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傳播研究促知識轉化效果

2020-12-20 中國社會科學網

翻譯傳播研究,正在成為人文學科研究的聚合現象。它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是跨學科研究的新表徵,是接近翻譯的新路徑。它以「問題」為單位,匯聚各個學科的力量,來解決因翻譯引發的各種問題、觸發的各種現象,正在引起學界的新思考。

翻譯傳播研究有別於翻譯傳播學

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翻譯傳播研究重點關注翻譯的傳播現象和問題,並探尋譯本的傳播規律。它有別於其他翻譯研究,比如譯介學,同時又與其他類型的翻譯研究呈並列關係,互相補充,共同構成翻譯研究的科學圖譜。各類翻譯研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各有各的重點關注對象。譯介學從比較文化的角度出發對文學翻譯和翻譯文學進行研究,關注的是翻譯文學中創造性叛逆現象和規律;而翻譯傳播研究則是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待的,更多關注知識在社會場域或不同語言文化系統之間的轉移、準入、流傳、接受與變異等內容,它又有別於翻譯傳播學。

蘇珊·巴斯奈特就曾指出,「我相信比較文學或者翻譯研究就本身的資格而言並不是學科,它們只是走近文學的方法。試圖爭論這些龐大而鬆散的研究領域是否是不同尋常的學科是毫無意義的,這是因為它們非常多樣化,而且是由語言學、文學、歷史、政治、電影、戲劇等其他學科組合成的一個綜合體中派生出來的。比如,記憶研究——另一個龐大的領域——是否是一門學科,而我還是要回答說不是,因為記憶研究也是依靠藝術、社會科學和醫藥科學一系列既有學科而來的」。類似的研究還有很多,比如認同研究、倫理研究、傷痕研究等。

翻譯傳播研究以問題為導向,以知識傳播為重點,藉助其他學科方法、視角和進路,剖析翻譯的各種傳播問題和現象。比如,譯本在目的語文化中的接受度研究,就要藉助語言學、心理學、傳播學和政治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另外,它重點關注知識在傳播過程中失真、走形、變味的原因,即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問題。此處提出的知識傳播概念,並不是說它不涉及信息的傳播內容,主要是出於對連續性或整體性文本的考量,比如學術類文本、文學類文本、政治文獻類文本等。同時,我們也可以將其狹義化,稱其為文本類翻譯傳播學。這樣區別,最主要是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混淆和誤解;同時,希望將之前提出的「翻譯傳播學」這一概念進行微調,以更精確地描述和關注翻譯的傳播現象和問題。那麼,它們二者是什麼樣的關係呢?

翻譯傳播研究將翻譯傳播學精細化

科學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就是對某一類特殊現象進行界定,從概念限定出發,建構可行的理論,依託可靠的研究進路,對世界上正在發生的社會現象進行探索,並得出規律性的總結,為人們提供一個清晰的學理圖譜或圖景,為知識生產、創新和共享提供智慧支持。「翻譯傳播研究」這一概念,正是通過多種豐富的實踐和案例的觀察才謹慎地提出來的,是「翻譯傳播學」的精細化表現。

國內外對「翻譯傳播學」理論的建構還處於探索階段,尚未形成系統和具有說服力的學科體系。我們要建立「翻譯傳播學」,基於兩個原因:一是翻譯學本質上是一門邊界廣闊的開放型學科,為我們理解和闡釋「翻譯傳播學」提供了可能性;二是翻譯與傳播互為一體。翻譯是一種跨文化傳播活動,譯者作為翻譯傳播中信息的傳、受者,在翻譯中擔任的主要任務除了還原、重構和建構文本的意義之外,還肩負著傳播文本知識的重任。知識在源語文本、譯者、目的語文本、讀者之間的交互流動,說明了翻譯與傳播之間具有內在聯繫。

一門新興研究學科的出現,學界最關心的是其獨特的研究對象以及據之建立的學科體系。之前的「翻譯傳播學」,關注「翻譯」和「傳播」的內在聯合關係,認為其重心應該落於傳播學,可以考慮建立一個新的學科,為翻譯學的研究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理論框架和學科空間,包括操控研究、媒介研究、文本研究、角色研究、效果研究、噪音研究等內容,為一些感興趣的學術夥伴提供一個學科思路。「翻譯傳播學」已引起國內許多高校的重視,比如湖南師範大學的翻譯傳播學二級點的建設。

從學科領域劃分看,根據研究對象不同,學科可分為研究事物性質的學科和研究事物之間關係的學科。前者屬於本體研究,後者為關係或交叉研究。按照目前的翻譯研究的發展現狀,我們可以將「翻譯傳播研究」歸為關係研究的範疇,旨在揭示翻譯與傳播之間的關係,一般為跨學科研究。在翻譯理論研究中,出現了兩種學科理論的互借現象,如翻譯地理學、翻譯倫理學、翻譯生態學等,為翻譯研究增添了新的學科增長點。考慮到研究領域的特殊性,我們不妨用「翻譯生態研究」「翻譯地理研究」「翻譯倫理研究」等概念來表述,它們的學術包容性更強,也更有助於中國翻譯學的學科內涵建設。關係學科是本體學科的進一步延伸和探索,為學科的理論建構和空間拓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關係學科從本體學科分化出來,是科學向著精細化、系統化方向發展的必然結果。「翻譯傳播研究」就成為一種精耕細作的翻譯研究領域。

 翻譯傳播是以問題為導向的研究領域

傳播貫穿於翻譯過程始終,同時又是翻譯的延伸。文本在「跨文化旅行」中,其既有的知識是否得到完整系統的認識、理解、轉化和表達,以及譯本的文化適應和接受程度如何,都是翻譯傳播研究的考察內容。源語文本是否能順利到達目的語讀者那裡,並得到原汁原味的解讀、理解、接受和認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傳播要素。如果傳播得當,文本的接受度和美譽度就高,否則,將引發很多重要問題,比如中央文獻的對外翻譯傳播,就是一個特殊的研究對象。作為國家話語的重要知識載體,中央文獻尤其是國家領導人文獻,對中國話語實踐的對外表達和國家形象提升等具有核心作用,翻譯一開始就面對諸多現實問題,比如中國特色的政治術語表達等。

中央文獻對外翻譯傳播中有一點值得我們加以重視,即受眾問題。大多數研究中提倡的傳播效果過於寬泛化,看似將受眾納入視野來考察,並用大量的數據和語料庫來支撐,證明文本離開母語環境的跨文化存在,比如館藏情況;這些只是說明文本的旅行,但沒有考慮受眾的接受情況。國內學者開始關注受眾的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項目等不同級別的項目也給予支持,但通過對比分析,我們發現大多數文獻(包括學術文獻和政治文獻等)外譯研究並沒有將受眾進行嚴格區分,而是將受眾群體視為一體,等而同之。拿中央文獻的對外傳播受眾來說,他們通常是一些國外的政治家、政策顧問、專業外交人員、學術研究人員、社會精英人士等特殊群體,而不是傳播學領域中提及的普羅大眾。

這個特殊群體是一個窄眾概念,具有特定的群體性和社會特徵,不同於社會大眾,享有特殊的社會地位,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擔當著社會輿論領袖的角色,對社會輿情的動向有一定的影響力。在多次學術研討會的專題討論中,我們感受到多個學者對中央文獻傳播和接受度低的悲觀情緒,以及許多研究論文的「接受度不高」的無奈結論。通過評析,我們發現,出現類似情況的主要原因出於對受眾群體的界定上。就像武俠小說、玄幻小說、偵探小說、兒童文學等類型文學擁有特定的閱讀者群體一樣,中央文獻的外譯本也同樣受到特定人群的關注。因而,對文本受眾的重新界定,就能為我們評價中央文獻對外傳播效果提供一個新的可行思路。

除了受眾類別之外,翻譯傳播還要考慮受眾的其他因素,包括噪音因素、心理因素、倫理因素、需求因素等。另外,從文本的理解度、接受度、可讀性和美譽度等幾個方面來判斷的話,我們還可以藉助語料庫或話語分析手段,對特定閱讀人群對待中央文獻的觀點、態度和價值取向開展定向性的精準分析,從而得出合理客觀的結論,獲得豐富的研究資料,從而豐富翻譯傳播研究的內涵。

 (本文系2019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習近平治國理政話語的翻譯傳播研究」(2019SJZDA105)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蘇州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城市發展智庫)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6月16日第1948期 作者:張生祥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做好政治文獻對外翻譯與傳播,助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一,進一步廓清了對外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時代意義與實踐路徑;第二,形成了翻譯、闡釋、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知識網絡;第三,對中央政治文獻翻譯的基本原則有了明晰的共識,在翻譯方法和技巧方面開拓了思路;第四,對構建新時代對外話語體系的任務和新時代中央政治文獻譯者需要具備的能力體系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
  • 兒童文學翻譯的研究範式
    近年來,東西方學者對兒童文學翻譯的研究興趣持續升溫,研究成果迭出,《兒童文學翻譯讀本》(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A Reader)即為其一。
  • 答疑解惑:中國翻譯歷史,為何說是佛教傳播與漢語翻譯的結果?
    第二次翻譯浪潮始於明末,當時來自西方的耶穌會傳教士來到中國傳播天主教。第三次翻譯活動始於《南京條約》的籤訂,以社會科學、軍事科學和文學作品為主。第四次翻譯活動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中斷了一段時間,但在70年代末恢復了勢頭。雖然最早的歷史記錄顯示,中國在11世紀的翻譯活動十分零星。
  • 場景音樂歌單傳播效果影響因素研究 ——以網易雲音樂為例
    場景音樂歌單傳播效果影響因素研究 ——以網易雲音樂為例蔣璐大連理工大學摘要:2020年中國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音樂產業,也將進入新的成長階段
  • 媒介融合對電視品牌傳播的影響研究
    本文從媒介融合大背景出發,結合現有研究成果,以品牌傳播理論為指導,依據實踐案例,探索新環境下電視品牌傳播的影響效果。 關鍵詞:媒介融合;電視;品牌傳播;傳播效果 品牌傳播的本質是信息傳播,即品牌信息的傳遞或品牌信息系統的運行。因此,對品牌傳播進行研究需要以信息傳播理論為基礎。1948年,美國政治學家哈羅德?
  • 重現烏託邦:中國傳播研究的想像力
    在簡單回顧中國傳播研究發展歷程與歷史背景的基礎上,本文著重探討在經濟、生態與文化的三重危機下,中國傳播研究如何重建歷史的、整體論的和批判的理論視野,通過回歸歷史與社會來探尋當代中國的主體與價值,並重塑傳播研究的人文精神與想像力。
  • 林施望:《英語世界的南戲研究傳播與研究》
    畢魯直的學術論文《20世紀前半葉中國古典詩詞與戲曲的文學翻譯》雖然主要考察的是《琵琶記》德譯本的譯者洪濤生的生平與當時的中德文化交流形勢,而與本書收錄的其他論著有所不同,但畢魯直在該論文中的旁徵博引,也補充了國內學界對《琵琶記》等戲曲作品在德國的傳播與接受的認識。上述所列舉的只是筆者從個人的閱讀體會中,所舉出的英語世界的南戲研究成果的特點之一二。
  • 軍事傳播研究諸論
    摘 要:軍事傳播研究的理論來源是新聞傳播學、軍事學和歷史學,它們同時構成了軍事傳播研究的學科框架,為軍事傳播研究提供了更加宏大的理論空間。在不同的學科框架下開展研究,會給研究者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擴展研究者的視野。
  • 《跨文化傳播研究》| 序言與寄語
    《跨文化傳播研究》(第一輯)正式面世。失去「思想的震顫」,跨文化傳播研究常常呈現某種理論重複狀態。而「南方」的學者又很難擺脫知識生產的權力支配體系,無法有效構建可交流的跨文化傳播理論空間。「跨文化傳播如何可能」像一頭大象。
  • 跨文化傳播研究 | 單波:跨文化傳播的問題域
    人們急於通過這一追問把自己從「囚徒困境」和「對空言說」中解救出來,悄然遠離起源於全球貿易、以傳播效果和社會影響為導向的傳播學問題,轉向建構多元文化的傳播關係,形成以「和而不同」、交往理性為導向的傳播問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傳播關係是如何形成的?這種傳播關係如何可能通向平等且互惠的關係?
  • 女性主義視野拓寬外交話語翻譯研究
    近幾年來,外交話語和女性主義已成為國際翻譯界的熱門話題,但鮮有學者從女性主義的視角系統研究外交話語翻譯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應從國際關係學、翻譯學和女性主義等跨學科、超學科的視角,關注「外交翻譯學」的理論創新和學科建設。中國女性主義翻譯理論獨具特色20世紀70年代,西方女性主義翻譯理論是在女權運動和翻譯理論的多重交融互文碰撞下產生和興起的。
  • 徐敏慧:漢學家視野與學術型翻譯:金介甫的沈從文翻譯研究
    現有研究大多論及漢學家的具體翻譯策略, 鮮有學者探討漢學家的研究與其翻譯的關係, 而從整體、宏觀角度審視漢學家的研究對其翻譯活動的影響是準確、全面、理性評判漢學家譯介活動的基礎。本文通過考察美國漢學家金介甫出版的三本沈從文作品英譯本/文集, 以描寫的方法呈現並分析文本選材、譯者前言和序言以及具體的翻譯方法三大方面, 探究金介甫作為漢學家兼史學家的研究視野和治學方法對其翻譯活動的影響。
  • 跨文化傳播研究 | 克利福德• 克裡斯琴斯:多元主義與跨文化傳播
    近日,由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和武漢大學跨文化傳播研究中心聯合編撰的學術輯刊
  • 支持在博鰲樂城申報開展幹細胞臨床研究和轉化應用
    日前,省科學技術廳、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省醫療保障局四部門聯合印發《海南省關於支持重大新藥創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轉移轉化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探索開展人類遺傳資源專業化服務、支持在博鰲樂城先行區按照規定申報開展幹細胞臨床研究和轉化應用,加快推進海南生物醫藥領域成果轉移轉化。
  • 研究揭示葉綠素生物合成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
    研究揭示葉綠素生物合成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5 10:53:54 葉綠素生物合成中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這一成果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Nigel S.
  • 孫子兵法全球行:大量華人助推美國《孫子》研究傳播
    圖為美國華人餐廳門前的中國兵家文化壁畫 韓勝寶攝  中新網蘇州2月18日電(記者 韓勝寶)被譽為民國時期「孫子研究第一人」的李浴日,其旅居美國的五個子女,繼承其遺志,成立李浴日基金會,建立李浴日著作網絡版,出版《李浴日全集〉,翻譯李浴日兵學著作英文版,在美國傳播中國兵家文化。  李浴日次子李仁雄正在延續先父的《孫子兵法》研究。
  • 第一屆"賽先生"科學和醫學公共傳播獎公布 表彰科學傳播
    「賽先生」科學和醫學公共傳播獎正式揭曉,天文學家、科普作家卞毓麟,果殼CEO、科學松鼠會創始人姬十三因為長期致力於科學公共傳播並作出卓越貢獻,成為第一屆獲獎人。「賽先生」科學和醫學公共傳播獎旨在面向華語世界獎勵積極開展科學和醫學知識和技能的普及、傳播、教育、培訓,直接服務於公眾與社會、促進公眾理解科學,而做出重要傑出貢獻的個人或民間機構。
  • 賀平︱國際日本研究的轉譯與對譯
    隨著數量的增加,「西方日本研究」的中譯質量也越來越成為一個現實的問題,不少硬譯、誤譯、劣譯、錯譯引起了普通讀者和專業學界的指摘。轉譯的挑戰關於日文與英文等其他語言之間的跨語際傳播,歐美學界一度頗有爭議。在國際日本研究的學術圈內,日本研究的「(不)可譯性」至今眾說紛紜、並無定論。
  • 中國影視作品在海外的翻譯與傳播
    本文從譯介主體、內容、受眾、渠道、效果和方法等方面概覽中國影視對外傳播的現狀。中國影視在亞洲主要向東南亞國家輸出,其次為日本和韓國。中國影視在日本播出的平臺主要為收費電視頻道,節目往往在非黃金時段播出,因此傳播效果有限。隨著大眾媒體的發展,日本受眾也通過彈幕視頻及直播網站Niconico、免費視頻網站Gyao、連鎖音像店蔦屋(Tsutaya)等渠道觀看中國各類綜藝節目。
  • 研究發現:促炎飲食是多種疾病的禍首!4樣促炎食物,少往嘴裡送
    這並不是聳人聽聞,有研究發現,促炎飲食是多種疾病的禍首,什麼是促鹽飲食?你平時吃的食物是促炎還是抗炎?4樣促炎食物,少往嘴裡送,若吃錯了,健康會受損,下面具體向大家介紹一下。研究發現,促炎飲食跟心血管疾病風險相關《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上有項研究發現,促炎飲食會進一步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促炎飲食跟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之間的相關性,在不同的性別的人數身上,得到的結果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