最佳系列紀錄片大獎、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國際傳播一等獎等國內外重要獎項。本文以該紀錄片為例,旨在探討我國同類題材報導如何提升國際傳播影響力,針對其在對外傳播中遇到的困境,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法和應對策略,積極構建對外話語體系,通過對重大問題的發聲,對不同聲音的回應,推動中國參與全球治理進程。
  • 紀錄片《本草中華》: 一場中醫藥文化與年輕觀眾的深情對視
    紀錄片《本草中華》以「重顏值、重故事、重傳承」的特質,通過年輕時尚態的藝術呈現、富有人文氣息的溫暖敘述、充滿時代擔當的文化引航,帶領觀眾走入神秘而充滿活力的本草世界
  • 紀錄片的新時代-紀錄片,中國,綜藝,無論是,故宮,收視,傳播,二十四...
    國內外從業者探討紀錄片的製作與傳播、創意與變革,合力推進中國紀錄片產業生態發展。(解放日報6月15日)  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在實現中國夢,傳播核心價值體系的大環境下,紀錄片承載著獨有的文化傳播功能和社會作用。高品質的紀錄片,傳播科學道理、融知識性與藝術性一體,充滿正能量和時代氣息。
  • 紀錄片《本草中華》登陸東方衛視周日黃金檔,年輕化表達探索紀錄片主流路徑
    在娛樂大潮的紅塵滾滾中,《本草中華》鬧中取靜,以傳統文化獨特韻致為螢屏帶來了清新之風。紀錄片是一個國家的相冊,將傳統文化定格於鏡頭內,是紀錄片創作者責無旁貸的義務。近幾年,一大批紀錄片人紛紛向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投注更多目光,博觀約取,層見疊出地打造了如《我在故宮修文物》《第三極》《大國重器》《史說漢字》等眾多優秀作品。
  • 網絡紀錄片:小眾題材用文化「破圈」傳播
    像《但是還有書籍》這類文化紀錄片的「破圈」傳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媒體紀錄片的繁榮發展。在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看來,「這些年來,網絡紀錄片通過製作團隊和平臺方的不懈努力,已經成長為紀錄片領域的重要一脈」。流行文化參與,實現跨界資源整合紀錄片如何實現「破圈」傳播?
  • 紀錄片《下南洋》:文化認同不等於身份混淆
    12月20日,10集高清紀錄片《下南洋》將在央視九套播出。與以往不同的是,這套展現華人在東南亞開拓發展歷程的紀錄片,走的是牆外飄香的路子:率先在美國歷史頻道(覆蓋南洋地區)播出後,東南亞好評如潮。在剛剛落幕的2013年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金紅棉獎」頒獎典禮上,《下南洋》亦收穫「最佳紀錄片系列節目獎」。
  • 北京天星浩宇國際文化傳播公司
    北京天星浩宇國際文化傳播公司成立於2012
  • 李子柒現象:中華文化走出去「無心插柳」之道
    作者:朱新梅 盧凱2019年,李子柒視頻在國際網際網路新媒體平臺廣為傳播,快速成長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一支生力軍,充分體現了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在國際市場中的獨特魅力,充分展示了自媒體在當前國際傳播中的獨特優勢,為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和中國國際影響力,探索了一條新路徑,值得參考借鑑。
  • 10部紀錄片類最佳節目獲選,「亞太廣播聯盟獎特別獎—絲綢之路•國際傳播獎」頒布
    在本屆亞太廣播聯盟獎的評獎活動中專設「亞太廣播聯盟獎特別獎—絲綢之路·國際傳播獎」,評選出最佳節目10個,包括8部紀錄片與2部特別節目。11月3日,亞廣聯頒獎典禮在四川成都舉行。亞太廣播聯盟大會組委會在本屆亞太廣播聯盟獎的評獎活動中專設「亞太廣播聯盟獎特別獎—絲綢之路·國際傳播獎」,並委託四川電視節辦公室負責節目徵集及推選工作。
  • 《我們誕生在中國》榮獲「金熊貓」國際傳播獎最佳長紀錄片獎
    陳寶國其中,由SMG尚世影業聯手迪士尼自然、北京環球藝動影業出品的自然題材紀錄電影《我們誕生在中國》獲得首屆「金熊貓」國際傳播獎最佳長紀錄片獎,成為這場流光溢彩的國際影視盛宴中最靈動的瞬間。電影《我們誕生在中國》獲「最佳長紀錄片獎」。
  • 國慶巨獻:七集大型文化紀錄片《旅遊中華》今日在CCTV-9連播
    >央視網消息  7集大型文化紀錄片《旅遊中華》將於2018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在央視9套播出。作為國內首部旅遊題材大型文化紀錄片,該片由國內頂尖攝製團隊歷時兩年拍攝製作,行程40萬公裡,跨越50個國家和地區。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讓太極拳承載的中華文化廣泛傳播
    太極拳,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拳術。  太極拳是我國著名的內家功夫名拳,承載了中華民族悠久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先人藝術和美好理想的體現。
  • 艾瑞:從青年人的文化審美看「國風」紀錄片的題材突破
    核心摘要:隨著帶有中國元素的文化產品在影視漫、音文遊、時尚等多領域創造爆款,「國風」內容形成一個獨有的文化標籤。在紀實向內容領域,「國風紀錄片」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加以年輕人喜愛的「潮流文化」元素,以現代性的全球視角解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