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探索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範式,向中國現代文學文化研究的先行者李歐梵先生致敬,12月8日、9日,由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與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主辦、美國史丹福大學東亞系、上海大學中國當代研究中心、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思南書局協辦的「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範式新探索」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復宣酒店召開,參加會議的包括來自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地區、美國、日本的專家學者共30餘人。會議除開、閉幕式外,包括主題演講、學術報告與圓桌討論三個部分。
與會學者合影
開幕式上,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主任金光耀教授、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陳廣宏教授分别致歡迎辭,對與會專家學者表示歡迎、對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範式的探索表示期待。
在美國史丹福大學William Haas講座教授王斑主持下,研討會由李歐梵先生的視頻演講正式拉開帷幕。李歐梵先生以「我與中國現代文學文化研究的幾段因緣」為主題發表演講,圍繞「中國現代文化研究的緣起」、「中國現代文化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中國現代文化研究的範例:香港-上海雙城記研究」、「中國現代文化研究裡的人與事:與施蟄存先生交往經過」等幾部分組成。
李歐梵先生發表演講
會議主體由八組學術報告會組成。
「文學、傳播、科學與數字人文」
第一組學術報告圍繞「文學、傳播、科學與數字人文」展開,由華東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教授毛尖擔任主持人兼評論人。
第一場報告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黃旦教授,以《在「書」與「刊」之間:發明中國現代報刊》為題,對晚清傳教士所中文報刊進行細緻考察。報告圍繞三方面展開:傳教士在創辦中文報刊的動態過程中使「刊」提高到「書」的地位;「刊」所代表的知識系統與生產方式推動中國的變革與轉型;在「書」、「刊」互為中介的視域下重新梳理現代報刊史脈絡。
第二場報告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孫瑋與博士生褚傳弘,以《移動閱讀:新媒體時代的城市公共文化實踐》為題,認為近年來興起的城市公共閱讀正在創造新型社會交往關係與公共生活價值。報告從地理媒介、製圖理論、移動性理論等視角出發,結合閱讀史研究,探討「移動閱讀」如何實現從私人默讀到公共朗讀,從文本閱讀到身體實踐的兩個轉變。
第三場報告人華東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毛尖教授,以《愛情恐怖主義:銀幕上的前任問題》為題,探討銀幕上的「前任」在建國後的形象變化,如何從共同體的形象建構轉變為小家庭角色,又轉變為個體形象的損耗者,揭示出愛情恐怖主義的籠罩下,感傷的道德替換了共同體榮譽。
第四場報告人臺灣大學兼任教授王道還先生,以《科學與文學想像:熱力學對生物演化論的衝擊》為題,勾勒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以熱力學定律挑戰生物演化論的過程,梳理該過程在威爾斯小說《時間機器》中的文本呈現,以此揭明熱力學對19世紀末文學的衝擊與影響。
第五場報告人臺灣政治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鄭文惠、山東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邱偉雲,以《數字人文視野下中國近代「新/舊」話語的激辯與交鋒》為題,以「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專業資料庫」為依據,藉助計算機大數據,對中國近代思想轉型時期(1895-1925)新舊詞彙與概念進行考察。報告圍繞「社會」、「道德」、「文學」、「勢力」等七個關鍵詞在清末民初的消長,對新舊激辯中的中國現代性進行深入探討。
「圖像與電影、歷史與文化」
第二組學術報告圍繞「圖像與電影、歷史與文化」展開,由臺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彭小妍擔任主持人兼評議人。
第一場報告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顧錚,以《身體作為政治與情感動員的手段:在新聞與宣傳之間的宋教仁肖像(遺體)照片——以〈民立報〉為例》為題,通過梳理《民立報》在刺宋案發生後,策劃拍攝、使用宋教仁的遺體照片的三個階段,揭明宋教仁的遺體照片公共景觀化的過程。
第二場報告人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副教授吳國坤,以《冷戰中的世界主義:張國興的「亞洲電影」與文化傳承》為題,通過回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亞洲基金會支持拍攝的9部「亞洲電影」,探討導演張國興在電影藝術、政治宣傳與商業主義三者之間的取捨與平衡;同時對張國興在冷戰跨國化中的貢獻進行分析。
第三場報告人華東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助理教授羅萌,以《電通公司:共同體、革新觀與「從悲到喜」的銀幕實踐》為題,著重討論電通公司銀幕實踐的多重理念,報告從三個方面入手:電通公司的《畫報》和影片如何共同構建雙聲道「言語」意識;電通公司的文字和銀幕如何呼應並由此產生特殊性與激進性;電通公司的類型轉向與夭折。
第四場報告人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主任李公明教授,以《左翼文學研究中的「圖史互證」新探——以黃新波等人的木刻藝術與左翼文學的關係為例》為題,將黃新波、胡一川等左翼畫家的木刻創作與上世紀三十年代發生的「中東路事件」等歷史事件相互印證,對圖文史料的開拓、圖史互證的方法、木刻畫的藝術風格等進行探索。
「從晚清到當代文學與文化」
第三組學術報告圍繞「從晚清到當代文學與文化」展開,由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思和教授擔任主持人兼評議人。
第一場報告人史丹福大學東亞系李海燕教授,以《市井幸福的歷史浮沉》為題,通過梳理中國二十世紀以來的文學文本,探討「市井幸福」的內涵,經歷了由「福壽祿」到「中國夢」的動態歷史過程。作為對比,同時討論了歐洲啟蒙運動時期,以「個體崛起」、「日常生活的認可」、「情感中心」為主體的「市井幸福」。
第二場報告人杜克大學羅鵬教授,以《無聲之聲:從李歐梵〈鐵屋中的吶喊〉到閻連科〈耙耬天歌〉》為題,通過分析魯迅、閻連科等人作品,辨析「voices」與「吶喊」異同,探討中國現當代文學及社會中的敘述者、沉默者、研究者等多重聲音的交錯。
第三場報告人上海大學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曉明教授,以《在「小器化」的時代裡:今日中國大陸的文化研究》為題,論述由於三個方面的合力,當下中國正滑向難以預料的「小器化時代」,亦即功利至上的社會態勢:新的社會結構的三大子系統協同配合、新的支配性文化及其生產體制有效運作、社會再生產順利延續。
「清末民初文學、思想與文化」
第四組學術報告圍繞「清末民初文學、思想與文化」展開,由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主任李公明教授擔任主持人兼評議人。
第一場報告人復旦大學中文系李振聲教授,以《外來思想與本土資源是如何轉化為中國現代語境的?——以劉師培所撰〈中國民約精義〉為例》為題,著眼《中國民約精義》,從三個方面探討外來與本土思想的現代轉化:《中國民約精義》中盧梭思想與中國傳統民約思想的關係;近代通行《民約論》譯本與《中國民約精義》的關係;《中國民約精義》如何為中國近現代語境提供思想資源。
第二場報告人東京大學林少陽教授,以《世紀之交章太炎的「文學」觀:漢字圈及清末的語境》為題,探討章太炎「文學觀」從《新民叢報》時期到《國粹學報》時期逐漸形成的歷史過程,並發掘章太炎「文學觀」形成過程中所處的三重歷史語境:日本作為白話文運動的全球化語境、與劉師培等人商榷的晚清學術史語境、「五四」新文學的後設語境。
第三場報告人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陳廣宏教授,以《近代文章學的更化與國文學建構——以清末民初桐城派文論為中心》為題,探討在近代中西文化激蕩環境中,桐城派後學實現近現代人文學術轉換的兩種手段:一是賦予美文以「美術」的性質,實現文章學內涵的更化;二是逐步完善古文辭類型學,建立國文學體系。
第四場報告人史丹福大學東亞系王斑教授,以《政治文化的審美氛圍:蔡元培的美學倫理》為題,探索蔡元培政治「復魅」的兩種途徑:倡導公共道德、提倡審美經驗。
「翻譯、旅行、文學與文化」
第五組學術報告圍繞「翻譯、旅行、文學與文化」展開,由史丹福大學東亞系李海燕教授擔任主持人兼評議人。
第一場報告人美國桑塔芭芭拉加州大學黃運特教授,以《Lyrical Facts and Historical Fictions》為題,以高羅佩《大唐狄公案》為例,探索中國歷史小說中抒情與敘事的關係,並由此觸及文學批評中由來已久的抒情與敘事之爭。
第二場報告人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王宏超副教授,以《「海國新奇婦有髭」:晚清使西文獻中有關婦人生須的「觀察」與異文化想像》為題,通過考察中國傳統文獻、西方傳統文獻和晚清使西文獻中婦人生須的記載,討論「婦人生須」在中西方的觀念變遷,由此認為文化間的認同理解取決於主體觀察者的眼界與心態,而與物理距離的遠近無關。
第三場報告人臺灣師範大學鄭怡庭副教授,以《〈血字的研究〉四部清末民初中譯本研究》為題,從書名、語詞、情節、人物、人稱等諸多角度,對晚清《血字的研究》四部晚清譯本進行比對,發掘翻譯背後文化取向的異同。
第四場報告人香港中文大學講師李思逸,以《貧窮作為風景:瞿秋白與徐志摩的蘇俄之旅及文學書寫》為題,通過比較瞿秋白與徐志摩二人在西伯利亞鐵路之行中產生的不同文學文本,以參照系的選取和對於「貧窮」的書寫為例,探索二人在文學書寫背後的政治立場與文化傾向。
第五場報告人臺灣「中研院」文哲所彭小妍教授,以《〈創化論〉的翻譯與創造社作家》為題,從兩個方面探討張東蓀所譯《創化論》對現代文學的影響:一是《創化論》直接影響創造社的成立;二是《創化論》為「科玄論戰」中「人生觀派」提供理論基礎。
「江南文學與古今演變」
第六組學術報告圍繞「江南文學與古今演變」展開,由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陳引馳教授擔任主持人兼評議人。
第一場報告人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陳正宏教授,以《宋體字:從江南到世界》為題,探討宋體字在十六世紀從江南風靡東亞的三種主要原因:宋體字橫細豎粗的特點與樹幹開切方向有關;宋體字的流行與當時的文化審美有關;宋體字拓展至漢字文化圈與明朝政治生態有關。
第二場報告人日本信州大學閻小妹教授,以《〈剪燈新話〉何以風靡東亞——伸張女子個性的「邪說異端」》為題,探索《剪燈新話》在漢字文化圈風行的兩大主因:形式上,《剪燈新話》可視作一首五言絕句,其對偶結構具有獨特的審美吸引力;內容上,《剪燈新話》以修道升仙大力抨擊儒家「傳宗接代」觀念,其特有的娛樂性與女子伸張個性緊密相連。
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陳正宏教授 日本信州大學閻小妹教授
第三場報告人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鄭利華教授,以《朱雲明諸士與明代中葉吳中詩學之導向》為題,通過辨明祝允明等吳中諸士的詩歌旨趣探索明代中葉吳中詩學的演變,報告從四個方面入手:吳中詩學的崇尚經術與伸張師道、祝允明從詩文有別入手維護詩歌自身藝術性、吳中諸士在詩學上主張法於古人但主於一己、吳中諸士在詩學主張上的差異性。
「流行文化與跨界想像」
第七組學術報告圍繞「流行文化與跨界想像」展開,由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鄭文惠擔任主持人兼評議人。
第一場報告人杜克大學周成蔭教授,以《The Perilous Journey of a Song: Cheng Yushu and 「Rest, Martyred Classmates」 Across the Straits》為題,通過探索《安息吧,同學》這首歌在二十世紀的傳唱軌跡,發掘這首歌從上海到臺灣、從學校到街頭、從筆記到電影背後,所承載幾代人歷史記憶的諸多故事。
第二場報告人上海交通大學中文系符傑祥教授,以《「中國蘇菲亞」是怎樣煉成的:秋瑾與「西方美人」的文化政治》為題,從三個角度分析秋瑾形象如何從「才女佳人」建構為「民族女傑」:晚清西方女性如何被塑造為西方美人;秋瑾接受蘇菲亞的精神歷程;秋瑾放棄言說茶花女的原委。
第三場報告人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陳建華教授,以《周瘦鵑與〈半月〉雜誌:「消閒」文學與摩登海派文化,1921-1925》為題,通過細緻考察,發掘《半月》雜誌的五層內涵:與《婦女家庭良友》的接續關係、為弱勢者吶喊進
而幹預社會現實、突出家庭之於社會的功能、名花美人為主的商品美學內涵、抒情傳統的現代延展。在此基礎上,從制衡「現代性」、突破雅俗界限、彰顯文化本位立場、接續傳統文化等方面重估「鴛鴦蝴蝶派」的價值。
「建築與音樂」
第八組學術報告圍繞「建築與音樂」展開,由杜克大學周成蔭教授擔任主持人兼評議人。
第一場報告人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包亞明,以《沉浸式戲劇〈不眠之夜〉與街區營造》為題,從六個角度探討沉浸式戲劇《不眠之夜》如何成為一種新的戲劇文化體驗與產業發展模式: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鏈衍生、消費人群培養、內容形式創新、管理統籌與招商引資。
第二場報告人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王偉強教授,以《鄉村建設的文化與制度路徑思考:以百色華潤希望小鎮為例》為題,通過百色華潤希望小鎮建設的實踐,探討當前鄉村發展面臨的三重挑戰:改善建成環境、扶持產業經濟和重構社會組織。
第三場報告人復旦大學中文系嚴鋒教授,以《中國現代文人的音樂化與非樂化》為題,通過梳理現代文學中音樂的反覆離場與反覆再現,揭明現代文學「再樂化」的獨特意涵。
復旦大學中文系嚴鋒教授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陳子善教授
第四場報告人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陳子善教授,以《略談李歐梵先生的古典音樂觀》為題,由古典音樂著手,探討李歐梵先生古典音樂觀、文化研究範式與世界主義離場三者之間的關聯。
閉幕式由王斑教授、陳廣宏教授與陳建華教授分别致辭。