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 中國電視研究年會
議程
電子屏幕包圍下,
我們的
生活、生命和文化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閔行
2020年10月24日
議程總體安排表
時段
安排
8:45——10:30
A1主題演講
廣電研究的進路
10:45——12:30
A2主題論壇1
如何重新思考粉絲與青年文化
13:00——15:30
A3主題論壇2
網絡綜藝與
當代中國青年文化
B1電視研究論壇1
電視研究:
電視劇、受眾與
文化記憶
B2電視研究論壇2
網絡綜藝的社會功能與文化意義
15:30——16:00
A3S頒獎
A4主題論壇3
後疫情時代,
媒體融合的轉向與機遇
C1粉絲研究論壇1
是行動還是勞動?:
粉絲文化再思考
C2粉絲研究論壇2
同人、耽美文化
與性別政治
18:30——20:30
A5主題論壇4
我一定能堅持下去嗎!
青年廣電人的希望與堅守
B3電視研究論壇3
影像需要什麼?
短視頻與紀錄片中的生活、生命與文化
C3粉絲研究論壇3
迷群、身份認同
與文化多樣性
議程地點安排表
時段
安排
8:45——10:30
A1
大學生活動中心報告廳
10:45——12:30
A2
大學生活動中心報告廳
13:00——15:30
A3
大學生活動中心報告廳
B1
傳播學院409教室
B2
傳播學院212教室
15:30——16:00
A3S
大學生活動中心報告廳
16:10——18:00
A4
傳播學院211教室
C1
傳播學院212教室
C2
傳播學院409教室
18:30——20:30
A5
傳播學院212教室
開幕式
開幕致辭:
方奇華 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黨委書記
A1 主題演講
廣電研究的進路
8:45——10:30 大學生活動中心報告廳
主持人
謝欣穎、劉未天
發言人
1.田秋生,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
電視紀錄片觀念研究的知識社會史取徑
2.姬德強,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平臺化時代的電視研究:一種政治經濟學的路徑
3.趙瑜,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
廣電政策研究的路徑選擇
4.常江,深圳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
數字時代的電視研究,一種生態性的路徑
5.劉俊,中國傳媒大學,副研究員
當前廣電研究的困境和趨勢:藝術的視角
6.吳暢暢,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從省級衛視到視頻網站:中國電子媒體的政治經濟筆記
圓桌討論
A2 主題論壇1
如何重新思考粉絲與青年文化:
從227事件說開去
10:40——12:30 大學生活動中心報告廳
個案研究
1.張世超,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
工於計算的粉絲:飯圈反黑機制及其邏輯
2.王寧馨,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博士研究生
主流權力話語的「危險附庸」:從飯圈衝突看粉絲亞文化的權力邏輯
3.孫曌聞,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
回到日常生活:偶像粉絲研究的新範式及其田野驗證
4.肖奉琳,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
流動的粉絲與身份認同的建構和解構——以肖戰粉絲為例
界外觀察
【親歷者視角】
5.沈逸,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今年國慶,我被粉絲「撞」了一下腰
【先行者視角】
6.吳筱燕,上海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
國內第一篇粉絲組織研究論文的學者
7.鄧維佳,上海外國語大學卓越學院副院長、教授
國內第一本美劇字幕組專著的學者
【學界視角】
8.李明潔,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
9.王洪喆,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業界視角】
10.陳曦,阿里文娛,用戶研究員
11.季犖怡,Bilibili網站影業工作室,負責人
【智庫視角】
12.張桐,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諮詢委員
13.餘亮,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前《觀察者網》主編
主持與點評
吳暢暢,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合法性的政治:粉絲的網絡族裔散居及其社會關係
圓桌討論
A3 主題論壇2
網絡綜藝與當代中國青年文化
13:00——15:30 大學生活動中心報告廳
主持
吳暢暢,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製作人發言
1.都豔,《我是歌手》總製片、《創造101》總監製
2.岑俊義,《這!就是對唱》總導演、《中國有嘻哈》、《明日之子》總編劇
3.陳剛,《偶像練習生》、《青春有你》總導演
4.嚴敏,《極限挑戰》、《說唱新世代》、《德雲逗笑社》總導演
5.宴吉,《乘風破浪的姐姐》總導演
6.林豔,《忘不了餐廳》總製片
7.譚曉紅,《脫口秀大會》總導演
媒體觀察
8.吳海雲,澎湃Sixth Tone首席編輯
9.馬戎戎,《新周刊》副主編
10.何天平,《影視前哨》主編
圓桌討論
A3S 頒獎典禮
2020當代中國大學生視頻文化榜
15:30——16:00 大學生活動中心報告廳
主持人
賈涵儀、劉俊堯
平行場次 13:00——15:30
B1 電視研究論壇1
電視研究:電視劇、受眾與文化記憶
傳播學院409教室
主持
楊陽,《中國電視》期刊編輯
論文提交
1.趙如涵,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副教授
政治寓言與影像誤讀:《鄉村愛情》系列電視劇研究
2.楊鎣瑩,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
懸疑短劇集的類型拓展與後疫情時代的流媒體文化生產
3.周娟,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中國電視場域的結構變化與文化流動
4.桂琳,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作為思想實驗的心智遊戲劇:以美劇《西部世界》為討論中心
5.伊豐,西藏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框架理論視域下西藏電視臺「民主改革60周年」新聞報導分析
6.李豔,天津工業大學人文學院,講師
國產社會派推理網絡劇的類型範式與受眾心理解析:從紫金陳小說改編的網絡劇熱談起
學者點評
7.常江,深圳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
8.劉弢,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B2 電視研究論壇2
網絡綜藝的社會功能與文化意義
傳播學院212教室
主持
黃廣生,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
論文提交
1.趙喬,哈爾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講師
論當前綜藝對流行文化的吸收與塑造
2.鍾方琦,臺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
Pick Me Up! 以夢為馬:後女性時代中國養成系女團真人秀的生存法則
3.高森,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電視音樂綜藝節目「星素互動」模式的快感反思與意義生產
4.王貽澤,西安工程大學新媒體藝術學院,助理教師
電視真人秀節目模式引進的變革之路
5.蔣蘭心,武漢大學藝術學院,博士研究生
《乘風破浪的姐姐》:「情動」視野下的女性烏託邦
6.劉麗穎,河南大學體育學院,講師
植入廣告與電視綜藝生產環境變化:基於T衛視S節目的案例考察
學者點評
7.劉俊,中國傳媒大學,副研究員
8.徐坤,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廣播電視系,副教授
平行場次 16:10——18:00
A4 主題論壇3
後疫情時代,媒體融合的轉向與機遇
傳播學院211教室
主持
陳虹,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
個案研究
1.王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社教節目中心社會與法頻道,主任記者
論案件類節目在西方新媒體平臺的流行
2.燕曉英,上海廣播電視臺SMG,新聞採編總監
後疫情時代省級電視媒體的生存突圍戰:融媒體視角
3.劉夢琪,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
前臺「後臺化」:後疫情時代傳統媒體內容形態的網絡化轉向
觀察與評述
【學界視角】
4.陳虹,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
5.周笑,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6.洪宇,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
7.趙瑜,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
【業界視角】
8.葉鐵橋,《刺蝟公社》創始人、CEO
9.韓福東,Bilibili網站公共事務總監,前《南方都市報》首席記者
圓桌討論
C1 粉絲研究論壇1
是行動還是勞動?:粉絲文化再思考
傳播學院212教室
論文提交
1.楊馨,陝西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研究員
情感勞動的抵抗與異化:少女偶像團體粉絲勞動研究
2.蘇丹,四川電影電視學院電視學院,助理教師
虛擬粉絲社群的網絡民族志研究
3.劉怡君,中國傳媒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數字經濟背景下粉絲的數字勞動:基於易烊千璽粉絲微博的爬蟲數據分析
4.白彥澤,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博士研究生
粉絲「反黑」行為的修辭語境及其權力關係下的數字勞動
5.鄭詩雨,華威大學,博士研究生
數字媒體時代下偶像粉絲愛國主義民族話語權探究
6.鄭禾名稀,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
粉絲行為,偶像買單?——基於粉絲消費行為對明星品牌形象影響的實證研究
7.徐思薇,杜倫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
粉絲在談論品牌的什麼?——基於用戶生產內容的質性研究
學者點評
8.黃廣生,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
9.吳暢暢,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C2 粉絲研究論壇2
同人、耽美文化與性別政治
傳播學院409教室
主持人
劉未天
論文提交
1.程遙,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多重關係構建與幻想:基於《陳情令》CP粉圈層結構和內核機制的研究
2.魏夢雪,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博士研究生
粉絲同人視頻研究:既得影像、禮物經濟與作者缺席
3.劉思琦,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博士研究生
沉迷中遊走:同人文迷群的情感動因和消費行為研究
4.馬一平,渤海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走進嗑學:論「嗑文化」的興起邏輯與圈層傳播
學者點評
5.白玫佳黛,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6.餘亮,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前《觀察者》網主編
B3 電視研究論壇3
影像需要什麼?
短視頻與紀錄片中的生活、生命與文化
傳播學院409教室
主持
陳芳,《中國電視》期刊編輯
論文提交
1.王永剛,成都文理學院傳媒與演藝學院,教授
文化認同:李子柒視頻海外熱播現象初探
2.張欣,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中國紀錄片產業中的IP運營現象探析
3.馬瑞青,上海交通大學南加州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院,副教授
視頻文本中的視覺凝聚與說服機理:以華為海外「放權式」廣告為例的系統功能研究
4.彭晨,臨沂大學傳媒學院,副主任
幻象與重構:快手中的農民短視頻創作與情感表達
5.張海超,中國傳媒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部,博士研究生
功能與邏輯:倍速播放對影像文本的影響
6.李如冰,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
助眠ASMR視頻與具身的認知情感傳播
學者點評
7.姬德強,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8.陳紅梅,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C3 粉絲研究論壇3
迷群、身份認同與文化多樣性
傳播學院211教室
主持
何天平,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博士後
論文提交
1.楊雪,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
漢服文化的認同與流行:針對抖音上「漢服群體」的一項質性研究
2.高飛,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博士研究生
後疫情時代網絡直播中的粉絲集體行動與情感消費探析
3.趙菁,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博士研究生
從認同的「烏託邦」到食物的「異託邦」:大胃王吃播「數字部落」中的粉絲文化與消費景觀
4.王哲,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基於網絡民族志調查的粉絲參與式文化研究:以「博君一肖」粉絲群體為例
5.劉沛芬,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融合文化語境下偶像粉絲的身份歸置意識與參與形態:以中國「慢養成」偶像粉絲為例
學者點評
6.潘妮妮,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副教授
7.白玫佳黛,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平行場次 18:30——20:30
A5 主題論壇4
我一定能堅持下去!
——青年廣電人的希望與堅守
傳播學院212教室
主持人
謝欣穎
業界青年自述
1.周婧怡,中國傳媒大學碩士畢業,廣電綜藝自由職業人
2.劉俊堯,華東師範大學碩士畢業,唯眾傳媒節目總導演
3.符書琴,華東師範大學碩士畢業,上海遊族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電競部門俱樂部內容負責人
4.呂倩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畢業,吉術齋戲劇項目製片人
5.賈涵儀,華東師範大學本科畢業,湖北廣播電視臺壟上頻道《壟上行》欄目主持人
學者與媒體寄語
6.羅薇,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7.吳海雲,澎湃Sixth Tone首席編輯
8.吳暢暢,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圓桌討論
editor@chinamediaresearc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