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感」研究:認識文化的新路徑

2020-12-23 中國社會科學網
「身體感」研究:認識文化的新路徑

2020年05月27日 09:4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加運豪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身體感」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晚期西方社會科學中的兩次研究轉向,第一次是80年代的「身體轉向」(body turn),針對的是西方身心二元理論中身心對立的缺陷;第二次是90年代的「感官轉向」(sensorial turn),強調將感官經驗從生理研究轉向更加宏大的歷史與社會範疇。基於此的感官人類學同樣也對「身體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感官人類學更加直觀地提出感官不單只有生理性這一內涵,同時也是社會、文化與歷史共同作用的產物。所以,感官人類學主張深入研究田野中的感官經驗,將身體的經驗寫入民族志中,以至對田野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換句話說,感官人類學提倡人類學學者應深入感官研究。感官與身體密不可分,並且身體是塑造認知的基礎,所以對身體經驗或身體感的研究恰逢其時。

  「身體感」研究應用廣泛

  「身體感」一詞最早見於日本學者慄山茂久的作品,在中文世界裡,中國學者將其發展並加以完善。餘舜德指出:「『身體感』是指身體的經驗與感覺,特別是無法詳細區分五感的一種統合的、和諧一致的身體經驗。」以疾病患者的體驗為例,這種對身體經驗的研究在緩和醫患關係上具有推動作用。造成醫患問題不穩定的原因除了經濟因素以外,醫患之間對於疾病的闡述和理解差異也是導火索。通過「身體感」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疾病背後的社會文化意義,相較於疾痛敘事關注病人個體的疾病解釋,「身體感」可以給予一個更加全面和宏觀的視角。「身體感」的特徵在於,其不是一種私密的體會,而是強調集體的視野。目前,中國「身體感」研究已經發展到一個較為成熟的階段,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民族文化研究方面,「身體感」研究關注的是在民族文化中物質與人的互動如何形成社會最基礎的結構。例如,通過「身體感」研究,學者發現侗族社會將味覺的身體體驗(如酸與甜)延伸到味覺屬性作為社會結構,這體現了侗族對生活世界的理解。再如對哈尼族長街宴的研究,研究發現哈尼族通過「鹹」「淡」和「甜」三味的身體感形成最基礎的社會共識,從而構建起自身的社會文化。此外,鄂倫春族獨特的狩獵文化也可從「身體感」的視角審視。鄂倫春族通過獵人獨特的感官體驗,藉由社會形成了獨特的地方感並積累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知識。

  其次,在宗教文化研究方面,「身體感」研究關注的是宗教的身體經驗如何塑造宗教的神聖感。在神界的構建上,嗅覺體驗往往不如視覺體驗那麼引人注意。但是,嗅覺會給予信徒一種無法切割的、連續的體驗。換句話說,宗教的神聖性首先是由嗅覺維持的。另外,味覺也是「身體感」研究關注的重點之一,旨在說明宗教如何通過控制信徒的味覺來體現宗教的神聖性。研究發現,食物之所以能夠在宗教認同、象徵與實踐中扮演重要的媒介,與食物帶來的感官經驗是密不可分的。飲食活動具有一種特殊的含義,即在節慶中的共食行為帶領信徒與具現化的神聖(即聖餐)相結合,體現了宗教神聖性的一面。

  此外,在醫學文化研究方面,「身體感」研究試圖通過身體感去理解醫學與疾病的文化意義。如中醫裡對「虛」的表達,學者發現「虛」是一種具有文化意義的體驗表達。同時在治療層面上,民眾會結合中醫的專業觀念(如「冷熱」「溫補」)與日常生活的經驗共同用於治療「虛」這一症狀。另外,「煩」作為一種醫學術語也同樣具有研究的意義。學者通過研究發現,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下的「煩」具有兩項特質:其一是傳統文化所共識、醫家所界定的「火」「熱」之證;其二是醫家五行觀念視角下的身體內部之證。由此可見,在傳統醫家典籍裡,身心是二元一體的。

  最後,在田野經驗的獲取方面,「身體感」研究下的田野經驗與傳統的人類學有所差異。首先,「身體感」要求從「物」的角度重新理解田野的意義,關注身體與物的互動所產生的經驗;其次,「身體感」強調必須將身體這一載體完全融入田野之中,不只是單一的觀察,還要將自身的行動也納入研究範圍;最後,「身體感」研究體現的是一種生物性與社會文化的融合,相對於傳統的田野調查而言,視角更加全面。

  「身體感」促成對文化的新理解

  傳統人類學的研究路徑是辨析田野具有的認知表徵系統與追尋其背後對應的文化背景,找到其背後的文化邏輯。「身體感」則試圖超越這種邏輯,從感官考察人類經驗的獲取與構建文化的過程,故而「身體感」研究者認為傳統的身心二分無法捕捉感覺本身最深層次的含義。感官賦予了群體感受時空的共感(synesthesia),而這種共感成為一種文化標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分析體感經驗如何塑造社會結構與文化,或許是我們重新認識文化的另一種方法。

  「身體感」的研究可為我們帶來三點啟發。第一,「身體感」的研究可以使我們在田野裡更加完整地認識社會與文化。我們通過理解個人的身體對社會環境的反應,反觀文化如何影響個人乃至整個集體。同時,對「身體感」的理解也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路,還可以藉助「身體感」來嘗試避免西方身心二元論的過度影響。第二,我們可以通過「身體感」開展與之有關的項目研究。如在醫學方面,「身體感」的研究可以讓醫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病痛經驗,因為「身體感」的表述方式可以更好地表達患者所遭受的病痛。這種病痛不單是一種生理層面上的,也是社會文化層面上的。第三,「身體感」研究的案例告訴我們,「身體感」的研究要求調查者不但不應拋棄自身文化帶來的「偏見」,同時應該保留它,將其與自身在田野中產生的新的觀念進行一種跨文化的比較,並分析這種差異產生的根源,以此更好地了解當地社會文化的獨特之處。換言之,以「身體感」為基礎的研究可以為我們提供一扇重新理解文化的窗戶。

  「身體感」研究確實是一個新穎的角度,一方面它可以修正民族志中的不足之處;另一方面也為人類社會知識的生產提供了新的角度。「身體感」乃是以學習/養成(如濡化、實踐與規訓)或以「身體作為學習文化」的方式內化而得,進而成為感知行動的標誌,而非單純以概念或智性的方式習得。我們可以通過研究個人的「身體感」來拓展理解整個社會的「身體感」。所以,我們應該重視「身體感」這一研究方向在人類學中的應用。

 

  (作者單位:西北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

 

相關焦點

  • 中國文化對外傳播新路徑——基於國際慕課的實證研究
    本研究以「接觸區」理論為基礎,以知名國際慕課平臺開設的與中國文化密切相關的《跨文化交際》課程為研究對象,採用內容分析、調查問卷以及郵件訪談方法,對該課程進行了實證研究。 本研究選擇該平臺上的《跨文化交際》課程作為研究對象,原因有兩點:其一,作為該平臺上人氣最高的精品課程之一,用英語授課的《跨文化交際》課程吸引了全球學員的廣泛關注,這為研究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了可能。其二,該課程的定位是幫助學員提升英語語言能力、中國文化認知力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因而吸引了廣大中國學員的積極參與。
  • 他者、身體——張家界文化研究關鍵詞
    他者在張家界的文化研究中,
  • 明星研究系列:明星學研究的路徑圖
    正是好萊塢電影給人們帶來的快感,曾經激勵了許多徘徊在文學或者藝術研究的人們去進行電影研究,現在這種快感卻被認為是卑劣的,刺激了許多反對派去認識主流電影的野蠻所在,並且反對看通俗流行電影的樂趣。在接下來的十年中,許多這種對抗反對性言論出現在電影學術期刊和圖書上,並且伴有一系列的對抗反對派的言論,這兩派都是來自於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內部或者其他地方。
  • 侯傑、姜海龍 | 身體史研究芻議
    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的哲學、社會學、人類學、宗教學、精神分析學以及女性主義等諸多學科領域的學者競相涉足這一嶄新的研究領域,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理論探索,至今有關「身體」的研究仍然方興未艾。在各學科競相以「身體」為研究對象的浪潮中,歷史學也被捲入進來。英國著名社會史學家彼得·伯克將新興的身體史歸納進「新文化史」或「社會文化史」,並稱:「它與性態史、性別史相聯繫。
  • 廣東中山三鄉鎮橋頭村:探索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文旅融合新路徑
    經文化和旅遊部研究審議,確定了國家級文化旅遊公共服務機構功能融合試點單位名單,全國公共圖書館類、文化館類、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類、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類、旅遊服務中心類共172家單位入選,橋頭村是其中之一。
  • 從元首政制到王朝統治:羅馬帝國早期政治史研究路徑考察
    更多的學者認識到,元首制只不過是依附於君主統治表層上的一件外衣。從制度和法律的視角所進行的羅馬政治史研究在二戰後的歐美古典學界已不再是主流。從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結合新發現的元老院法令銘文和日漸繁榮的藝術史、思想史研究,政治文化成為這一時期羅馬史學者關注的焦點。嚴格意義上說,「政治文化研究」並不等同於純粹的「政治史」研究。前者重在對研究對象的文化特徵及符號進行剖析,以觀察政治與文化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影響。但文化內核通常不會由於政治形態的改變而做出迅猛、劇烈的回應。反之,它通常在較長時間內保持不變。
  • 李歐梵|鐵路現代性,文化研究的一種新範式
    《鐵路現代性:晚清至民國的時空體驗與文化想像》,李思逸著,時報文化,2020年12月即出,416頁,550.00元新臺幣《鐵路現代性:晚清至民國的時空體驗與文化想像》原是作者李思逸提交給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的博士論文
  • 橫店探索影視文化和旅遊融合新路徑
    從影視拍攝基地到影視旅遊主題公園,橫店影視城持續推進影視文化和旅遊融合,不斷探索出文旅產業的發展新路。橫店影視城本身沒有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也沒有大自然賦予的得天獨厚的山水風光,在先天的文化資源上存在劣勢。
  • 新媒體文化研究(下)
    牛鳳燕認為,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使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一併傳播,技術帶來的負面效應依然很多,沒有完成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應立足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現實,突出問題意識,優化傳播環境,創新傳播路徑」[1]。
  • 探索方言文化研究新範式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指出「保護方言文化」是其中的一項工程。新材料的出現和新語境的形成,提出了重新認識方言與文化關係的要求,也提出了建立方言文化研究新範式的要求。那麼,如何打破方言和文化研究的隔離,將方言文化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方言文化研究又有哪些取向和模式?
  • 會議|「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範式新探索」
    為進一步探索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範式,向中國現代文學文化研究的先行者李歐梵先生致敬,12月8日、9日,由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與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主辦、美國史丹福大學東亞系、上海大學中國當代研究中心、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思南書局協辦的「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範式新探索」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復宣酒店召開,參加會議的包括來自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地區、美國、日本的專家學者共
  • 關於五四新文化運動史的再研究
    這些年,五四新文化運動史的研究又取得了長足進展,然而關於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史的研究,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與基督教關係等相關問題,少為學者關注。2008年10月,筆者查閱有關五四新文化運動資料時曾發現這一現象,一直想對此進行研究而力有未逮,正值紀念「五四」運動百周年的機會,不憚淺陋,特草此文,提出四個方面的問題和想法。第一是關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反孔問題。
  • 英語國家魯迅研究漸熱認識中國文化的一個潛力無窮的窗口(文學聚焦)
    原標題:英語國家魯迅研究漸熱認識中國文化的一個潛力無窮的窗口(文學聚焦)部分魯迅作品英譯本  徐 強攝·就方法論而言,新世紀以來英語世界的魯迅研究專著和傳記各有側重,但都可以歸到文化研究的理論和範式中·魯迅不僅是世界級文豪,而且是一種文化現象。
  • 《跨文化傳播研究》| 序言與寄語
    《跨文化傳播研究》立足人類自由交往的需要與實踐,希望通過經驗研究揭示把各種跨文化情境組織起來的社會結構,提供保持文化多樣性與文化間可溝通性的獨特路徑,通過批判研究揭示文化間的權力關係,重構人類的普遍交往;通過學術對話展現特定語境下的跨文化傳播探索,及其與跨文化交流的歷史進程之間的關係,增進各文化區域的學者對跨文化理性的理解。
  • 長三角議事廳|文化與生態資源價值實現路徑
    沙龍邀請了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二級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資環學院陳雯教授;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曾剛教授;安徽省發展改革委長三角處一級主任科員黃宇皎和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長三角辦公室副主任吳志祥共話「文化與生態資源價值實現路徑」。
  • 【智庫思享】「網際網路+文化扶貧」的現實挑戰與創新路徑
    [基金項目]2020年湖南省社會科學評審委員會課題「社會組織嵌入城市社區治理結構的路徑選擇與聯動機制研究」(XSP20YBC412)。[作者簡介]陳小娟,中共長沙市委黨校(長沙行政學院)馬列教研部講師。
  • 包日塔拉嘎查集體經濟發展路徑探索與實踐研究
    根據全市包聯駐村年初工作安排,市委宣傳部駐村工作隊先後通過座談交流、走訪入戶、實地調查等形式,積極深入幫扶嘎查包日塔拉開展「集體經濟發展路徑探索與實踐」為專題的調查研究工作。一、基本情況包日塔拉嘎查地處烏蘭鎮西部,距烏蘭鎮33公裡。
  • 鄭東賢:中國人幾千年前,就已懂得如何用路徑創造儀式感|演講視頻(二)
    師從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曾就職於日本磯崎新工作室鄭東賢,韓國人,東京大學博士師從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建築理論大師鈴木博之更曾與日本建築大師磯崎新共事這樣一位東亞文化背景的設計師他眼中,有著全新視角的「東方」當我們都在談論空間的儀式感時並不知道,中國傳統建築語言中早已懂得用路徑創造儀式感當我們都在讚美西方自然主義的純粹時卻並不了解中國山水畫中常見的「虛亭」才是真正讓大自然來擔任設計師在中國已工作15年的鄭東賢,將與大家分享他潛心研究多年後所發現的
  • 優秀傳統文化價值體系時代性轉化的目標、原則與路徑
    要根據時代發展與環境變化對那些至今仍然具有借鑑價值的內涵和傳統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使其增加時代性內涵和現代性的表述方式,從而增強傳統文化的時代感、現實感。優秀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作為「傳統」的價值體系,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舊時代」的烙印。
  • 哲學會講:形上學的可能路徑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魏旖增)12月1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主辦的「哲學會講:形上學的可能路徑——『《第一哲學的支點》(以下簡稱《支點》)引發的思考』研討會」在京舉行。與會學者圍繞趙汀陽先生的哲學思想、哲學的根本問題、形上學的可能路徑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